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馬達生產技術領域,尤其公開了一種馬達鐵芯重心調整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有馬達生產技術中,馬達中的鐵芯是由鐵軸及若干鐵片疊鉚而成,由于鐵片是沖壓成形,若干鐵片串成一串,在這一串鐵片中毛刺大小、鐵片中心孔偏心量不一致,一旦制作成鐵芯,毛刺及中心偏心集中在鐵芯的某側,導致鐵芯回轉時出現不平衡的現象,故疊鉚后的鐵芯需要人工修正,增加人工的投入,并且人工修正的芯片質量不穩定,增加后續馬達質量檢測的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馬達鐵芯重心調整裝置,實現機械化修正鐵芯的一種工藝方式,提高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馬達鐵芯重心調整裝置,包括底座,還包括用于調整鐵芯的錯片機構,所述錯片機構包括第一錯片組件、第二錯片組件及用于容置鐵芯的夾裝組件,所述第一錯片組件設置于底座的一側,所述第二錯片組件設置于底座的另一側并與所述第一錯片組件相對,所述夾裝組件設置于底座,所述夾裝組件設置于第一錯片組件及第二錯片組件之間,所述夾裝組件分別與第一錯片組件及第二錯片組件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夾裝組件包括第一轉環、中間固定座及第二轉環,所述中間固定座連接于底座,所述第二轉環設置于所述中間固定座與底座中間,所述第一轉環設置于所述中間固定座遠離底座的一側,所述第一轉環連接第一錯片組件,所述第二轉環連接第二錯片組件。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錯片組件包括第一連接板、第一推板及第一彈性件,所述第一連接板固定連接于底座,所述第一推板設置于第一連接板與底座之間并滑動連接于底座,所述第一彈性件的一端固定連接于底座,所述第一彈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推板;所述第一推板設置有第一齒條,所述第一轉環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齒條配合的第一齒輪。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錯片組件包括第二連接板、第二推板及第二彈性件,所述第二連接板固定連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推板設置于第二連接板與底座之間并滑動連接于底座,所述第二彈性件的一端固定連接于底座,所述第二彈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推板,所述第二推板設置有第二齒條,所述第二轉環設置有與所述第二齒條配合的第二齒輪。
進一步的,還包括設置于中間固定座的限位件及設置于第一轉環的上蓋,所述限位件的一端連接于中間固定座,所述限位件的另一端凸伸出中間固定座的端面,所述限位件的端面低于第一轉環的上端面,所述上蓋與第一轉環螺接。
進一步的,還包括連桿,所述連桿連接所述第一錯片組件及第二錯片組件。
進一步的,還包括滑動連接于底座的定位塊及設置于底座的拉簧,所述拉簧與定位塊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馬達鐵芯重心調整裝置,將鐵片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其中上部分鐵片順時針旋轉120度,中間部分鐵片固定不動,下部分鐵片逆時針旋轉120度,從而將鐵芯中毛刺較大的位置及中心孔偏心量的位置均衡錯開,實現制成后的鐵芯偏心率問題大大降低,提高馬達加工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另一視角爆炸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部分拆裝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圖3中A部分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包括:
1—底座 11—第一通道 12—第二通道
2—錯片機構 21—第一錯片組件 211—第一連接板
212—第一推板 2121—第一齒條 2122—第一盲孔
213—第一彈性件 2131—第一導桿 2132—第一彈簧
22—第二錯片組件 221—第二連接板 222—第二推板
2221—第二齒條 2222—第二盲孔 223—第二彈性件
2231—第二導桿 2232—第二彈簧 23—夾裝組件
231—第一轉環 2311—第一齒輪 2312—弧線槽
2313—上蓋 2314—限位件 232—中間固定座
233—第二轉環 2331—第二齒輪 3—連桿
4—定位塊 5—拉簧 6—鐵芯。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容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請參閱圖1和圖5,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馬達鐵芯重心調整裝置,包括底座1,還包括用于調整鐵芯的錯片機構2,所述錯片機構2包括第一錯片組件21、第二錯片組件22及用于容置鐵芯的夾裝組件23,所述第一錯片組件21設置于底座1的一側,所述第二錯片組件22設置于底座1的另一側并與所述第一錯片組件21相對,所述夾裝組件23設置于底座1,所述夾裝組件23設置于第一錯片組件21及第二錯片組件22之間,所述夾裝組件23分別與第一錯片組件21及第二錯片組件22連接;所述夾裝組件23包括第一轉環231、中間固定座232及第二轉環233,所述中間固定座232連接于底座1,所述第二轉環233設置于所述中間固定座232與底座1中間,所述第一轉環231設置于所述中間固定座232遠離底座1的一側,所述第一轉環231連接第一錯片組件21,所述第二轉環233連接第二錯片組件22。
