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旋轉電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04971閱讀:411來源:國知局
旋轉電機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大體上涉及一種旋轉電機。



背景技術:

目前對于提高車用旋轉電機的動力的需求一直在增長。但增加旋轉電機的輸出功率以滿足上述需求將會導致由旋轉電機產生的熱量的增加。為了緩解這一問題,正在尋求改進旋轉電機的冷卻能力。

正在研究對冷卻風扇的冷卻能力的改進,以提高旋轉電機的冷卻能力。冷卻風扇固定到旋轉電機的轉軸,以使冷卻風扇隨著轉軸的旋轉而旋轉。然而,冷卻風扇的冷卻能力的增強導致了由冷卻風扇的旋轉引起的機械噪音增加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日本專利第3983426號公開了一種冷卻能力得到改進的交流發電機(即,旋轉電機)。具體而言,交流發電機配備有散熱翅片,上述散熱翅片設置在軸承箱的外周,軸承在上述軸承箱中安裝成能旋轉地保持交流發電機的轉軸。

現有的旋轉電機通常構造成使由發熱量最高的定子產生的熱量經由殼體或外殼傳輸到軸承箱,然后進行冷卻。然而,這一結構面臨的問題是,由旋轉電機的動力提高引起的、由定子產生的熱量的增加需要散熱翅片的精細布置,以增加散熱翅片的表面積。然而,散熱翅片的表面積的增加會導致氣流(即,冷卻空氣)流過散熱翅片的阻力增加,這可能會導致旋轉電機的冷卻效果的惡化。

一些現有的旋轉電機具有連接到外部電源的負極的殼體。該結構能使諸如整流器這樣的電子設備固定到殼體。然而,這將導致電子設備在旋轉電機的操作中產生熱量,由此導致經由殼體傳導的熱量增加。因而,尋求冷卻能力得到進一步改進。

特別地,通過殼體傳導的熱量的增加將導致熱量從殼體傳遞至旋轉電機的轉軸或軸承,以使旋轉電機的轉軸或軸承的溫度升高,這也需要改進旋轉電機的冷卻能力。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設計成散熱能力得到增強的旋轉電機。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旋轉電機,包括:(a)轉子,上述轉子具有轉子繞組,并且上述轉子在通電時形成磁極;(b)定子,上述定子設置成面向上述轉子;(c)外殼,在上述外殼中對上述轉子和上述定子進行保持;(d)軸承,上述轉子通過上述軸承而被上述外殼保持為能旋轉;(e)多個進氣口,多個上述進氣口形成于上述外殼的壁面,并且冷卻空氣經由多個上述進氣口進入上述外殼;(f)多個排氣口,多個上述排氣口形成于上述外殼的上述壁面,并且冷卻空氣經由多個上述排氣口排出上述外殼;(g)輻條,上述輻條沿上述殼體的徑向延伸以限定出位于外殼的壁面的上述進氣口,并且上述輻條在外殼的周向上將上述進氣口彼此隔離;以及(h)散熱器,各個上述散熱器配備有翅片,各個散熱器設置于對應的輻條。

如上所述,上述旋轉電機具有進氣口,冷卻空氣經由上述進氣口進入上述外殼,并且上述進氣口形成于上述外殼以冷卻上述軸承。上述輻條延伸以在外殼的周向上將上述進氣口彼此隔離。當位于上述外殼的徑向的輻條的外側的定子產生熱量時,使得熱量通過由輻條限定出的熱傳導路徑傳導至軸承。已在各個輻條上設置有多個散熱器中的一個,每個散熱器配備有暴露于進氣口的翅片,因而能在進氣口實現散熱。換言之,翅片暴露于進入進氣口的冷卻氣流,因而對傳送至輻條的熱量進行散熱,以減小傳導至軸承的導熱量。

附圖說明

通過下文給出的詳細描述和優選實施例的附圖將會更充分地理解本發明,然而,這不應理解為限制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而應理解為僅是為了說明和理解。

在附圖中:

圖1是第一實施例的旋轉電機的軸向剖視圖。

圖2是示出圖1的旋轉電機的外殼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3是示出第二實施例的旋轉電機的外殼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4是示出第三實施例的旋轉電機的外殼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5是示出圖4的旋轉電機的散熱器的散熱翅片的局部剖視圖。

圖6是示出第四實施例的旋轉電機的散熱器的散熱翅片的局部剖視圖。

圖7是示出第五實施例的旋轉電機的外殼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8是示出第六實施例的旋轉電機的外殼的結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作為一例,各實施例涉及安裝于例如汽車的車輛的旋轉電機。

