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線或多線的繞線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單線或多線的繞線方法,本發明在繞線初始,繞線模先沿磁極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繞線模的頂端與磁極內端面之間預留一股線材的寬度,待第一股線材纏繞完畢后,繞線模沿磁極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纏繞第二股線材,待第二股線材纏繞完畢后,繞線模沿磁極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纏繞第三股線材,以此程序直至繞線結束。由于本發明在繞線初始,繞線模先沿磁極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第一股線材纏繞完畢后,繞線模才向外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纏繞第二股線材,使得線材不會處于擠壓狀態而上拱,減少了線圈組中往復排線引起的交叉線占用空間,提高了線槽的容積率。
【專利說明】單線或多線的繞線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電機的繞線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單線或多線的繞線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廣泛地使用飛叉在多極電樞的磁極上纏繞形成線圈用的線材,在繞線過程中,首先,使中央繞線模和側板各自的頂端進入到多極電樞的內周側,并從該狀態開始使飛叉轉動而導出線材,與此同時使該飛叉與中央繞線模及側板一起朝向多極電樞的外側移動,由此進行各層線材的繞線,即,此種繞線方式為繞線模邊退線材邊繞。這種繞線方式存在以下缺陷:當線材91繞到磁極92的側面S面(如圖1所示A-B點時)時,線材91排線位移只移動了 1/2位移,此時,無論是單根或多根線材91都會因與繞線模93頂靠而處于擠壓狀態,線材91會無法到位固定造成上拱(如圖2所示),由于兩磁極之間線槽的空間狹窄,上拱的線材會因為排線整齊度影響單層或多層的槽滿率。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排線整齊、容積率高的單線或多線并繞的繞線方法。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本發明是一種單線或多線的繞線方法,它包括:飛`一邊在定子磁極的周邊轉動,一邊導出線材自磁極內端向外端逐步纏繞在磁極上,同時,繞線模軸向夾持在磁極上并將飛叉導出的線材引導至磁極;繞線初始,繞線模的頂端與磁極內端面之間預留一股線材的寬度,待第一股線材纏繞完畢后,繞線模沿磁極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纏繞第二股線材,待第二股線材纏繞完畢后,繞線模沿磁極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纏繞第三股線材,以此程序直至繞線結束。
[0005]所述的繞線模的頂端與磁極內端面之間預留一股線材的寬度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繞線模移至磁極內端面,繞線模先沿磁極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另一種方式是繞線模移至離磁極內端面一股線材的寬度后即停下。
[0006]所述的兩股線材之間的連接段纏繞在磁極的頂面和底面。
[0007]在繞線模繞完一層線材后,繞線模移至磁極的最外端;當第二層繞線時,繞線模的頂端與磁極外端面之間預留一股線材的寬度,待第一股線材纏繞完畢后,繞線模沿磁極軸線向內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纏繞第二股線材,待第二股線材纏繞完畢后,繞線模沿磁極軸線向內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纏繞第三股線材,以此程序直至繞線結束。
[0008]所述的繞線模的頂端與磁極外端面之間預留一股線材的寬度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繞線模移至磁極外端面,繞線模先沿磁極軸線向內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另一種方式是繞線模移至離磁極外端面一股線材的寬度后即停下。
[0009]采用上述方案后,本發明的基本方法為先退一再繞一再退一再繞……;由于繞線初始,繞線模先沿磁極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第一股線材纏繞完畢后,繞線模才向外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纏繞第二股線材,使得線材不會處于擠壓狀態而上拱,線圈中沒有螺旋因素影響里或外空間,空間能夠充分利用,減少了線圈組中往復排線引起的交叉線占用空間,從而提高了線槽的容積率,可實現以單層排線達到多層繞線的性能效果。
[0010]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習用磁極的橫截面剖視圖;
圖2是習用線材纏繞在磁極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線材纏繞在磁極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線材纏繞在磁極的正視剖視圖;
圖5是本發明線材纏繞在磁極的俯視剖視圖;
圖6是本發明線材纏繞在磁極兩股后的正視剖視圖;
圖7是圖3沿A向視圖;
圖8是本發明的繞線程序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如圖3所示,本發明是一種單線或多線的繞線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驟:飛叉I 一邊在定子I磁極11的周邊轉動,一邊導出線材10自磁極11內端向外端逐步纏繞在磁極11上,同時,繞線模2軸向夾持在磁極11上并將飛叉I導出的線材10引導至磁極11。
