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led顯示技術領域,特別涉及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led(lightemittingdiode,發光二極管)顯示技術的不斷發展,led顯示的應用越來越廣泛。led智能液晶電視,led液晶廣告屏,智能寫字板等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發展。
為了節省空間,便于搬運,傳統的led智能液晶電視、led液晶廣告屏、智能寫字板這些顯示器的厚度則越來越輕薄,而隨之則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由于顯示器的厚度減小,使得顯示器的內部空間減小,各電子元件之間的間隙減小,這樣,不利于顯示器的熱量的散發,各電子元件之間的熱量容易堆積,容易造成顯示器過熱,影響顯示器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傳統的顯示器功能越來越多,而厚度則越來越輕薄,導致顯示器內部空間減小,電子元件之間間隙減小,電子元件之間的熱量容易堆積,容易造成顯示器過熱,影響顯示器的使用壽命的缺陷,提供一種顯示裝置。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基板、顯示屏和外殼,所述基板以及所述顯示屏分別具有矩形結構,所述基板以及所述顯示屏均設置于所述外殼內;
所述外殼包括傳熱件和殼本體,所述殼本體包括殼體背板以及四個殼體側板,所述殼體背板具有矩形結構,四個所述殼體側板連接于所述殼體背板的四個側邊,且四個所述殼體側板依次首尾連接內側形成容置腔,所述基板以及所述顯示屏均設置于所述容置腔內,所述基板設置于所述容置腔靠近所述殼體背板的一端,所述顯示屏設置于所述容置腔遠離所述殼體背板的一端;
所述傳熱件設置于所述殼體背板以及所述基板之間,且所述傳熱件分別與所述殼體背板以及所述基板連接,所述殼體背板開設有引導孔,所述傳熱件至少部分穿設于所述引導孔,且所述傳熱件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容置腔。
進一步地,還包括支撐架,所述傳熱件與所述支撐架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殼體背板設置有卡扣塊,所述傳熱件至少部分設置于所述卡扣塊內。
進一步地,所述卡扣塊設置有卡扣槽,所述傳熱件插設于所述卡扣槽內。
進一步地,所述傳熱件包括傳熱部和連接部,傳熱部具有矩形結構,所述傳熱部與所述基板連接,所述連接部穿設于所述引導孔,且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容置腔。
進一步地,所述卡扣塊的數量為四個。
進一步地,四個所述卡扣塊分別設置于四個所述傳熱部的四個對角處。
上述顯示裝置,傳熱件用于穿過引導孔與外部的支撐架連接,這樣,傳熱件將能夠吸收基板的熱量,并將熱量傳導外部的支撐架,通過支撐架將熱量散發至外部,避免顯示裝置內部的熱量堆積而造成溫度過高,有效提高散熱效率,延長顯示裝置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a為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模塊框圖;
圖1b為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模塊框圖;
圖1c為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模塊框圖;
圖2為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一方向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一實施例的殼體背板與傳熱件的一方向結構示意圖;
圖7為一實施例的顯示屏與背光模塊的局部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8為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發明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如圖1a所示,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10,包括:控制模塊110、pwm(pulsewidthmodulation,脈沖寬度調制)驅動模塊、背光模塊130、供電模塊140和顯示屏150,所述控制模塊110分別與所述pwm驅動模塊120以及所述顯示屏150連接,所述pwm驅動模塊120與所述背光模塊130連接,所述供電模塊140與所述控制模塊110、所述背光模塊130以及所述顯示屏150連接;所述供電模塊140