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散熱技術,具體是涉及電路元器件散熱部件。
背景技術:
自大功率半導體igbt、mosfet模塊在電子工程廣泛應用以來,使用時即面臨對熱源表面采取冷卻方式來解決散熱問題,目前市面上以下幾種傳統的散熱方式:
1、采用插片式風冷散熱器貼合在功率模塊上散熱,散熱器自身從熱源傳熱經鋁板再到插片,因插片與鋁板之間連接工藝導致熱阻過大,傳輸路徑復雜,散熱效率不高,成本也高。
2、鋁板內加工內流道再貼合在功率模塊上散熱,此種水冷器面臨加工鋁板工件過大,必須上大型cnc加工設備,或采用大型深孔加工設備加工,導致加工難度達,產品自身重量過重,不易搬運。且在加工水道時不能一次成型成s型流道,導致加工過程穿透鋁水冷器,再堵入一端,造成不漏水的風險,且增大流阻,因為此方式水冷器成本也過高。
3、鋁板加工s槽,埋入預彎好的銅管,在鋁板與銅管間隙中填入導熱材料;此水冷器具有鋁工件過大,必須上大型cnc加工設備,具加工s槽與銅管之間配合工藝上難控制,具填入導熱材料具有固化工藝,造成由熱源傳導進冷卻液的路徑中過多層次,具銅管面積過少,無法快速有效解決散熱。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散熱效率高的電路模塊水冷器。
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路模塊水冷器,由面蓋和底座構成,所述底座開設有用于容納換熱流體的內腔,內腔由面蓋封裝;將面蓋與電路模塊連接,使電路模塊產生的熱能通過面蓋傳入內腔里面的流體,流體將熱能帶走從而起到對電路模塊的散熱功能。
進一步地,底座的內腔中或/和面蓋的內側設置至少一塊換熱單元。
所述底座的內腔設置至少一塊分流片,起導流作用及起支撐作用。
所述面蓋與底座的內腔之間設置換熱單元,換熱單元與分流片的各種組合布局形成不同結構形式的流道,以適應不同散熱場合。
所述底座的內腔開設有管接口,在管接口處或在管接口軸線上設置分流片。
所述換熱單元由若干翅片構成,翅片之間的間隙可依流體工況作調整;翅片分列兩組,兩列翅片之間形成中間流道,每列翅片的側邊與底座的內腔的側壁之間形成側邊流道。
所述水冷器的面蓋的內側面設置散熱單元,底座的管接口處設置導流塊;底座的內腔設置c型分流墻,起分流作用,同時,起支撐散熱單元和面蓋的作用,以增強水冷器整體強度;底座的內腔的中部且位于型分流墻的中部具有一導流斜面;散熱單元與分流墻之間設置c型分流片,c型分流片中間開設有槽口;電路模塊工作時,水冷器的內腔通入流體,經過導流塊,沿著導流斜面進入c型分流片的槽口處的散熱單元的中部,最后從分流墻處散熱單元的兩側流出。
所述各個水冷器通過連接管實現串聯,以及通過連接管與總管的連接實現并聯組合。
所述各個水冷器布置于基板上,且各個獨立式水冷器通過連接管實現串聯,以及通過連接管與總管的連接實現并聯組合。
本發明采用的另一技術方案是:一種igbt功率模塊,包括igbt功率模塊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igbt功率模塊本體與上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電路模塊水冷器連接,igbt功率模塊本體的熱能傳至電路柜塊水冷器內部的流體,從而起來散熱作用。
實施上述發明技術方案,由于內腔可通入流體,使電路模塊產生的熱能通過面蓋傳入內腔里面的流體,流體將熱能帶走從而起到對電路模塊的散熱功能;通過增加換熱單元,增大散熱效果;通過設置分流片,起導流作用以增大散熱效果;通過熱換單元與分流片的不同組合布局,形成多種結構形式的流道,以適應不同散熱場合。本發明電路模塊水冷器熱量傳導路徑短,接觸熱阻低,具有高效傳熱和散熱效果,廣泛應用于大功率模塊散熱,尤其適合于大功率igbt電力電子器件上的水冷卻方式,如各種電焊機、戶外工控設備、高鐵電氣大功率igbt等。
附圖說明
圖1是電路模塊水冷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電路模塊水冷器獨立應用時的安裝示意圖。
