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雙向中繼網絡中等效全雙工實現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廣義協作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雙向中繼網絡中等效全雙工實 現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在多點協作通信中,多跳通信、雙向信道的時分復用以及節點的半雙工工作模式 是導致雙向中繼信道頻譜效率較低的三大主導因素。現有提升雙向中繼信道頻譜效率的方 法包括(1)中繼節點純粹以譯碼-轉發(DF)方式,同時處理雙向數據(即分別譯碼雙向 數據后,采用網絡編碼方式);(2)中繼節點采用去噪映射方式處理雙向數據(即物理層網絡編碼);(3)中繼節點以放大-轉發(AF)方式,同時處理雙向數據(即放大轉發方式的雙 向吞吐量增強中繼)。現有方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雙向中繼信道的頻譜效率,但是僅能補償雙 向信道時分復用而導致的系統頻譜效率的損失,在節點半雙工模式的無線雙向中繼信道模 型下,應用上述三個方法仍不能做到目的節點每個時隙都收到信息,因此,雙向中繼信道頻 譜效率仍然較低,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雙向中繼網絡中等效全雙工實現方法,目的節點可以在準備時隙 數之后的每個時隙都收到信息,最大限度的提升頻譜效率。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雙向中繼網絡中等效全雙工實現方法,設置空間存在的第一組 節點(S1,D1)和第二組節點(32,02),所述節點31和節點32始終處于發送狀態,所述節點 Dl和節點D2始終處于接收狀態,且所述節點Sl至節點D2、節點S2至節點Dl間均無直達 鏈路,所述第一組節點(Si,Dl)和第二組節點(S2,D2)之間通過至少一組中繼節點實現信 息交互;所述方法還包括在發送數據的首個時隙,所述節點Sl和節點S2發送數據,中繼組內的節點處于接 收狀態;處于接收狀態的中繼節點完成物理層網絡編碼操作;從發送數據第二個時隙開始,在每個發送數據的時隙,從處于接收狀態的中繼節 點中選擇一個中繼節點作為發送節點,中繼組內的其余節點處于接收狀態;處于接收狀態 的中繼節點完成物理層網絡編碼操作;從準備時隙數開始,在每個發送數據時隙,參與協助的中繼節點中,始終僅有一個 中繼節點處于發送狀態,其余均處于接收狀態。其中,所述準備時隙數根據所述第一組節點和第二組節點之間間隔的跳數決定。其中,所述準備時隙數根據所述第一組節點和第二組節點之間間隔的跳數決定具 體包括所述準備時隙數等于通信發起后所述第一組節點和第二組節點之間的跳數。
其中,根據最優路徑選擇算法從上一時隙中所有處于接收狀態的中繼節點中選擇 一最優的中繼節點轉為發送狀態。其中,每個時隙實際傳輸模型有多個,具體個數為每組參與轉發的中繼節點個數。其中,所述節點Sl和節點S2每時隙均發送一個新的數據分組;或者,每時隙發送 網絡編碼數據,該網絡編碼數據是新的數據分組與已收到數據分組的網絡編碼數據。其中,處于發送狀態的中繼節點所發送的數據是雙向數據流經網絡編碼后的數 據。應用本發明實施例,通過高效的中繼協作,使得從準備時隙數開始,每一跳參與協 作的中繼節點始終僅有一個處于發送狀態,其余均為接收狀態。本發明實施例利用中繼節 點間的交替收發,可以實現等效全雙工雙向中繼網絡,提升網絡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提 升頻譜效率。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 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 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 圖。圖1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兩跳雙向中繼網絡中等效全雙工實現方法流程 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間存在的第一、二組節點之間為2跳、每一跳中繼節 點個數為3時的實現示意圖;圖3是基于圖2所示實施例的對i路信號進行PNC操作的示意圖;圖4是基于圖2所示實施例的前兩個時隙的所有可能的系統模型;圖5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間存在的第一、二組節點之間為3跳、每一跳中繼節 點個數為2時的實現示意圖;圖6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間存在的第一、二組節點之間為4跳、每一跳中繼節 