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和移動終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公開是關于卡托和移動終端,該卡托與移動終端上設置的卡槽相匹配,用于裝載用戶識別模塊;該卡托包括: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由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和沿所述第一凹槽內壁設置的環形凸臺的內壁圍成;其中,所述環形凸臺的頂面用于放置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所述第二凹槽用于放置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通過本公開的技術方案,可以在同一卡托上實現多種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的復用,滿足用戶的不同使用需求,提升用戶使用體驗。
【專利說明】卡托和移動終端
【技術領域】
[0001]本公開涉及終端【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卡托和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0002]在移動終端的使用過程中,用戶通過移動通信商提供的移動通信業務來實現移動通信,因而需要在移動終端內插入311(511)38(^1136:^ 1(16111:11:7 10(11116,用戶識別模塊)卡,從而實現有效的通信數據統計和計費。
[0003]在相關技術中,311卡存在多種不同規格卡,即2=(1 [0:011311卡,規格為 15111111 卡,即 311 卡,規格為 15111111X 12111111,也稱為
卡;4??卡,即??01~111 ?801:01~ 311 卡,規格為 12.3111111X 8.8111111,也稱為版1110-3頂卡。其中,隨著移動終端的體積越來越小,也要求相應地縮小3頂卡的體積,以避免過多的空間占用。因此,移動終端更加傾向于采用11(^0-311卡或版1110-3頂卡。
[0004]在越來越多的移動終端內,采用了將311卡置入專門的卡托中,然后將卡托插入移動終端上設置的卡槽,從而實現3頂卡的安裝。然而,卡托的結構在生產時已經固定,即可支持安裝的311規格已經確定,比如僅支持11(^0-311卡或版1110-3頂卡,導致用戶在更換移動終端時,如果新的移動終端與原來的移動終端所支持的3頂規格不同,無疑會給用戶帶來使用上的困擾。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公開提供卡托和移動終端,以解決相關技術中的卡托無法支持多規格311卡的技術問題。
[0006]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卡托,與移動終端上設置的卡槽相匹配,用于裝載用戶識別模塊,包括:
[0007]第一凹槽;
[0008]第二凹槽,由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和沿所述第一凹槽內壁設置的環形凸臺的內壁圍成;
[0009]其中,所述環形凸臺的頂面用于放置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所述第二凹槽用于放置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
[0010]可選的,當所述卡托沿第一方向插入所述卡槽時:
[0011]所述第一凹槽在第二方向的長度與所述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的最長邊長度相配合,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0012]所述第二凹槽與所述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相配合,并使得置入所述第二凹槽中的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的最長邊方向為所述第一方向。
[0013]可選的,還包括:
[0014]限位結構,設置于所述環形凸臺的頂面中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對側邊上,將所述第一凹槽劃分為多個置卡區域,且每個所述置卡區域與所述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相配入口 0
[0015]可選的,所述限位結構包括:
[0016]所述第一凹槽的內壁沿所述第二方向凸起后,在所述環形凸臺的頂面形成的限位塊。
[0017]可選的,所述限位塊包括在所述環形凸臺上相對設置的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所述第一限位塊和所述第二限位塊的一同側壁與所述第一凹槽的內壁形成第一置卡區域,且所述第一限位塊和所述第二限位塊的另一同側壁與所述第一凹槽的內壁形成第二置卡區域。
[0018]可選的,所述環形凸臺上設有一個或多個缺口。
[0019]可選的,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呈矩形,且所述矩形的一個角被截去。
[0020]可選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設有預設鏤空圖形。
[0021]可選的,所述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為^^0-311卡,所述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為卡。
[0022]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包括:上述技術方案中任一所述的卡托。
[0023]本公開的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4]本公開通過在卡托上設置多個凹槽,使得不同凹槽內可以放置相應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從而實現同一卡托對多種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的兼容,有助于提升用戶體驗。
