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一種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特指一種包括具有夾持功能的接觸扣件的連接器,而讓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間可快速地連結或分離。
背景技術:
在信號傳輸的運用上,對于傳導信號的同軸電纜而言,通常是以連接地點間的距離、信號頻率、所需的最大彎曲半徑以及在特定的傳輸或接收裝置內可容許的空間來決定選用的標準。一般而言,使用的同軸電纜越長,頻率越高,就需要越大的外徑,以防止過多的信號漏失。傳統應用于諸如有線電視,寬頻信息以及微波信號傳輸等方面的同軸電纜,其傳輸距離在50-1000尺的范圍,外徑需為0.25-1寸。在室內傳輸距離需求較短的設備(約6-24寸),其可通過使用外徑0.1-0.14寸等較小的同軸電纜,以克服局促的空間及彎曲半徑的限制。此類較小外徑的同軸電纜需要使用精確的微連接器,例如SMA,SMB及MCX等,其必須連接至諸如實驗室等設有精密設備的控制環境內的電纜上,并緊密夾持住此同軸電纜而連接至連接器上。
如圖1所示,已知SMA微連接器的內部固定有同軸微電纜,同軸微電纜的中心導體插入而固定在第一插銷2內,以當作公連接器1內的插銷結構。第一插銷2具有一插銷孔座4而在母連接器3上設有相對應的第二插銷5,當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3相互結合時,第二插銷5則嵌入插銷孔座4內使其連結。母連接器3內的第二插銷5可供同軸微電纜的中心導體插入而固定,以賦予其所需的剛性而可在與母連接器3插入連接時,提供足夠的插入力量。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3間的結合通過螺紋機構6、7來達成,以形成電氣連接及公連接器的接地,如圖2所示。
由于,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3間是通過旋轉方式來達成連結或分離的目的,這將造成操作人員在實際安裝上的不便性,這是由于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3間以螺紋機構6、7相互連接所致。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種種缺陷,提供一種具有夾持功能的接觸扣件,而讓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間可快速地連結或分離。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一種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其與一母連接器連結或分離,它包括一連接器本體,一同軸配置于連接器本體內部的環形軸圈,一同軸配置于環形軸圈內部的絕緣元件,一同軸配置于絕緣組件內部的插銷,該插銷可供同軸微電纜的中心導體插入以形成電氣連接,該環形軸圈具有一接口部與一接觸扣件,該接口部的外部直徑可配置在連接器本體內成為緊密的結合;該接觸扣件具有數個片狀的外彈性腳與該接口部端面連接,該數片的外彈性腳可提供一夾持力來與母連接器做機械上的夾持而成為機械上的結合,并使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間可快速插拔。
所述的接觸扣件具有數個的內彈性腳與外彈性腳形成一同心環繞關系,其間形成有一環形空間,該環形空間可用以接納具有插銷的母連接器,并與電子器件在電氣上成為一體。所述的內、外彈性腳以等間隔形成于該接口部端面周圍。所述的數個的內彈性腳可提供一夾持力來與該絕緣元件的外部做機械上的夾持。所述的外彈性腳與連接器本體間形成有一環形間隙。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其具有較好的夾持功能的接觸扣件,而讓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間可快速地連結或分離。
圖1是已知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已知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連接后的剖面示意圖;圖3是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圖4是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的剖面示意圖;圖5是圖4的右視示意圖;圖6是環形軸圈的剖面示意圖;圖7是圖6的右視示意圖;圖例說明1公連接器 2第一插銷3母連接器 4插銷孔座5第二插銷 6、7 螺紋機構8同軸微電纜9外皮層10絕緣材料層 11中心導體12編織網層 20公連接器30連接器本體 40環形軸圈50絕緣組件 60插銷41接口部 42接觸扣件43內彈性腳 44外彈性腳45環形端部 46環形空間47環形間隙 61插銷孔座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此處所使用“同軸微電纜”一詞,乃意謂一種中心導體直徑大于0.1mm而小于0.8mm的同軸電纜,例如RG179電纜。如圖3、圖4、圖5所示,現有技術中的同軸微電纜8具有一外皮層9,一絕緣材料層10、一中心導體11、及一編織網層12。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20則包含一連接器本體30,一環形軸圈40同軸地配置在連接器本體30的內部,一絕緣組件50同軸地配置在環形軸圈40的內部,及一導電的插銷60,插銷60可插入于絕緣組件50的軸向導槽中。插銷60的一末端可供剝除外皮層9的中心導體11插入連結以與同軸微電纜8形成電氣連接。
