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橋梁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橋梁設備。
背景技術:
在橋梁建筑施工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用電的電器設備,由于現有的電器設備的插頭與插座之間普遍都是通過摩擦配合連接,沒有設置其他的鎖定裝置,因此當工作人員路過時或者其他物品碰到的話容易將電器設備的插頭撞開,影響電器設備的使用,而且現有的連接電器設備的插座都是直接帶電,因此在插接插頭時容易產生觸電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橋梁設備,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發明的一種橋梁設備,包括架體和與電器設備連接的電聯頭,所述架體底端面外周固定安裝有支腳,所述支腳底部固定安裝有腳墊,所述架體中設置有左滑行槽,所述架體中、位于所述左滑行槽的右側還設置有右滑行槽,所述架體的右端面上設置有互通所述右滑行槽的插進槽,所述右滑行槽的左端部上設置有一與所述插進槽相對的電聯槽,所述右滑行槽中設置有可左右滑行的第一滑行塊,所述第一滑行塊中設置有口部朝右且與所述插進槽相對的鎖固槽,所述第一滑行塊中還設置有鎖固裝置,所述鎖固槽左端部中設置有一互通所述右滑行槽且與所述電聯槽相對的通口,所述右滑行槽的前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滑行塊滑行配合連接的導向桿,所述右滑行槽的后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滑行塊螺形配合連接的第一螺形桿,所述導向桿的左右兩端分別與所述右滑行槽的左右兩端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螺形桿的右端與所述右滑行槽右端部可旋轉配合連接,左端向左延展穿進到所述左滑行槽中并與設置在所述左滑行槽左端部中的第一電動機連接,所述左滑行槽中設置有固板,所述固板中可旋轉的設置有第二螺形桿,所述第二螺形桿前端經過所述固板并設置有第二齒形輪,所述第二螺形桿前端與所述左滑行槽前端部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左滑行槽中的所述第一螺形桿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齒形輪配合的第一齒形輪,所述固板前端在所述左滑行槽中設置有可前后滑行且與所述第二螺形桿螺形配合連接的第二滑行塊,所述第二滑行塊中設置有電聯裝置。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滑行塊的前部設置有與供所述導向桿經過的導向孔,所述第一滑行塊的后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螺形桿螺形配合連接的第一螺形孔,所述第二滑行塊中設置有與第二螺形桿螺形配合連接的第二螺形孔,所述第一螺形桿、第二螺形桿和導向桿的直徑相同。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鎖固裝置包括分別相稱設置在所述鎖固槽前端部和后端部中的前轉槽和后轉槽,所述第一滑行塊中在所述前轉槽和后轉槽的下部設置有安裝腔,所述安裝腔中設置有滑推裝置,所述滑推裝置包括與所述前轉槽相對設置且通過前轉銷軸可旋轉設置在所述安裝腔中的前齒形輪,所述前轉銷軸向上經過所述第一滑行塊并穿進到所述前轉槽中,所述前轉銷軸穿進到所述前轉槽中的一端固定設置有前鎖固塊,所述滑推裝置還包括與所述后轉槽相對設置且通過后轉銷軸可旋轉設置在所述安裝腔中的后齒形輪,所述后轉銷軸向上經過所述第一滑行塊并穿進到所述后轉槽中,所述后轉銷軸穿進到所述后轉槽中的一端固定設置有后鎖固塊,所述前齒形輪與后齒形輪之間配合有中部齒形輪,所述中部齒形輪通過中部軸與設置在所述安裝腔下端部中的第二電動機連接。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前齒形輪和后齒形輪的直徑相同且所述前齒形輪和后齒形輪的直徑小于所述中部齒形輪的直徑,所述前轉銷軸背離所述前鎖固塊的一端與所述安裝腔的底端部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后轉銷軸背離所述后鎖固塊的一端也與所述安裝腔的底端部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中部軸背離所述第二電動機的一端與所述安裝腔的頂端部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前鎖固塊和所述后鎖固塊的兩端均為圓形狀。