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源驅動電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給出了一種電源驅動電路,包括第一二極管組D1~第八二極管D8、第一電容C1~第九電容C9、第一電阻R1~第九電阻R9、第一MOS管Q1~第四MOS管Q4、第一電感T1~第六電感T6、電壓控制型芯片TL494。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電源驅動電路,能夠精確控制開關器件的開斷,為開關電源提供精準穩定的電壓信號。
【專利說明】
電源驅動電路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源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源驅動電路。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當前電力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大功率MOS管技術的迅速發展,開關穩壓電源的應用領域更加廣泛。這種發展將開關電源的工作頻率提高到150-200kHz,使得電源的開關損耗更小,電源的工作效率可高達90% -95%。用高頻變壓器取代工頻變壓器,電源的體積和重量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同時輸出電壓紋波降低到0.05%以內,穩定度可達0.5% -1%,抗干擾能力強而且智能化程度高。基于這些優良的特性,高功率開關電源更為廣泛地應用于工業和軍事上。如粒子加速器、電磁發射、電磁推進、微波武器等脈沖功率技術應用領域中,此類電源設備的平均功率通常在幾百千瓦甚至幾兆瓦以上,體積和重量只有線性電源的幾十分之一,工作效率卻比線性電源高很多。而小功率開關電源主要應用于家電、IT等領域,如計算機、彩色電視機、程控交換機、攝像機、機頂盒、VCD、電子游戲機等電子設備上。
[0003]驅動電路是開關電源的最為核心部分之一,沒有它開關電源就不能正常的工作,因為它控制著開關管的開通和關斷。其任務主要是為開關電源提供控制電壓信號,控制開關器件的開斷,達到DC-AC的轉換,為以后電源的升壓提供條件。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電源驅動電路,能夠精確控制開關器件的開斷,為開關電源提供精準穩定的電壓信號。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源驅動電路,包括第一二極管組Dl?第八二極管D8、第一電容Cl?第九電容C9、第一電阻Rl?第九電阻R9、第一MOS管Ql?第四MOS管Q4、第一電感Tl?第六電感T6、電壓控制型芯片TL494,其中,所述第一電容Cl和第二電容C2并聯,第三電容C3和第四電容C4并聯,并且,并聯型電容組Cl和C2與并聯型電容組C3和C4再進行并聯,所述Cl的一端連接第六二級管D6的輸出端和第八二極管D8的輸出端,以及TL494的12管腳,另一端連接第五二級管D5的輸入端和第七二極管D7的輸入端,并接地,第五二極管D5的輸出端和第七二極管D7的輸出端分別接電源的兩極;電壓控制型芯片TL494的I管腳、2管腳、4管腳、7管腳、9管腳、10管腳、15管腳、16管腳接地;3管腳空置;5管腳通過第五電容C5接地;6管腳通過串聯的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接地;8管腳接第三MOS管Q3的柵極和第四MOS管Q4的柵極;11管腳接第一 MOS管Ql的柵極和第二 MOS管Q2的柵極;13管腳和14管腳通過第一電阻Rl接地;第二電阻R2的一端接12管腳,另一端接11管腳;第五電阻R5的一端接12管腳,另一端接8管腳;第一 MOS管Ql的源極接12管腳,漏極接第二 MOS管Q2的漏極;第二 MOS管Q2的源極接地;第三MOS管Q3的源極接12管腳;漏極接第四MOS管Q4的漏極;第四MOS管Q4的源極接地;且每個MOS管的源極和漏極由二極管連接;第一電感Tl的同名端接第一 MOS管Ql的漏極;異名端接第二 MOS管Q2的源極;第二電感T2的同名端接第六電阻R6和第七電阻R7 ;第六電阻R6的另一端接第三二極管D3的輸入端;第七電阻R7的另一端接第六電容C6,第六電容C6的另一端接第二電感T2的異名端;第三電感T3的同名端接第一二極管Dl的輸入端,異名端接第七電容C7和第三二極管D3的輸出端,第七電容C7的另一端接第一二極管Dl的輸出端并接第二電感T2的異名端;第四電感T4的同名端接第三MOS管Q3的漏極,異名端接地;第五電感T5的同名端接第八電阻R8和第九電阻R9,異名端接第八電容C8,第八電容C8的另一端接第九電阻R9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極管D2的輸出端,第八電阻R8的另一端接第四二極管D4的輸入端,第四二極管D4的輸出端接地;第六電感T6的同名端接第二二極管D2的輸入端,異名端第九電容C9并接地,第九電容C9的另一端接第二二極管D2的輸出端以及第五電感T5的異名端,其中,第一電感Tl和第二電感T2及第三電感T3耦合,且第二電感T2及第三電感T3為同側;第四電感T4和第五電感T5及第六電感T6耦合,且第五電感T5及第六電感T6為同側。