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主/從結構的通信系統的制作方法
具有主/從結構的通信系統
本發明涉及一種包括主從結構的通信系統,用于這種通信系統的主機單 元,以及包括主從結構的通信系統的操作方法。
在制造與自動技術中,越來越常使用串行總線系統,其中機器外圍的外
圍配置裝置(例如i/o模塊、轉換器、驅動器、閥件與使用者終端)是通過
具有自動、加工與虛擬系統的高效實時通信系統進行通信的。在此過程中, 所有的客戶端都通過串行總線(最好是場總線)而連接成網絡,通過總線的 數據交換最好是基于主從原理而執行。
在總線系統中控制裝置的主動客戶端擁有總線存取權并決定總線上的
數據傳送;在下文中,主動總線客戶端會被指定為串行總線系統中的主機單 元。相對的,被動總線客戶端一般則為外圍機器裝置,其不具有總線存取權, 僅可接受所接收的信息信號、或在主機單元發出請求時傳送信息至主機單元; 在下文中,被動總線客戶端即稱為串行總線系統中的從屬單元。
包括主從結構的場總線一般配置為環形拓樸以避免復雜的接線,由此, 所有的總線客戶端都連接到一環形傳送路徑。主機單元所產生的數據信號由 所述主機單元饋送到所述環形傳送路徑中,并連續循環通過串行連接到所述 環形傳送路徑的從屬單元,從而被主機單元再次接收與評估。
主機單元通常將數據信號組織為數據封包,數據封包由控制數據與使用 者數據組成,由此,最好是使用以太網絡標準(Ethernet standard),其在高 傳送速率(100 Mbit/sec)下同時允許數據封包具有的長度達1500位。連接 到所述環形傳送路徑的每一個從屬單元接著處理以太網絡電報的使用者數 據,使用者數據由主機單元饋送到所述環形傳送路徑中。包括環形結構的主從通信系統一般是按以下方式配置,該配置使得包括 一傳送單元的主機單元作為數據發出點, 一接收單元作為數據提舉點,獨立 的從屬單元接著連接到傳送路徑,以形成一環,由此,每一客戶端連接到兩 個鄰近者,而環中的第一個與最后一個客戶端則連接到所述主機單元。數據 封包的傳送則由此而發生,其方向是從主機單元開始、通過其傳送單元而到 第一連接從屬單元,并從那里到下一個、直到數據方向上環中的最后一個從 屬單元,然后回到主機單元的接收單元。
為了從前一個客戶端接收循環的數據封包,每一個從屬單元包括一第一 終端與一第二終端,以前送至后續的客戶端;每一個從屬單元也包括一處理
單元,其配置在兩個終端之間,用以處理循環通過所述從屬單元的數據封包。 關于主從式通信系統(特別是用于制造與處理自動化中)的關鍵需求設定在 于高故障容限,也即在發生故障時通信系統執行所需功能(例如制造一工
作部件)的能力。通信系統中的故障必須要在不影響制造過程的情況下被處
理;除了數據封包中的故障外,這些故障還包括特別是傳送路徑中客戶端的 故障及/或傳送路徑的中斷,例如由通過傳送媒介的實體切割所致。
為了獲得具有故障容限性的主從式通信系統,特別是在連結故障的情況 下,也就是在整個傳送區段失效時,常使用雙環式結構。美國專利US
4,663,748因而公開了一種包括主從結構的通信系統,其中主機單元是通過兩 條以相反方向操作的通信路徑而串行連接到多個從屬單元。由此,主機單元 包括兩個傳送與接收單元,其包含獨立的傳送器及/或接收器與相關控制單 元,以使數據封包同時通過兩條通信路徑循環。從屬單元包括一耦接單元, 從而在發生連接故障時(例如在通信線路破壞時)通過監控兩條通信路徑上 的數據封包以及通過分別切換而重組通信系統。按照上述方式產生的重組可 避免因連結故障而產生通信系統中較大區段的故障、或甚至是完全故障。
在具有雙環式結構、故障容限性的主從式通信系統中,其主機單元包括 兩個傳送與接收單元(其包含獨立的傳送器及/或接收器)與相關控制單元, 從而可以在兩個通信路徑上都發出數據封包,因此這種系統具有較高的主機 單元硬件與切換復雜度,也因此產生了可觀的成本增加。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主從結構的通信系統、用于這種通信系 統的主機單元、以及具有主從結構的通信系統的操作方法,使得在發生連結 故障時,可以用最小的硬件與切換復雜度來進行主從結構的實時重組。
此目的可由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統、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主機單
