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發送狀態報告的方法、裝置及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7929829閱讀:28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發送狀態報告的方法、裝置及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
技術領域
,尤其涉及一種發送狀態報告的方法、裝置及系統。
背景技術
:在長期演進(LongTermEvolution,LTE)系統中,根據所傳輸的無線承載類型及服務質量QoS要求的不同,無線鏈路控制RLC層提供了三種不同的傳輸模式透明模式(TM)、無確認模式(UM)和確認模式(AM)。在RLCAM模式中,發送端把從高層接收的數據處理后下發至低層,采用發送窗口控制和接收端反饋的狀態報告對已發送的數據進行確認,如果接收端反饋的狀態報告指示發送端發出的數據未接收成功,發送端將對未成功接收的數據進行重傳。例如,發送端的RLC實體將RLC數據下發至低層,即是介質訪問控制MAC層,由MAC層向接收端發送,每個RLC數據在發送時將關聯一個序列號;發送端的RLC實體在將RLC數據遞交給MAC層后仍然保存RLC數據的備份,直到得到接收端返回的狀態報告,該狀態報告確認該RLC數據接收成功后才可以進行刪除,如果狀態報告中指出某些RLC數據沒有成功接收,那么發送端將對沒有成功接收的RLC數據進行重傳。在現有技術中,RLCAM模式接收端對接收到的來自發送的數據進行監控。如果發現某些數據沒有接收到或沒有完整接收到,將構造狀態報告將未接收到的數據情況通知發送端,使發送端能夠對接收端未成功接收的數據進行重新發送。接收端在發送狀態報告時,如果低層提供的傳輸機會不能發送完整的狀態報告時,則發送完整狀態報告的一部分,即是部分狀態報告。在發送狀態報告(包括部分狀態報告和完整狀態報告)后,啟動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當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超時后,才能構造新的狀態報告進行發送。在該定時器啟動期間,盡管可能觸發了狀態報告并且有資源進行發送,但是并不構造狀態報告進行發送。接收端的RLC實體在滿足狀態報告觸發條件,低層指示有傳輸機會且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沒有運行或發生超時的時候,構造狀態報告向發送端發送。如果在定時器啟動期間或定時器超時后觸發了狀態報告,那么當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發生超時的時候并且低層指示有傳輸機會時,將構造狀態報告進行發送。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出,按照現有技術的方法,在發送部分狀態報告后啟動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由于受MAC層分配的傳輸資源的限制,當發送的部分狀態報告占應該發送的完整狀態報告比重較小時,如果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設置的時間較長,那么發送端將在很長時間內不能完整獲得發送數據的接收情況。如果發送端的RLC層序列號等于發送窗口下邊界的RLC數據不能及時獲得接收成功確認,而發送端已發送的RLC數據的RLC序列號已達到發送窗口的上邊界,此時將會造成發送端發送窗口停頓的現象,從而延遲網絡數據的傳輸。
發明內容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發送狀態報告的方法、裝置及系統,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的時間設置不合適的時候,造成的數據傳輸延遲現象。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發送狀態報告的方法,包括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構造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并發送至發送端;在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設定閾值時間內,并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時,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并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發送狀態報告的裝置,包括第一構造模塊,用于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構造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第一發送模塊,用于發送端發送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第二構造模塊,用于在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設定閾值時間內,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第二發送模塊,用于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發送狀態報告的系統,包括發送狀態報告裝置,用于當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構造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并發送至發送端;并在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設定閾值時間內,并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時,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并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發送端,用于向接收端發送數據,并接收從接收端傳輸的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和后續狀態報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在接收端構造并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后,設置一定閾值時間,所述閾值時間大小的設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或者用戶需求來設置。在所述設定閾值時間內并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時,可以繼續發送后續的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所述后續部分狀態報告和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內容不同,即是兩者指示的數據信息不同,屬于完整部分報告的不同子集。運用本發明的方法,由于在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之后,還可以在預設的一定閾值時間內,繼續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一個或多個部分狀態報告,并發送至發送端,因此,可以降低由于很長時間內不能發送狀態報告,發送端發送窗口發生停頓,而導致的數據傳輸延遲現象的發生。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本發明的發送狀態報告的方法實施例一的流程圖2是本發明的發送狀態報告的方法實施例二的流程圖3是本發明的發送狀態報告的方法實施例三的流程5圖4是本發明的發送狀態報告的方法中狀態報告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的發送狀態報告的裝置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的發送狀態報告的裝置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的發送狀態報告的裝置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發明的發送狀態報告的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參考圖l,在本發明實施例一中,實現本發明實施例一所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01: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構造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并發送至發送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預置條件,可以包括狀態報告的觸發條件、MAC層的第一傳輸條件,以及狀態報告禁止運行器并沒有在運行的時候。