第一實施例

圖1和圖2示出第一實施例的帶有內置式控制器的旋轉電機1。圖1是旋轉電機1的一個剖面。

旋轉電機1安裝于機動車輛,并供給有來自電池的電力,來作為產生驅動力以使車輛移動的電動機工作。旋轉電機1還供給有由安裝在車輛中的發動機產生的驅動力(即,扭矩),來作為發電機工作,產生電力以對電池進行充電。旋轉電機1配備有控制器2。

旋轉電機1還配備有外殼10、定子11、轉子12、冷卻風扇14、滑環15以及電刷16。

在外殼10中設置有定子11和轉子12,上述定子11和上述轉子12彼此面對,上述外殼10起到通過軸承13將轉子12(即,轉軸123)保持成能旋轉的支承件的作用。在外殼10中還保持有控制器2。在外殼10中還形成有進氣口103和排氣口104,上述進氣口103供冷卻空氣進入,上述排氣口104供冷卻空氣排出。

殼體10包括前殼101和后殼102。如圖1清楚地示出,前殼101和后殼102是形成有底部的中空圓柱形,并且組裝成開口彼此固定。轉軸123貫穿前殼101和后殼102的底部。

具體而言,前殼101和后殼102各自具有多個進氣口103和多個排氣口104,多個上述進氣口103形成在上述前殼101和上述后殼102各自的底部(即,圖1所示的側壁),多個上述排氣口104形成在上述前殼101和上述后殼102各自的側壁(即,外殼10的周壁)。圖2示出從左側(即,后殼102的底部)沿著圖1中的旋轉電機1的軸向觀察時,形成于后殼102的進氣口103和排氣口104的布局。

由圖2可知,進氣口103由在轉軸123的徑向上形成于轉軸123的外側且在轉軸123的周向上彼此遠離地布置的四個開口限定。具體而言,外殼10(即,后殼102)具有中空圓柱形軸承外殼250,該中空圓柱形軸承外殼250形成在外殼10的底壁上,并且與軸承13配合。外殼10(即,后殼102)還具有輻條(spoke)105,上述輻條105在外殼10的徑向上從軸承外殼205的外周一體地連續。換言之,輻條105各自從與其在物理上和熱學上接觸的軸承13延伸。進氣口103通過輻條105而彼此隔離,上述輻條105在旋轉電機1的徑向上從軸承13(更具體而言,外殼10的軸承外殼250)延伸。換言之,輻條105在外殼10的底壁限定出進氣口103,并且上述輻條105在外殼10的周向上將進氣口103彼此隔離。

如圖2所示,在各個輻條105上都設置有散熱器106。散熱器106并非是在旋轉電機1的生產過程中無意形成的,而在幾何形狀上成形為具有預先設計的形狀。例如,各個散熱器106具有至少1mm以上的高度各個散熱器106具有與轉軸123的軸線平行且與輻條105的長度垂直地延伸的主表面。如圖2清楚地示出,散熱器106設置于對應的進氣口103。各個散熱器106具有多個直翅片106a至106d,多個上述直翅片106a至106d配置成沿著后殼102的底面(即,與轉軸123的軸線垂直的方向,換言之,輻條105延伸的方向)彼此遠離。翅片106a至106d從對應的輻條105突出,并且具有與輻條105的長度垂直的相同的長度(即,高度)。各個翅片106a至106d具有對置的主表面,上述對置的主表面與外殼10(即,轉子12)的軸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即,冷卻氣流進入相應的一個進氣口103。翅片106a至106d直接暴露于進入進氣口103的冷卻氣流。雖然各個翅片106a至106d從輻條105筆直地延伸,但也可以成形為具有彎曲的形狀。雖然各個翅片106a至106d具有在翅片106a至106d從輻條105延伸的方向上大致恒定的厚度,但也可以將各個翅片106a至106d設計成朝向其頭部變細。各個翅片106a至106d也可以設計成具有矩形的截面、圓形的截面或是具有朝向冷卻氣流的上游或下游側逐漸變細的頭部的球形的形狀(即,洋蔥形狀)。各個翅片106a至106d也可以具有彎曲成百葉窗形狀的截面,上述百葉窗的形狀起到對冷卻空氣的流動方向進行固定的流動引導件的作用。