如圖6所示環形軸圈40的一例。環形軸圈40可由金屬,如黃銅制成,可電鍍金或其他金屬。環形軸圈40制成具有一接口部41與一接觸扣件42,接口部41的外部直徑可配置在連接器本體30的收容孔周圍邊緣成為緊密的結合。
接觸扣件42具有數成片狀的內外彈性腳43、44與接口部41的端面45一體成形。內彈性腳43與外彈性腳44形成一同心環繞關系,其間形成有一環形空間46。如圖7所示,有六只內外彈性腳43、44以等間隔形成于端面45周圍,并形成有一預定的內徑尺寸來與母連接器作機械上的夾持。
如圖4所示,六只內彈性腳43所形成的內徑尺寸略小于絕緣組件50的外部尺寸,當絕緣組件50的部份長度插入于內彈性腳43內時,可使內彈性腳43提供一夾持力在絕緣組件50的外部周圍邊緣而成為有著力的結合。而內外彈性腳43、44間的環形空間46可用以接納具有插銷的母連接器對同軸微電纜的組合,與電子器件電氣上成為一體,及使公連接器20形成接地。
如圖4、圖7所示,外彈性腳44與連接器本體30間形成有一環形間隙47,所以,當母連接器插入公連接器20內而與數片的外彈性腳44接觸時,母連接器的外徑將迫使數片的外彈性腳44向外張開而形成一夾持力來與母連接器做機械上的夾持而形成有效地結合。最后的結合位置將使母連接器的插銷插入于對應在公連接器20的插銷孔座61中而成為機械上與電氣上的結合。
因此,接觸扣件42可讓公連接器20快速地與母連接器連結或分離,以具有快速插拔的功能。
權利要求1.一種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其與一母連接器連結或分離,它包括一連接器本體,一同軸配置于連接器本體內部的環形軸圈,一同軸配置于環形軸圈內部的絕緣元件,一同軸配置于絕緣組件內部的插銷,該插銷可供同軸微電纜的中心導體插入以形成電氣連接,其特征在于該環形軸圈具有一接口部與一接觸扣件,該接口部的外部直徑可配置在連接器本體內成為緊密的結合;該接觸扣件具有數個片狀的外彈性腳與該接口部端面連接,該數片的外彈性腳可提供一夾持力來與母連接器做機械上的夾持而成為機械上的結合,并使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間可快速插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觸扣件具有數個的內彈性腳與外彈性腳形成一同心環繞關系,其間形成有一環形空間,該環形空間可用以接納具有插銷的母連接器對同軸微電纜的組合,與電子器件電氣上成為一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外彈性腳以等間隔形成于該接口部端面周圍。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數個的內彈性腳可提供一夾持力來與該絕緣元件的外部做機械上的夾持。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彈性腳與連接器本體間形成有一環形間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同軸微電纜的公連接器,其與一母連接器連結或分離,它包括一連接器本體,一同軸配置于連接器本體內部的環形軸圈,一同軸配置于環形軸圈內部的絕緣元件,一同軸配置于絕緣組件內部的插銷,該插銷可供同軸微電纜的中心導體插入以形成電氣連接,該環形軸圈具有一接口部與一接觸扣件,該接口部的外部直徑可配置在連接器本體內成為緊密的結合;該接觸扣件具有數個片狀的外彈性腳與該接口部端面連接,該數片的外彈性腳可提供一夾持力來與母連接器做機械上的夾持而成為機械上的結合,并使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間可快速插拔。這種連接器具有夾持功能的接觸扣件,而讓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間可快速地連接或分離。
文檔編號H02G15/08GK2678157SQ200420034828
公開日2005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04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04年1月6日
發明者葉明華, 林信龍 申請人:葉明華, 林信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