元、以及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達成;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則在從屬權利 要求中指明。
根據本發明, 一通信系統包括了一主機單元與多個從屬單元的第一與第 二終端,其各自通過第一與第二通信路徑而連接到第一與第二環形結構。在 正常操作下,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而執行一環形數據傳送,其從所述主機 單元的所述第一終端開始、到數據傳送方向中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連接的 第一從屬單元、再到數據傳送方向中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連接的下一個從 屬單元、直到數據傳送方向中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連接的最后一個從屬單 元,并接著到所述主機單元的另一個第一終端。在故障模式下,通過所述第 一通信路徑與所述第二通信路徑來執行一循環形數據傳送,其從所述主機單 元的所述第一終端開始、到數據傳送方向中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連接的第 一從屬單元、再到數據傳送方向中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連接的下一個從屬 單元、直到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到達數據傳送方向中故障模式中的一從屬 單元為止,然后通過所述第二通信路徑而從故障模式中的所述從屬單元回到 所述主機單元的所述第二終端、從所述主機單元的所述第二終端到所述主機 單元的所述另一個第二終端、從所述主機單元的所述另一個第二終端到數據 傳送方向中通過所述第二通信路徑連接的第一從屬單元、再到數據傳送方向 中通過所述第二通信路徑連接的下一個從屬單元、直到到達數據傳送方向中 通過所述第二通信路徑連接且在故障模式中的一從屬單元為止,然后從故障 模式中的從屬單元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回到所述主機單元的所述另一個第 一終端為止。
通過本發明中主從式通信系統的配置,可以用最小的硬件與切換復雜度 來實現對正規通信路徑中斷(例如在從屬單元故障或斷線時)的高故障容限 性,并因此減少成本。根據本發明,在通信系統中雖使用一種雙重環形拓樸, 然而主機單元卻僅包括一個傳送與接收單元,如同單環式結構。
7在正常操作下,專門通過第一正規通信路徑進行數據傳送,由此,所有 的數據封包(從主機單元的傳送單元開始)會連續循環通過串行連接到正規 通信路徑的所有從屬單元,并接著反饋到主機單元的接收單元。如果正規通 信路徑中斷,通信系統中便觸發一故障模式,在故障模式中循環形數據傳送 是通過正規通信路徑與第二替代通信路徑在交叉點處與主機單元執行;由此, 數據封包會連續循環通過從屬單元,其從主機單元的傳送單元開始、通過正 規通信路徑、到配置在正規通信路徑中交叉點前的從屬單元。此從屬單元使 正規通信路徑與第二替代通信路徑短接,故數據封包會通過所述替代通信路 徑而反饋到主機單元的第二終端。主機單元將所述第二終端短接至所述替代 通信路徑,并將另一個第二終端連接到所述替代通信路徑,接著通過與替代 通信路徑連接的從屬單元、由替代通信路徑的另一個第二終端傳送數據,直 到配置在正規通信路徑斷點前的從屬單元;此從屬單元將替代通信路徑連接
到正規通信路徑,使得數據封包可以反饋到正規通信路徑上主機單元的接收單元。
故障容限功能是由正規通信路徑中斷點附近的兩個從屬單元中的從屬 耦接單元、及/或由主機單元中的主機耦接單元實行,其中主機耦接單元在正 規通信路徑發生連結故障時會自動重組通信系統中的傳送路徑。
根據本發明,主機單元包括兩個第一終端與兩個第二終端,所述第一終 端連接到第一通信路徑,所述第二終端連接到第二通信路徑。傳送單元與接 收單元連接到兩個第一終端,用于傳送數據信號和接收數據信號。主機單元 的主機耦接單元在故障模式下(也即發生連接失敗時)短接第一正規通信路 徑中的兩個第一終端,使得可通過第一與第二通信路徑進行循環形數據傳送。
