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馬達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7449951閱讀:27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馬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馬達。
背景技術
關于本實用新型,在日本特開2002-300745號公報中公開了一種端子部與線圈終端線通過超聲焊接相接合的馬達。先行技術文獻專利文獻特許文獻I日本特開2002-300745號公報由于進行超聲焊接時只在局部產生熱,所以此方法優于電阻焊接、TIG焊接等其他焊接方法。但是,由于進行超聲焊接時,需要從兩側將接合部位按壓住,所以在如日本特開 2002-300745號公報所示的馬達中,需要設法使端子部的位置在軸向上偏移。并且,如果端子部和線圈終端線的位置精度不夠就會使得接合處理變得復雜且工作量增多。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容易地進行超聲焊接的馬達。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馬達包括軸、轉子、線圈、定子、適配器和匯流條。軸被支撐為繞旋轉軸線旋轉自如。轉子設置在所述軸上。線圈通過卷繞導電線而形成。定子設置在所述轉子的周圍。適配器設置在所述定子的軸向一端并絕緣。匯流條由所述適配器支撐。所述匯流條包括具有沿軸向延伸的接合面的多個端子部。所述端子部在徑向上隔著間隙與所述適配器對置。在所述定子的軸向一端上,沿軸向延伸的多個所述導電線的端部從所述線圈的比所述端子部更靠近徑向外側的位置導出。所述導電線的端部在比所述端子部更靠近徑向外側的位置上與所述端子部的接合面相接。并且,通過超聲焊接,所述導電線的端部接合在所述端子部的接合面上。在該馬達中,具有接合面的多個端子部在徑向上隔著間隙與適配器對置。并且導電線的端部從線圈的比端子部更靠近徑向外側的位置導出。而且,導電線的端部在比端子部更靠近徑向外側的位置上與接合面相接。因此,由于導電線的端部從線圈的比端子部更靠近徑向外側的位置導出,所以導電線的端部并不設置在適配器和端子部的下方。所以,在接合端子部和導電線的端部時,容易進行端子部和導電線的端部的定位。并且,在進行超聲焊接時,可以將超聲焊接機中的夾持端子部和導電線的端部的一對接合臂中的一個插入在適配器和端子部之間的間隙中。由此,不用使端子部的位置在軸向上偏移即可接合端子部和導電線的端部。

[0014]圖I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馬達的概略剖視圖。圖2是表示分割定子的概略立體圖。圖3是表示定子和匯流條單元的概略立體圖。圖4是表示匯流條單元的概略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從里端面側看匯流條單元的概略立體圖。圖6a是表示匯流條及其制造工序的概略圖。圖6b是表示匯流條及其制造工序的概略圖。圖6c是表示匯流條及其制造工序的概略圖。圖6d是表示匯流條及其制造工序的概略圖。圖6e是表示匯流條及其制造工序的概略圖。圖7是從里端面側看匯流條單元的概略俯視圖。圖8a是沿著圖7的A-A線的主要部位的概略剖視圖。圖8b是沿著圖7的B-B線的主要部位的概略剖視圖。圖8c是沿著圖7的C-C線的主要部位的概略剖視圖。圖8d是沿著圖7的D-D線的主要部位的概略剖視圖。圖9是定子的概略俯視圖。圖10是表示馬達的主要部位的概略圖。圖11是從圖10的箭頭E方向看到的概略圖。圖12是用于說明端子部和導線端的接合的概略圖。圖13a是表示端子部和導線端的接合部位的概略側視圖。圖13b是表示端子部和導線端的接合部位的概略主視圖。圖14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馬達的概略剖視圖。圖15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匯流條單元的概略剖視圖。為了表示內部結構,省略了匯流條單元的一部分。圖16a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匯流條及其制造工序的概略圖。