包括整流濾波電路141、功率因素校正電路142、諧振控制電路143以及輔助電源子模塊144,所述整流濾波電路141用于與電源連接,所述整流濾波電路141、所述功率因素校正電路142以及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依次連接,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與所述輔助電源子模塊144連接,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還分別與所述背光模塊130以及所述顯示屏150連接,所述輔助電源子模塊144與所述顯示屏150連接;所述整流濾波電路141用于對所述電源的電流進行整流濾波;所述功率因素校正電路142用于對經過整流濾波后的所述電流進行功率因素校正;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用于對所述電流進行穩壓并輸出至所述背光模塊130以及所述顯示屏150;所述控制模塊110生成調光參數,并將所述調光參數發送至所述pwm驅動模塊120;所述pwm驅動模塊120用于根據所述調光參數向所述背光模塊130輸出驅動信號;所述背光模塊130用于根據所述驅動信號工作;所述輔助電源子模塊144用于在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斷電后向所述顯示屏150供電。
具體地,本實施例中與整流濾波電路141連接的電源外外部供電電源,外部的供電電源的交流電經過整流濾波電路141的整流濾波后,輸出至功率因素校正電路142,功率因素校正電路142將電壓穩定輸出至諧振控制電路143,諧振控制電路143向顯示屏150以及背光模塊130輸出電能,為顯示屏150以及背光模塊130供電,使得顯示屏150以及背光模塊130工作。
具體地,在工作狀態下,顯示屏150接收經過整流濾波以及穩壓輸出的電流,進行顯示,顯示圖像畫面,而背光模塊130工作,為顯示屏150提供背光。當處于待機狀態時,諧振控制電路143不再向背光模塊130以及顯示屏150輸出電能,諧振控制電路143處于空載狀態,此時由輔助電源子模塊144對顯示屏150供電,避免諧振控制電路143空載消耗電能,有效降低了振控制電路空載消耗的電能,有效降低了顯示屏150的能耗,便于顯示屏150的長時間使用。
例如,該輔助電源子模塊144為備用電池模塊,又如,例如,該輔助電源子模塊144用于與外部的電源連接,該輔助電源子模塊144用于為顯示屏150提供直流電源,在顯示屏150待機時為顯示屏150提供電能。
為了實現對諧振控制電路143的空載狀態的檢測,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1b所示,所述供電模塊140還包括檢測子模塊145,所述檢測子模塊145與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連接,用于檢測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是否通電,當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未通電時,輸出啟動信號;所述輔助電源子模塊144用于根據所述啟動信號向所述顯示屏150供電。例如,該檢測子模塊145用于檢測諧振控制電路143的負載,應該理解的是,對電路的負載進行檢測屬于現有技術,本實施例中該檢測子模塊145的電路結構不作累贅闡述,通過檢測子模塊145對諧振控制電路143的負載情況進行檢測,并依據檢測結果進行對顯示屏150的供電控制,能夠及時對顯示屏150進行供電,進一步減小振控制電路空載消耗的電能。
具體地,在一個實施例中,該輔助電源子模塊144可以直接與該檢測子模塊145連接,接收檢測子模塊145的啟動信號,根據啟動信號而向顯示屏150供電,在另外的實施例中,也可以是通過控制模塊110來對輔助電源子模塊144的導通進行控制,例如,請再次參見圖1b,所述檢測子模塊145以及所述輔助電源子模塊144分別與所述控制模塊110連接,所述檢測子模塊145用于在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未通電時,向所述控制模塊110輸出啟動信號,所述控制模塊11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啟動信號后,控制所述輔助電源子模塊144向所述顯示屏150供電。本實施例中,通過控制模塊110對輔助電源子模塊144的導通進行控制,使得控制更為精確。