所述觸發條件可以包括兩個,一個是當接收端RLC收到發送端RLC實體發送的探詢信息時,例如探詢(polling)比特;另一個是當接收端檢測到RLC數據PDU(協議數據單元)接收失敗時,例如用于檢測RLC數據PDU是否丟失的定時器超時。所述MAC層的第一傳輸條件,即是MAC層指示有可以發送狀態報告的傳輸機會,并且該傳輸機會不能夠發送所有的未成功接收數據的狀態報告。當滿足狀態報告的觸發條件和MAC層的第一傳輸條件并且在接收端并沒有禁止發送狀態報告的指示時,在接收端將構造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并將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步驟102:在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設定閾值時間內,并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時,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之后,從所述發送的時間點開始的設定閾值時間內,并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時,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一個或多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所述構造也需要根據MAC層的傳輸條件進行構造,構造的狀態報告的大小不能超過MAC層的提供的傳輸機會的大小;所述第二預置條件具體可以為介質訪問控制MAC層的第二傳輸條件,即是MAC層有傳輸機會能夠傳輸部分狀態報告;步驟103: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將步驟102中構造的一個或多個后續的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可以看出,在本實施例中,在接收端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后,設置一定閾值時間,所述閾值時間大小的設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或者用戶需求來設置,在所述設定閾值時間內,可以繼續發送后續的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所述后續部分狀態報告和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內容不同,即是兩者指示的數據信息不同,屬于完整部分報告的不同子集。運用本發明的方法,由于在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之后,還可以在預設的一定閾值時間內,繼續構造和發送與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一個或多個狀態報告,因此,可以降低由于很長時間內不能發送狀態報告,發送端發送窗口停頓,而導致的數據傳輸延遲現象的出現。參考圖2,在本發明方法實施例二中,實現本實施例二所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步驟201: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向發送端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在本實施例中,假設發送端給接收端發送了序列號從1到15的15個數據包,而接收端接收到數據包為:1,3,5,7,9,11,13,15,此時VR(R)=2,VR(R)表示未接收數據的最小序列號,此時的VR(MS)=14,VR(MS)表示為狀態報告可以反饋數據序列號的上邊界,該序列號所對應的數據的接收狀態尚需確認,該序列號以前的數據的接收狀態已經確認。那么需要通過狀態報告反饋的未完全接收的RLC數據的序列號為{2,4,6,8,10,12},也即完整狀態報告應該包括數據包{2,4,6,8,10,12}的數據信息;當滿足所述第一預置條件時,即是滿足狀態報告的觸發條件,MAC層提供的傳輸技術的大小不能夠發送完整數據報告,并且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沒有運行時,接收端將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至發送端,例如,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包括數據包2、4和6的信息;步驟202:啟動狀態報告定時器,所述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預置的時間為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設定閾值時間;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一定閾值時間可以通過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來進行設定,在該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運行期間,可以對狀態報告的發送過程進行計時;步驟203:在所述一定閾值時間內,并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時,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第二部分狀態報告;假設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狀態報告可以指示數據包8和10未能完全接收的數據信息;步驟204:將所述第二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步驟205:構造與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和第二部分狀態報告都不同的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則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具體為一個部分狀態報告,所述一個部分狀態報告可以指示數據包12未能成功接收的數據信息;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很容易地知悉,在該步驟中,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構造多個部分狀態報告;步驟206:將所述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接收端再將所述第二部分狀態報告和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以便于發送端重新發送未成功接收的數據包。在實際應用中,根據實際情況,當MAC層的傳輸機會有多個時,在接收端可以構造并發送相應的多個后續的部分狀態報告,所述多個后續的部分狀態報告可以有相同的內容,但是需要不完全相同;當MAC層的傳輸機會只有一個,且該次傳輸機會允許接收端將所有未完全發送的數據信息都構造為狀態報告進行發送時,則只需構造一個部分狀態報告并發送至發送端即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狀態報告、第二狀態報告和第三狀態報告之間所指示的內容信息完全不同,當未接收成功的數據包已經被所述第一狀態報告的信息涵蓋時,則第二狀態報告則指示后續未接收成功的數據包信息,因此,采用這種方法,可以很方便的告知發送端數據接收情況,以便于發送端根據狀態報告重新發送數據,降低因發送端發送窗口停頓而造成的數據傳輸延遲發生。