圖16b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匯流條及其制造工序的概略圖。圖16c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匯流條及其制造工序的概略圖。圖16d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匯流條及其制造工序的概略圖。圖17是表示馬達的變形例的概略圖。圖18a是表示匯流條的變形例及其制造工序的概略圖。圖18b是表示匯流條的變形例及其制造工序的概略圖。圖18c是表示匯流條的變形例及其制造工序的概略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但是,以下的說明只是本質上的示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其適用范圍或其用途。圖I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馬達。該馬達I是內轉子型無刷馬達。馬達I具有外殼2、 軸3、轉子4、定子5、匯流條單元6、旋轉角傳感器7等。轉子4、定子5和匯流條單元6的中心均與中心軸線A —致。[0047]在外殼2中具有在一端具有開口的有底圓筒狀的機殼11和圓盤狀的蓋體12。在機殼11的開口端的周圍伸出有凸緣11a。在該凸緣Ila上連接、固定蓋體12。軸窗12a在蓋體12的中央部開口。在機殼11的底面上,與該軸窗12a對置地設有軸承部lib。在由蓋體12封閉的機殼11的內部設有軸3等。在軸承部I Ib和軸窗12a的內側分別設有軸承8。軸3通過這些軸承8被旋轉自如地支撐在外殼2上。軸3的一側端部經軸窗12a突出到蓋體12的外側。通過這個端部輸出馬達I的旋轉驅動力。在軸3的中間部分同心固定有轉子4。轉子4由圓筒狀的轉子鐵芯41和磁鐵42 等構成。磁鐵42設直在轉子鐵芯41的外周面上。磁鐵42的磁極以N極和S極在圓周方向上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轉子4的周圍設置有圓筒狀的定子5。定子5固定在機殼11的內側。定子5的內周面隔著微小間隙與轉子4的外周面對置。定子5通過連接多個(本實施方式中為12個)分割定子50而形成。如圖2所示, 分割定子50具有分割鐵芯51、絕緣體52、線圈53、樹脂層54。具體地說,分割鐵芯51通過層疊多個T字狀的鋼板而形成。分割鐵芯51具有相互連接的鐵芯背部51a和從鐵芯背部 51a的中央部位沿徑向朝向中心延伸的齒部51b等。分割鐵芯51上裝設有絕緣性的絕緣體 52。線圈53通過在裝設有絕緣體52的齒部51b的每一個上卷繞釉質涂層銅線等導電線而形成。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中,線圈53設有12個。卷繞在齒部51b上的導電線的兩根端部(導線端55) —起導出至分割定子50的一側端部上。這些導線端部55在裝配于馬達I上時與軸3平行。另外,因為每個分割定子50上均導出有導線端55,所以在本實施方式中從定子5 —共導出24根導線端55。線圈53除兩根導線端55的末端部分以外的部分通過樹脂層54模制。由于導線端55的基端部分用樹脂層54模制,從而導線端55被定位在預定位置上。并且,由于基端部分模制在樹脂層54上,所以從樹脂層54突出的導線端55的末端部分難以撓曲,因此能夠將導線端55的末端部分穩定地保持成直線狀。并且,由于導線端55是在由夾具固定的狀態下被模制的,所以與不被模制的方式相比,導線端55突出的位置精度穩定。因此,容易進行后述的端子部66和導線端55的接合。另外,在以后另行對導線端55的配置等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在定子5的導出這些導線端55的一側端部(機殼11的開口側的端部、輸出側端部5a)上安裝有匯流條單元6。如圖4、圖5所述,匯流條單元6具有多個(本實施方式中為4個)匯流條61和支撐這些匯流條61的絕緣性的適配器62。(匯流條)本實施方式的匯流條61由分別連接在定子5的U相、V相、W相上的三個相用匯流條61u、61v、61w和連接在中性點上的一個公共用匯流條61x構成。S卩,本實施方式的各線圈53呈Y形連接。匯流條61為整體厚度大致相同的帶狀導體。匯流條61上,設有在中心軸線A周圍呈環狀彎曲的帶板狀的本體部65、和與本體部65 —體設置的多個帶板狀的端子部66。