[0025]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和解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6]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公開的原理。
[0027]圖1-2是相關技術中的卡托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3-4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卡托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5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卡托與卡槽的組合關系的示意圖。
[0030]圖6-7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基于各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的尺寸對比以及與卡托內凹槽的尺寸設計的示意圖。
[0031]圖8-9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用戶識別模塊與卡托內凹槽的配合關系的不意圖。
[0032]圖10-13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卡托結構以及卡托與用戶識別模塊的配合關系的示意圖。
[0033]圖14-15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另一種卡托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4]這里將詳細地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說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圖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圖時,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圖中的相同數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并不代表與本公開相一致的所有實施方式。相反,它們僅是與如所附權利要求書中所詳述的、本公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裝置和方法的例子。
[0035]圖1-2是相關技術中的卡托的結構示意圖。以11(^0-311卡與版1110-311卡為例,如圖1所示:由于圖1所示的11(^0-311卡與圖2所示的版1110-311卡的規格尺寸不同,即11(^0-311卡的尺寸大于版1110-3頂卡的尺寸,使得在圖1和圖2所示的卡托內分別形成凹槽時,圖1所示的凹槽僅能夠與組卡相配合、在圖2所示的凹槽僅能夠與版1110-3頂卡相配合,從而一方面1:1x1*0-311卡由于太大而無法被置入圖2所示的凹槽,而版1110-311卡由于太小而無法在圖1所示的凹槽中被固定,貝終端將無法有效讀取版1110-311卡內的芯片。
[0036]為了解決相關技術中的卡托無法支持多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的技術問題,本公開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通過下述實施例進行說明。
[0037]圖3-4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卡托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4所示,該卡托與移動終端上設置的卡槽相匹配,用于裝載用戶識別模塊,包括:
[0038]第一凹槽1,如圖3所示,該第一凹槽1在卡托內具有相應的底面11以及包圍該底面11的內壁(圖中未標示);
[0039]第二凹槽2,如圖4所示,該第二凹槽2由第一凹槽1的底面11(如圖3所示)和沿第一凹槽1內壁設置的環形凸臺12的內壁121圍成;此時,如圖3所示的第一凹槽1的底面11,變化為圖4所示的第一凹槽1與第二凹槽2共同的底面11’。
[0040]其中,環形凸臺12的頂面122用于放置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第二凹槽2用于放置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
[0041]在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第一凹槽1和第二凹槽2,使得卡托在豎直方向上的空間被復用,從而能夠分別適應不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使得用戶可以在同一個卡托內使用不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實現了對多種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的硬件兼容。
[0042]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以上結合圖3-4對卡托的結構進行描述時,在圖3中采用了沒有環形凸臺12、圖4添加了環形凸臺12的圖示方式,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的是,這僅用于對卡托本身的結構進行描述,并不意味著在生產基于本公開的技術方案的卡托時,就按照圖3至圖4所示的方式和順序進行生產加工,這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必然聯系。
[0043]為了便于描述卡托與用戶識別模塊之間的配合關系,圖5示出了卡托與移動終端上的卡槽的組合關系的示意圖。如圖5所示,在移動終端的側面(作為一示例性實施例,圖5所示為移動終端的左側)設置有卡槽,用戶可以按照X方向(圖5所示的7方向與X方向相互垂直)將卡托插入卡槽內,并且可以通過將尖銳物插入卡槽上方的圓孔,從而將已插入卡槽內的卡托取出。
[0044]因此,當卡托沿X方向插入卡槽時:
[0045]1)第一凹槽 1