本實施例中,將鐵芯6放置夾裝組件23中,其中疊加鐵芯6高度的三分之一放置于第一轉環231內部,疊加鐵芯6高度的三分之一放置于中間固定座232內部,疊加鐵芯6高度的三分之一放置于第二轉環233內部,其中第一錯片組件21推動第一轉環231順時針旋轉120度,故第一轉環231帶動三分之一鐵芯6順時針旋轉120度,第二錯片組件22推動第二轉環233逆時針轉動120度,故第二轉環233帶動三分之一鐵芯6逆時針旋轉120度,位于中間固定座232的鐵芯6固定不動。
通過本實用新型的馬達鐵芯重心調整裝置,將鐵芯6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其中上部分鐵芯6順時針旋轉120度,中間部分鐵芯6固定不動,下部分鐵芯6逆時針旋轉120度,從而將鐵芯6中毛刺較大的位置及中心孔偏心量的位置均衡錯開,實現制成后的鐵芯6偏心率問題大大降低,提高馬達加工質量。
請參閱圖2和圖4,所述第一錯片組件21包括第一連接板211、第一推板212及第一彈性件213,所述第一連接板211固定連接于底座1,所述第一推板212設置于第一連接板211與底座1之間并滑動連接于底座1,所述第一彈性件213的一端固定連接于底座1,所述第一彈性件213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推板212;
所述第一推板212設置有第一齒條2121,所述第一轉環231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齒條2121配合的第一齒輪2311。
本實施例中,第一錯片組件21包括第一連接板211,所述第一連接板211固定連接于底座1的側端面,所述底座1設置有第一通道11,所述第一推板212滑動連接于第一通道11,所述第一彈性件213的一端固定于第一通道11,所述第一彈性件213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推板212,具體的,所述第一彈性件213包括第一導桿2131及第一彈簧2132,所述第一推板212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彈簧2132配合的第一盲孔2122,所述第一導桿2131固定連接于第一通道11,所述第一彈簧2132的一端固定連接于第一導桿2131,所述第一彈簧2132的另一端插入第一盲孔2122內,所述第一推板212設置有第一齒條2121,所述第一轉環231設置有與第一齒條2121配合的第一齒輪2311,通過第一齒條2121與第一齒輪2311的相互嚙合,推動第一推板212,實現第一齒條2121帶動第一齒輪2311的旋轉目的,從而實現放置于第一轉環231內的鐵芯6順時針旋轉120度的目的。
請參閱圖3和圖4,所述第二錯片組件22包括第二連接板221、第二推板222及第二彈性件223,所述第二連接板221固定連接于所述底座1,所述第二推板222設置于第二連接板221與底座1之間并滑動連接于底座1,所述第二彈性件223的一端固定連接于底座1,所述第二彈性件223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推板222;
所述第二推板222設置有第二齒條2221,所述第二轉環233設置有與所述第二齒條2221配合的第二齒輪2331。
本實施例中,第二錯片組件22包括第二連接板221,所述第二連接板221固定連接于底座1的另一側端面,所述底座1設置有第二通道12,所述第二推板222滑動連接于第二通道12,所述第二彈性件223的一端固定于第二通道12,所述第二彈性件223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推板222,具體的,所述第二彈性件223包括第二導桿2231及第二彈簧2232,所述第二推板222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彈簧2232配合的第二盲孔2222,所述第二導桿2231固定連接于第二通道12,所述第二彈簧2232的一端固定連接于第二導桿2231,所述第二彈簧2232的另一端插入第二盲孔2222內,所述第二推板222設置有第二齒條2221,所述第二轉環233設置有與第二齒條2221配合的第一齒輪2331,通過第二齒條2221與第二齒輪2331的相互嚙合,推動第二推板222,實現第二齒條2221帶動第二齒輪2331的旋轉目的,從而實現放置于第二轉環233內的鐵芯6逆時針旋轉120度的目的。
請參閱圖5,還包括設置于中間固定座232的限位件2314及設置于第一轉環231的上蓋2313,所述限位件的2314一端連接于中間固定座232,所述限位件2314的另一端凸伸出中間固定座232的端面,所述限位件2314的端面低于第一轉環231的上端面,所述上蓋2313與第一轉環231螺接。
本實施例中,設置有用于限制第一轉環231旋轉范圍的限位件2314,所述第一轉環231設置有弧度為120度的上下貫穿的弧線槽2312,所述限位件2314的一端連接于中間固定座232,所述限位件2314的另一端凸伸出中間固定座232的端面并低于所述第一轉環231的上端面,還設置有用于遮蓋弧線槽2312的上蓋2313,所述上蓋2313與第一轉環231螺接。
請參閱圖1,還包括連桿3,所述連桿3連接所述第一錯片組件21及第二錯片組件22。
本實施例中,通過推動連桿3,實現第一錯片組件21與第二錯片組件22同時運動的目的,同時實現三分之一的鐵芯6順時針旋轉120度,三分之一的鐵芯6逆時針旋轉120度,提高生產效率。
還包括滑動連接于底座的定位塊4及設置于底座1的拉簧5,所述拉簧5與定位塊4連接。
具體的,還設置有用于調整芯片整齊度的定位塊4,所述定位塊4的一端與設置于底座1的拉簧5連接,鐵芯6的多個鐵片重新調整后,多個鐵片的整齊度需要調整,定位塊4的外力氣缸的作用下,移至鐵芯6內的間隙,完成對鐵芯6整齊度的調整,氣缸停止推動,定位塊4在拉簧5的作用下,被拉回起始位,完成復位動作。
進一步的,當鐵芯6完成重心調整后,停止推動連桿3的作用力,在第一彈簧2132的彈力作用下,第一錯片組件21完成復位,在第二彈簧2232的彈力作用下,第二錯片組件22完成復位,鐵芯6重心調整工作一個循環結束。
以上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