利用本發明中主機單元的配置,可在雙重環形結構中使用僅包含一個傳
輸與接收單元的主機單元,該主機單元也可使用在單環結構中;此外,第二 環形結構的終端與一主機耦接單元在第一環形結構連結失敗時被連接到第二 環形結構的第二終端,以進行數據傳送路徑的重組。
在下文中,將結合附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其中-
圖1說明了本發明中包括主從結構的通信系統示意圖,其中一主機單元是通過一雙重環形結構而串行連接到從屬單元; 圖1A說明了正常模式;
圖IB說明了發生連結失敗時的第一通信系統重組模式;
圖1C說明了在從屬單元故障期間的第二通信系統重組模式;
圖2說明了從屬單元的示意圖。
在自動技術中已越來越多地使用場總線系統,其中機器外圍的分布裝置 是通過場總線與自動、加工與虛擬系統通信。 一般而言,場總線系統包括一 串行總線,其可為例如電力線路、光纖或射頻電纜。所有的總線客戶端都連 接到該場總線,由此可在主動及被動總線客戶端之間產生差異。場總線系統 中的主動總線客戶端為控制總線上數據傳送的主機單元,這種主機單元是為 生產線的處理器主機計算機服務的工業PC。主機單元包括一總線存取權,且 可在沒有外部請求的情況下發布數據到場總線上。總線系統的被動客戶端為 外圍機器裝置,例如I/O裝置、閥件、驅動器與變換器,其作為從屬單元且 不具備總線存取權,即其僅可接受所接收的數據信號、或是在主機單元發出 請求時傳送數據信號。
關于主從式通信系統中用于傳送數據的通信標準,最好是使用以太網絡 概念。在以太網絡通信系統中,欲傳送的數據是通過預定格式以數據封包的 形式(下文中也稱為電報)進行壓縮;以太電報由此具有長達1500位的數據 長度,其中除了使用者數據外,還包括具有起始碼、目標與來源地址、數據 封包類型與故障機制的控制數據。
包括主從結構的以太通信系統最好按以下方式配置,使得獨立的從屬單 元都通過通信媒介而連接形成一條鏈,每一個從屬單元都連接到兩個鄰近者, 由此,鏈中的第一個與最后一個從屬單元會連接到主機單元,因而形成一環 形結構。數據傳送發生的方向會從主機單元開始、到第一鄰近從屬單元,再 到下一個、直到最后一個從屬單元,接著回到主機單元。
為確保高故障容限,特別是在通信系統中連結失敗的情況下,也即,當 從屬單元中整個傳送區段都失效(例如因電纜破壞)時,主從式通信系統包 括一第二替代通信路徑,其將主機單元連接到從屬單元,從而形成另一環形
9結構。
圖1以顯示了這種故障容限主從式通信系統,圖1A顯示了正常模式, 圖IB顯示了在連結失敗時的第一重組模式,圖1C則說明了在失效從屬單元 下的第二重組模式。通信系統包括一主機單元1,其通過一雙重環形結構串 行連接到N個從屬單元3。雙重環形結構包括兩條獨立的通信路徑,其各自 將主機單元連接到N個從屬單元3,因而形成一條獨立的通信路徑21、 22, 電力線路、光纖或射頻電纜都可以作為傳送路徑。
主機單元1包括一個傳送單元TX 11與一個接收單元RX 12。傳送單元 TX 11通過第一終端111連接到第一通信路徑21的第一端,而接收單元RX 12 通過第二終端112而連接到第一通信路徑21的第二端。主機單元1還包括一 主機耦接單元13,其分別通過第三終端113與第四終端114而連接到第二通 信路徑22。傳送單元TX 11、接收單元RX 12與主機耦接單元13通過控制 線15連接到主機單元1的中央控制單元16。
每一個從屬單元3包括一個第一終端,其具有一接收單元RX31,用于 通過第一通信路徑21從前一客戶端接收數據封包;每一個從屬單元3也包括 另一個第一終端,其具有一第一傳送單元TX 32以通過第一通信路徑21前 送到下一個客戶端。此外,各從屬單元3包括一第二終端,其具有一第二接 收單元RX 33以通過第二通信路徑22從前一個客戶端接收數據封包;從屬 單元3也包括另一第二終端,其具有一第二傳送單元TX 34以通過第二通信 路徑22前送到后續的客戶端。在每一個從屬單元3中,具有一處理單元35 與一從屬耦接單元36,其切換在第一接收單元RX31、第二接收單元RX32、 第一傳送單元TX 33與第二傳送單元TX 34之間。