進氣口103由位于靠近軸承13處的開口形成,以便于冷卻氣流流向軸承13。如圖2所示,排氣口104是形成于各個前殼101和后殼102的側壁的狹縫狀開口。

定子11包括定子鐵芯110和定子繞組111。定子繞組111包括三個以上的相繞組,并且具有設置在形成于定子鐵芯110的插槽中的部分。定子鐵芯110由多片磁性鋼板層疊而成,以避免產生渦電流,從而降低鐵損。定子11以彼此遠離給定間隔的方式面向轉子12(后文將詳細描述)。選擇定子11和轉子12之間的間隔,使得磁通量將在定子11和轉子12之間流通,并且消除由上述定子11和上述轉子12之間的接觸引起的物理損傷的風險。

轉子12包括一對轉子鐵芯120、121、轉子繞組122以及轉軸123。

轉子鐵芯120、121由磁性材料制成,并且在轉子12的軸向上彼此面對。各個轉子鐵芯120、121一體形成,并且具有多個爪狀磁極(未圖示)。各個轉子鐵芯120、121可以像定子鐵芯110一樣,一部分由一疊鋼板制成。各個轉子鐵芯120、121的爪形磁極沿轉子12的周向配置在定子鐵芯110附近,并且各個轉子鐵芯120、121形成為沿轉子12的軸向以給定的曲率逐漸變細。

由圖1可知,轉子鐵芯120、121可以成形為具有限定對應的爪形磁極的l形截面,并且還具有除了爪形磁極以外的圓形主體。爪形磁極也可以形成為具有j形或u形截面。圓形主體可以是環形、盤形或中空圓柱形。轉子鐵芯120的爪形磁極以錯位的方式與轉子鐵芯121的爪形磁極面對,以使兩者彼此嵌合。各個轉子鐵芯120、121的至少爪形磁極由磁性材料制成。

轉子繞組122設置在轉子鐵芯120與轉子鐵芯121之間。當轉子繞組122通電時,轉子鐵芯120的爪形磁極和轉子鐵芯121的爪形磁極分別磁化成具有n極和s極。

轉軸123與轉子鐵芯120、121組裝。轉軸123在外殼10內被軸承13保持為能旋轉。轉軸123與轉子12一起旋轉。

轉軸123具有:第一端部(即,圖1中的左側),如圖1清楚地示出,滑輪200通過緊固件安裝于上述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即,圖1中的右側),上述第二端部與滑環15配合。例如,傳送帶纏繞于滑輪200,以將來自安裝于車輛的內燃機的轉軸的扭矩傳遞至滑輪200,從而使驅動力在旋轉電機1與內燃機之間傳遞。

軸承13將轉軸123保持為能旋轉。軸承13用作能旋轉地支承轉軸123的機械部分,并且可以通過滾珠或滾動軸承或滑動軸承來實現。本實施例的各個軸承13包括外軌道、內軌道、滾子以及保持件。外軌道固定到外殼10。內軌道與轉軸123配合。

冷卻風扇14固定到轉子12的、靠近定子繞組111的軸向相反的端部處。當冷卻風扇14通過轉子12的轉動而轉動時,會引起冷卻空氣經由進氣口103吸入外殼10并從排氣口104排出。冷卻空氣在外殼10內流動,因而使包括軸承13和定子11的旋轉電機1冷卻。

滑環15通過導體連接到轉子繞組122。滑環15配置成與電刷16接觸,以在兩者之間實現電力或信號的傳輸。

電刷16設置于對應的刷握160。各個刷握160由電絕緣構件制成,電刷16保持在各個刷握160內。刷握160具有端子,上述端子連接到轉子繞組122和調節器,用以在上述轉子繞組122與上述調節器之間傳輸電力或信號。電刷16分別用作正極和負極。

控制器2起到控制旋轉電機1的打開和關閉操作的作用。控制器2包括電力轉換器和調節器。

電力轉換器將旋轉電機1的繞組(即,定子繞組111和轉子繞組122)連接到外部電源,以在旋轉電機1的繞組與外部電源之間實現電力的轉換和傳輸。具體而言,當旋轉電機1處于電動機模式時,電源作為直流電源工作,以通過電力轉換器將電力輸送至旋轉電機1的繞組。當旋轉電機1處于再生模式時,旋轉電機1的繞組用于通過電力轉換器將電力輸送至電源。