本體部65和端子部66由一個部件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相用匯流條61u、61v、61w各自的本體部65u、65v、65w上分別設有4個端子部66u、66v、66w。并且,公共用匯流條61x的本體部65x上設有12個端子部66x。以下,當只需說明而沒必要識別U相、V相、W相、公共相時,省略U、V、W、X,只說匯流條61。在相用匯流條61u、61v、61w上分別與本體部65 —體地設置兩個(也存在接合后成為一個的情況)帶板狀的連接端部67u、67v、67w。連接端子67u、67v、67w與本體部65和端子部66 —起由一個部件構成。優選連接端部67呈長方形,并從本體部65的帶板狀的兩端部向軸向延伸。另外,軸向表示沿中心軸線A的方向,以下稱作軸向。連接端部67隔著本體部65設在端子部66的軸向相反側上。端子部66 (66u、66v、66w、66x)優選分別呈鉤狀設在本體部65的側端的預定部位上。端子部66具有從本體部65的長度方向的中間預定部位向側面伸出的端子伸出部63、 和與端子伸出部63的末端相連的端子末端部66c。詳細地,端子伸出部63具有端子基部 66a、端子中間部66b。端子基部66a從本體部65的側端的預定部位向側面伸出并沿與本體部65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尺寸短。端子中間部66b與端子基部66a的末端相連并向本體部65的半徑方向外側彎曲,沿與端子基部66a正交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說,端子中間部66b 與本體部65正交。端子末端部66c與端子中間部66b相連并向與本體部65對置的一側彎曲,且沿與端子中間部66b正交的方向延伸。(匯流條的制造方法)這些匯流條61通過加工一根沒有絕緣膜的裸電線(例如裸銅線68)而形成。圖6表示匯流條61的制造工序。首先,如圖6a所示,準備一根預定長度的裸銅線 68(線材)。裸銅線68可以使用通用品,例如可以使用2mm左右的線徑的裸銅線。然后,如圖6b所示,彎折裸銅線68,形成作為本體部65的本體形成部69、作為端子部66的端子形成部70以及作為連接端部67的連接端形成部71。具體地說,例如端子形成部70是通過將裸銅線68預定的中間部位折回,并使從折回位置起相互對置地延伸的裸銅線68以實質上相互平行的方式相互接近而形成的。在距離折回的裸銅線68的末端預定長度的位置處,在相互相反的方向90度彎折裸銅線68。通過重復此動作,形成多個與呈直線狀延伸的本體形成部69的側面正交并伸出的端子形成部70。相用匯流條61和公共用匯流條61x上分別形成有4個和12個端子形成部70。端子形成部70均形成在本體形成部69的同一側。連接端形成部71通過相對于本體形成部69向端子形成部70的相反側90度彎折裸銅線68的兩端而形成。端子形成部70 和連接端形成部71形成在同一平面上并相互平行。另外,由于公共用匯流條61x不具有連接端部67,所以不用在公共用匯流條61x上形成連接端形成部71。接下來,如圖6c所示,從與彎折方向正交的方向對形成了端子形成部70等的裸銅線68的全體進行軋制而形成中間部件72。通過軋制裸銅線68的全體得到展開狀的帶板狀中間部件72。如果是通過沖裁金屬板來形成此形狀的中間部件72,沖裁后會產生大量金屬屑。而采用本制造方法則不產生金屬屑。因此,中間部件72的量產可以達到100%成品率。分別軋制本體形成部69和連接端形成部71,形成寬度大致相同的帶板狀的本體部65和連接端部67。在端子形成部70中,從折回位置起對置地平行延伸的裸銅線68被軋制而一體化,形成寬的端子部66。詳細地說,被軋制成與本體部65等寬度大致相等的一對帶板狀的部分(延伸部61s)以相互抵接的狀態從本體部65向側面伸出。這些一對的延伸部61s分別與通過軋制裸銅線68的折回部分而形成為U字形狀的末端部分(末端部61t)相連并一體化。一對延伸部61s和末端部61t也可通過基于軋制的變形而一體形成。通過此處所說的一對延伸部 61s構成端子伸出部63,并通過末端部61t構成端子末端部66c。最后,如圖6d所示,通過彎折中間部件72的預定部位,完成匯流條。具體地說,90 度彎折各端子部66的根部來形成端子基部66a。進一步地,90度彎折各端子部66的中間部分來形成端子中間部66b和端子末端部66c。并且,與適配器62的形狀對應地在厚度方向上使本體部65彎曲以使連接端部67彼此(在公共用匯流條61x中為本體部65的端部彼此)抵接,并如圖6e所示變形成環狀。