圖2說明了從屬單元3的可行實施例的簡圖,在從屬單元3中,連接到 第一通信路徑21的第一接收單元RX31以及連接到第二通信路徑22的第二 傳送單元TX 34被分組為埠0;連接到第二通信路徑22的第二接收單元RX 33 以及連接到第一通信路徑21的第一傳送單元TX 32被分組為埠1 。從屬耦接 單元36包括一第一互換開關38與一第二互換開關39,其分別被配置為2-1
(二對一)多任務器。
接收與傳送單元31、 32、 33、 34、多任務器38、 39、從屬耦接單元36 以及處理單元35是通過網絡線路37而彼此連接的。第一接收單元RX 31連接到第一多任務器38的第一輸入端,第一多任務器38的第二輸入端連接到 第二接收單元RX33;第一多任務器38的輸出端進一步連接到處理單元35。 第二多任務器39接著通過其第一輸入端連接到第二接收單元RX 33,且通過 其第二輸入連接到處理單元35;多任務器39的輸出端連接到第二傳送單元 TX34。此外,處理單元35連接到第一傳送單元TX32。
在圖1A所示主從式通信系統的無故障正常操作下,主機單元1的中央 控制單元16所產生的數據封包會通過傳送單元TX 11與第一通信路徑21上 第一終端lll而輸出。電報接著在第一通信路徑21上循環,由此,連接在下 游的從屬單元3會連續循環。從屬單元3中從屬耦接單元36的多任務器38、 39會切換,從而使處理單元35連接到第一接收單元RX 31,還連接到第一 傳送單元TX32。在循環通過最后一個從屬單元N后,數據封包會通過第一 通信路徑21與另一第一終端112被反饋到主機單元1的接收單元RX 12,主 機單元1的接收單元RX 12將所接收的數據封包前送到中央控制單元16以 供評估。
在無故障正常模式下,連接到第二通信路徑22的主機耦接單元16的兩 終端113、 114是關閉的,因此,主機單元1僅通過第一通信路徑21發送電 報,在循環期間,這些電報會由從屬單元3的處理單元35進行處理。在第二 通信路徑22上不發生任何數據傳送。
當第一通信路徑21中發生連接失效時,圖1中所示的主從式通信系統 在干擾下具有自身重組能力,以維持系統內部的數據傳送。如果連結失敗是 發生在第一通信路徑21中,則失效位置鄰近的兩個從屬單元會自動假設一故 障模式,其中從屬耦接單元36會使第一與第二通信路徑21、 22短連接,以 將數據封包從一通信路徑重新導向至另一通信路徑。在與第一通信路徑21 中連接失敗處相鄰的從屬單元3假設故障模式的時候,主機單元1也同時由 主機耦接單元16開啟并使連接到第二通信路徑22上的兩終端113、 114短連 接而假設故障模式。
在故障模式中,接著通過第一與第二通信路徑21、 22而進行循環形數 據傳送,其通過第一終端111與第一通信路徑21而開始于主機單元1的傳送 單元RXll,而至通過第一通信路徑21連接于數據傳送方向的從屬單元3; 接著,數據傳送會通過第一通信路徑21而進行至下一個連接的從屬單元3,直到抵達數據傳送方向中、處于故障模式的第一從屬單元為止。在故障模式
下的第一從屬單元3中,數據封包會被重新導向至第二通信路徑22,并接著 通過第二通信路徑而被導引至主機耦接單元13的第二終端113以及與其連接 的從屬單元。
在主機耦接單元13中,數據封包接著會從一第二終端113而切換到另一 第二終端114,并通過數據傳送方向中的第二通信路徑22而前送至第一從屬 單元3;從此處,數據封包會通過數據傳送方向中的第二通信路徑22而再前 送至連接的下一個從屬單元3,直到抵達數據傳送方向中、處于故障模式的 第二從屬單元3為止。在故障模式下的第二從屬單元接著會通過第一通信路 徑21而將數據封包送回主機單元1的接收單元RX 12的另一第一終端112。
圖1B說明了主從式通信系統在從屬單元M與從屬單元M+l之間發生 連接失敗時的數據傳送情形(如箭頭所示)。從屬單元1至M-1以及M+2至 N是處于正常操作模式,而從屬單元M與M+l以及主機單元1則處于故障 模式。圖1C說明了主從式通信系統在從屬單元M完全失敗期間的數據傳送 情形(如箭頭所示),其相當于從屬單元M-1與從屬單元M之間、以及從屬 單元M+l與從屬單元M之間發生兩次連結失敗。從屬單元1到M-2與從屬 單元M+2到2是以正常模式操作。從屬單元M-l與M+l以及主機單元1則 處于故障模式。
由此,對發生連結失敗的重組是由連結失敗處鄰近的從屬單元3的兩端 口 0、 1觸發,從屬單元3的端口 0、 1是在可通過兩通信路徑21、 22進行與 鄰近從屬單元的通信時,通過認證方式所決定。當從屬單元3的端口確認連 結失敗,從屬耦接單元36觸發從屬單元3的相應故障模式。