[0046]第一凹槽1在7方向的長度與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的最長邊長度相配合。比如圖6示出了多種規格的311卡之間的尺寸大小關系,最外層的矩形(該矩形的右上角缺失且每個頂點均采用圓角工藝加工)代表2??的3頂卡,其規格為15臟,中間層的矩形代表3??的3頂卡,即頂卡,其規格為巧臟※12臟,最內層的矩形代表4??的311卡,即版1110-3頂卡,其規格為12.8臟。
[0047]比如當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為版1110-3頂卡時,則由于版1110-3頂卡的規格為12.8111111,即最長邊長度即12.3111111,使得如圖7所示:第一凹槽1在7方向上的長度應該為12.3皿,或者約為12.3111111(比如稍大于12.3.),以容留一定的誤差范圍;相應地,當第一凹槽1在7方向上的長度為約12.3111111時,如圖8所示,版1110-3頂卡可以設置在第一凹槽1內沿X方向的任意位置,設置并排設置多張^^0-311卡。
[0048]其中,第一凹槽1在X方向上的長度可以為⑶^8.8+幻!11111,表示其允許多個版1110-3頂卡在X方向上呈縱向排列,以滿足相應終端的多卡多待需求;當£1 = 0時,多個池1110-311卡之間緊密排列,當3 # 0時,相鄰的池1110-311卡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則可以在該間隙處設置下文將要描述的限位結構,實現對^1110-311卡的限位,避免安裝后由于滑動而導致終端無法準確讀取其芯片的信息。
[0049]2)第二凹槽 2
[0050]第二凹槽2與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相配合,并使得置入第二凹槽2中的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的最長邊方向為X方向。比如當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為11(310-3頂卡時,則由于11(310-3頂卡的規格為15111111X12111111,使得如圖7所示:第二凹槽2在X方向上的長度應該為15臟,或者約為15111111(比如稍大于15111111),以容留一定的誤差范圍;同時,第二凹槽2在7方向上的長度應該為12111111,或者約為12111111(比如稍大于12111111),以容留一定的誤差范圍。相應地,如圖9所示,11(^0-311卡可以準確地置入第二凹槽2中,且第二凹槽2的內壁可以對置入的11(^0-311卡進行限位,避免其發生位移而導致終端無法讀取其芯片的信息。
[0051]當然,由于3頂卡自身的形狀:呈矩形結構(頂點處采用圓角工藝加工),且該矩形的一個角被截去,因而當第一凹槽1和第二凹槽2分別與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相配合時,圖3所示第一凹槽1的底面11和圖4所示第二凹槽2的底面11’的形狀也相應地呈矩形結構,且該矩形的一個角被截去。其中,第一凹槽1和第二凹槽2中被截去的角的位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置,比如在圖7中:第一凹槽1被截去的角處于右上角,而第二凹槽2被截去的角處于右下角。
[0052]此外,基于圖6所示多種311卡的規格:2叩卡的短邊長度與3??卡的長邊長度相等,而3??卡的短邊長度與4??卡的長邊長度近似相等;因此,由于各3頂卡在規格上的關聯,使得可以通過將不同規格的311卡分別采用橫向和豎向放置,即可實現對卡托的復用,比如圖7所示的卡托結構中,可以通過將3??卡(即11(^0-311卡)橫向置入第二凹槽2、將4??卡(即似110411卡)縱向置入第一凹槽1,從而實現對卡托空間結構的復用,對多種規格的311卡實現兼容。
[0053]在圖4所示卡托結構的基礎上,該卡托還可以包括:限位結構,設置于環形凸臺12的頂面中沿X方向的一對側邊上,將第一凹槽1劃分為多個置卡區域,且每個置卡區域與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相配合。下面結合圖10-13所示的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圖10-13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卡托結構以及卡托與用戶識別模塊的配合關系的示意圖。
[0054]如圖10-13所示,作為一示例性實施例,限位結構可以包括:第一凹槽1的內壁沿7方向凸起后,在環形凸臺12的頂面形成的限位塊,比如第一限位塊131和第二限位塊132。其中,第一限位塊131和第二限位塊132的一同側壁(比如圖10-13中處于左側的內壁)與第一凹槽1的內壁形成第一置卡區域(比如位于圖10-13中處于左側的虛線框內),且第一限位塊131和第二限位塊132的另一同側壁(比如圖10-13中處于右側的內壁)與第一凹槽1的內壁形成第二置卡區域(比如位于圖10-13中處于右側的虛線框內)。
[0055]可見,通過在第一凹槽1中設置限位結構并形成相應的置卡區域,使得置入第一凹槽1中的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被限位于相應的置卡區域中,而無法沿X方向滑動,以避免滑動導致的位移使得終端無法讀取該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的信息。
[0056]當卡托內設置的限位結構為圖10所示的一對限位塊,即第一限位塊131和第二限位塊132時,可以形成兩個置卡區域,即可以在第一凹槽1內同時設置最多兩個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比如當第一凹槽1在X方向上的長度為(8.8、在7方向上的長度為12.3111111時,既配合與版1110-3頂卡;相應地,如圖11所示,可以僅在左側的置卡區域內置入一張^1110-311卡,而右側空缺;或者如圖12所示,可以僅在右側的置卡區域內置入一張版1110-3頂卡,而左側空缺;或者如圖13所示,可以同時在左側和右側的置卡區域內分別置入一張版1110-311卡;當然,此時如果不在第一凹槽1內置入版1110-3頂卡,則可以在第二凹槽2中置入組卡,實現多規格用戶識別模塊的復用。
[0057]當然,卡托內設置的限位結構還可以包括更多的限位塊,比如多對限位塊。以在第一凹槽1中置入似110-3頂卡為例,當第一凹槽1在X方向上的長度為⑶父8丨8+21)111111時,可以通過設置⑶-1)對限位塊,對置入第一凹槽1中的~張^1110-311卡進行限位,且該⑶-1)對限位塊在X方向上的長度之和為£1毫米。