各相的相用匯流條61的端子形成部70分別形成不同的長度。相用匯流條61的端子基部66a形成彼此相同的長度。并且,相用匯流條61的端子末端部66c也形成彼此相同的長度。因此,相用匯流條61的端子中間部66b分別形成為預定的不同長度。并且,各相的相用匯流條61的本體形成部69分別形成不同的長度。因此,各相的相用匯流條61的本體部65分別形成不同的直徑。本實施方式的公共用匯流條61x的端子形成部70的長度比相用匯流條61的端子形成部70的長度短。端子基部66a和端子末端部66c的長度在相用匯流條61和公共用匯流條61x中相同,公共用匯流條61x的端子中間部66b比相用匯流條61的端子中間部66b 短。由于公共用匯流條61x的端子部66的個數比相用匯流條61的端子部66的個數多,所以通過相對減小端子部66的尺寸可以抑制裸銅線68的使用量。(適配器)適配器62是樹脂注塑成型品。本實施方式的適配器62相應于定子5的形狀形成為圓環狀。適配器62的橫斷面為矩形。如圖3和圖5所示,適配器62呈同心圓狀設置并具有在內外對置的內周面62a和外周面62b、以及與這些內周面62a和外周面62b的各邊緣相連且相對置的一對外端面62c 和里端面62d。在適配器62的外端面62c的三個部位開有端子孔73。各相用匯流條61的連接端部67通過這些端子孔73突出。適配器62的里端面62d上形成多個(本實施方式為4個)本體支撐槽74和多個(本實施方式為24個)端子支撐槽75。如圖7和圖8所示,本體支撐槽74是圓環狀的槽,且呈同心圓狀形成多層。本體支撐槽74的寬度比匯流條的本體部65的厚度稍大。本實施方式中,在半徑方向內側,設有容納相用匯流條61的本體部65的第I至第3三個本體支撐槽74u、74v、74w,最外側設有容納公共用匯流條61x的本體部65x的第4本體支撐槽74x。第I至第4本體支撐槽74的深度均相同。端子支撐槽75是與本體支撐槽74交叉且在半徑方向上延伸的槽。端子支撐槽75 分別呈放射狀設置。端子支撐槽75的寬度比匯流條的端子部66的寬度稍大。端子支撐槽 75以等間距形成在圓周方向的24個部位。本實施方式的端子支撐槽75由分別與第I至第 4的本體支撐槽74相連的第I至第4端子支撐槽75u、75V、75w、75x構成(參考圖4)。第4端子支撐槽75x以等間距形成在圓周方向上的12個部位。第I至第3端子支撐槽75在這些第4端子支撐槽75x之間,例如逆時針地按照第I端子支撐槽75u、第2端子支撐槽75v、第3端子支撐槽75w的順序一個個地設置。第I至第4端子支撐槽75的深度均相同。第I至第4端子支撐槽75的長度各不相同。具體地說,第I至第4端子支撐槽75 的一端均在適配器62的外周面62b上開口。并且,第4端子支撐槽75x的另一端在第4本體支撐槽74x上開口,同樣地,第I至第3端子支撐槽75的另一端分別在第I至第3本體支撐槽74上開口。多個本體部65和從本體部65延伸的多個端子基部66a分別收納在本體支撐槽74 中并呈嵌套狀設置。端子支撐槽75中分別收納有多個端子中間部66b。此時,由于端子末端部66c位于與本體部65相對置的一側,所以位于與適配器62的外周面62b相對置的位置。如圖8a所示,端子支撐槽75的深度D2比端子部66的厚度t大。因此,由于端子部66進入適配器62內且匯流條61在適配器62的里端面62d側不露出,所以可以防止匯流條61和其他部件的接觸。本體支撐槽74的深度Dl比端子支撐槽75的深度D2深。并且,本體支撐槽75的深度Dl和端子支撐槽75的深度D2的差比本體部65的寬度W大。收納于本體支撐槽75 中的匯流條61由設置在本體支撐槽75上的固定爪等機構限制活動。因此,將匯流條61的任一個收納于適配器62上時,由于跨過其他的匯流條61的本體部65的端子部66被端子支撐槽75限制,因此也能夠穩定防止端子部66與其他的匯流條61的本體部65接觸。匯流條61的端子末端部66c的半徑方向外側設有接合面76。當接合面76分別裝設在適配器62上時,位于從半徑方向內側與以適配器62 (匯流條單元6)的中心軸線A為中心的第I假想圓77相切的位置上(參照圖7)。當將匯流條單元6組裝于定子5上時,導線端55接合在這些接合面76上。如圖3所示,將適配器62設置在定子5的軸向一端上。也就是說,將匯流條單元6 設置在定子5上時,使適配器62的里端面62d朝向定子5的輸出側端部5a進行安裝。這樣,能夠防止匯流條從適配器62拔出。并且,也能夠防止灰塵等進入本體支撐槽74內。如圖9所示,導線端55以等間距排列設置在定子5的圓周方向上。本實施方式中, 在24個部位設置有導線端55,相鄰的2根導線端55所形成的中心角為15度。