為了實現顯示屏150的發光,需要背光模塊130為顯示屏150提供背光,由于背光模塊130與顯示屏150均與諧振控制電路143連接,當諧振控制電路143處于空載狀態,不僅顯示屏150處于待機狀態,背光模塊130也處于停止工作狀態,也就是不發光狀態。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背光模塊130包括發光二極管,例如,所述背光模塊130包括若干發光二極管,例如,各二極管呈矩形陣列分布。例如,所述pwm驅動模塊120具體用于根據所述調光參數向所述背光模塊130輸出預設占空比的驅動信號,所述驅動信號用于驅動各所述背光模塊130工作。具體地,該pwm驅動模塊120用于向發光二極管輸出脈沖信號,該脈沖信號的占空比越大,則其脈沖信號有有效電平占比越大,使得發光二極管在一個脈沖周期內的發光時間越長,這樣,使得發光二極管的發光亮度越大,反之,脈沖信號的占空比越小,則發光二極管的發光亮度越小。例如,該調光參數與脈沖信號的占空比成正相關,因此,通過該調光參數控制pwm驅動模塊120脈沖信號,能夠控制該發光二極管的發光亮度,進而控制背光模塊130的亮度。
為了獲取與圖像更為匹配的調光參數,以使得背光效果更佳,例如,如圖1c所示,顯示裝置10還包括圖像模塊160,所述圖像模塊160用于獲取圖像,解析所述圖像,獲取所述圖像在多個所述顯示區域上的色階,將各所述顯示區域對應的色階發送至控制模塊110,所述控制模塊110用于根據各顯示區域的色階生成與各顯示區域對應的調光參數。例如,所述調光參數對應的色階與所述驅動信號的預設占空比成反比,具體地,色階值越大,則像素的亮度越大,而由于本實施例中,色階與預設占空比成反比,也就是,圖像的一顯示區域的色階值越大,則預設占空比越小,那么對應的背光模塊130的亮度越小,進而使得該圖像在顯示區域內的亮度減小,而圖像的一顯示區域的色階值越小,則預設占空比越大,那么對應的背光模塊130的亮度越大,進而使得該圖像在顯示區域內的亮度增大,這樣,色階大的顯示區域的背光亮度減小,色戒小的顯示區域的背光亮度增大,進而使得各顯示區域的亮度得到均衡,使得該顯示屏150的亮度分布更為均勻,進而使得顯示屏150的顯示效果更佳。
本實施例中,圖像模塊160根據對輸出至顯示屏150的圖像進行解析,獲取顯示屏150上各顯示區域對應的色階,例如,該色階為色階值,該色階值用于表示顯示屏150顯示的顏色,或者說,該色階值用于表示圖像的顏色,該色階值越大,則其在顯示屏150上顯示的顏色越深,則其在視覺效果上的“亮度”越高,因此,為了使得顯示屏150顯示的圖像的亮度更為均衡,本實施例中,調光模塊根據顯示屏150的各顯示區域的色階生成對應調光參數,并將該調光參數輸出至pwm驅動模塊120,pwm驅動模塊120根據調光參數驅動背光模塊130工作,使得顯示屏150的背光能夠根據圖像各區域的亮度而進行調整,使得顯示屏150的亮度調整更為便捷,且圖像的顯示效果更佳,有效避免圖像局部亮度過大而影響用戶觀看。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提供一種顯示裝置10,包括:控制模塊110、圖像模塊160、供電模塊140和顯示屏150,所述控制模塊110分別與所述圖像模塊160以及所述顯示屏150連接,所述圖像模塊160與所述顯示屏150連接,所述供電模塊140與所述控制模塊110、所述背光模塊130以及所述顯示屏150連接,所述顯示屏150設置有指示燈;所述供電模塊140包括整流濾波電路141、功率因素校正電路142、諧振控制電路143以及輔助電源子模塊144,所述整流濾波電路141用于與電源連接,所述整流濾波電路141、所述功率因素校正電路142以及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依次連接,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與所述輔助電源子模塊144連接,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還與所述顯示屏150連接,所述輔助電源子模塊144與所述顯示屏150連接;所述整流濾波電路141用于對所述電源的電流進行整流濾波;所述功率因素校正電路142用于對經過整流濾波后的所述電流進行功率因素校正;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用于對所述電流進行穩壓并輸出至所述顯示屏150;所述控制模塊110用于控制所述圖像模塊160工作;所述圖像模塊160用于接收圖像信息,解析所述圖像信息,生成圖像信號,根據所述圖像信號驅動所述顯示屏150進行顯示;所述顯示屏150用于根據所述圖像信號進行顯示,還用于接收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的電流工作;所述輔助電源子模塊144用于在所述諧振控制電路143斷電后向所述顯示屏150的所述指示燈供電;所述指示燈用于在所述輔助電源子模塊144的供電下工作。
具體地,圖像為顯示屏150顯示的圖像,該顯示圖像為顯示屏150上顯示的一幀圖像,或者多幀圖像,該圖像由顯示屏150上各像素單元發光顯示,像素單元包括紅色像素單元、綠色像素單元和藍色像素單元,各紅色像素單元、綠色像素單元和藍色像素單元分別組成圖像的不同顏色,從而在顯示屏150上顯示圖像,該圖像信息包含了圖像的像素分布的信息,圖像模塊160解析該圖像信息,獲取各像素單元的顯示信息,生成圖像信號,輸出至顯示屏150,進而使得顯示屏150上的各像素單元均能夠顯示對應的顏色,進而將圖像顯示。