電力轉換器不限于上述結構,可以通過在現有的旋轉電機中使用的常用的轉換器來實現。例如,多個(例如,兩個或三個)電力轉換器可以配置在轉軸123的外周并連接在一起,以在相鄰的兩個電力轉換器之間實現電力或信號的傳輸。

調節器用于基于從外部設備發送的信息來調節流至轉子繞組122的磁場電流。調節器可以連接到安裝于控制器2(例如,電力轉換器)的開關設備的控制端子,以使外部設備可以用于控制旋轉電機1的旋轉或停止。調節器既可以連接到電力轉換器,也可以不連接到電力轉換器。

外部設備用于向定子繞組111和轉子繞組122輸送電流,以控制旋轉電機1的旋轉或提供由定子繞組111產生的電力,以對直流電源充電。外部設備包括諸如ecu(電子控制單元:electroniccontrolunit)或計算機這樣的運算單元。外部設備可以安裝在旋轉電機1的內部或外部。

直流電源包括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鋰離子電池以及鉛酸蓄電池中的至少一種。燃料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用作輸出直流電力的主電池。鋰離子電池和鉛酸蓄電池用作副電池,上述副電池可以選擇性地充電、放電到負載中,并且可充電多次。在本實施例中,直流電源優選由鋰離子電池或鉛酸蓄電池實現,以便在電動機模式和再生模式中選擇性地操作旋轉電機1。

本實施例的旋轉電機具有以下有益的優點。

優點一

本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具有通過軸承13被外殼10保持為能旋轉的轉子12。在外殼10中形成有進氣口103和排氣口104,冷卻空氣通過上述進氣口103進入以吸收來自軸承13的熱量,已對軸承13進行冷卻后的冷卻空氣從上述排氣口104排出。外殼10還具有輻條105,上述輻條105沿外殼10的徑向延伸,以限定出在外殼10的周向上配置成彼此遠離的進氣口103。外殼10還具有散熱器104,各個散熱器106配備有翅片106a、106b、106c、106d,上述翅片106a、106b、106c、106d與外殼10的軸向平行地延伸,即,與輻條105徑向延伸的方向垂直。換言之,各個翅片106a至106d具有與進入相應的進氣口103的冷卻氣流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主表面,進而使得冷卻空氣通過翅片106a至106d時受到更小的流動阻力。

在旋轉電機1的上述結構中,在進氣口103(即,散熱器106)的開口處發生吸熱,冷卻空氣經由上述進氣口103進入外殼10。冷卻空氣以更小的流動阻力進入外殼10,從而在外殼10中有效地對熱傳遞路徑進行冷卻。這導致通過外殼10(即,輻條105)傳遞至軸承13的熱量減少。確保了旋轉電機1操作的穩定性。

具體而言,當旋轉電機1在電動機模式或再生模式下起動時,電流將流經旋轉電機1的繞組(即,定子繞組111和轉子繞組122)。面向轉子12的定子11具有通常比轉子繞組122更致密的定子繞組111。因此,當電流流經定子11的定子繞組111時,會導致定子繞組111產生更多的熱量。然后,熱量從定子11傳遞至前殼101和后殼102的側壁,并沿外殼10的軸向擴散。

在傳導至外殼10的側壁(即,周壁)并到達前殼101和后殼102的底壁之后,熱量通過底壁沿徑向傳導,換言之,通過輻條105向內朝轉軸123傳遞。

如上所述,在旋轉電機1上設置有散熱器106,上述散熱器106延伸到進氣口103。已傳導至輻條105的熱量通過散熱器106被經由進氣口103流入外殼10的冷卻空氣吸收,因而導致從外殼10傳遞至轉軸123的熱量減少,從而對轉軸123和軸承13進行熱保護。

如上所述,本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具有增強的散熱能力。

優點二

本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具有散熱器106,各個上述散熱器106配備有翅片106a、106b、106c及106d,上述翅片106a、106b、106c及106d以與外殼10的軸線垂直的方式從輻條105延伸。各個翅片106a至106d具有與通過進氣口103的冷卻氣流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主表面。

換言之,散熱器106的翅片106a至106d在進氣口103中延伸,以使熱量從散熱器106散發至經由進氣口103進入外殼10的冷卻空氣。這導致通過軸承13從外殼10傳導至轉軸123的熱量減少,并且也使得外殼10在熱學上增加的長度最小化。

第二實施例

第二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僅在散熱器106的結構上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散熱器有所不同。而其它配置相同,此處省略詳細描述。圖3是示出第二實施例中的旋轉電機1的散熱器106的側視圖。