點數為3時的實現示意圖;圖7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間存在的第一、二組節點之間為5跳、每一跳中繼節 點數為3時的實現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 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 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多個半雙工節點在相互協作中繼過程中,利用物理層網絡編 碼處理多路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時分交替收發及基于信道狀態信息的“最優”路徑選擇,可 實現等效全雙工雙向中繼網絡的資源利用率,有效提升雙向中繼信道的頻譜效率。參見圖1,其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兩跳雙向中繼網絡中等效全雙工實現方
4法流程圖,本實施例中,設置空間存在的第一組節點(Si,Dl)和第二組節點(S2,D2),節點 Sl和節點S2始終處于發送狀態,節點Dl和節點D2始終處于接收狀態,且節點Sl至節點 D2、節點S2至節點Dl間均無直達鏈路,也就是說,所述第一組節點(Si,Dl)和第二組節點 (S2,D2)之間通過至少一組中繼節點(每一跳所用的中繼節點稱為一組)實現信息交互; 節點Sl與D1,S2與D2距離較近,也就是說,節點Sl與D1,S2與D2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如存 在直達鏈路實現數據共享;該方法還包括步驟101,在發送數據的首個時隙,節點Sl和節點S2發送數據,中繼組內的節點處 于接收狀態;處于接收狀態的中繼節點完成物理層網絡編碼操作;步驟102,從發送數據第二個時隙開始,在每個發送數據的時隙,從處于接收狀態 的中繼節點中選擇一個中繼節點作為發送節點,中繼組內的其余節點處于接收狀態;處于 接收狀態的中繼節點完成物理層網絡編碼操作;步驟103,從準備時隙數開始,在每個發送數據時隙,參與協助的中繼節點中,始終 僅有一個中繼節點處于發送狀態,其余均處于接收狀態。上述準備時隙數根據所述第一組節點和第二組節點之間間隔的跳數決定;具體 的,準備時隙數等于通信發起后所述第一組節點和第二組節點之間的跳數。例如,若第一組 節點和第二組節點之間為2跳,則準備時隙數為2,若第一組節點和第二組節點之間為3跳, 則準備時隙數為3。需要說明的是,根據最優路徑選擇算法從上一時隙中所有處于接收狀態的中繼節 點中選擇一最優的中繼節點轉為發送狀態。需要說明的是,每個時隙實際傳輸模型有多個,具體個數為每組參與轉發的中繼 節點個數。需要說明的是,節點Sl和節點S2既可以每時隙均發送一個新的數據分組;也可以 是每時隙發送包含新的數據分組的網絡編碼數據。需要說明的是,雙向數據流在位于網絡“相對中心”處的中繼節點交匯,網絡編碼 后繼續中繼轉發;(注由于在兩個端節點對之間間隔奇數跳的情形下,不存在位于絕對中 心處的中繼節點,因此采用“相對中心”表示雙向數據交匯發生的位置。因此,處于發送狀 態的中繼節點所發送的數據是雙向數據流經網絡編碼后的數據。應用本發明實施例,通過高效的中繼協作,使得從準備時隙數開始,每一跳參與協 作的中繼節點始終僅有一個處于發送狀態,其余均為接收狀態。本發明實施例利用中繼節 點間的交替收發,可以實現等效全雙工雙向中繼網絡,提升網絡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提 升頻譜效率。下面以2-5跳為例,對本發明再做詳細說明。參見圖2,其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間存在的第一、二組節點之間為2跳時的實 現示意圖。(1)在發送數據的首個時隙,所有中繼節點同時接收來自兩個源節點Sl和S2的 雙向數據,并按照適當的解調映射規則如MAP映射規則,實現兩路信號的物理層網絡編碼 (PNC,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操作;此時,中繼組內的節點均處于接收狀態;(2)從第2個時隙開始,處于接收狀態的中繼節點收到來自兩個源節點和處于發 送狀態的中繼節點的3路信號的疊加,并完成3路信號的PNC操作;并且,每個時隙根據“最優”路徑選擇算法從上一時隙所有處于接收狀態的中繼節點中擇其“最優”的中繼節點轉為 發送狀態,并將最新接收到的“編碼”信息向下一跳轉發,處于發送狀態的中繼節點在隨后 時隙轉為接收狀態。當中繼節點數目n = 3時,具體實現過程如下考慮準靜態衰落信道,所有節點均工作在半雙工狀態。源節點Sl和S2第j個時 隙發送的數據分組為A (J'-A (/ = 1、2, j>\),其中,A(J'-l)十A(J')表示源節點i在第j個時隙和第j_l個時隙發送數據的