本實施例中,在顯示屏150不工作時,指示燈用于指示顯示屏150的狀態,即處于待機狀態,即當顯示屏150工作時,指示燈熄滅,當顯示屏150待機時,指示燈點亮,在顯示屏150待機時,在振控制電路空載時,通過輔助電源子模塊144對顯示屏150供電,顯示屏150的指示燈被點亮,通過指示燈顯示顯示屏150的當前狀態,由于指示燈消耗的能耗較小,一方面有效降低了振控制電路空載消耗的電能,有效降低了顯示器的能耗,便于顯示器的長時間使用,另一方面則使得顯示屏150的能夠準確反映待機狀態。
應該理解的是,各實施例中的所述供電模塊140中的整流濾波電路141、功率因素校正電路142、諧振控制電路143、輔助電源子模塊144以及檢測子模塊145均為現有技術,各模塊或者各電路的實現原理均為現有技術,本發明旨在提供一個各模塊的新的連接方式,以解決諧振控制電路143空載損耗大的缺陷,以降低顯示裝置的能耗。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顯示器的不斷發展,顯示器功能越來越多,顯示器的厚度越來越輕薄,導致顯示器內部空間減小,電子元件之間間隙減小,電子元件之間的熱量容易堆積,容易造成顯示器過熱,影響顯示器的使用壽命,為了提高散熱性能,提升使用壽命,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4所示,提供一種顯示裝置10,包括:外殼200和任一實施例的顯示屏150,所述顯示屏150具有矩形結構,所述外殼200包覆于所述顯示屏150的外側;所述外殼200包括導熱片220和殼本體210,所述殼本體210包括殼體背板211以及四個殼體側板212,所述殼體背板211具有矩形結構,四個所述殼體側板212連接于所述殼體背板211的四個側邊,且四個所述殼體側板212依次首尾連接內側形成容置腔201,所述顯示屏150設置于所述容置腔201內,所述導熱片220的數量為四個,四個所述導熱片220分別貼附于所述顯示屏150的四個側面,且四個所述導熱片220背向所述顯示屏150的一面分別抵接于四個所述殼體側板212的內側。
具體地,導熱片220抵接于顯示屏150的四個側面,這樣,能夠將顯示屏150的熱量吸收,并通過殼本體210將熱量散發至外部,有別于傳統的殼體,殼體上開設通風孔進行散熱,本實施例中的殼本體210無需開設通風孔,使得殼本體210的結構更為堅固,此外,由于殼本體210的結構得到加強,還有利于殼本體210的厚度進一步減小,使得顯示裝置10的整體厚度進一步減小,并為顯示屏150提供更大的可視面積。
例如,該殼本體210外側表面至少部分涂覆有金屬箔層,例如,該殼體側板212的外側表面至少部分涂覆有金屬箔層,例如,該金屬箔層為鋁箔層,例如,該金屬箔層為銅箔層,該金屬箔層具有極佳的導熱性能,當顯示屏150的熱量被導熱片220所吸收后,傳遞至殼體側板212,殼體側板212通過金屬箔層將熱量快速散發至空氣中,使得顯示裝置10內部的熱量得到快速散發。例如,該殼本體210的材質為塑料,應該理解的是,金屬箔層具有導電性,因此,為了避免顯示屏150以及內部的電路結構短路,殼本體210的材質為塑料能夠有效絕緣,隔離顯示屏150以及該金屬箔層,使得金屬箔層僅起到吸熱散熱的作用,應該理解的是,一般來說,顯示裝置內部設置有基板,用于承載內部的電路結構,其包含有較多的電子元器件,而基板一般位于容置腔內靠近殼體背板的位置,為了避免顯示屏的熱量過多地傳遞至基板上的電子元器件,本實施例中,金屬箔層設置在殼體側板,使得顯示屏的熱量向殼體側板方向集中傳遞,有效避免顯示屏的熱量過多地向基板傳遞,有效保護基板。
為了更好地設置金屬箔層,例如,殼體側板的外側表面凹陷設置固定槽,松鼠金屬箔層嵌設于所述固定槽內,通過該固定槽對金屬箔層的固定,使得金屬箔層更為穩固地設置在殼體側板,并使得金屬箔層與顯示屏的距離進一步減小,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導熱效率。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所述殼體側板212包括由內至外依次連接的傳熱層212a、導熱層212b和保護層212c,該傳熱層212a的材質為硅膠,該導熱層212b的材質為金屬,該保護層212c的材質為塑料,例如,所述殼體側板212包括由內之外依次連接的硅膠傳熱層212a、金屬導熱層212b和塑料保護層212c,例如,硅膠傳熱層212a與塑料保護層212c包覆于金屬導熱層212b的外側,這樣,可以為金屬導熱層212b提供絕緣性能,而硅膠傳熱層212a一方面具有絕緣性,另一方面則能夠高效地傳遞導熱片220的熱量,使得導熱片220的熱量通過硅膠傳熱層212a傳遞至金屬導熱層212b,并通過金屬導熱層212b和塑料保護層212c依次散發至外部。