由圖3可知,在各個散熱器106中具有在高度上彼此不同的翅片106a、106b、106c、106d,即,各個翅片106a至106c的端部與輻條105的外周之間的距離彼此不同,換言之,各個翅片106a至106d從輻條105延伸的距離彼此不同。在本實施例中,高度從翅片106a至翅片106d逐漸增大,上述翅片106a位于外殼10的徑向的最內側,上述翅片106d位于外殼10的徑向的最外側。

第二實施例的有益優點

除了如上所述的優點一和二,旋轉電機1的結構還提供了以下優點三。

優點三

如上所述,旋轉電機1具有在高度上彼此不同的翅片106a至106d。翅片106a至106d中最內側的翅片、即翅片106a是在高度上距離輻條105的外周最小的。換言之,位于外殼10的徑向外側的翅片106b至106d具有比最內側的翅片106a大的高度。

通常,從翅片106a至106d散發的熱量與對應的翅片106a至106d的突出高度成正比。換言之,與沿著外殼10的徑向位于翅片106d內側的翅片106a至106c相比,位于外殼10的軸向最外側的翅片106d能散發更多的熱量。外側翅片106d增加的突出高度允許內側翅片106a至106c的高度減小,因而減小了沿徑向經過進氣口103的內側部分的冷卻氣流的阻力。這避免了通過進氣口103的冷卻空氣的流速下降,從而確保了旋轉電機1所需的冷卻能力。

第三實施例

第三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僅在散熱器106的結構上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散熱器有所不同。而其它配置相同,此處省略詳細描述。圖4是示出第三實施例中的旋轉電機1的散熱器106的側視圖。圖5是沿圖4中的v-v線截取的剖視圖。

由圖4和圖5可知,各個散熱器106設置在對應的輻條105的周部,上述輻條105不直接面向進氣口103。換言之,各個散熱器106的翅片106a至106d在外殼10(即,轉子12或轉軸123)的軸向上從輻條105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翅片106a至106d的突出高度彼此相等。

第三實施例的有益的優點

除了如上所述的優點一至優點三,旋轉電機1的結構還提供了以下優點四。

優點四

本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具有散熱器106的翅片106a至106d,上述翅片106a至106d定向成在旋轉電機1的軸向上從輻條105延伸。

換言之,翅片106a至106d沒有突出到進氣口103,以使已進入進氣口103的冷卻空氣不會被散熱器106阻擋。本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設計成使通過進氣口103的冷卻空氣的流速下降最小化,以增強旋轉電機1的冷卻能力。

第四實施例

第四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僅在散熱器106的結構上與第三實施例中的散熱器有所不同。而其它配置相同,此處省略詳細描述。圖6是示出第四實施例中的旋轉電機1的散熱器106的側視圖。

由圖6可知,各個散熱器106具有突出高度彼此不同的翅片106a、106b、106c、106d。在本實施例中,從位于外殼10的徑向的最內側的翅片106a開始,至位于外殼10的徑向的最外側翅片106d為止,高度逐漸增大。

第四實施例的有益的優點

本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的結構提供了與如上所述的優點三和四大致相同的優點。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具有在高度上彼此不同的翅片106a至106d。翅片106a至106d中最內側的翅片、即翅片106a是在高度上距離輻條105的外周最小的。換言之,位于外殼10徑向外側的翅片106b至106d具有比最內側的翅片106a大的高度。

從翅片106a至106d散發的熱量與對應的翅片106a至106d的突出高度成正比。

換言之,與沿著外殼10的徑向位于翅片106d內側的翅片106a至106c相比,位于外殼10的徑向最外側的翅片106d能散發更多的熱量。外側翅片106d增加的突出高度允許內側翅片106a至106c的高度減小,因而減小了沿徑向經過進氣口103的內側部分的冷卻氣流的阻力。這避免了經過進氣口103的冷卻空氣的流速下降,從而確保了旋轉電機1所需的冷卻能力。

第五實施例

第五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在電子設備17固定到外殼10這一點上與第一實施例有所不同。而其它配置相同,此處省略詳細描述。圖7是示出第五實施例中的旋轉電機1的電子設備17和散熱器106的布局的側視圖。

由圖7可知,旋轉電機1具有電子設備17,上述電子設備17安裝于外殼10的后殼102的底壁。

具體而言,外殼10連接到外部電源的負極,以使外殼10的電勢與負極相同,換言之,外殼10用作接地的導電路徑。這使得電子設備17不使用電路板就能與外殼10電連接且機械連接。