模2加運算。從第2個時隙開始,處于接收狀態的中繼節點收到來自兩個源節點Sl和S2以及 處于發送狀態的中繼節點的3路信號的疊加,并完成3路信號的PNC操作。處于接收狀態 的中繼節點Rm的接收信號為凡"=VP3S|R( xS| + VPas2R( Xs2 +Hi ^Ri + zRfji其中P為節點發射功率,Xv表示節點ν的單位功率調制符號,ν e (S1, S2, RJ, te {1,2,3} ;Zr, 為中繼節點艮處的加性高斯白噪聲,均值為0,方差為N。/2,N。表示噪聲 功率。3vR, 表示信道的衰落特征,服從均值為0,方差為σ 2的瑞利分布。轉發階段,根據“最優”路徑選擇算法從上一時隙所有處于接收狀態的中 繼節點中擇其“最優”的中繼節點轉為發送狀態,并將最新接收到的“編碼”信息
( / = 1,2, j>\ ),向下一跳轉發,處于發送狀態的中繼節點在隨
后時隙轉為接收狀態,后續再接收數據。“最優”路徑選擇準則h具體為
_] h = max{min||aS|R ’|3SA ’丨3帆 f ,\dR Oi f ’|3RA |'}}其中,η為中繼節點的數目,其余字母含義與前述相同。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無線信道的廣播特性,位于源節點Sl和S2通信范圍內且處于 接收狀態的節點,均可以接收到源節點Sl和S2發送的信息,相對地,處于發送狀態的節點 不能接收到信息。因節點Sl和S2不必知道需要向哪些中繼發送數據,而只需直接發送即可。參見圖3,其是基于圖2所示實施例的對i路信號進行PNC操作的示意圖。通常的PNC映射過程如圖3所示,考慮i個節點參與的物理層網絡編碼映射過程, 定義M表示數字符號集,有Hij e MU = 1,..., i)并且Wa十…十W/eM。 隨后,定義E表示電磁波域(PNC域)調制符號集。每一個Hij e M(j = 1,...,i)均 可映射對應一個調制符號e」e E(j = 1,...,i),定義f:M —E表示調制映射函數,即在電磁波域,多個調制符號空間疊加,有ei+e2+...+ei = e' k e E',其中E'是 不同于E且具有更高勢的集合。中繼節點接收到的每一個疊加符號e' keE'必須按照 某種規則映射對應一個解調符號mkeM,定義h:E' — M表示解調映射函數,即h(e' k)= mk。值得注意的是,f —E是一對一的映射關系,而h:E' —Μ是多對一的映射關系。
參見圖4,其是基于圖2所示實施例的前兩個時隙的所有可能的系統模型。圖4(a)為首個時隙的系統模型,由于引入了“最優”路徑選擇的思想,從第2個時 隙開始,處于發送狀態的中繼節點根據信道狀態隨機而定,即上一時隙處于接收狀態的中 繼節點在該時隙均有可能轉為發送狀態,圖4(b) (c) (d)給出了第2個時隙,所有可能的系 統模型。顯而易見,從第2個時隙開始,該方法所有可能的系統模型個數取決于參與轉發的 中繼節點的個數,實際的傳輸過程η選其一。參見圖5,其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間存在的第一、二組節點之間為3跳、每一 跳中繼節點個數為2時的實現示意圖。對于3跳鏈路,根據源節點發送數據的不同,又例舉了 2種情形。左側是2個源節 點各個時隙都發送新的數據分組;右側是源節點各時隙發送的是新的數據分組與已收到數 據分組的網絡編碼數據。這里只是例舉了其中2種情況而已,對于源節點發送的數據形式, 還可以有其他選擇。各時隙描述時隙1 源節點Sl和S2發送數據;中繼組1即圖5中的R11節點和中繼組2即圖 5中的R31節點處于接收狀態,接收源節點Sl和S2發送的數據;時隙2 源節點與時隙1的操作一致,只是發送的具體數據內容有所不同;中繼組 1和中繼組2從本組中繼節點中選擇一個作為發送節點,將時隙1中接收到的數據發送出 去;其他中繼節點繼續處于接受狀態,接收的是鄰近源節點、本中繼組中發送節點、鄰近中 繼組中發送節點發送的數據。具體而言,源節點Sl和S2發送數據仍發送數據,只是發送的具體數據內容有所不 同,中繼組1內的中繼節點R11和中繼組2內的中繼節點R31作為發送節點,將時隙1中接收 到的數據發送出去,其他中繼節點如R13和R33處于接受狀態,對于中繼節點如R13其接收的 是源節點Si,中繼節點R11和中繼節點R31發送的數據;對于中繼節點如R33其接收的是源節 點S2,中繼節點R31和中繼節點R11發送的數據。時隙3 源節點操作與時隙2類似;對于中繼組1和中繼組2,上一時隙處于發送狀 態的節點轉為接收狀態,而且,從上時隙中處于接收狀態節點中選擇一個作為發送節點,發 送上一時隙接收的數據;從本時隙開始,每個時隙兩端目的節點均會收到對應源節點的一 幀新數據。時隙4 本時隙兩對節點對((S1,D1)、(S2,D2))、中繼節點組內節點的操作與時隙 3類似。不同的只是傳輸的具體數據內容不同。時隙5 本時隙兩對節點對((S1,D1)、(S2,D2))、中繼節點組內節點的操作與時隙 4類似。不同的只是傳輸的具體數據內容不同。參見圖6,其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間存在的第一、二組節點之間為4跳、每一 跳中繼節點數為3時的實現示意圖。對于4跳鏈路,根據源節點發送數據的不同,又例舉了 2種情形。左側是2個源節 點各個時隙都發送新的數據分組;右側是源節點各時隙發送的是新的數據分組與已收到數 據分組的網絡編碼數據。這里只是例舉了其中2種情況而已,對于源節點發送的數據形式, 還可以有其他選擇。各時隙描述