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06]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電源驅動電路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7]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的電源驅動電路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電源驅動電路,包括包括第一二極管組Dl?第八二極管D8、第一電容Cl?第九電容C9、第一電阻Rl?第九電阻R9、第一 MOS管Ql?第四MOS管Q4、第一電感Tl?第六電感T6、電壓控制型芯片TL494,其中,所述第一電容Cl和第二電容C2并聯,第三電容C3和第四電容C4并聯,并且,并聯型電容組Cl和C2與并聯型電容組C3和C4再進行并聯,所述Cl的一端連接第六二級管D6的輸出端和第八二極管D8的輸出端,以及TL494的12管腳,另一端連接第五二級管D5的輸入端和第七二極管D7的輸入端,并接地,第五二極管D5的輸出端和第七二極管D7的輸出端分別接電源的兩極;電壓控制型芯片TL494的I管腳、2管腳、4管腳、7管腳、9管腳、10管腳、15管腳、16管腳接地;3管腳空置;5管腳通過第五電容C5接地;6管腳通過串聯的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接地;8管腳接第三MOS管Q3的柵極和第四MOS管Q4的柵極;11管腳接第一 MOS管Ql的柵極和第二 MOS管Q2的柵極;13管腳和14管腳通過第一電阻Rl接地;第二電阻R2的一端接12管腳,另一端接11管腳;第五電阻R5的一端接12管腳,另一端接8管腳;第一 MOS管Ql的源極接12管腳,漏極接第二 MOS管Q2的漏極;第二 MOS管Q2的源極接地;第三MOS管Q3的源極接12管腳;漏極接第四MOS管Q4的漏極;第四MOS管Q4的源極接地;且每個MOS管的源極和漏極由二極管連接;第一電感Tl的同名端接第一 MOS管Ql的漏極;異名端接第二 MOS管Q2的源極;第二電感T2的同名端接第六電阻R6和第七電阻R7 ;第六電阻R6的另一端接第三二極管D3的輸入端;第七電阻R7的另一端接第六電容C6,第六電容C6的另一端接第二電感T2的異名端;第三電感T3的同名端接第一二極管Dl的輸入端,異名端接第七電容C7和第三二極管D3的輸出端,第七電容C7的另一端接第一二極管Dl的輸出端并接第二電感T2的異名端;第四電感T4的同名端接第三MOS管Q3的漏極,異名端接地;第五電感T5的同名端接第八電阻R8和第九電阻R9,異名端接第八電容CS,第八電容CS的另一端接第九電阻R9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極管D2的輸出端,第八電阻R8的另一端接第四二極管D4的輸入端,第四二極管D4的輸出端接地;第六電感T6的同名端接第二二極管D2的輸入端,異名端第九電容C9并接地,第九電容C9的另一端接第二二極管D2的輸出端以及第五電感T5的異名端,其中,第一電感Tl和第二電感T2及第三電感T3耦合,且第二電感T2及第三電感T3為同側;第四電感T4和第五電感T5及第六電感T6耦合,且第五電感T5及第六電感T6為同側。
[0009]本實施例的驅動電路器件為電壓控制型芯片TL494,TL494是一種電壓控制模式的PWM控制和驅動的集成電路芯片。由于它具有兩路相位相差180°的PWM驅動信號輸出,所以被廣泛地用來構成電壓控制模式的單端式(正激式和反激式)和雙端式(半橋式、全橋式和推挽式)開關穩壓電源電路。它內部包含兩個獨立的誤差放大器、一個頻率可調的振蕩器、一個死區時間控制比較器、一個脈沖觸發的控制器和一個穩壓精度可達5%的內部基準電壓源。主要性能:
[0010](I)具有完整的PWM控制和驅動電路。
[0011](2)具有200mA吸收和輸出電流的驅動能力。
[0012](3)具有單端或雙端并聯工作能力。
[0013](4)具有兩路相位相差180ο的輸出驅動級。
[0014](5)具有死區時間可調功能,因而可實現過熱、過壓和過流等參數范圍的控制。