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左滑行槽前部的左右兩端部中分別相稱設置有左電聯倉和右電聯倉,所述左電聯倉和右電聯倉的后端內側均設置有第一斜形面,所述左電聯倉的左端部上設置有與市電電聯接的左電聯片,所述右電聯倉的右端部上設置有與所述電聯槽電聯接的右電聯片。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電聯裝置包括分別相稱設置在所述第二滑行塊左端部和右端部中的左聯件和右聯件,所所述左聯件和右聯件均包括口部朝外側的第一聯槽,所述第一聯槽中可左右滑行地設置有電聯塊,所述電聯塊外側后部設置有用以與所述第一斜形面滑行配合連接的第二斜形面,所述第一聯槽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中分別相稱設置有第二聯槽,所述電聯塊的前后兩端面上分別相稱設置有與所述第二聯槽滑行配合連接的凸塊,所述第一聯槽中還設置有與所述電聯塊固定連接且用以將所述電聯塊向外側推壓的彈性件,所述左聯件中的電聯塊與所述右聯件中的電聯塊電聯接。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電聯頭包括手持部,所述手持部左端設置有用以與所述電聯槽配合連接的電聯碰頭,所述手持部左端的前后兩側設置有環形角,所述手持部右端設置有連接電器設備且與所述電聯碰頭電聯接的線纜,所述手持部前后兩端面上分別相稱設置有用以供所述前鎖固塊和后鎖固塊旋轉穿進的前鎖固槽和后鎖固槽。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電動機工作驅動第一滑行塊和第二滑行塊同時滑行,從而在左聯件中的電聯塊與左電聯片接觸時,右聯件中的電聯塊也與右電聯片接觸,電聯碰頭也同時插入到電聯槽中配合連接通電,使得電器設備通電,大大增加了本裝置整體運行的穩定性,同時還增加了左電聯片和右電聯片之間通電的穩定性以及電聯碰頭與電聯槽之間配合連接通電的穩定性,有效減少了觸電事故的發生。
2.通過前齒形輪、后齒形輪和中部齒形輪之間的配合連接以同時驅動前轉銷軸和后轉銷軸旋轉,前轉銷軸和后轉銷軸旋轉分別驅動前鎖固塊和后鎖固塊朝著相反的方向旋轉,當前鎖固塊和后鎖固塊朝著相反的方向旋轉度以后,前鎖固塊和后鎖固塊處于分別穿進到前鎖固槽和后鎖固槽中將手持部鎖定的狀態,從而通過前鎖固塊和后鎖固塊同時對手持部進行鎖定,以保證手持部被鎖定后的穩定性,也同樣保證了電聯碰頭與電聯槽之間配合連接通電的穩定性,避免了線纜的誤踢誤撞而造成手持部從電聯槽中脫離,從而防止電器設備的突然斷電。
3.本裝置的整體結構較為簡單,供電聯接安全穩定,有效避免現有生活中觸電事故的發生,保障了人們的生命安全,而且手持部與電聯槽之間的通電聯接操作都是通過第一電動機工作自動完成的,架體與電聯頭之間通電插接簡單,且在通電插接的過程中不會發生觸電事故,滿足了現有使用需求,適合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中架體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電聯頭插入架體中的結構示意圖,其中,手持部處于被鎖定狀態;
圖3為圖2中電聯碰頭插入到電聯槽中配合連接通電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鎖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中電聯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中電聯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中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參閱圖1-7所示的一種橋梁設備,包括架體10和與電器設備連接的電聯頭,所述架體10底端面外周固定安裝有支腳11,所述支腳11底部固定安裝有腳墊12,所述腳墊12用以增加防滑性能從而提高架體10的穩定性,所述架體10中設置有左滑行槽30,所述架體10中、位于所述左滑行槽30的右側還設置有右滑行槽20,所述架體10的右端面上設置有互通所述右滑行槽20的插進槽60,所述右滑行槽20的左端部上設置有一與所述插進槽60相對的電聯槽23,所述右滑行槽20中設置有可左右滑行的第一滑行塊21,所述第一滑行塊21中設置有口部朝右且與所述插進槽60相對的鎖固槽24,所述第一滑行塊21中還設置有鎖固裝置,所述鎖固槽24左端部中設置有一互通所述右滑行槽20且與所述電聯槽23相對的通口25,所述右滑行槽20的前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滑行塊21滑行配合連接的導向桿22,所述右滑行槽20的后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