[0013]當為單層繞線時,本發明在繞線初始,繞線模2的頂端與磁極11內端面12之間預留一股線材10 (如圖4所示)的寬度,待第一股線材10纏繞完畢后,繞線模2沿磁極11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10的寬度,纏繞第二股線材10,待第二股線材10纏繞完畢后(如圖6所示),繞線模2沿磁極11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10的寬度,纏繞第三股線材10 (如圖5所示),以此程序直至繞線結束。
[0014]所述的繞線模2的頂端與磁極11內端面12之間預留一股線材10的寬度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繞線模2移至磁極內端面,先沿磁極11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10的寬度;另一種方式是繞線模2移至離磁極11內端面12 —股線材10的寬度后即停下。
[0015]當為多層繞線時,在繞線模2繞完一層線材后,進行第二層繞線時(線材10由外向內纏繞),繞線模2的頂端與磁極外端面之間預留一股線材10的寬度,待第一股線材10纏繞完畢后,繞線模2沿磁極軸線向內退出一股線材10的寬度,纏繞第二股線材10,待第二股線材10纏繞完畢后,繞線模2沿磁極軸線向內退出一股線材10的寬度,纏繞第三股線材10,以此程序直至繞線結束。
[0016]所述的繞線模2的頂端與磁極外端面之間預留一股線材10的寬度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繞線模2移至磁極外端面,繞線模2先沿磁極軸線向內退出一股線材10的寬度;另一種方式是繞線模2移至離磁極外端面一股線材10的寬度后即停下。
[0017]如圖5所示,兩股線材10之間的連接段纏繞在磁極11的頂面E或底面W上(如圖7所示),該連接段線材10為斜線;而在磁極11的兩個側面N面和S面的線材10為直線。由于兩個側面N面和S面的線材10為直線,不會造成線材的交叉和堆積,不會影響線槽的容積率。
[0018]本實施例是一股一根線為例,本發明可以是通過8-12或多或少根線材形成股來繞組,線材通過并聯來獲取大于槽口的股單位截面積,通過更大的電流和電壓來增加功率和扭矩。
[0019]本發明可以適應內/外定子、轉子以及其它空間有限制又需要提供槽滿率的單根或多根線排列,并通過設定排線股寬,來控制層數。
[0020]如圖8所示,是本發明的繞線程序流程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本方法為:先退一再繞一再退一再繞……。
[0021]讀取設置數據:讀繞線圈數、單圈的排線寬度、繞線速度、排線的速度(退的速度)。
[0022]判斷排線軸是否到達設定的位置:利用伺服電機的編碼進行判斷;當然針對普通電機,也可以利用傳感器來判斷。
[0023]本發明的重點就在于:繞線模先于四周預留同等空間(先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進行繞線。
[0024]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而已,一股線材根數可據需要而定,故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的范圍,即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專利 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單線或多線的繞線方法,它包括:飛叉一邊在定子磁極的周邊轉動,一邊導出線材自磁極內端向外端逐步纏繞在磁極上,同時,繞線模軸向夾持在磁極上并將飛叉導出的線材引導至磁極;其特征在于:繞線初始,繞線模的頂端與磁極內端面之間預留一股線材的寬度,待第一股線材纏繞完畢后,繞線模沿磁極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纏繞第二股線材,待第二股線材纏繞完畢后,繞線模沿磁極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纏繞第三股線材,以此程序直至繞線結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線或多線的繞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繞線模的頂端與磁極內端面之間預留一股線材的寬度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繞線模移至磁極內端面,繞線模先沿磁極軸線向外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另一種方式是繞線模移至離磁極內端面一股線材的寬度后即停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線或多線的繞線方法,其特征在于:兩股線材之間的連接段纏繞在磁極的頂面和底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線或多線的繞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繞線模繞完一層線材后,繞線模移至磁極的最外端;當第二層繞線時,繞線模的頂端與磁極外端面之間預留一股線材的寬度,待第一股線材纏繞完畢后,繞線模沿磁極軸線向內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纏繞第二股線材,待第二股線材纏繞完畢后,繞線模沿磁極軸線向內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纏繞第三股線材,以此程序直至繞線結束。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單線或多線的繞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繞線模的頂端與磁極外端面之間預留一股線材的寬度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繞線模移至磁極外端面,繞線模先沿磁極軸線向內退出一股線材的寬度;另一種方式是繞線模移至離磁極外端面一股線材的寬度后即停下。
【文檔編號】H02K15/08GK103701275SQ201210577523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7日
【發明者】王建 申請人:廈門博鐿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