另外,匯流條單元6的端子部66對應于導線端55的個數和位置而設置。導線端55設置在從半徑方向外側與以定子5的中心軸線A為中心的第2假想圓 78相切的位置上。第2假想圓78設定為與第I假想圓77的直徑相同。由此,使得各自的中心軸線A —致而將匯流條單元6安裝在定子5上,將導線端55和端子部66定位在圓周方向上時,如圖10所示,導線端55處于如下狀態從比線圈的端子部66更靠近徑向外側的位置導出,并且在比端子部66更靠近徑向外側的位置上與端子部66的接合面76相接。導線端55和接合面76也可不相接而是隔著微小間隙相對置。如圖11所示,由于接合面76在圓周方向上延展,所以即使導線端55多少有點位置偏移或者撓曲,導線端55也是位于與接合面76相對置的位置上。因此,可以穩定地接合導線端55和端子部66,也容易實現自動化。也就是說,在制造馬達I時,可以將把匯流條單元6組裝在定子5上的一系列工序機械化。例如,在適配器62上裝設各匯流條61并組裝匯流條單元6后,在接合面76與導線端55對置的位置上,用預定的組裝裝置(圖中未表示)將匯流條單元6設置在定子5上(定位工序)。例如,將各中心軸線A對齊,沿中心軸線A使匯流條單元6接近定子5的輸出側端部5a直到預定位置為止。之后,使匯流條單元6和定子5相對旋轉而將導線端55 和端子部66定位在圓周方向上。只通過以上工序即可簡單地使所有導線端55與端子部66 相接。接下來,如圖12所示,由預定的接合裝置101從半徑方向的內外兩側夾持各端子末端部66c和各導線端55,將導線端55壓在接合面76上。然后,通過電阻焊接、TIG焊接、 超聲焊接等焊接導線端55和端子部66即可(接合作業)。由于能夠將所有的導線端55集中處理,因此能夠減少工作量,且生產率高。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在端子部66和適配器62之間形成的間隙56通過超聲焊接將導線端55和端子部66接合。具體地說,接合裝置101具有第I壓接部101a、以及位于比第I壓接部IOla更靠近徑向外側的位置上的、與第I壓接部IOla對置的第2壓接部101b。端子部66在徑向上隔著間隙56與適配器62對置。第I壓接部IOla收納于間隙 56中。并且,如圖12的箭頭所示,相接的導線端55和端子部66通過第I壓接部IOla和第 2壓接部IOlb在徑向上被壓接,并通過施加超聲振動使導線端55和端子部66相接合。在圖13中表不導線端55和端子部66的接合部位的具體例。在本實施方式的導線端55和端子部66的接合部位上形成有斜面55a。詳細地說,斜面55a形成為隨著朝向導線端55的軸向末端側而使得導線端55的徑向厚度逐漸變薄。通過斜面55a被超聲焊接在導線端55的接合部位上,導線端55的末端部分被壓平地與端子部66相接合。其結果,能夠更加牢靠地接合導線端55和端子部66。 因為導線端55和端子部66的接合強度隨著朝向末端側而逐漸增強,所以能夠實現耐振動等的穩定接合。(另一實施方式)在圖14中,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馬達。本實施方式的馬達IA的匯流條單元6的構造與上述實施方式的馬達I的不同。以下,對于具有與上述實施方式的馬達I相同的功能的結構采用相同符號表示但省略其說明,只對不同點進行詳細說明。在圖15中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匯流條單元6A。在這個匯流條6A中具有多個(本實施方式為4個)匯流條81和支撐這些匯流條81的絕緣性適配器82。本實施方式的匯流條 81也由分別連接在定子5的U相、V相、W相上的三個相用匯流條81u、81v、81w和連接在中性點上的一個公共用匯流條81x構成。如圖16d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匯流條81的本體部65與適配器82的形狀相對應, 不是在厚度方向上而是在寬度方向上彎曲成環狀。端子部66具有端子伸出部83和端子末端部66c。端子伸出部83從本體部65的外周側的側端向半徑方向外側伸出。也就是說, 端子伸出部83在與本體部65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端子末端部66c與端子伸出部83相連, 并在正交于端子伸出部83的方向上延伸。這些匯流條也是通過加工一根裸銅線68而形成的。制造本實施方式的匯流條時,如圖16a所示,準備一根裸銅線68。