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家電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內藏電容式可調電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由于同步電機的轉速比較高,要實現電機減速和正反轉,必須在電機外部通過減速機構和外接電容實現正反轉。由于減速機構和電容都是通過跟電機外接實現的,因此結構不緊湊,運行過程中不平穩,很容易存在安全隱患。同時外接電容很不容易安裝,同時也造成了運行過程中不平穩和安全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將減速機構和融合到電機內部,設計電容保護套使電容安裝可靠、方便、安全,結構緊湊,體積減小、安全可靠的內藏電容式可調電機。
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一種內藏電容式可調電機,包括同步電機,同步電機外部設置有電機外殼,同步電機內部設置有線圈,線圈設置在電機外殼內腔中,并通過電機上蓋固定,線圈與電容連接,電容外部套有電容保護套,電容保護套外壁上設置有第一內扣、外扣和第二內扣,所述電機外殼側壁上設置有卡槽,電容保護套一端設置在卡槽內,所述電容保護套上的第一內扣和第二內扣設置在電源外殼的內部并緊貼電源外殼的內壁,電容保護套上的外扣設置在電源外殼的外部并緊貼電源外殼的外壁;所述電機外殼內部電機上蓋與線圈之間設置有減速機構。通過將電容外側套有電容保護套,并將電容保護套與電機外殼結合形成一個整體,使得電機結構更緊湊,比傳統方式單獨設置外接電容來實現正反轉更加安全可靠,同時也大大減小了電機的整體體積,電容保護套還能夠對電容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通過將減速電機設置在電機內部,使得減速電機與電機形成一個有效整體,比傳統方式在電機外部外接減速機構運行地更加平穩安全。具體的工作原理如下:由于電機本身磁場不能旋轉,當接入電容會使得副繞組電流和主繞組電流形成90度相位差,形成旋轉的磁場。在旋轉磁場的作用下,電機轉子中產生感應電流,電流與旋轉磁場相互作用產生電磁場,使電機轉動。接線方式決定副繞組電流是超前主繞組電流90度還是滯后主繞組電流90度從而控制電機旋轉方向。
進一步的,所述外扣到第一內扣和第二內扣連線上的距離等于電機外殼側壁的厚度。通過設置該尺寸可以使得外扣、第一內扣與第二內扣能夠牢牢固定在電機外殼側壁上,防止電容保護殼從電機外殼卡槽中脫落,同時電機外殼最后通過電機上蓋固定,電機上蓋將第一內扣與第二內扣固定設置在電機外殼內部,使得電容保護殼與電機外殼形成一個整體。
進一步的,所述電容保護套內設置有電路板并外接有三根導線,三根導線中有一根是公用導線。由于三根導線中有一根是公用導線,其中另一根導線外接公用導線就可以使得電機形成正反轉控制,方便使用。
進一步的,所述減速機構包括輸入軸、輸出軸、第一減速齒輪和第二減速齒輪,所述輸入軸設置在同步電機中部,輸出軸、第一減速齒輪和第二減速齒輪均設置在輸入軸四周。通過將輸入軸設置在電機中部可以使得電機在工作過程中更加平穩和安全。
進一步的,所述電機上蓋一側設置有安裝定位孔。通過在電機上蓋上設置安裝定位孔,可以方電機的安裝和固定。
進一步的,所述三根導線分為紅色導線、黑色導線和白色導線。通過將三根導線設置三種顏色可以方便區分,避免在操作過程中由于辨識度低而造成失誤。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通過將電容外側套有電容保護套,并將電容保護套與電機外殼結合形成一個整體,使得電機結構更緊湊,比傳統方式單獨設置外接電容來實現正反轉更加安全可靠,同時也大大減小了電機的整體體積,電容保護套還能夠對電容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2、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減速電機設置在電機內部,使得減速電機與電機形成一個有效整體,比傳統方式在電機外部外接減速機構運行地更加平穩安全。
3、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該尺寸可以使得外扣、第一內扣與第二內扣能夠牢牢固定在電機外殼側壁上,防止電容保護殼從電機外殼卡槽中脫落,同時電機外殼最后通過電機上蓋固定,電機上蓋將第一內扣與第二內扣固定設置在電機外殼內部,使得電容保護殼與電機外殼形成一個整體。
4、本實用新型通過將三根導線設置三種顏色可以方便區分,避免在操作過程中由于辨識度低而造成失誤。由于三根導線中有一根是公用導線,其中另一根導線外接公用導線就可以使得電機形成正反轉控制,方便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面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后視圖;
圖4為圖1中電容保護套與電機外殼的安裝示意圖。