[0058]在第一凹槽1和第二凹槽2的形狀與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分別相配合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進一步的結構變化,減少卡托所需要消耗的材料,降低相應終端的整體重量。
[0059]作為一示例性實施例,可以在環形凸臺12上設置一個或多個缺口。請參考圖14,通過在環形凸臺12左右兩側的邊上各自形成缺口,從而將底面11 ’由圖4所示第二凹槽2對應的區域,擴大至圖14中的陰影區域,得到底面11八;同時,基于環形凸臺12(此時已經不呈環形,但為了描述上的一致性,仍然使用該名稱)的剩余結構,一方面仍然可以對置入第二凹槽2中的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進行限位,避免其發生位移變化,另一方面仍然可以對置入第一區域1中的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進行承載,即圖14所示的結構在減少了卡托的制作材料和重量的同時,不會對卡托本身的實現功能產生影響。
[0060]作為另一示例性實施例,還可以在第二凹槽2的底面11’設置預設的鏤空圖形。比如在圖4所示的卡托結構中,可以對底面11’進行鏤空處理,從而使得底面11’中剩下的部分,仍然能夠對置入第二凹槽2內的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進行承載,且能夠減少卡托的制作材料和重量。或者,在圖14的基礎上,也可以進一步將第二凹槽2的底面11八進行鏤空處理,得到圖15所示的底面118,此時結合了對環形凸臺12的缺口處理和對底面11八的鏤空處理,可以盡可能地減少卡托的制作材料和重量,且不會對卡托本身的實現功能產生影響。
[0061]此外,本公開還提出了一種移動終端,該移動終端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實施例中的卡托,對此本公開不進行限制。
[0062]本領域技術人員在考慮說明書及實踐這里公開的公開后,將容易想到本公開的其它實施方案。本申請旨在涵蓋本公開的任何變型、用途或者適應性變化,這些變型、用途或者適應性變化遵循本公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開未公開的本【技術領域】中的公知常識或慣用技術手段。說明書和實施例僅被視為示例性的,本公開的真正范圍和精神由下面的權利要求指出。
[0063]應當理解的是,本公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經描述并在附圖中示出的精確結構,并且可以在不脫離其范圍進行各種修改和改變。本公開的范圍僅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卡托,與移動終端上設置的卡槽相匹配,用于裝載用戶識別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凹槽; 第二凹槽,由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和沿所述第一凹槽內壁設置的環形凸臺的內壁圍成; 其中,所述環形凸臺的頂面用于放置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所述第二凹槽用于放置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卡托沿第一方向插入所述卡槽時: 所述第一凹槽在第二方向的長度與所述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的最長邊長度相配合,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第二凹槽與所述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相配合,并使得置入所述第二凹槽中的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的最長邊方向為所述第一方向。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限位結構,設置于所述環形凸臺的頂面中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對側邊上,將所述第一凹槽劃分為多個置卡區域,且每個所述置卡區域與所述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相配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結構包括: 所述第一凹槽的內壁沿所述第二方向凸起后,在所述環形凸臺的頂面形成的限位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塊包括在所述環形凸臺上相對設置的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所述第一限位塊和所述第二限位塊的一同側壁與所述第一凹槽的內壁形成第一置卡區域,且所述第一限位塊和所述第二限位塊的另一同側壁與所述第一凹槽的內壁形成第二置卡區域。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凸臺上設有一個或多個缺口。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呈矩形,且所述矩形的一個角被截去。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設有預設鏤空圖形。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為Nano-SIM卡,所述第二規格的用戶識別模塊為Micro-SM卡。
10.一種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卡托。
【文檔編號】H04M1/02GK204216945SQ201420607847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20日
【發明者】吳鋒輝, 高原, 張 林 申請人: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