參考圖3,在本發明方法實施例三中,實現本實施例三所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步驟301: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向發送端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在本實施例中,假設發送端給接收端發送了序列號從1到12的12個數據包,而接收端接收到數據包為1、4、5、7、10和12,此時VR(R)二2,此時的VR(MS)=11;那么需要通過狀態報告反饋的未完全接收的RLC數據的序列號為{2,3,6,8,9},也即完整狀態報告應該包括數據包{2,3,6,8,9}未能發送成功的信息;當滿足所述第一預置條件,即是滿足狀態報告的觸發條件,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沒有運行并且MAC層提供的傳輸技術的大小不能夠發送完整數據報告時,接收端將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至發送端,例如,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包括數據包2、3和6未能發送成功的信息;步驟302:啟動狀態報告定時器,所述狀態報告定時器預置的時間為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一定閾值時間;步驟303:在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一定閾值時間內,并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時,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第三部分狀態報告;在實際中,接收端在構造狀態報告時,可以根據需要反饋的RLC數據的序列號依次進行構造,或者,也可以根據需要反饋的RLC數據的優先級關系進行構造;在本實施例中,假設低層給的傳輸機會只有一次,且該次傳輸機會能夠將剩余未發送成功的數據包的數據信息都包括,則在所述第三部分狀態報告中將包括數據包8和9未能發送成功的信息;需要說明的是,如果低層給的傳輸機會只有一次,且該次傳輸機會只允許上報一個序列號,即只能發送一個數據包未接收成功的信息,那么所述第三狀態報告則可以僅僅包括數據包8未能發送成功的信息;步驟304:將所述第三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步驟305:當超過所述一定閾值時間時,構造狀態報告,并發送至發送端,所述狀態報告包括部分狀態報告和/或完整狀態報告。在本實施例中,當超過所述一定閾值時間時,如果滿足狀態報告觸發條件,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沒有運行且MAC層的傳輸條件不能容納完整狀態報告時,即滿足第一預置條件,則構造部分狀態報告向發送端發送,;如果滿足狀態報告觸發條件,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沒有運行且MAC層的傳輸條件可以容納完整狀態報告時,則構造完整狀態報告向發送端發送。此時構造狀態報告(包括部分狀態報告和完整狀態報告)之前需要重新檢查所有數據的接收情況。在本實施例中,如果重新檢查的數據接收情況為1、2、4、5、7、8、10、12和14,此時VR(R)更新為3,此時的VR(MS)更新為13;那么需要通過狀態報告反饋的未完全接收的RLC數據的序列號為{3,6,9,11}。即如果發送的是完整狀態報告,那么完整狀態報告應該包括數據包{2,6,9,11}未能發送成功的信息;如果當前MAC層的傳輸條件只能發送三個序列號信息的部分狀態報告,那么需反饋的序列號為{2,6,9}。可以看出,運用本發明的方法,不僅可以避免數據的傳輸延遲現象,還可以在超過狀態報告定時器運行的一定閾值時間后,可以對最新的數據包接收狀況進行上報。在實際應用中,所述狀態報告的結構格式可以參考圖4所示,所述數據/控制(D/C)域的值為0時,可以標識該信息為控制PDU;控制協議數據單元(PDU)類型(CPT)域可以表示該控制PDU是狀態報告還是其他類型的控制PDU,該值為000時標識狀態報告;確認數據_序列號(ACK_SN)域指示下一個沒有接收到的且在狀態報告中沒有指示為丟失(即其序列號SN沒有作為未接收數據序列號(NACK_SN)域的)的數據包的序列號;當發送端接收到狀態報告時,將認為所有序列號在ACK_SN以前且沒有在狀態報告中指示為NACK_SN的數據包都被接收端成功接收到;NACK—SN表示序列號等于NACK_SN的數據已經被接收端檢測到發生丟失或其中的一部分丟失;擴展域1(E1)指示后面是否會有一組NACK—SN、E1和擴展域2(E2);El值的含義可以參考下表所示<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E2值的含義可以參考下表所示<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數據分段開始(SOstart)域與數據分段結束(SOend)域一起來指示序列號等于與它們對應的NACK_SN的數據中在接收端沒有成功接收的部分數據分段。SOstart指示沒有接收成功的數據分段的第一個字節在原來序列號為NACK_SN的RLC數據PDU的數據域中所對應的位置。SOend指示沒有接收成功的數據分段的最后一個字節在原來序列號為NACK_SN的RLC數據PDU的數據域中所對應的位置。需要說明的是,RLC數據PDU頭部域可以攜帶RLC序列號等控制信息;RLC數據PDU數據域可以攜帶需要向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凈負荷。RLC數據PDU結構如下表所示PDU頭部PDU數據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前述的各方法實施例,為了簡單描述,故將其都表述為一系列的動作組合,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知悉,本發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動作順序的限制,因為依據本發明,某些步驟可以采用其他順序或者同時進行。其次,本領域技術人員也應該知悉,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實施例均屬于優選實施例,所涉及的動作和模塊并不一定是本發明所必須的。與本發明方法實施例一相對應,參考圖5所示,示出了本發明裝置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該裝置可以包括第一構造模塊501,用于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構造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第一發送模塊502,用于發送端發送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第二構造模塊503,用于在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一定閾值時間內,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第二發送模塊504,用于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裝置具體可以包括四個模塊,可以看出,在本實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發送模塊502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后,可以設置設定閾值時間,所述閾值時間大小的設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或者用戶需求來設置,在所述設定閾值時間內,如果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所述第二發送模塊504可以繼續發送后續的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所述后續部分狀態報告和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內容不同,即是兩者指示的數據信息不同,屬于完整部分報告的不同子集。運用本發明的裝置進行發送狀態報告,由于在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之后,還可以在預設的設定閾值時間內,繼續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一個或多個狀態報告,因此,可以降低由于很長時間內不能發送狀態報告,發送端發送窗口停頓,而導致的數據傳輸延遲現象的出現。