為了使得金屬導熱層212b的熱量快速散發,例如,金屬導熱層212b的厚度大于塑料保護層212c的厚度,具體地,金屬導熱層212b的厚度較大,有利于熱量地快速散發,而由于塑料的導熱性較差,塑料保護層212c的厚度較小,有利于金屬導熱層212b的熱量快速散發至外部,例如,金屬導熱層212b的厚度與塑料保護層212c的厚度之比為1:(0.2~0.5),例如,金屬導熱層212b的厚度與塑料保護層212c的厚度之比為1:0.35,應該理解的是,金屬導熱層212b的厚度不宜太大,太大一方面使得顯示裝置10整體重量較大,不利于搬動,且不利于顯示裝置10的懸掛,而金屬導熱層212b的厚度較小,則使得散熱性能降低,因此,本實施例中,屬導熱層212b的厚度與塑料保護層212c的厚度之比為1:0.35,一方面有效控制顯示裝置10的整體重量,另一方面,使得金屬導熱層212b具有良好的散熱效果,且對殼體側板212的強度得到提高。
本實施例中,外殼200設置的導熱片220能夠快速吸收顯示屏150的熱量,并將熱量傳導至殼本體210,通過殼本體210將熱量散發至外部,避免顯示屏150的熱量堆積而造成溫度過高,有效提高散熱效率,延長顯示裝置10的使用壽命。
應該理解的是,該導熱片220需要快速引導顯示屏150的熱量,避免顯示屏150的熱量向基板300方向傳遞,因此,導熱片220需要很好的散熱性能,例如,該導熱片220為金屬合金導熱片220,金屬合金制成的導熱片220具有較佳的導熱性能,能夠快速吸收顯示屏150的大部分熱量,并通過殼體側板212散發至外部。
為了提高導熱片220的導熱性能,例如,導熱片220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
銅65份~70份、鋁5份~8份、銀3份~4.5份、鈦1.6份~2.8份、鎢0.5份~0.8份、鉛0.3份~0.5份、錳0.2份~0.4份、鎂0.7份~0.8份、鐵0.6份~0.8份、鉬0.5份~2份和石墨烯0.5份~1份。
上述組分中,銅和鋁具有很好的導熱性能,且具有價格低廉的特點,構成了導熱片220的組要成分,使得導熱片220能夠具有很好的導熱性能,而導熱片220中的銀以及鈦均具有極佳的導熱性能,配合銅和鋁,能夠進一步提升導熱片220的導熱性能,而導熱片220中含有的鐵、鎢、鉛、錳和鎂則有效提高了導熱片220的機械性能和抗疲勞性能,使得殼體側板212通過導熱片220能夠穩固地與顯示屏150連接,而導熱片220中含有的石墨烯則能夠導熱片220具有一定的柔韌性,并使得導熱片220上的熱量能夠均勻分布,避免熱量堆積。
為了進一步為了提高導熱片220的導熱性能,例如,導熱片220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
銅68份、鋁6份、銀3.3份、鈦2份、鎢0.6份、鉛0.4份、錳0.3份、鎂0.75份、鐵0.7份、鉬0.8份和石墨烯0.6份。
含有銅68份、鋁6份、銀3.3份以及鈦2份的導熱片220具有更佳導熱性能,且價格不至于過高,而鎢0.6份、鉛0.4份、錳0.3份、鎂0.75份和鐵0.7份則進一步提高了導熱片220的機械性能和抗疲勞性能,使得導熱片220始終保持與顯示屏150的連接,有效傳遞顯示屏150的熱量,石墨烯0.6份能夠使得導熱片220的柔韌性更佳,進一步使得導熱片220上的熱量能夠均勻分布,避免熱量堆積。
應該理解的是,導熱片220的厚度不宜過大,太大則影響是顯示屏150的可視面積,而導熱片220的厚度太小則使得導熱效果不佳,為了使得導熱片220具有較佳的導熱性能,且使得顯示屏150的視覺效果更佳,例如,所述導熱片220的厚度為1mm~2.5mm,例如,所述導熱片220的厚度為1.2mm~2mm,例如,所述導熱片220的厚度為1.5mm。這樣,本實施例中的導熱片220厚度為1.5mm,一方面具有較佳的導熱性能,能夠快速引導顯示屏150的熱量,另一方面則有效避免對顯示屏150的可視面積造成影響,使得顯示屏150的視覺效果更佳。
為了避免導熱片220與顯示裝置10內部的電子元器件連接而引起短路,例如,如圖4所示,各所述導熱片220相互隔離,例如,各所述導熱片220相互間隔設置,例如,各所述導熱片220相互首尾間隔設置,例如,每兩個所述導熱片220之間設置有導熱絕緣片230。例如,每兩個所述導熱片220之間通過所述導熱絕緣片230連接,例如,導熱絕緣片230為硅膠片,例如,各殼體側板212的末端設置有導熱絕緣片230,應該理解的是,由于顯示屏150為矩形,因此,各殼體側板212的末端或者兩端則可視為顯示屏150的對角,各導熱片220在顯示屏150的對角處通過導熱絕緣片230連接,則使得各導熱片220相互之間不連接,進而使得僅是其中一個導熱片220與一個電子元器件誤觸,也可以避免導熱片220之間的相互連接而引起的短路。
為了避免顯示屏150與導熱片220之間短路,例如,顯示屏150側面設置有絕緣層,例如,該絕緣層為硅膠層,該硅膠層能夠有效隔離顯示屏150與導熱片220,避免兩者之間的導電,有效避免導熱片220引起的短路,此外,硅膠層能夠有效對熱量進行傳導,使得顯示屏150的熱量能夠快速度傳導至導熱片220。