時隙1 中繼組1和中繼組3的中繼節點都處于接收狀態,接收鄰近源節點發送的 數據;時隙2 中繼組1和中繼組3中分別選擇一個節點作為發送節點,將上一個時隙中 接收的數據發送出去,該中繼組1和中繼組3中的其他中繼節點作為接收節點。例如,中繼 組1和中繼組3中分別選擇中繼節點R11和中繼節點R33作為發送節點,中繼組1中的中繼 節點R12和中繼節點R13繼續作為接收節點,中繼組3中的中繼節點R32和中繼節點R31繼續 作為接收節點此時,中繼組2中所有節點處于接收狀態,接收中繼組1和中繼組3中發送節點發 送的數據。時隙3 中繼組2中選擇一個作為發送節點,發送上一時隙接收的數據,其他節點 處于接收狀態。中繼組1和中繼組3中上一時隙處于發送狀態的節點轉為接收狀態,接收 本組發送節點、鄰近源節點和中繼組2發送的數據;上一時隙處于接收狀態的節點中選擇 一個作為發送節點。例如,中繼組2中選擇中繼節點R22作為發送節點,中繼組2中的中繼節點R21和中 繼節點R23繼續作為接收節點;中繼組1和中繼組3中上一時隙作為發送節點的中繼節點 R11和中繼節點R33轉為接收狀態,從上一時隙處于接收狀態的節點中選擇中繼節點R13和中 繼節點R31作為發送節點,此時,對于中繼組1中的中繼節點R11和中繼節點R12分別接收源 節點Si、中繼節點R13和中繼組2中的中繼節點R22發送的數據;對于中繼組3中的中繼節 點R32和中繼節點R33分別接收源節點S2、中繼節點R31和中繼組2中的中繼節點R22發送的 數據。時隙4 從本時隙開始,每個時隙兩端目的節點均會收到對應源節點的一幀新數 據。各中繼組中節點的工作方式同上一時隙類似。時隙5 本時隙兩對節點對((S1,D1)、(S2,D2))、中繼節點組內節點的操作與時隙 4類似。不同的只是傳輸的具體數據內容不同.參見圖7,其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間存在的第一、二組節點之間為5跳、每一 跳中繼節點數為3時的實現示意圖。本實施例中只列舉了源節點各個時隙都發送新的數據 分組情況,可以理解,對于源節點各時隙發送的是新的數據分組與已收到數據分組的網絡 編碼數據的情形同樣適用于于本實施例。對于5條鏈路情況,與4條鏈路類似。只是從第5個時隙開始,每個時隙兩端目的 節點均會收到對應源節點的一幀新數據。可見,無論是2跳、3跳、4跳還是5跳鏈路,其工作方式基本一致。不同的主要有 2點一是,兩端目的節點收到對應源節點的新數據的準備時隙個數不同;二是由于參與協作的中繼組個數不同,因此,不同位置的中繼組參與協作的時隙 也不盡相同。但是,一旦參與之后,其基本的模式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從處于接收狀態的 節點中選擇一個作為發送節點,發送上一時隙收到的數據;其他處于接收狀態。在接下來的 時隙,處于發送狀態的節點再進入接收狀態,而上一時隙處于接收狀態的節點中再選擇一 個作為發送節點,如此交替進行。綜上所述,當確定通信鏈路跳數后,根據下述第4點的描述,適當考慮每個節點中繼的雙向數據流作用,選擇可盡量簡化中繼節點數據組合復雜度的源節點發送數據類型。1.雙向數據流在位于網絡“相對中心”處的中繼節點交匯,網絡編碼后繼續中繼轉 發;(注由于在兩個端節點對之間間隔奇數跳的情形下,不存在位于絕對中心處的中繼節 點,因此采用“相對中心”表示雙向數據交匯發生的位置。)因此,處于發送狀態的中繼節點 所發送的數據是雙向數據流經網絡編碼后的數據。2.從第2個時隙開始,參與協作的每組(每跳)中繼節點中始終僅有一個處于發 射狀態,其余均處于接收狀態。處于發射狀態的中繼節點根據最優路徑選擇算法從上一時 隙所有處于接收狀態的中繼節點中擇優選取,每個時隙實際傳輸過程同樣有多個,可能的 傳輸模型個數取決于每組參與轉發的中繼節點的個數η ;3.準備時隙數取決于兩個端節點對之間間隔的跳數,即;通信發起后,經歷和兩 個端節點對之間跳數等量的時隙后,隨后每個時隙均可實現各自對應源節點的一個數據分 組的雙向交互;4.由于節點Sl和S2每一時隙發送的數據分組,在隨后的每一跳轉發中均被雙向 傳遞,因此,中繼節點組內干擾信息以及組間傳輸信息會隨Sl和S2發送數據的內容及傳輸 跳數而發生變化。即,當兩個端節點對之間間隔的跳數確定以后,可以通過調整兩端源節點 發送數據分組內容,例如在2跳的情況下在第2個時隙之后,源節點i在任意時隙j發送的 數據可以調整為&十&(J'),通過適當調整系統傳輸鏈路上的信息內容,以最大限 度抵消中繼節點組內干擾以及組間反向傳輸的無用信息疊加;例如在2跳的情況下通過上 述調整,是可以抵消中繼節點組內干擾以及組間反向傳輸的無用信息疊加的;5.節點Sl和S2每一時隙發送的數據分組在包含新數據分組的基礎上,可以是新 的數據分組與已收到數據分組的網絡編碼數據。本發明實施例綜合考慮雙向中繼信道頻譜效率較低的成因,利用中繼節點之間的 協作傳輸,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雙向中繼信道的頻譜效率,并且隨中繼轉發跳數的增加,其性 能優勢愈加顯著。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 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 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 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 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