只要可以安裝于外殼10,電子設備17可以是任何類型的電子設備。例如,電子設備17可以由整流器或控制器2的其它電子元器件實現。

電子設備17在外殼10的徑向上位于外殼10(即,后殼102)的輻條105和進氣口103的外側。具體而言,每兩個或一對電子設備17固定到后殼102的底壁的區域,在后殼102的徑向上,上述區域與進氣口103外側的一個輻條105的對應的側面對齊。

第五實施例的有益的優點

除了如上所述的優點一和優點二,旋轉電機1的結構還提供了以下優點五。

優點五

本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具有電子設備17,上述電子設備17在外殼10的徑向上固定到位于輻條105外側的外殼10。

當電子設備17(例如,整流器)產生熱量時,使熱量直接傳遞至外殼10,然后,與由定子11產生的熱量同樣地,傳導至轉軸123。具體而言,熱量通過輻條105傳導至轉軸123。在輻條105上安裝有散熱器106,上述散熱器106用于吸收傳導至轉軸123的熱量。

由以上討論應當清楚,由固定到外殼10的電子設備17產生的熱量通過輻條105(即,散熱器106)散發。本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的輻條105限定了導熱路徑,由定子繞組111和電子設備17兩者產生的熱量通過上述導熱路徑傳遞。各個散熱器106的翅片106a至106d設置于相應的一個輻條105,因而使得由定子繞組111和電子設備17產生并傳遞至軸承13的熱量最小化。

第六實施例

第六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僅在軸承13的結構上與第一實施例中的軸承有所不同。而其它配置相同,此處省略詳細描述。圖8是示出安裝于后殼102的軸承13的截面的側視圖。前殼101可以具有與后殼102相同的結構。

如圖8所示,本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具有軸承13,上述軸承13安裝于外殼10的圓柱形后殼102的底壁,以將轉軸123保持為能旋轉。具體而言,軸承13通過作為機械阻尼的緩沖構件18固定到后殼102。前殼101可以設計成具有這樣的結構。

緩沖構件18由樹脂中空圓柱體制成,上述樹脂中空圓柱體限定出與軸承13配合的圓形軸承外殼。緩沖構件18形成為環繞或覆蓋軸承13的外軌道的外周面,并且在上述緩沖構件18中形成一個中心腔室(即,軸承外殼),軸承13例如與上述中心腔室按壓配合。

緩沖構件18將軸承13保持在外殼10,并且,上述緩沖構件18例如由耐熱樹脂制成,上述緩沖構件18用于吸收軸承13和外殼10中的至少一個的、由例如自身的熱膨脹引起的體積變化。制造緩沖構件18的樹脂比制造外殼10的金屬的導熱率低,因此,上述樹脂用作絕熱體以使軸承13和外殼10之間的熱傳導最小化。

如上所述,緩沖構件18由僅覆蓋軸承13外周的大致中空的圓柱體制成,但是也可以形成為覆蓋軸承13的軸向相反的端部以及外周。

第六實施例的有益的優點

除了如上所述的優點一和優點二,旋轉電機1的結構還提供了以下優點六。

優點六

如上所述,第六實施例的旋轉電機1具有緩沖構件18,上述緩沖構件18固定到外殼10(例如,輻條105),以將軸承13保持在上述緩沖構件18自身與外殼10之間,并且上述緩沖構件18用于吸收軸承13或外殼10的熱體積變化。

通過外殼10傳導的熱量將引起軸承13和外殼10中的至少一個的熱膨脹,從而導致其體積變化。緩沖構件18用于吸收上述體積變化,并且例如在外殼10的體積改變時確保軸承13的操作穩定性。

緩沖構件18用于阻止軸承13與外殼10之間的熱傳導,并且吸收由軸承13產生的熱量,以使軸承13的體積變化最小化。

旋轉電機1可以制成具有上述實施例的特征的所有可能的組合。

為公開的簡潔,以上討論使用圖2至圖8以僅涉及后殼102的結構,但是,前殼101可以設計成具有與后殼102大致相同的結構,即,在進氣口103、軸承外殼250和/或輻條105的結構上,與后殼102中的結構相同。

雖然已根據優選實施例公開了本發明以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但應當認為,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范圍內,本發明可以以各種方式實施。因此,本發明應理解為包括在不脫離所附的權利要求書所述的本發明原理的情況下能夠實施的所示實施例的所有可能實施例和修改。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