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低壓監測系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力在線監測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電力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有電用,良好的供電質量和服務水平,成為社會對供電企業要求的重要部分。在電力管理發展過程中,原來以拉閘限電為目的的負荷控制正逐漸向用電管理方向過渡,電力企業為提高供電質量的和服務水平,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用電側電能管理系統,對與用戶直接相關的低壓電網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及時掌握低壓配電網運行狀態和異常線損,杜絕供電隱患。低壓配電監控裝置是整套用電側電能管理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一般以低壓網中的配變為檢測對象,使電力部門及時了解設備運行狀況,為線損分析、負荷預測、電壓合格率、配電規劃等提供科學的依據。
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日益受到電力系統運行部門的廣泛關注和重視,電力系統一旦發生故障,必將引起所轄局部地區乃至全部地區停電。對停電的檢修、定位故障源等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嚴重影響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針對10kv及以上線路的監測國內已經十分成熟和完善,但是對于低壓10kv以下的用電監測還屬起步階段。因此解決實時監測低壓側電力設備的狀況。為此,我們提出一種電力在線監測系統。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電力在線監測系統。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電力在線監測系統,包括第一控制模塊、第二控制模塊以及分別為第一控制模塊、第二控制模塊供電的第一電源模塊和第二電源模塊,第一控制模塊通過信號分析模塊連接低壓數據采集模塊,低壓數據采集模塊由電壓采集模塊和電流采集模塊構成,第一控制模塊雙向數據連接第一儲存模塊和第一通訊模塊;低壓數據采集模塊用于采集線路中電壓和電流數據,信號分析模塊接收并分析采集到電壓、電流信號,并將該信息轉化為數字信號傳遞至所述第一控制模塊中;第一控制模塊將電壓、電流信息自動保存至第一儲存模塊中,同時通過所述第一通訊模塊向外界發射。
所述第二控制模塊雙向數據連接第二通訊模塊、查詢模塊和第二儲存模塊,第二通訊模塊通過無線信號與第一通訊模塊連接;第二通訊模塊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通訊模塊所發出的信息,第二控制模塊將電壓、電流信息自動保存至第二儲存模塊中,同時通過顯示模塊顯示;查詢模塊可通過所述第二控制模塊調取第一儲存模塊、第二儲存模塊中的信息。
優選的,第二控制模塊連接報警提示模塊;報警提示模塊為報警燈和蜂鳴器。
優選的,第一控制模塊、第二控制模塊分別對應連接復位按鍵,復位按鍵可將第一儲存模塊、第二儲存模塊中的信息清零。
優選的,第一控制模塊、第二控制模塊均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
優選的,第一通訊模塊、第二通訊模塊均為4g通信模塊、wifi模塊、gsm通信模塊、3g通信模塊中的至少一種。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電力在線監測系統,通過設置的低壓數據采集模塊來采集線路中電壓和電流數據,并且通過信號分析模塊接收、分析,再將該信息轉化為數字信號傳遞至所述第一控制模塊中,第一控制模塊將電壓、電流信息自動保存至第一儲存模塊中,同時通過所述第一通訊模塊向外界發射;其中第二通訊模塊用于接收第一通訊模塊所發出的信息,再通過第二控制模塊保存在第二儲存模塊中,并在顯示模塊上顯示。該電力在線監測系統操作簡單,使用方便,不僅能實時監測線路中低壓的變化,而且為工人的檢修提供了方便。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電力在線監測系統,包括第一控制模塊、第二控制模塊以及分別為第一控制模塊、第二控制模塊供電的第一電源模塊和第二電源模塊,第一控制模塊、第二控制模塊分別對應連接復位按鍵,復位按鍵可將第一儲存模塊、第二儲存模塊中的信息清零,減少內存的占用,同時為下次使用提供了方便,第一控制模塊、第二控制模塊均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
第一控制模塊通過信號分析模塊連接低壓數據采集模塊,低壓數據采集模塊由電壓采集模塊和電流采集模塊構成,第一控制模塊雙向數據連接第一儲存模塊和第一通訊模塊;低壓數據采集模塊用于采集線路中電壓和電流數據,信號分析模塊接收并分析采集到電壓、電流信號,并將該信息轉化為數字信號傳遞至第一控制模塊中;第一控制模塊將電壓、電流信息自動保存至第一儲存模塊中,同時通過第一通訊模塊向外界發射。
第二控制模塊雙向數據連接第二通訊模塊、查詢模塊和第二儲存模塊,第二通訊模塊通過無線信號與第一通訊模塊連接;第二通訊模塊用于接收第一通訊模塊所發出的信息,第二控制模塊將電壓、電流信息自動保存至第二儲存模塊中,同時通過顯示模塊顯示;查詢模塊可通過第二控制模塊調取第一儲存模塊、第二儲存模塊中的信息,第二控制模塊連接報警提示模塊;報警提示模塊為報警燈和蜂鳴器,當線路中的電壓、電流的值低于或超過預設值時,第二控制模塊通過報警提示模塊報警提示,第一通訊模塊、第二通訊模塊均為4g通信模塊、wifi模塊、gsm通信模塊、3g通信模塊中的至少一種。
以上,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