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輸電電纜,具體的說,涉及了一種抗拉扁平電纜。
背景技術:
隨著世界經濟與科技的發展,電線電纜的需求在增長,對其性能要求在提高。在頻繁移動的機械設備的動力設備或線路中,電纜隨著設備連續頻繁往復運動,以及外界惡劣的環境下風吹日曬,為機械外力的破壞,在這過程中,電纜在隨著設備運轉中一般處于自由狀態,電纜的導體承受著主要的移動牽引力或扭轉力。在移動過程中,電纜彎曲半徑僅為自身外徑的幾倍。在數千次往復運動后,普通軟電纜銅絞線導體經常發生屈服疲勞,產生斷芯和護套開裂現象,僅有兩至三個月使用壽命,在頻繁扭轉和移動時容易產生開裂。工作過程中,對移動頻繁的電纜的柔韌性及安全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于電纜的損壞,導致整個工作系統停止產生混亂的現象。
為了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人們一直在尋求一種理想的技術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從而提供一種設計科學、實用性強、結構合理、安全可靠性強和彎折性好的抗拉扁平電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抗拉扁平電纜,它包括至少兩根導電線纜和包裹所述導電線纜的外保護層,所述導電線纜包括導電線芯、絕緣層和鋼絲編織層,所述導電線芯由纖維芯和多股銅絲絞合構成,所述絕緣層包裹設置在所述導電線芯的外側,所述鋼絲編織層包裹設置在所述絕緣層的外側,所述外保護層設置在所述鋼絲編織層的外側。
基于上述,所述導電線芯外側包裹設置固定包帶,所述絕緣層包裹所述固定包帶。
基于上述,每根所述導電線纜外側分別設置填充層,所述外保護層包括所述填充層。
本實用新型相對現有技術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具體的說,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導電線纜采用導電線芯、絕緣層和鋼絲編織層構成,其中所述導電線芯由纖維芯和多股銅絲絞合構成以此增加整電纜的抗拉性和質量;其具有設計科學、實用性強、結構合理、安全可靠性強和彎折性好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 導電線纜;2. 外保護層;3. 驅動電機;11. 導電線芯;12. 絕緣層;13. 鋼絲編織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抗拉扁平電纜,整個電纜呈偏平狀。它包括兩根導電線纜1和包裹所述導電線纜1的外保護層2,所述導電線纜包括導電線芯11、絕緣層12和鋼絲編織層13,所述導電線芯11由纖維芯和多股銅絲絞合構成,其中所述纖維芯采用防彈纖維,多股所述銅絲與該纖維芯先束后絞工藝加工;所述絕緣層12包裹設置在所述導電線芯11的外側,所述鋼絲編織層13包裹設置在所述絕緣層12的外側。在所述絕緣層12外側設置所述鋼絲編織層13,該鋼絲編織層13采用多股細鋼絲網編織工藝制成,更進一步加強電纜的抗拉強度,尤其是在超長電纜且經常移動的情況下抵抗外力對電纜的損傷,同時也能消除外應力對電纜的破壞,所述外保護層2設置在所述鋼絲編織層13的外側。
所述絕緣層12和外保護層2均采用TPE彈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絕緣層12和外保護層2具有高彈性、高強度、高回彈性、耐候性、抗疲勞性、環保和耐溫性。
通過在所述導電線芯11內增加纖維芯,以此大大增強導體的耐斷裂性能,提高產品質量和使用性能,避免內部結構出現松散或斷裂現象,增強電纜的柔軟性、柔韌性,提高電纜在頻繁承受扭轉和彎曲時的強度,延長電纜的使用壽命,能應用于頻繁扭轉、彎曲及外界機械損傷較強的場合。
為了保證導電線芯結構緊湊,所述導電線芯11外側包裹設置固定包帶,所述絕緣層12包裹所述固定包帶。為了保證整個電纜的抗拉性,每根所述導電線纜1外側分別設置填充層,所述外保護層2包括所述填充層。
本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用于抗拉扁平電纜的制作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制作所述導電線芯11,將多股銅絲進行先束后絞工藝加工,束絲的同時在多股所述銅絲中間加入所述纖維芯;以此增加整個導電線芯11的耐斷裂性能,提高產品質量和使用性能。
步驟2、制作所述絕緣層12,針對每根所述導電線芯11利用擠塑機將絕緣材料擠塑到所述導電線芯外表面,形成絕緣層12;所述絕緣層12采用TPE彈性材料制成,具有強度、高回彈性、耐候性、抗疲勞性、環保和耐溫性。
步驟3、制作所述鋼絲編織層13,在每根所述導電線芯11的所述絕緣層12外側利用編織工藝進行所述鋼絲編織層13的制作;進一步保證整個所述導電線纜1的抗拉強度。
步驟4、將多根所述導電線纜平行設置,利用擠塑機進行外保護層的制作,使得所述外保護層包括多根所述導電線纜。
采用上述方法生產出的抗拉扁平電纜可承受較高的移動加速度和承受常溫、低溫彎曲,使電纜使用的場合增加,增強電纜可靠性、安全性大幅度提高。在電纜受到拉伸、擠壓、彎曲等運動產生的大部分應力都可被護套和絕緣之間的復合保護層所吸收轉換,從而使電纜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修改或者對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