1、電機上蓋,2、減速機構,3、同步電機,4、電機外殼,5、外扣,6、電容保護套,7、導線,8、電容,9、安裝定位孔,10、第一內扣,11、線圈,12、第二內扣,13、卡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包括同步電機3,同步電機3外部設置有電機外殼4,同步電機3內部設置有線圈11,線圈11設置在電機外殼4內腔中,并通過電機上蓋1固定,線圈11與電容8連接,電容8外部套有電容8保護套6。如圖4所示,電容8保護套6外壁上設置有第一內扣10、外扣5和第二內扣12,所述電機外殼4側壁上設置有卡槽13,電容8保護套6一端設置在卡槽13內,所述電容8保護套6上的第一內扣10和第二內扣12設置在電源外殼的內部并緊貼電源外殼的內壁,電容8保護套6上的外扣5設置在電源外殼的外部并緊貼電源外殼的外壁。通過將電容8外側套有電容8保護套6,并將電容8保護套6與電機外殼4結合形成一個整體,使得電機結構更緊湊,比傳統方式單獨設置外接電容8來實現正反轉更加安全可靠,同時也大大減小了電機的整體體積,電容8保護套6還能夠對電容8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如圖1所示,電機外殼4內部電機上蓋1與線圈11之間設置有減速機構2。通過將減速電機設置在電機內部,使得減速電機與電機形成一個有效整體,比傳統方式在電機外部外接減速機構2運行地更加平穩安全。具體的工作原理如下:由于電機本身磁場不能旋轉,當接入電容8會使得副繞組電流和主繞組電流形成90度相位差,形成旋轉的磁場。在旋轉磁場的作用下,電機轉子中產生感應電流,電流與旋轉磁場相互作用產生電磁場,使電機轉動。接線方式決定副繞組電流是超前主繞組電流90度還是滯后主繞組電流90度從而控制電機旋轉方向。如圖4所示,外扣5到第一內扣10和第二內扣12連線上的距離等于電機外殼4側壁的厚度。通過設置該尺寸可以使得外扣5、第一內扣10與第二內扣12能夠牢牢固定在電機外殼4側壁上,防止電容8保護殼從電機外殼4卡槽13中脫落,同時電機外殼4最后通過電機上蓋1固定,電機上蓋1將第一內扣10與第二內扣12固定設置在電機外殼4內部,使得電容8保護殼與電機外殼4形成一個整體。
如圖2和圖3所示,電容8保護套6內設置有電路板并外接有三根導線7。如圖2所示,減速機構2包括輸入軸、輸出軸、第一減速齒輪和第二減速齒輪,所述輸入軸設置在同步電機3中部,輸出軸、第一減速齒輪和第二減速齒輪均設置在輸入軸四周。通過將輸入軸設置在電機中部可以使得電機在工作過程中更加平穩和安全。如圖3所示,電機上蓋1一側設置有安裝定位孔9。通過在電機上蓋1上設置安裝定位孔9,可以方電機的安裝和固定。
實施例二: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包括同步電機3,同步電機3外部設置有電機外殼4,同步電機3內部設置有線圈11,線圈11設置在電機外殼4內腔中,并通過電機上蓋1固定,線圈11與電容8連接,電容8外部套有電容8保護套6。如圖4所示,電容8保護套6外壁上設置有第一內扣10、外扣5和第二內扣12,所述電機外殼4側壁上設置有卡槽13,電容8保護套6一端設置在卡槽13內,所述電容8保護套6上的第一內扣10和第二內扣12設置在電源外殼的內部并緊貼電源外殼的內壁,電容8保護套6上的外扣5設置在電源外殼的外部并緊貼電源外殼的外壁。通過將電容8外側套有電容8保護套6,并將電容8保護套6與電機外殼4結合形成一個整體,使得電機結構更緊湊,比傳統方式單獨設置外接電容8來實現正反轉更加安全可靠,同時也大大減小了電機的整體體積,電容8保護套6還能夠對電容8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如圖1所示,電機外殼4內部電機上蓋1與線圈11之間設置有減速機構2。通過將減速電機設置在電機內部,使得減速電機與電機形成一個有效整體,比傳統方式在電機外部外接減速機構2運行地更加平穩安全。具體的工作原理如下:由于電機本身磁場不能旋轉,當接入電容8會使得副繞組電流和主繞組電流形成90度相位差,形成旋轉的磁場。在旋轉磁場的作用下,電機轉子中產生感應電流,電流與旋轉磁場相互作用產生電磁場,使電機轉動。接線方式決定副繞組電流是超前主繞組電流90度還是滯后主繞組電流90度從而控制電機旋轉方向。如圖4所示,外扣5到第一內扣10和第二內扣12連線上的距離等于電機外殼4側壁的厚度。通過設置該尺寸可以使得外扣5、第一內扣10與第二內扣12能夠牢牢固定在電機外殼4側壁上,防止電容8保護殼從電機外殼4卡槽13中脫落,同時電機外殼4最后通過電機上蓋1固定,電機上蓋1將第一內扣10與第二內扣12固定設置在電機外殼4內部,使得電容8保護殼與電機外殼4形成一個整體。
如圖2和圖3所示,電容8保護套6內設置有電路板并外接有三根導線7,三根導線7中有一根是公用導線7。由于三根導線7中有一根是公用導線7,電機工作時另外兩根導線分別和公用導線通電,分別實現電動的正反轉,方便使用。如圖2所示,減速機構2包括輸入軸、輸出軸、第一減速齒輪和第二減速齒輪,所述輸入軸設置在同步電機3中部,輸出軸、第一減速齒輪和第二減速齒輪均設置在輸入軸四周。通過將輸入軸設置在電機中部可以使得電機在工作過程中更加平穩和安全。如圖3所示,電機上蓋1一側設置有安裝定位孔9。通過在電機上蓋1上設置安裝定位孔9,可以方電機的安裝和固定。三根導線7分為紅色導線7、黑色導線7和白色導線7。通過將三根導線7設置三種顏色可以方便區分,避免在操作過程中由于辨識度低而造成失誤。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