當從屬單元3的端口通過通信路徑21而確定通信失敗時,即如圖1B中 所示在從屬單元M中發生連結失敗、及/或如圖1C中所示在從屬單元M-l 中發生裝置故障,處理單元35會通過從屬耦接單元36而連接到第一接收單 元RX31與第二傳送單元TX34。到達從屬單元3中第一通信路徑21上的電 報因而通過處理單元35而被反饋至第二通信路徑22。如圖2所示從屬單元3 的從屬耦接單元36的配置中,所述數據傳送的重新導向是在通過將第二多任 務器39的第二輸入切換至其輸出而由處理單元35進行處理時發生。
若通信失敗是由從屬單元3的端口 0通過通信路徑21而確定,即如圖
12IB中所示在從屬單元M+1中發生連結失敗、及/或如圖1C中所示在從屬單 元M+l中發生裝置故障,處理單元35會通過從屬單元3中的從屬耦接單元 36連接到第二接收單元RX 33與第一傳送單元TX 32,使得到達第二通信路 徑22上的電報會在處理單元35進行處理時被反饋至第一通信路徑21。如圖 2所示從屬單元3的從屬耦接單元36的配置中,所述數據傳送的重新導向是 在通過將第一多任務器39的第二輸入切換至其輸出而由處理單元35進行處 理時發生。
故障模式下主機單元1的重組最好是由主機耦接單元13本身的端口同 時加以觸發。 一旦數據封包到達第二通信路徑22,端口會開啟第二終端113、 114,并使其短連接以通過主機單元1而于第二通信路徑22上前送數據封包。 或者是,主機耦接單元13的故障模式也會由主機單元1的中央控制單元16 加以觸發。 一旦主機單元1的控制單元16確定了第一通信路徑21因接收單 元TX 12不再接收任何數據封包而中斷,中央控制單元16便以先前所描述 的方式來存取主機耦接單元13,也即,第二終端113、 114會開啟并短連接, 以將數據封包推過第二通信路徑22。
本發明中主從式通信系統的配置與功能提供了以低硬件與切換復雜度 的方式實現數據通信在連結失敗時(特別是在主機單元中)高敵障容限的可 能。換言的,主機單元只需要一個傳送單元與一個接收單元來操作雙重環形 結構。當正規通信路徑中斷時,另外提供的主機耦接單元可通過替代通信路 徑來重組數據傳送。
權利要求
1.一種通信系統,包括一主機單元(1)與多個從屬單元(3),其中所述主機單元與所述從屬單元各包括兩個第一終端與兩個第二終端,所述第一終端連接到一第一通信路徑(21),所述第二終端連接到一第二通信路徑(22),其中所述主機單元(1)與所述從屬單元(3)的第一終端是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21)而連接,以形成一第一環狀結構,其中所述主機單元(1)與所述從屬單元(3)的第二終端是通過所述第二通信路徑(22)而連接,以形成一第二環狀結構,各從屬單元(3)包括一從屬耦接單元(36),其于一故障模式中使所述從屬單元中第一終端與第二終端之間的所述第一通信路徑(21)與所述第二通信路徑(22)短連接,所述主機單元包括一傳送單元(11)、一接收單元(12)及一主機耦接單元(13),所述傳送單元連接到一第一終端以發送數據信號,所述接收單元連接到另一第一終端以接收數據信號,所述主機耦接單元于所述故障模式中短連接所述兩個第二終端(113,114)。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統,所述主機單元(1)是配置以通過所述第 一通信路徑(21)上的一從屬單元決定所述故障模式的開始,并觸發所述 主機單元的故障模式。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系統,所述從屬單元(3)是配置以決定對 連接在數據傳送方向下游的所述從屬單元的一數據傳送故障,并觸發所述 從屬單元的故障模式。
4. 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通信系統,所述從屬單元(3)包括一處理單元(35),用于處理數據信號,所述從屬耦接單元(36)在 一正常模式中連接到所述第一通信路徑(21)的第一終端之間切換所述處 理單元,且在所述故障模式中連接到所述第一通信路徑的所述第一終端及連接到所述第二通信路徑(22)的第二終端之間切換所述處理單元。