為了使得顯示屏150的顯示效果更佳,例如,該導熱片220設置有吸光層,例如,該吸光層為黑色吸光層,例如,該吸光層設置于導熱片220抵接于顯示屏150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若導熱片220未設置吸光層,則導熱片220容易反光,使得顯示屏150的邊沿產生泛光現象,影響顯示屏150的顯示效果,而本實施例中,由于導熱片220設置了吸光層,有效對顯示屏150邊沿的光線進行吸收,避免反光,有效避免泛光現象,使得顯示屏150的顯示效果更佳。
為了對顯示裝置10內部的電子元器件的熱量進行引導散發,使得顯示裝置10的散熱效果更佳,在一個實施例中,請參見圖5,提供一種顯示裝置10,包括:基板300、外殼200和上述任一實施例的顯示屏150,所述基板300以及所述顯示屏150分別具有矩形結構,所述基板300以及所述顯示屏150均設置于所述外殼200內;所述外殼200包括傳熱件400和殼本體210,所述殼本體210包括殼體背板211以及四個殼體側板212,所述殼體背板211具有矩形結構,四個所述殼體側板212連接于所述殼體背板211的四個側邊,且四個所述殼體側板212依次首尾連接內側形成容置腔201,所述基板300以及所述顯示屏150均設置于所述容置腔201內,所述基板300設置于所述容置腔201靠近所述殼體背板211的一端,所述顯示屏150設置于所述容置腔201遠離所述殼體背板211的一端;所述傳熱件400設置于所述殼體背板211以及所述基板300之間,且所述傳熱件400分別與所述殼體背板211以及所述基板300連接,所述殼體背板211開設有引導孔202,所述傳熱件400至少部分穿設于所述引導孔202,且所述傳熱件400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容置腔201。
應該連接的是,容置腔201靠近所述殼體背板211的一端可視為容置腔201的底部,容置腔201遠離所述殼體背板211的一端則相當于容置腔201的開口,這樣,顯示屏150位于開口的一端,使得顯示屏150外露,便于顯示屏150的觀看,而基板300則位于底部,對顯示屏150進行供電和驅動。具體地,該基板300設置有電子元器件,該基板300用于驅動顯示屏150發光工作,例如,基板300與顯示屏150電連接,例如,基板300上設置有驅動電路,例如,該驅動電路包括控制模塊、pwm驅動模塊、圖像模塊和供電模塊,例如,顯示裝置10還包括背光電路板,例如,該背光電路板上設置有背光模塊,背光電路板與基板300電連接。該基板300上具有各種模塊以及電子元器件,在通電工作后,將產生大量的熱,熱量被傳熱件400吸收,并通過支撐架500散發至外部。
例如,傳熱件400與殼體背板211固定連接,例如,傳熱件400用于穿過引導孔202與外部的支撐架500連接,該支撐架500用于懸掛顯示裝置10,使得顯示裝置10能夠掛壁使用。這樣,該傳熱件400不僅用于傳導熱量,還用于連接誒支撐架500,使得顯示裝置10能夠通過支撐架500實現顯示裝置10的掛壁。
本實施例中,傳熱件400將能夠吸收基板300的熱量,并將熱量傳導外部的支撐架500,通過支撐架500將熱量散發至外部,避免顯示裝置10內部的熱量堆積而造成溫度過高,有效提高散熱效率,延長顯示裝置10的使用壽命。
為了實現顯示裝置10的掛壁,例如,如圖5所示,顯示裝置10還包括支撐架500,所述傳熱件400與所述支撐架500連接。例如,到傳熱件400為金屬材質制成,例如,該支撐架500為金屬材質制成,例如,傳熱件400與支撐架500通過螺釘固定連接,例如,傳熱件400與支撐架500焊接,這樣,一方面實現了傳熱件400與支撐架500的固定連接,傳熱件400通過與殼體背板211的固定連接,實現對殼體背板211的支撐,使得支撐架500懸掛在墻壁上,實現了顯示裝置10的掛壁,另一方面,傳熱件400吸收了基板300的熱量,并將熱量傳遞至支撐架500,通過支撐架500散發至外部,有效提高了顯示裝置10的散熱效率。
為了更好地固定該傳熱件400,例如,請結合圖5和圖6,所述殼體背板211設置有卡扣塊215,所述傳熱件400至少部分設置于所述卡扣塊215內,例如,所述卡扣塊215設置有卡扣槽216,所述傳熱件400插設于所述卡扣槽216內,這樣,通過卡扣塊215的卡扣槽216將傳熱件400固定,使得傳熱件400能夠穩固地與殼體背板211連接,在顯示裝置10掛壁時,殼體背板211被該傳熱件400所支撐,進而整體被懸掛。
為了實現對殼體背板211的支撐,并實現有效導熱,例如,請結合圖5和圖6,所述傳熱件400包括傳熱部410和連接部420,傳熱部410具有矩形結構,所述傳熱部410與所述基板300連接,所述連接部420穿設于所述引導孔202,且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容置腔201,例如,所述卡扣塊215的數量為四個,例如,四個所述卡扣塊215分別設置于四個所述傳熱部410的四個對角處,例如,四個所述卡扣槽216分別開設與四個所述卡扣塊215的內側,傳熱部410的四個對角的邊沿分別卡設于四個卡扣槽216內,這樣,通過四個卡扣塊215將矩形的傳熱部410的四個對角固定,進而使得傳熱部410得到固定,進而實現了傳熱件400與殼體背板211的固定連接,實現了對殼體背板211的良好支撐。
