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線纜支撐架。
背景技術:
線纜在安裝時需要用支架固定,現有的線纜安裝支架結構過于簡單,無法進行調節使用,給使用帶來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便于調節使用的線纜支撐架。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本實用新型線纜支撐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立架和設在支撐立架上的支撐橫架,所述支撐橫架包含前、后端橫桿和設在前、后端橫桿之間的若干根縱桿,所述支撐立架由四根豎立的角鐵構成,所述角鐵上部設有長孔槽,所述支撐橫架邊部通過螺栓鎖定在各長孔槽內。
進一步的,上述前、后端橫桿和各縱桿均為角鐵。
本實用新型線纜支撐架的使用方法:在使用時,將支撐橫架第一邊部先用螺栓固定在第一側支撐立架上部的長孔槽內,支撐橫架第二邊先用螺栓穿過第二側支撐立架上部的長孔槽內,使該第二側可自由活動,待所有線纜均布局到位后,再鎖定該側螺栓,通常使第二側支撐橫架高度略高,以形成5度傾角。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穩定性好,便于調節使用。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主視構造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構造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本實用新型線纜支撐架,包括支撐立架1和設在支撐立架1上的支撐橫架2,所述支撐橫架2包含前、后端橫桿201、202和設在前、后端橫桿之間的若干根縱桿203,所述支撐立架1由四根豎立的角鐵構成,所述角鐵上部設有長孔槽3,所述支撐橫架邊部通過螺栓4鎖定在各長孔槽3內,支撐橫架具有5度的傾斜。
進一步的,為了設計合理,方便使用,上述前、后端橫桿和各縱桿均為角鐵。
兩相鄰的縱桿203間距為15厘米,在兩側部的兩個相鄰的縱桿203間距為8厘米。通過兩側部兩個相鄰的縱桿203間距減小,從而可以將線纜可以迂回繞的方式安裝(即線纜從一端進入后該支撐架后,先位于第一根縱桿上方,然后穿入第二根縱桿下方,再繞到第三根縱桿上方,經過多個縱桿上方后,穿入次二根縱桿下方后,繞到最后一根縱桿上方后輸出),從而可以增加不用采用線纜定位件即可固定線纜,大大方便了使用。各縱桿均采用可拆連接的卡扣連接,從而便于縱桿安裝。該卡扣可以是彈性卡環。
本實用新型線纜支撐架的使用方法:在使用時,將支撐橫架第一邊部先用螺栓固定在第一側支撐立架上部的長孔槽內,支撐橫架第二邊先用螺栓穿過第二側支撐立架上部的長孔槽內,使該第二側可自由活動,待所有線纜均布局到位后,再鎖定該側螺栓,通常使第二側支撐橫架高度略高,以形成5度傾角。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穩定性好,便于調節使用。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都可以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線纜支撐架。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