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變電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變電站室外多功能電纜溝結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國網公司要求建設智能、環保、裝配式變電站,其中對變電站占地面積有嚴格要求,總平面占地面積不得超越典設,盡量減小占地面,節約不可再生資源———土地。
在變電站總圖布置時,為了滿足國網公司文件要求,電氣專業最大程度壓縮占地面。土建專業在設計站區排水時,雨水檢查井、排水管經常與建構筑物基礎發生碰撞,并且有時很難解決與基礎碰撞問題。
目前變電站廠區排水系統主要通過雨水井(雨水檢查井)、地下排水暗管,有組織排至站外。變電站傳統排水方案具有以下缺點:
1.檢查井(雨水檢查井)個數多,排水管道長,土方開挖量大。
2.檢查井、排水管經常與建構筑物基礎、電纜管道、接地發生碰撞,有時很難解決。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排水管與建構筑物基礎碰撞問題而提供的一種可節約排水管長度以及相應的土建工程量的多功能電纜溝。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多功能電纜溝,包括下層砌筑而形成的下層排水槽、設于下層排水槽邊上并與下層排水槽連通的側面排水井、設于下層排水槽上方并與下層排水槽連通的上層電纜溝,在電纜溝內設有安裝電纜的電纜支架,在電纜溝上端設有電纜溝蓋板,所述的電纜溝與下層排水槽之間通過電纜溝排水孔連通。
所述的電纜溝排水孔直徑為40-60mm,電纜溝排水孔為多個,相鄰兩電纜溝排水孔之間的間距為400-600mm。
作為優選,所述的電纜溝排水孔直徑為50mm,電纜溝排水孔為多個,相鄰兩電纜溝排水孔之間的間距為500mm。
所述的下層排水槽與側面排水井之間通過橫向的孔槽連通,在排水井的上端設有雨水篦子。
所述的上層電纜溝的底面中間位置高度低于上層電纜溝其它位置,剖面呈V字型結構,電纜溝排水孔設于上層電纜溝底面的最低位置。
所述的下層排水槽偏向側面排水井的一側頂面所在高度要高于另一側,并為平面結構,且下層排水槽與側面排水井之間的孔槽高度與下層排水槽的最大高度相等。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具有排水功能,將新型電纜溝排水功能與站區場地排水管道布置統籌考慮,優化排水管布置,節約場地排水管長度,解決排水管與建構筑物基礎碰撞。減少土建工程量,節約工程造價。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
如圖1所示的一種多功能電纜溝,包括下層砌筑而形成的下層排水槽1、設于下層排水槽邊上并與下層排水槽連通的側面排水井2、設于下層排水槽上方并與下層排水槽連通的上層電纜溝3,在電纜溝內設有安裝電纜9的電纜支架4,在電纜溝上端設有電纜溝蓋板5,電纜溝蓋板為具有防水功能的蓋板,可為金屬材質或鋼筋混凝土結構,蓋板與上層電纜溝之間為密封狀態最佳,所述的電纜溝與下層排水槽之間通過電纜溝排水孔6連通。所述的電纜溝排水孔直徑為50mm,電纜溝排水孔為多個,相鄰兩電纜溝排水孔之間的間距為500mm。所述的上層電纜溝的底面中間位置高度低于上層電纜溝其它位置,剖面呈V字型結構,電纜溝排水孔設于上層電纜溝底面的最低位置。上層電纜溝底部V形結構的設計是為了快速將上層電纜溝內的積水排出,使雨水對電纜的破壞降到最低,所述的下層排水槽與側面排水井之間通過橫向的孔槽8連通,在排水井的上端設有雨水篦子7,雨水篦子即為網狀結構。所述的下層排水槽偏向側面排水井的一側頂面所在高度要高于另一側,并為平面結構,且下層排水槽與側面排水井之間的孔槽高度與下層排水槽的最大高度相等。下層排水槽頂部傾斜式結構是為了使下層排水槽內的濕氣快速散發到側面排水井內,進一步使上層電纜溝內的電纜減少濕氣的腐蝕。
本實用新型在施工的時候首先砌筑下層排水槽,再砌筑上層電纜溝,最后砌筑側面排水井。本實用新型構思巧妙,與傳統電纜溝相比,本實用新型將場地排水、電纜敷設有機整合,互不影響,將排水與電纜敷設平面布置轉換為上下空間布置,解決排水管與建筑構筑基礎碰撞,優化場地排水系統,節約排水管長度,減少土建工程量,節約工程投資。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領域內普通的技術人員的簡單更改和替換都是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