[0015](6)內部5V基準電壓源具有5%穩壓精度。
[0016](7)具有外同步功能。
[0017](8)工作頻率可在l-300kHz之間任選。
[0018](9)輸入電源電壓可達40V。
[0019]本實施例的電源驅動電路先由TL494產生驅動的脈沖信號,再經過功率管的功率放大,通過變壓器的升壓,整流等,輸出滿足條件的脈沖信號實現電壓DC-AC的轉換。其中,TL494的管腳的功能分別為:
[0020]引講_功籠_}}\?*}_功能
1IINw誤差敢大■ I N顧輸入9IEi輸出晶侔If Vl發射機
2IIN: ?I!放大器1反_輸入10 2Et輸HIIfi倬管iV2發射極
3McmiP; Sit PWM比較器輸入112C:輸_晶體管V2集電極
4COMdt:死K時聞控制12Vcci電源屯
5CTi達時電容醞13CONqut;輸出狀態控W
6RT:定N電隱.器14Ueefs ?池電1?輸出
7GNDi地152IN_;誤凌放火器2)5?輸入
8ICi輸出ilV體管V!集電極_162ΙΝ+;娛I;放大器2 M相輸入
[0021]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驅動電路的為了降低通態電阻或壓降,大功率高壓MOSFET管的驅動電壓要有12-15V,使柵-源極驅動脈沖電壓幅值盡量大以達到降低通態電阻或壓降的作用;此外,由于柵-源之間的擊穿電壓約為50V,為防止柵-源之間的擊穿,為此可以采用鉗位電壓為20V的肖特二極管鉗來限制過電壓使得驅動電路的輸出電壓小于20V。
[0022]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源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包括第一二極管組Dl?第八二極管D8、第一電容Cl?第九電容C9、第一電阻Rl?第九電阻R9、第一 MOS管Ql?第四MOS管Q4、第一電感Tl?第六電感T6、電壓控制型芯片TL494,其中,所述第一電容Cl和第二電容C2并聯,第三電容C3和第四電容C4并聯,并且,并聯型電容組Cl和C2與并聯型電容組C3和C4再進行并聯,所述Cl的一端連接第六二級管D6的輸出端和第八二極管D8的輸出端,以及TL494的12管腳,另一端連接第五二級管D5的輸入端和第七二極管D7的輸入端,并接地,第五二極管D5的輸出端和第七二極管D7的輸出端分別接電源的兩極;電壓控制型芯片TL494的I管腳、2管腳、4管腳、7管腳、9管腳、10管腳、15管腳、16管腳接地;3管腳空置;5管腳通過第五電容C5接地;6管腳通過串聯的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接地;8管腳接第三MOS管Q3的柵極和第四MOS管Q4的柵極;11管腳接第一 MOS管Ql的柵極和第二 MOS管Q2的柵極;13管腳和14管腳通過第一電阻Rl接地;第二電阻R2的一端接12管腳,另一端接11管腳;第五電阻R5的一端接12管腳,另一端接8管腳;第一 MOS管Ql的源極接12管腳,漏極接第二 MOS管Q2的漏極;第二 MOS管Q2的源極接地;第三MOS管Q3的源極接12管腳;漏極接第四MOS管Q4的漏極;第四MOS管Q4的源極接地;且每個MOS管的源極和漏極由二極管連接;第一電感Tl的同名端接第一 MOS管Ql的漏極;異名端接第二 MOS管Q2的源極;第二電感T2的同名端接第六電阻R6和第七電阻R7 ;第六電阻R6的另一端接第三二極管D3的輸入端;第七電阻R7的另一端接第六電容C6,第六電容C6的另一端接第二電感T2的異名端;第三電感T3的同名端接第一二極管Dl的輸入端,異名端接第七電容C7和第三二極管D3的輸出端,第七電容C7的另一端接第一二極管Dl的輸出端并接第二電感T2的異名端;第四電感T4的同名端接第三MOS管Q3的漏極,異名端接地;第五電感T5的同名端接第八電阻R8和第九電阻R9,異名端接第八電容C8,第八電容C8的另一端接第九電阻R9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極管D2的輸出端,第八電阻R8的另一端接第四二極管D4的輸入端,第四二極管D4的輸出端接地;第六電感T6的同名端接第二二極管D2的輸入端,異名端第九電容C9并接地,第九電容C9的另一端接第二二極管D2的輸出端以及第五電感T5的異名端,其中,第一電感Tl和第二電感T2及第三電感T3耦合,且第二電感T2及第三電感T3為同側;第四電感T4和第五電感T5及第六電感T6耦合,且第五電感T5及第六電感T6為同側。
【文檔編號】H02M3/335GK204013269SQ201420453692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7日
【發明者】鄭敏 申請人: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