5. —種主機單元(1),包括兩個第一終端(111,112),其連接到一第一通信路徑(21), 兩個第二終端(113,114),其連接到一第二通信路徑(22), 一傳送單元(11),其連接到一第一終端(111)以傳送數據信號, 一接收單元(12),其連接到另一第一終端(112)以接收數據信號,以及一主機耦接單元(13),其于一故障模式中使所述兩個第二終端(113, 114)短連接。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主機單元,所述主機單元(1)是配置決定所述第一 通信路徑(21)上的一數據傳送故障,并觸發所述主機單元的故障模式。
7. —種用于操作一通信系統的方法,所述通信系統包括一主機單元與多個從 屬單元,所述主機單元與所述從屬單元各包括兩個第一終端與兩個第二終 端,所述第一終端連接到一第一通信路徑,所述第二終端連接到一第二通 信路徑,所述主機單元與所述從屬單元的第一終端是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 而連接,以形成一第一環狀結構,所述主機單元與所述從屬單元的第二終端是通過所述第二通信路徑 而連接,以形成一第二環狀結構,一環形數據傳送是在一正常操作模式中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而執 行,其從所述主機單元的一第一終端開始、到數據傳送方向中通過所述第 一通信路徑連接的第一從屬單元、再到數據傳送方向中通過所述第一通信 路徑連接的下一個從屬單元、直到數據傳送方向中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 連接的最后一個從屬單元,并接著到所述主機單元的另一第一終端,一循環形數據傳送是在一故障模式中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與所述 第二通信路徑而執行,其從所述主機單元的一第一終端開始、到數據傳送 方向中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連接的第一從屬單元、再到數據傳送方向中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連接的下一個從屬單元、直到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到達數據傳送方向中故障模式中的一從屬單元為止,然后通過所述第二通信路徑而從故障模式中的所述從屬單元回到所述主機單元的一第二終端、從所述主機單元的一第二終端到所述主機單元的所述另一第二終端、從所述主機單元的另一第二終端到數據傳送方向中通過所述第二通信路徑連接的第一從屬單元、再到數據傳送方向中通過所述第二通信路徑連接的下一個從屬單元、直到到達數據傳送方向中通過所述第二通信路徑連接 且在故障模式中的一從屬單元為止,然后從故障模式中的從屬單元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回到所述主機單元的所述另一第一終端。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所述主機單元通過所述第一通信路徑上的一從 屬單元而決定故障模式的開始,并觸發所述主機單元的故障模式。
9. 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所述從屬單元決定對連接于數據傳輸方向 下游的從屬單元的一數據傳送故障,并觸發所述從屬單元的故障模式。
全文摘要
本發明與一種通信系統有關,所述通信系統包括一主機單元(1)與多個從屬單元(3)。在錯誤模式中,例如在發生路徑錯誤或客戶端完全故障時,數據傳送是以循環方式進行,其從主機單元(1)開始,通過一第一通信路徑(21)與一第二通信路徑(22)。
文檔編號H04L12/437GK101584155SQ200780041204
公開日2009年11月18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7日 優先權日2006年11月27日
發明者卡爾·偉伯, 霍格爾·布特勒 申請人:德商倍福自動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