接著,如圖16b 所示,彎折裸銅線68,形成作為本體部65的本體形成部69、作為端子部66的端子形成部70 以及作為連接端部67的連接端形成部71。[0097]具體地,與之前的實施方式一樣形成多個端子形成部70。相用匯流條81和公共用匯流條81x分別形成有4個、12個端子形成部70。使裸銅線68呈環狀彎曲來形成本體形成部69。端子形成部70均位于本體形成部69的半徑方向外側。連接端形成部71在與端子形成部70相反一側形成在本體形成部69的半徑方向內側。接下來,如圖16c所示,對形成有端子形成部70等的裸銅線68全體進行軋制,從而形成帶板狀的中間部件72。如圖16d所示,彎折中間部件72的預定部位。具體地說,90 度彎折各端子部66的中間部分來形成端子伸出部83和端子末端部66c。在本實施方式中, 端子伸出部83相當于之前的實施方式中的端子伸出部63 ( 一對延伸部66s)。各匯流條81的端子形成部70的長度各不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各端子伸出部 83長度相同,各匯流條的端子末端部66c長度分別不同。并且,本實施方式中的各匯流條的本體形成部69的長度相同。因此,各匯流條81的本體部65的直徑相同。本實施方式的公共用匯流條81x的端子形成部70比相用匯流條81的端子形成部 70長。因此,公共用匯流條Slx的端子末端部66c也比相用匯流條81的端子末端部66c長。 公共用匯流條81x的端子形成部70也可比相用匯流條81的端子形成部70短。如此一來, 因為公共用匯流條81x的端子部66的個數也比相用匯流條61的端子部66的個數多,所以通過相對減小端子部66的尺寸即可減少裸銅線68的使用量。在本實施方式中,匯流條81與適配器82 —體形成。具體地說,匯流條81的本體部65以在相鄰的匯流條81之間隔著樹脂的非接觸狀態層疊在適配器82的內部。各匯流條81的端子末端部66c根據層疊位置而長度各不相同。由此,各端子末端部66c的從適配器82的外端面62c伸出的伸出量大致相同。另外,各端子末端部66c的從適配器82的外周面62b伸出的伸出量相同。因此接合面76與第I假想圓77相切。另外,本發明所涉及的匯流條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實施方式,也包括其他的各種結構。例如,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馬達中,定子5的大部分通過模制埋設在樹脂層54中, 但本實施方式,如圖17所示,也可適用于沒有樹脂層54的馬達。并且,可以根據需要適當變更匯流條61的端子部66的部分形態。在圖18c中表示變形例的匯流條91。匯流條91的端子部92構成為能夠壓接導線端55來進行連接的方式。也就是說,這個端子部92具有與本體部65相連并向側面伸出的端子基部92a、以及分別從端子基部92a的末端部分的兩側向側面伸出的一對端子腕部92b。通過在這些端子腕部92b之間收攏導線端55并卷對端子腕部92b進行卷邊,將端子部92和導線端55連接。在端子部92中,例如圖18a所示,呈T字狀彎折裸銅線68來形成端子形成部70。 這樣軋制處理后,形成如圖18b所示端子部92的展開狀的中間體。此后,彎折這個中間體的預定部位即可。各線圈的連接不限于Y形連接也可以是三角形連接。并且,也適用于在各相上串聯線圈的串聯連接和將串聯在各相上的一組線圈進一步并聯的串并聯連接。匯流條的材料(線材)并不限于銅線也可是其他具有電傳導性的金屬。例如,鋁線比銅線輕且價格低,所以也很適合。特別是,當使用與線圈的導電線相同的線材時,由于物理性質完全相同,可以提高接合質量。適配器和匯流條的本體部形狀并不限定于圓環狀。也可以是圓弧形狀和多邊形或不定形等。本發明的匯流條和馬達,可以用做車載用馬達,例如適合用于車輛的電動助力轉向裝置。