與本發明方法實施例二相對應,參考圖6所示,示出了本發明裝置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該裝置可以包括第一構造模塊601,用于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構造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第一發送模塊602,用于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向發送端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啟動模塊603,用于啟動狀態報告定時器,所述狀態報告定時器預置的時間為設定閾值時間;第一構造子模塊604,用于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第二部分狀態報告.第二構造子模塊605,用于構造與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和第二部分狀態報告都不同的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第二發送模塊606,還用于將所述第二部分狀態報告和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狀態報告、第二狀態報告和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之間所指示的內容可以有部分相同,但是需要不完全相同,當MAC層的傳輸機會只有一個,且該次傳輸機會允許接收端將所有未完全發送的數據信息都構造為狀態報告進行發送時,則只需構造一個部分狀態報告并發送至發送端即可。因此,采用本實施例所述的裝置進行狀態報告的發送,可以很方便的告知發送端數據接收情況,以便于發送端根據狀態報告重新發送數據,降低因發送端發送窗口停頓,而造成的數據傳輸延遲發生。與本發明方法實施例三相對應,參考圖7所示,示出了本發明裝置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該裝置可以包括第一構造模塊701,用于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構造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第一發送模塊702,用于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向發送端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啟動模塊703,用于啟動狀態報告定時器,所述狀態報告定時器預置的時間為一定閾值時間;獲取子模塊704,用于獲取需要反饋的RLC數據的序列號或者優先級;第四構造子模塊705,用于依據所述序列號或者優先級,在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時,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第二發送模塊706,用于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第三構造模塊707,用于當超過所述一定閾值時間時,構造狀態報告,所述狀態報告包括部分狀態報告和/或完整狀態報告;第三發送模塊708,用于將所述部分狀態報告和/或完整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需要說明的是,如果所述第一發送模塊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之后,MAC層提供的傳輸機會只有一個,且該次傳輸機會允許接收端將剩余的未成功接收數據包的數據信息都能給包括,則所述第二構造模塊具體可以包括第三構造子模塊,用于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第三部分狀態報告;在上述情況下,則只需構造一個第三部分狀態報告即可;則所述第二發送模塊,還用于將所述第三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構造模塊707用于當超過所述一定閾值時間時,即是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并沒有在運行的時候,可以重新構造新的狀態,包括部分狀態報告或者完整狀態報告,并由所述第三發送模塊708將所述部分狀態報告和/或完整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各個模塊,可以集成在一個裝置之上,也可以單獨設置,還可以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功能相似或相近的模塊集成為一個模塊。需要說明的是,如果滿足狀態報告觸發條件,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沒有運行且MAC層的傳輸條件不能容納完整狀態報告時,即滿足第一預置條件,則由所述第三構造模塊構造部分狀態報告向發送端發送;如果滿足狀態報告觸發條件,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沒有運行且MAC層的傳輸條件可以容納完整狀態報告時,則由所述第三構造模塊構造完整狀態報告向發送端發送。所述構造狀態報告(包括完整狀態報告或部分狀態報告)之前需要重新檢查所有數據的接收情況。與本發明的方法實施例和裝置實施例相對應,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發送狀態報告的系統,參考圖8所示,所述系統具體可以包括發送狀態報告裝置801,用于當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構造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并發送至發送端;并在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一定閾值時間內,并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時,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并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發送端802,用于向接收端發送數據,并接收從接收端傳輸的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11告和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其中,所述發送狀態報告裝置可以集成在接收端上,優選的,所述發送狀態報告裝置801具體可以包括第一構造模塊,用于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構造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第一發送模塊,用于發送端發送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第二構造模塊,用于在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一定閾值時間內,并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時,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第二發送模塊,用于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需要說明的是,因為前述發送狀態報告的方法和裝置介紹的十分詳盡,所以所述發送狀態報告的系統實施例未詳盡之處,可以參見前述對發送狀態報告的方法和裝置實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對系統作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以上對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發送狀態報告方法、裝置及系統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法及其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權利要求一種發送狀態報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構造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并發送至發送端;在