滑行塊21螺形配合連接的第一螺形桿32,所述導向桿22的左右兩端分別與所述右滑行槽20的左右兩端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螺形桿32的右端與所述右滑行槽20右端部可旋轉配合連接,左端向左延展穿進到所述左滑行槽30中并與設置在所述左滑行槽30左端部中的第一電動機31連接,所述左滑行槽30中設置有固板351,所述固板351中可旋轉的設置有第二螺形桿35,所述第二螺形桿35前端經過所述固板351并設置有第二齒形輪34,所述第二螺形桿35前端與所述左滑行槽30前端部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左滑行槽30中的所述第一螺形桿32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齒形輪34配合的第一齒形輪33,所述固板351前端在所述左滑行槽30中設置有可前后滑行且與所述第二螺形桿35螺形配合連接的第二滑行塊40,所述第二滑行塊40中設置有電聯裝置。
其中,所述第一滑行塊21的前部設置有與供所述導向桿22經過的導向孔,所述第一滑行塊21的后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螺形桿32螺形配合連接的第一螺形孔,所述第二滑行塊40中設置有與第二螺形桿35螺形配合連接的第二螺形孔41,所述第一螺形桿32、第二螺形桿35和導向桿22的直徑相同。
其中,所述鎖固裝置包括分別相稱設置在所述鎖固槽24前端部和后端部中的前轉槽75和后轉槽74,所述第一滑行塊21中在所述前轉槽75和后轉槽74的下部設置有安裝腔50,所述安裝腔50中設置有滑推裝置,所述滑推裝置包括與所述前轉槽75相對設置且通過前轉銷軸71可旋轉設置在所述安裝腔50中的前齒形輪54,所述前轉銷軸71向上經過所述第一滑行塊21并穿進到所述前轉槽75中,所述前轉銷軸71穿進到所述前轉槽75中的一端固定設置有前鎖固塊73,所述滑推裝置還包括與所述后轉槽74相對設置且通過后轉銷軸70可旋轉設置在所述安裝腔50中的后齒形輪53,所述后轉銷軸70向上經過所述第一滑行塊21并穿進到所述后轉槽74中,所述后轉銷軸70穿進到所述后轉槽74中的一端固定設置有后鎖固塊72,所述前齒形輪54與后齒形輪53之間配合有中部齒形輪52,所述中部齒形輪52通過中部軸501與設置在所述安裝腔50下端部中的第二電動機51連接。
其中,所述前齒形輪54和后齒形輪53的直徑相同且所述前齒形輪54和后齒形輪53的直徑小于所述中部齒形輪52的直徑,所述前轉銷軸71背離所述前鎖固塊73的一端與所述安裝腔50的底端部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后轉銷軸70背離所述后鎖固塊72的一端也與所述安裝腔50的底端部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中部軸501背離所述第二電動機51的一端與所述安裝腔50的頂端部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前鎖固塊73和所述后鎖固塊72的兩端均為圓形狀,從而方便所述前鎖固塊73和所述后鎖固塊72分別在所述前轉槽75和所述后轉槽74中旋轉。
其中,所述左滑行槽30前部的左右兩端部中分別相稱設置有左電聯倉36和右電聯倉38,所述左電聯倉36和右電聯倉38的后端內側均設置有第一斜形面99,所述左電聯倉36的左端部上設置有與市電電聯接的左電聯片37,所述右電聯倉38的右端部上設置有與所述電聯槽23電聯接的右電聯片39。
其中,所述電聯裝置包括分別相稱設置在所述第二滑行塊40左端部和右端部中的左聯件和右聯件,所述左聯件和右聯件均包括口部朝外側的第一聯槽42,所述第一聯槽42中可左右滑行地設置有電聯塊43,所述電聯塊43外側后部設置有用以與所述第一斜形面99滑行配合連接的第二斜形面46,所述第一聯槽4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中分別相稱設置有第二聯槽44,所述電聯塊43的前后兩端面上分別相稱設置有與所述第二聯槽44滑行配合連接的凸塊45,所述第一聯槽42中還設置有與所述電聯塊43固定連接且用以將所述電聯塊43向外側推壓的彈性件47,所述左聯件中的電聯塊43與所述右聯件中的電聯塊43電聯接。
其中,所述電聯頭包括手持部100,所述手持部100左端設置有用以與所述電聯槽23配合連接的電聯碰頭101,所述手持部100左端的前后兩側設置有環形角103,通過設置的環形角103方便所述手持部100快速從所述插進槽60插入到所述鎖固槽24中,所述手持部100右端設置有連接電器設備且與所述電聯碰頭101電聯接的線纜102,所述手持部100前后兩端面上分別相稱設置有用以供所述前鎖固塊73和后鎖固塊72旋轉穿進的前鎖固槽105和后鎖固槽105,所述前鎖固塊73和后鎖固塊72分別旋轉穿進到前鎖固槽105和后鎖固槽105中,從而將所述手持部100鎖定在所述鎖固槽24中。所述手持部100被鎖定在所述鎖固槽24中時所述電聯碰頭101經過所述通口25穿進到所述右滑行槽20中。