權利要求1.一種馬達,所述馬達包括軸,其由軸承支撐為繞旋轉軸線旋轉自如;轉子,其設置在所述軸上;定子,其具有通過卷繞導電線而形成的線圈,并設置在所述轉子的周圍;絕緣性的適配器,其設置在所述定子的軸向一端上;以及匯流條,其由所述適配器支撐,其特征在于,所述匯流條包括多個具有沿軸向延伸的接合面的端子部,所述端子部在徑向上隔著間隙與所述適配器對置,在所述定子的軸向一端上,沿軸向延伸的多個所述導電線的端部從所述線圈的比所述端子部更靠近徑向外側的位置導出,所述導電線的端部在比所述端子部更靠近徑向外側的位置上與所述端子部的接合面相接,且所述導電線的端部通過超聲焊接接合在所述端子部的接合面上。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導電線的端部的接合部位上形成有隨著朝向導電線的軸向一端側而使得導電線的徑向厚度逐漸變薄的斜面。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匯流條有多個;所述端子部一體設置在板狀的本體部上,所述端子部具有從所述本體部向側面伸出的端子伸出部、和與所述端子伸出部相連的端子末端部;所述本體部與所述適配器的形狀對應地向厚度方向彎曲,所述端子伸出部包括與所述本體部正交的端子基部和與所述端子基部正交的端子中間部,所述端子末端部包括與所述端子中間部正交的部分,在所述適配器內嵌套設置有所述多個匯流條的本體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適配器的一側端面上,設有分別容納所述多個本體部的多個本體支撐槽、和分別容納所述多個端子中間部的多個端子支撐槽,所述本體支撐槽在所述軸的周圍形成有多層,所述端子支撐槽與所述本體支撐槽交叉,所述本體支撐槽的深度比所述端子支撐槽的深度深,且兩者的差比所述本體部的寬度大。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圈埋設在樹脂中,所述導電線的端部導出至所述樹脂的外側。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末端部位于與所述本體部對置的一側,所述適配器在所述端面朝向所述定子的軸向一端的狀態下安裝在所述定子上。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匯流條具有多個,所述端子部一體設置在板狀的本體部上,所述本體部與所述適配器的形狀對應地向寬度方向彎曲,所述端子伸出部包括與所述本體部正交的部分,所述端子末端部包括與所述端子伸出部正交的部分,所述多個本體部在彼此不接觸的狀態下層疊在所述適配器內。
8.如權利要求3或7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呈圓筒狀,所述導電線的端部在圓周方向上排列,所述適配器和所述本體部呈圓環狀或圓弧狀,所述端子部與所述導電線的端部位置對應地設置。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線的端部分別設置在與第I假想圓相切的位置上,所述接合面分別設置在與第2假想圓相切的位置上,在將所述匯流條和所述適配器安裝在所述定子上的狀態下,所述第I假想圓和所述第 2假想圓設定為一致。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面在圓周方向上延展。
11.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部具有端子伸出部,該端子伸出部由在相互抵接的狀態下從所述本體部向側面伸出的一對延伸部構成。
12.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馬達具有連接端部,所述連接端部分別從所述本體部的兩端延伸并夾著本體部設置在所述端子部的相反側。
13.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末端部的延伸方向為從所述定子的軸向另一端向軸向一端延伸的方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包括軸、轉子、線圈、定子、適配器、匯流條等。匯流條包括具有沿軸向延伸的接合面的多個端子部。端子部在徑向上隔著間隙與適配器對置。在定子的軸向一端上,沿軸向延伸的多個導電線的端部從線圈中導出。導電線的端部在比端子部更靠近徑向外側的位置上與端子部的接合面相接。通過超聲焊接,導電線的端部接合在端子部的接合面上。
文檔編號H02K3/50GK202353351SQ201120420320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8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29日
發明者中川愛梨, 廣川剛士, 服部隆宏, 橫川知佳 申請人:日本電產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