圖3是第一實施例電路模塊水冷器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4是第一實施例電路模塊水冷器的工作原理圖。
圖5是第二實施例電路模塊水冷器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6是第二實施例電路模塊水冷器的面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第二實施例電路模塊水冷器的工作原理圖。
圖8是第三實施例電路模塊水冷器的面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第三實施例電路模塊水冷器的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第三實施例電路模塊水冷器的工作原理圖。
圖11是電路模塊水冷器串聯應用時的示意圖。
圖12是電路模塊水冷器組合應用時的示意圖。
圖13是電路模塊水冷器平鋪應用時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4所示,電路模塊水冷器1由面蓋3和底座2構成。底座2呈四方形體,底座2具有容納水的內腔2.1,底座2的四角開設有螺紋孔2.2,底座2的側面連接兩個管接口4,底座3的內腔2.1被面蓋3封蓋。水冷器1的面蓋疊裝電路模塊6,通過螺栓8將電路模塊固定于水冷器1的面蓋3上,水冷器1的管接口4連通連接管7,連接管與散熱系統中的其它元件連接。水冷器1的底座2的內腔2.1放置散熱單元4,底座2的內腔2.1的管接口處設置分流片5。分流片的形狀為v型,分流片起定位散熱單元的作用以防止移動,同時起導流作用,還具有支撐面蓋的作用。導流片開設有限流縫,起調節水流速度的作用。散熱單元采用折疊fin產品,其內部具有過流槽。電路模塊6工作時產生的熱源經水冷器1的面蓋傳熱給水冷器的內腔內流動的流體,流體將熱能交換帶走從而起到散熱作用。電路模塊工作時,水冷器的內腔中通入流體,經分流片導流進入散熱單元內進行換熱,流體流經方向可以雙向互換。
如圖5至7所示,水冷器1的面蓋3的內側面設置散熱單元4,散熱單元4由若干片翅片4.1排列構成,翅片之間的間隙可依流體工況作調整。翅片4.1分列兩組,兩列翅片之間形成中間流道4.3。每列翅片的側邊與底座2的內腔2.1的側壁之間形成側邊流道4.2。水冷器1的底座2的內腔2.1的側壁中部設置分流片2.3,內腔2.1的管接口中心線處設置分流片9,分流片可讓水流依設計流道通行,同時還起支撐面蓋的作用,以增強水冷器整體強度。電路模塊工作時,水冷器的內腔通入流體,經分流片導流進入散熱單元內進行換熱,流體流經方向可以雙向互換。
如圖8至10,水冷器1的面蓋3的內側面設置散熱單元4和導流塊3.1,導流塊3.1位于散熱單元的兩端且與底座2的管接口處相對應。底座的內腔2.1設置c型分流墻10,起分流作用,同時,起支撐散熱單元和面蓋的作用,以增強水冷器整體強度。底座2的內腔2.1的中部且位于c型分流墻10的中部具有一導流斜面2.4。散熱單元4與分流墻10之間設置c型分流片12,c型分流片12中間開設有槽口12.1,槽口大小可依實際工況調整。電路模塊工作時,水冷器的內腔通入流體,經過導流塊,沿著導流斜面進入c型分流片的槽口處的散熱單元4的中部,最后從分流墻處散熱單元4的兩側流出,流體流經方向僅是單向不能互換。
如圖11所示,多個水冷頭采用串聯連接方式。電路模塊6裝配于水冷器1,水冷器1的管接口連通連接管7,將多個水冷器1串聯起來,從而對多個電路模塊進行散熱。
如圖12所示,多個水冷頭采用組合連接方式,即是串聯后再并聯。電路模塊6裝配于水冷器1,水冷器1的管接口連通連接管7,連接管7接入總管11。
如圖13所示,基板13的一側面安裝多個電路模塊6,基板13的另一側面相應地安裝水冷器1,水冷器的管接口連通連接管7,連接管7接入總管11。基板13具有加強筋,以增強基板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