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
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上述方法實施方式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驟是可 以通過程序來指令相關的硬件來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儲于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 這里所稱得的存儲介質,如R0M/RAM、磁碟、光盤等。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在 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內。
權利要求
一種雙向中繼網絡中等效全雙工實現方法,其特征在于,設置空間存在的第一組節點(S1,D1)和第二組節點(S2,D2),所述節點S1和節點S2始終處于發送狀態,所述節點D1和節點D2始終處于接收狀態,且所述節點S1至節點D2、節點S2至節點D1間均無直達鏈路,所述第一組節點(S1,D1)和第二組節點(S2,D2)之間通過至少一組中繼節點實現信息交互;所述方法還包括在發送數據的首個時隙,所述節點S1和節點S2發送數據,中繼組內的節點處于接收狀態;處于接收狀態的中繼節點完成物理層網絡編碼操作;從發送數據第二個時隙開始,在每個發送數據的時隙,從處于接收狀態的中繼節點中選擇一個中繼節點作為發送節點,中繼組內的其余節點處于接收狀態;處于接收狀態的中繼節點完成物理層網絡編碼操作;從準備時隙數開始,在每個發送數據時隙,參與協助的中繼節點中,始終僅有一個中繼節點處于發送狀態,其余均處于接收狀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準備時隙數根據所述第一組節點和 第二組節點之間間隔的跳數決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準備時隙數根據所述第一組節點和 第二組節點之間間隔的跳數決定具體包括所述準備時隙數等于通信發起后所述第一組節 點和第二組節點之間的跳數。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據最優路徑選擇算法從上一時隙中所 有處于接收狀態的中繼節點中選擇一最優的中繼節點轉為發送狀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個時隙實際傳輸模型有多個,具體個數 為每組參與轉發的中繼節點個數。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節點Sl和節點S2每時隙均發送一個 新的數據分組;或者,每時隙發送網絡編碼數據,該網絡編碼數據是新的數據分組與已收到 數據分組的網絡編碼數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處于發送狀態的中繼節點所發送的數據 是雙向數據流經網絡編碼后的數據。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雙向中繼網絡中等效全雙工實現方法,應用本發明實施例,通過高效的中繼協作,使得從準備時隙數開始,每一跳參與協作的中繼節點始終僅有一個處于發送狀態,其余均為接收狀態。本發明實施例利用中繼節點間的交替收發,可以實現等效全雙工雙向中繼網絡,提升網絡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提升頻譜效率。
文檔編號H04L5/14GK101977103SQ201010528168
公開日2011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1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1日
發明者于宏毅, 馮強, 劉廣怡, 劉洋, 張效義, 李鷗, 楊波, 王曉梅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