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設定閾值時間內,并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時,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并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構造除了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以外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具體包括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第二部分狀態報告;構造與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和第二部分狀態報告都不同的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則所述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具體包括將所述第二部分狀態報告和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構造除了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以外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具體包括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第三部分狀態報告;則所述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具體包括將所述第三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之后,還包括當超過所述設定閾值時間時,構造狀態報告,并發送至發送端,所述狀態報告包括部分狀態報告或完整狀態報告。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發送端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之后,還包括啟動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所述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預置的時間為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設定閾值時間。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具體為根據需要反饋的無線鏈路控制RLC數據的序列號依次進行構造,或者,根據需要反饋的RLC數據的優先級關系進行構造。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預置條件包括狀態報告的觸發條件、介質訪問控制MAC層的第一傳輸條件和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未啟動,所述MAC層的第一傳輸條件為不能發送完整狀態報告。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預置條件為MAC層的第二傳輸條件,所述MAC層的第二傳輸條件為能夠傳輸部分狀態報告。9.一種發送狀態報告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構造模塊,用于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構造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第一發送模塊,用于發送端發送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第二構造模塊,用于在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設定閾值時間內,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第二發送模塊,用于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構造模塊包括第一構造子模塊,用于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第二部分狀態報告;第二構造子模塊,用于構造與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和第二部分狀態報告都不同的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則所述第二發送模塊還用于將所述第二部分狀態報告和至少一個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構造模塊包括第三構造子模塊,用于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第三部分狀態報告;則所述第二發送模塊,還用于將所述第三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三構造模塊,用于當超過所述設定閾值時間時,構造狀態報告,所述狀態報告包括部分狀態報告或完整狀態報告;第三發送模塊,用于將所述部分狀態報告或完整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構造模塊包括獲取子模塊,用于獲取需要反饋的RLC數據的序列號或者優先級;第四構造子模塊,用于依據所述序列號或者優先級,并且結合當前MAC層的傳輸條件,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14.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啟動模塊,用于啟動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所述狀態報告禁止定時器預置的時間為所述的設定閾值時間。15.—種發送狀態報告的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發送狀態報告裝置,用于當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構造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并發送至發送端;并在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設定閾值時間內,并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時,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并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發送端,用于向接收端發送數據,并接收從接收端傳輸的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和后續狀態報告。全文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發送狀態報告的方法、裝置及系統,所述方法包括當接收端未完全接收發送端發送的數據,并滿足第一預置條件時,向發送端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在從所述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的時間點開始的設定閾值時間內,并滿足第二預置條件時,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并將所述至少一個后續部分狀態報告發送至發送端。運用本發明的方法,由于在發送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之后,還可以在預設的一定閾值時間內,繼續構造和所述第一部分狀態報告不同的一個或多個狀態報告,因此,可以降低因長時間不能發送狀態報告造成發送端不能及時更新信息而導致的發送窗口停頓現象,避免由此而產生的數據傳輸延遲。文檔編號H04L1/18GK101771518SQ200810246670公開日2010年7月7日申請日期2008年12月29日優先權日2008年12月29日發明者李國慶,諶麗,趙毅申請人: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