在初始狀態位置時,所述第一電動機31和第二電動機51均處于停止工作狀態,所述第一滑行塊21處于所述右滑行槽20的最右側位置,所述前鎖固塊73和所述后鎖固塊72分別處于所述前轉槽75和所述后轉槽74中,所述鎖固槽24與所述插進槽60相對且互通,所述電聯槽23與所述通口25相對,所述第二滑行塊40處于所述左滑行槽30的中間位置且所述第二滑行塊40后端面與所述固板351接觸,所述電聯塊43克服所述彈性件47的推壓作用而縮回在所述第一聯槽42中,此時,所述電聯槽23不通電;
當電器設備需要通電時,先將所述電聯頭從所述插進槽60插入使得所述電聯碰頭101與所述鎖固槽24配合連接,所述電聯碰頭101經過所述通口25穿進到所述右滑行槽20中,接著控制所述第二電動機51工作旋轉,所述第二電動機51工作提供動力帶動所述中部齒形輪52旋轉,所述中部齒形輪52旋轉同時驅動所述前齒形輪54和后齒形輪53朝著相反的方向旋轉,所述前齒形輪54和后齒形輪53朝著相反的方向旋轉使得所述前鎖固塊73和所述后鎖固塊72也朝著相反的方向旋轉,當所述前鎖固塊73和所述后鎖固塊72朝著相反的方向旋轉90度以后,所述前鎖固塊73和所述后鎖固塊72處于分別穿進到所述前鎖固槽105和后鎖固槽105中將所述手持部100鎖定的狀態,此時控制第二電動機51停止工作,接著控制所述第一電動機31工作旋轉,所述第一電動機31工作提供動力帶動所述第一螺形桿32旋轉,所述第一螺形桿32旋轉帶動所述第一滑行塊21向左滑行,同時所述第一螺形桿32旋轉帶動所述第一齒形輪33和第二齒形輪34旋轉以驅動所述第二螺形桿35旋轉,所述第二螺形桿35旋轉驅動所述第二滑行塊40向前滑行,所述第二滑行塊40向前滑行的過程中,所述第一斜形面99先與所述第二斜形面46滑行配合連接,所述左聯件中的電聯塊43和所述右聯件中的電聯塊43由于所述彈性件47的推壓作用而逐漸向外側伸出并分別穿進到所述左電聯倉36和右電聯倉38中,當所述第一滑行塊21向左滑行到所述右滑行槽20的最左側位置,所述第二滑行塊40向前滑行到所述左滑行槽30的最前側位置時,此時,所述左聯件中的電聯塊43由于所述彈性件47的推壓作用而穿進到所述左電聯倉36中并與所述左電聯片37接觸通電,所述右聯件中的電聯塊43由于所述彈性件47的推壓作用而穿進到所述右電聯倉38中并與所述右電聯片39接觸通電,所述電聯槽23處于通電狀態,所述電聯碰頭101插入到所述電聯槽23中配合連接通電以使得電器設備處于通電狀態。
當電器設備不需要通電時,先控制所述第一電動機31工作反轉提供動力驅動所述第一滑行塊21向右滑行,同時驅動所述第二滑行塊40向后滑行,所述第一滑行塊21向右滑行到所述右滑行槽20的最右側位置,所述第二滑行塊40向后滑行到所述左滑行槽30的中間位置且所述第二滑行塊40后端面與所述固板351接觸時,控制所述第一電動機31停止工作,此時,所述左聯件中的電聯塊43脫離與所述左電聯片37接觸,所述右聯件中的電聯塊43脫離與所述右電聯片39接觸,所述電聯槽23處于斷電狀態,接著控制所述第二電動機51工作反轉提供動力驅動所述前鎖固塊73和所述后鎖固塊72朝著相反的方向旋轉90度后控制所述第二電動機51停止工作,從而使得所述前鎖固塊73和所述后鎖固塊72恢復到初始狀態位置,最后將所述電聯頭拔出即可,從而使得本裝置最終恢復到初始狀態,以便于下一次插接使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第一電動機工作驅動第一滑行塊和第二滑行塊同時滑行,從而在左聯件中的電聯塊與左電聯片接觸時,右聯件中的電聯塊也與右電聯片接觸,電聯碰頭也同時插入到電聯槽中配合連接通電,使得電器設備通電,大大增加了本裝置整體運行的穩定性,同時還增加了左電聯片和右電聯片之間通電的穩定性以及電聯碰頭與電聯槽之間配合連接通電的穩定性,有效減少了觸電事故的發生。
2.通過前齒形輪、后齒形輪和中部齒形輪之間的配合連接以同時驅動前轉銷軸和后轉銷軸旋轉,前轉銷軸和后轉銷軸旋轉分別驅動前鎖固塊和后鎖固塊朝著相反的方向旋轉,當前鎖固塊和后鎖固塊朝著相反的方向旋轉度以后,前鎖固塊和后鎖固塊處于分別穿進到前鎖固槽和后鎖固槽中將手持部鎖定的狀態,從而通過前鎖固塊和后鎖固塊同時對手持部進行鎖定,以保證手持部被鎖定后的穩定性,也同樣保證了電聯碰頭與電聯槽之間配合連接通電的穩定性,避免了線纜的誤踢誤撞而造成手持部從電聯槽中脫離,從而防止電器設備的突然斷電。
3.本裝置的整體結構較為簡單,供電聯接安全穩定,有效避免現有生活中觸電事故的發生,保障了人們的生命安全,而且手持部與電聯槽之間的通電聯接操作都是通過第一電動機工作自動完成的,架體與電聯頭之間通電插接簡單,且在通電插接的過程中不會發生觸電事故,滿足了現有使用需求,適合推廣使用。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