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源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電源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安裝于電路板的電源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隨著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電連接器被廣泛應用于電子產品中,以與外部設備交換信息、數據等。現有的電連接器一般包括絕緣本體及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內的端子。所述端子的焊接腳自絕緣本體伸出,以焊接在電路板上。所述絕緣本體內開設有用以收容所述端子的收容槽,所述端子上設置有倒刺結構,從而通過所述倒刺結構與所述收容槽的干涉,可將所述端子穩固插置于所述收容槽內。
[0003]然而,現有電源連接器的端子倒刺結構與收容槽的干涉效果不明顯,以至于在電源連接器與對應的對接連接器對接時,若對接連接器的插拔力較大,則電源連接器的端子很容易脫離絕緣本體,進而影響了信號的傳輸。
[0004]有鑒于此,有必要對現有的電源連接器予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源連接器,該電源連接器的保持力較佳。
[0006]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電源連接器,其安裝于電路板上用于與對接連接器對接,包括:
塑膠本體,設有對接部和自所述對接部向后延伸的安裝部,若干收容槽前后貫穿所述對接部和所述安裝部;以及
電源端子,對應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內,所述電源端子包括與對接連接器電性連接的接觸部、電性連接于電路板的端子尾部以及連接所述接觸部與所述端子尾部的連接部;
其中,所述連接部上突設有凸塊,所述塑膠本體設有突伸入所述收容槽以與所述凸塊相接觸抵持的抵持塊,所述凸塊與抵持塊相接觸抵持以使得電源端子僅能自對接部朝向安裝部組裝,且在所述電源端子受到脫離所述塑膠本體方向的外力時,所述凸塊將卡止于所述抵持塊。
[0007]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抵持塊彈性懸伸于所述收容槽內,所述凸塊沿所述連接部的厚度方向突設。
[0008]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部內設置有間隔壁,所述間隔壁在塑膠本體厚度方向上將所述收容槽分隔成上收容槽和下收容槽,所述上收容槽和下收容槽內均設置有所述抵持塊,且所述上收容槽內的抵持塊與下收容槽內的抵持塊對稱設置于所述間隔壁的兩側。
[0009]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源端子包括收容于所述上收容槽內的第一端子和收容于所述下收容槽內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觸部與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觸部相對且對稱設置。
[0010]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端子的連接部上的凸塊與第二端子的連接部上的凸塊對稱且相背離延伸,以分別與上收容槽和下收容槽內的抵持塊接觸抵持。
[0011]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連接部的兩側邊分別形成有倒刺,所述塑膠本體還設有與所述收容槽相連通以供收容所述倒刺的槽道,所述槽道設置在所述收容槽的兩側并與所述收容槽組合形成凸字形。
[0012]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對接部的相對設置的兩側壁上設置有若干肋條,以增大所述對接部的散熱面積。
[0013]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對接部包括對接面,所述肋條自所述對接面延伸至所述安裝部,且所述肋條的厚度沿其延伸方向逐漸遞增。
[0014]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對接部內開設有供對接連接器插入的對接空間,所述對接空間前后貫穿所述對接部并與所述收容槽相連通,以便于所述電源端子的接觸部與對接連接器電性連接。
[0015]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部上開設有收容空間,所述收容空間與所述收容槽相連通以供收容所述電源端子的連接部和端子尾部。
[001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電源連接器在電源端子的連接部上突設有凸塊,同時在塑膠本體內設有突伸入收容槽以與所述凸塊相接觸抵持的抵持塊,從而通過所述凸塊與抵持塊的接觸抵持,使得電源端子僅能自對接部朝向安裝部組裝,且在所述電源端子受到脫離所述塑膠本體方向的外力時,所述凸塊將卡止于所述抵持塊,進而本發明電源連接器的保持力較佳。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發明電源連接器的立體圖。
[0018]圖2是圖1所示電源連接器的分解圖。
[0019]圖3是圖2所示塑膠本體的立體圖。
[0020]圖4是圖3所示塑膠本體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0021]圖5是圖2所示電源端子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
[0023]請參閱圖1與圖2所示,本發明電源連接器I可安裝于電路板(未圖示)上用于與對應對接連接器(未圖示)插接配合。所述電源連接器I包括塑膠本體10及收容于所述塑膠本體10內的電源端子20。
[0024]請參閱圖3與圖4并結合圖1與圖2所示,所述塑膠本體10設有對接部11和自所述對接部11向后延伸的安裝部12,若干收容槽13前后貫穿所述對接部11和所述安裝部12。
[0025]所述對接部11包括與對接連接器對接的對接面111、及連接所述對接面111和所述安裝部12的頂壁112和底壁113。所述頂壁112與底壁113上均設置有若干肋條114,以增大所述對接部11的散熱面積。所述肋條114自所述對接面111延伸至所述安裝部12,且所述肋條114的厚度沿其延伸方向逐漸遞增,從而所述電源端子20在所述收容槽13內產生的熱量可藉由所述肋條114盡快散發出去。
[0026]所述對接部11內開設有供對接連接器插入的對接空間14,所述對接空間14前后貫穿所述對接部11并與所述收容槽13相連通,以便于所述電源端子20在所述對接空間14內與對接連接器電性連接。所述對接部11內的相鄰兩個收容槽13之間設置有間隔片15,所述間隔片15分別自所述頂壁112和底壁113突伸入所述對接空間14,以防止相鄰兩片電源端子20發生干擾。
[0027]所述安裝部12自所述對接部11向后延伸形成,且所述安裝部12的厚度大于等于所述對接部11與肋條114的厚度之和。所述安裝部12上開設有收容空間121,所述收容空間121與所述收容槽13相連通以供收容所述電源端子20。所述安裝部12還包括分設在所述收容空間121兩側的延長臂123,所述延長臂123與所述收容空間121相配合以使得所述安裝部12大致呈U型結構。所述安裝部12上還設有同時與所述收容槽13和收容空間121相連通的槽道122,所述槽道122設置在所述收容槽13的兩側并與所述收容槽13組合形成凸字形。
[0028]所述安裝部12內還設有突伸入所述收容槽13的抵持塊16,且所述抵持塊16彈性懸伸于所述收容槽13內。所述安裝部12內設置有間隔壁17,所述間隔壁17在塑膠本體10厚度方向上將所述收容槽13分隔成上收容槽131和下收容槽132,所述上收容槽131和下收容槽132內均設置有所述抵持塊16。所述上收容槽131內的抵持塊16自所述安裝部12的頂壁124內側朝向所述上收容槽131突伸,所述下收容槽132內的抵持塊16自所述安裝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