為了避免基板300與傳熱件400之間導電而引起短路,例如,基板300與傳熱件400抵接,例如,基板300與傳熱部410抵接,例如,基板300抵接于傳熱部410的一面設置有絕緣層,例如,該絕緣層為硅膠層,該硅膠層能夠有效隔離基板300與傳熱件400的傳熱部410,避免兩者之間的導電,有效避免傳熱件400引起的短路,此外,硅膠層能夠有效對熱量進行傳導,使得基板300的熱量能夠快速度傳導至傳熱部410,并通過傳熱部410傳導至連接部420,進而傳導至外部的支撐架500,通過支撐架500將熱量散發至空氣中。
為了使得傳熱件400具有良好的導熱性,以提高散熱效率,并具備較強的強度,能夠很好地支撐顯示裝置10,例如,傳熱件400由金屬合金制成,例如,傳熱件400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
銅70份~85份、鐵5.5份~6.8份、鋁1份~1.5份、鎂1.8份~2.8份、鈦1.2份~2.2份、鎢0.6份~0.8份、鉛0.3份~0.5份、錳0.1份~0.5份、鉬0.3份~1.5份和碳0.2份~1.2份。
上述組分中,銅、鐵和鋁具有很好的導熱性能,且具有價格低廉的特點,是傳熱件400的組要成分,使得傳熱件400能夠具有很好的導熱性能,而鈦能夠進一步提高傳熱件400的導熱性能,使得傳熱件400的整體導熱效果更佳,有效提高散熱效率。銅和鐵使得傳熱件400具有較強的強度,能夠很好地支撐顯示裝置10,傳熱件400中加入的碳能夠提高傳熱件400的硬度,而傳熱件400中含有的鎂、鎢、鉛和錳,則提高了傳熱件400的機械性能和抗疲勞性能,使得傳熱件400在長時間使用而不會引起勞損,使得顯示裝置10得到很好的支撐,且傳熱件400能夠長時間掛壁而不形變。
為了進一步提高傳熱件400的導熱性能,并進一步提高傳熱件400的強度和硬度,例如,傳熱件400包括如下質量份的各組分:
銅75份、鐵7份、鋁1.2份、鎂2.2份、鈦1.6份、鎢0.7份、鉛0.4份、錳0.3份、鉬0.6份和碳0.8份。
上述組分中,銅75份、鐵7份和鋁1.2份使得傳熱件400具有更佳的導熱性能,且具有價格低廉的特點,是傳熱件400的組要成分,使得傳熱件400能夠具有很好的導熱性能,而鈦1.6份能夠進一步提高傳熱件400的導熱性能,使得傳熱件400的整體導熱效果更佳,有效提高散熱效率。進一步地,銅75份和鐵7份使得傳熱件400具有較強的強度,能夠很好地支撐顯示裝置10,傳熱件400中加入的碳0.8份能夠提高傳熱件400的硬度,而傳熱件400中含有的鎂2.2份、鎢0.7份、鉛0.4份和錳0.3份則進一步提高了傳熱件400的機械性能和抗疲勞性能,使得傳熱件400在長時間使用而不會引起勞損,使得顯示裝置10得到很好的支撐,且傳熱件400能夠長時間掛壁而不形變。
應該理解的是,傳統的顯示器或者電視機上設置有多種各種按鍵,比如按鍵,為了使得顯示器的整體更為美觀,這些按鍵一般設置在顯示器的外殼200的背部或者側面(即殼體側板212的外側表面),使得按鍵被隱藏,這種的按鍵結構有以下缺陷,一方面,按鍵隱藏后不易被用戶所發現,造成使用不便,另一方面,使得外殼200的結構較為復雜,需要額外設置若干模具來制造外殼200以及外殼200上的按鍵。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使得外殼整體性更高,且使得顯示裝置易于操控,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顯示裝置10包括上述任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130和顯示屏150,背光模塊130與顯示屏150連接,例如,該顯示屏150包括顯示面板151和指紋識別模塊152,指紋識別模塊152設置于顯示面板151與背光模塊130之間,該顯示面板151包括若干像素單元153,各像素單元153設置有透光區154,至少部分透光區154對齊于該指紋識別模塊152,例如,該指紋識別模塊為指紋光學檢測單元,該指紋光學檢測單元用于通過透光區接收光線進而檢測指紋。具體地,該顯示面板位于外側,而指紋光學檢測單元位于內側,該透光區域為相愛過你素單元中的空白區域,該透光區用于透光,這樣,外部的光線通過透光區被指紋光學檢測單元所檢測到,使得指紋光學檢測單元能夠透過該透光區檢測用戶的指紋。
例如,所述輔助電源子模塊用于在所述諧振控制電路斷電后向所述顯示屏的指紋識別模塊供電,例如,該指紋識別模塊用于在檢測到用戶指紋時,向控制模塊發送開啟指令,所述控制模塊用于接收到開啟指令后,控制所述供電模塊導通,所述控制模塊用于在指紋識別模塊檢測到用戶指紋時,控制所述供電模塊導通,并控制所述背光模塊、所述圖像模塊以及所述顯示屏啟動。具體地,當諧振控制電路斷電后,諧振控制電路處于空載,顯示屏處于待機狀態,即顯示屏處于黑屏狀態或者說屏幕關閉狀態,此時,輔助電源子模塊對指紋識別模塊供電,使得指紋識別模塊處于工作狀態,而當用戶的指紋觸摸顯示屏時,并被該指紋識別模塊所檢測到,則控制模塊控制背光模塊、所述圖像模塊以及所述顯示屏啟動,使得顯示屏處于顯示狀態,這樣,用戶可以快捷方便地開啟顯示裝置,而無需采用傳統的按鍵式的開關進行控制顯示裝置的開啟,使得顯示裝置的外殼結構更為簡單,且使得無需在開機時查找開機按鍵,使得顯示裝置易于使用和控制。
為了使得顯示裝置能夠根據權限而開啟,避免兒童以及無權限的用戶開啟,例如,例如,所述指紋識別模塊用于檢測用戶指紋,生成用戶指紋信息,并發送至控制模塊,該控制模塊用于接收指紋識別模塊的用戶指紋信息,并將用戶指紋信息與預設指紋信息進行對比,當檢測到的用戶指紋信息與預設指紋信息匹配時,控制背光模塊、所述圖像模塊以及所述顯示屏啟動,該預設指紋為具有權限的用戶預先設置在顯示裝置內的指紋信息,通過檢測用戶指紋與預設指紋是否匹配,檢測用戶是否具有開啟的權限,從而使得顯示裝置的開啟更為精確,避免兒童誤觸而開啟,以及可以有效避免無權限的用戶開啟顯示裝置,使得顯示裝置更為保密。
為了進一步提高用戶的操作便利性,例如,請參見圖8,該顯示面板151包括第一顯示區域151a和第二顯示區域151b,所述第一顯示區域151a和所述第二顯示區域151b分別具有像素單元,其中,所述第二顯示區域151b的各像素單元分別具有透光區,且指紋識別模塊對齊于該第二顯示區域151b,且第二顯示區域151b內的像素單元分別具有透光區,第二顯示區域151b的透光區均與該指紋識別模塊對齊,例如,第二顯示區域151b位于顯示面板151的對角處,例如,第二顯示區域位于顯示面板的邊沿,這樣,第一顯示區域151a和第二顯示區域分別顯示圖像的一部分,兩者顯示的畫面即為一個整體的圖像,將指紋識別模塊設置在顯示屏150的邊角處或者邊沿,有利于用戶向該顯示屏150輸入開啟指令,進一步提高用戶的操作便利性。
為了進一步提高顯示裝置的隱私性,使得顯示裝置僅供具有權限的用戶操控,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顯示系統,該顯示系統包括遙控器和上述任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遙控器包括指令輸入模塊、第一通信模塊和指紋識別單元,所述顯示裝置包括第二通信模塊和指紋識別模塊,所述第一通信模塊與所述第二通信模塊無線連接,例如,所述第一通信模塊與所述第二通信模塊分別為wifi(wirelessfidelity,基于ieee802.11b標準的無線局域網)模塊,例如,所述第一通信模塊與所述第二通信模塊為藍牙模塊,這樣,遙控器和顯示裝置實現在室內任意位置以及任意方向的通信連接,這樣,遙控器能夠方便地對顯示裝置發出控制指令,該顯示裝置還包括上述任一實施例的控制模塊,第二通信模塊與控制模塊連接,這樣,遙控器向顯示裝置發送控制指令后,被顯示裝置的控制模塊所接收,控制模塊根據控制指令控制其他元件工作。
例如,該指紋識別單元用于檢測遙控用戶的指紋,生成遙控指紋信息,并通過第一通信模塊將該遙控指紋信息發送至顯示裝置,所述指令輸入模塊用于接收用戶指令,并通過第一通信模塊將所述用戶指令發送至顯示裝置,例如,該指令接入模塊可以是按鍵,也可以是觸控屏。
所述控制模塊用于通過所述第二通信模塊接收所述遙控指紋信息和/或用戶指令,并用于將遙控指紋信息與預設指紋信息進行對比,當檢測到的遙控指紋信息與預設指紋信息匹配時,響應該用戶指令,否則,當檢測到的遙控指紋信息與預設指紋信息不匹配時,拒絕響應該用戶指令。這樣,每次用戶通過遙控器向顯示裝置發送用戶指令時,遙控器都要采集遙控用戶的指紋信息,顯示裝置每接收到一個用戶指令時,都需要通過指紋識別鑒別遙控用戶的權限,當用戶具有權限時,對該用戶指令進行響應,否則不予響應,使得顯示裝置的控制更為保密,杜絕了無權限用戶或者兒童胡亂控制遙控器。
例如,該顯示裝置具有保密模式和通用模式,在該保密模式下,顯示裝置每接收到一個用戶指令時,都需要通過指紋識別鑒別遙控用戶的權限,進而決定是否響應遙控器的控制指令,此時,用戶在輸入用戶指令時,需要同時輸入指紋信息,例如,輸入模塊均為觸控屏,指紋識別單元位于觸控屏底部時,則用戶在輸入指令的同時可以輸入指紋信息;在通用模式下,顯示裝置則相應一切來自于遙控器的控制指令,用戶僅需輸入控制指令,而無需輸入指紋信息,使得顯示系統的是使用更為靈活。
應該說明的是,上述系統實施例中,所包括的各個模塊只是按照功能邏輯進行劃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劃分,只要能夠實現相應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單元的具體名稱也只是為了便于相互區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另外,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上述各實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驟是可以通過程序來指令相關的硬件來完成,相應的程序可以存儲于可讀取存儲介質中。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移動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