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移動電子通訊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顯示組件及采用該顯示屏組件的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憑借其強大的功能占領了手機市場絕大份額,顯示屏作為智能手機必不可少的人機交互工具,性能的優劣與美觀直接影響用戶的實際體驗。
如圖1至3所示,傳統的顯示屏包括顯示區域以及非顯示區域,在非顯示區域處顯示屏接線連接至控制電路。由于傳統的顯示屏為剛性結構,用于接線的非顯示區域會占用一定的顯示屏空間,即使將接線繞設在顯示屏的后方,非顯示區域仍會占用一定的空間,使得傳統的顯示屏設計中平屏幕的周圍出現黑色的邊框。
隨著用戶對智能手機外觀及使用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顯示屏中的邊框做的越來越窄,甚至無邊框。但是,由于非顯示區域的存在使得顯示區域的屏占比無法實現最大化。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組件,其顯示區域占用的面積即為顯示組件的總面積,減少不顯示圖像的區域,提高屏占比。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其可以實現終端的全屏顯示,實現超窄邊框甚至無邊框。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種顯示組件,包括由顯示區域以及非顯示區域組成的顯示屏,所述顯示區域用于顯示圖像,所述非顯示區域用于連接控制電路,所述顯示區域顯示圖像的表面為正面,與所述正面相對的表面為背面,所述非顯示區域位于所述顯示區域的背面一側并與所述顯示區域重疊,以使所述顯示區域的顯示面輪廓作為所述顯示組件的顯示輪廓。
作為所述的顯示組件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顯示屏為柔性OLED屏,所述非顯示區域通過翻折設置在所述顯示區域的背面。
作為所述的顯示組件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在展開狀態下所述屏幕組件具有朝向使用者的第一表面以及背離使用者的第二表面,在折疊狀態下所述顯示區域上的第二表面與所述非顯示區域上的第一表面相互貼合。
作為所述的顯示組件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顯示區域為矩形結構,相鄰的兩條邊之間形成有圓弧倒角。
作為所述的顯示組件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非顯示區域通過FPC與所述控制電路連接。
作為所述的顯示組件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FPC上設置有集成電路,所述集成電路與所述非顯示區域共同翻折至所述顯示區域的背面。
作為所述的顯示組件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在所述顯示區域與所述非顯示區域相連接的位置設置有顯示屏增強元件。
作為所述的顯示組件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顯示屏增強元件設置在所述顯示區域中,并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或,所述顯示屏增強元件設置在所述非顯示區域中,并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
作為所述的顯示組件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還包括蓋板玻璃,所述蓋板玻璃設置在所述顯示組件的正面并與所述顯示區域緊密貼合,所述蓋板玻璃的外部輪廓與所述顯示區域的顯示面輪廓相對應。
另一方面,提供一種移動終端,采用如上所述的顯示屏組件。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通過將顯示屏的非顯示區域設置在顯示區域的背面能夠使得顯示區域的顯示面輪廓即為顯示屏的輪廓,沒有其余結構占用顯示空間,能夠實現顯示屏整個表面均顯示圖像;采用該顯示組件的手機可以實現手機正面的全屏顯示,消滅傳統手機正面的黑邊,極大的提高屏占比,實現超窄邊框甚至無邊框,提升產品表現力。
附圖說明
下面根據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顯示組件展開狀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中顯示組件折疊狀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I處放大圖。
圖4為實施例所述顯示組件展開狀態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所述顯示組件展開狀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所述顯示組件折疊狀態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7為實施例所述顯示組件折疊狀態立體機構示意圖。
圖8位圖7中II處放大圖。
圖9為實施例所述顯示組件以及殼體分解狀態示意圖。
圖10為實施例所述顯示組件以及殼體分解狀態另一視角結構示意圖。
圖1-3中:
100、顯示區域;200、非顯示區域;
圖4-10中:
1、顯示區域;2、非顯示區域;3、FPC;4、集成電路;5、增強元件;6、第一側邊;7、第二側邊;8、第三側邊;9、第四側邊;10、顯示連接邊;11、蓋板玻璃;12、殼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實施例一:
如圖4至7所示,于本實施例中,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顯示組件,包括由顯示區域1以及非顯示區域2組成的顯示屏,所述顯示區域1用于顯示圖像,所述非顯示區域2用于連接控制電路,所述顯示區域1顯示圖像的表面為正面,與所述正面相對的表面為背面,所述非顯示區域2位于所述顯示區域1的背面一側并與所述顯示區域1重疊,以使所述顯示區域1的顯示面輪廓作為所述顯示組件的顯示輪廓。
本實施例中,所述顯示區域與所述非顯示區域為一體結構,將非顯示區域2設置在顯示區域1的背面,使得整個顯示輪廓對應的均為顯示區域1,在使用該顯示組件的終端中減小屏幕周圍的為顯示區域1邊框寬度,能夠保證終端具有更大的屏占比。
實施例二:
如圖4至7所示,于本實施例中,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顯示組件,包括由顯示區域1以及非顯示區域2組成的顯示屏,所述顯示區域1用于顯示圖像,所述非顯示區域2用于連接控制電路,所述顯示區域1顯示圖像的表面為正面,與所述正面相對的表面為背面,所述非顯示區域2位于所述顯示區域1的背面一側并與所述顯示區域1重疊,以使所述顯示區域1的顯示面輪廓作為所述顯示組件的顯示輪廓。
本實施例中所述顯示區域1與所述非顯示區域2為一體結構,將非顯示區域2設置在顯示區域1的背面,使得整個顯示輪廓對應的均為顯示區域1,在使用該顯示組件的終端中減小屏幕周圍的為顯示區域1邊框寬度,能夠保證終端具有更大的屏占比。
具體的為了更好的實現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實施例中所述顯示屏為柔性OLED屏,所述非顯示區域2通過翻折設置在所述顯示區域1的背面。
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又稱為有機電激光顯示、有機發光半導體(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OED)。與液晶顯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是不同類型的發光原理。柔性OLED(FOLED)顯示屏就是利用OLED技術在柔性塑料或者金屬薄膜上制作顯示器件,其基本結構為“柔性襯底/ITO陽極/有機功能層,金屬陰極”,發光機理與普通玻璃襯底的OLED相似。柔性OLED屏具有可彎折且可任意切割的特性,因此,采用柔性OLED能夠實現將非顯示區域2翻折至顯示區域1的背面。
實施例三:
如圖4至7所示,于本實施例中,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顯示組件,包括由顯示區域1以及非顯示區域2組成的顯示屏,所述顯示區域1用于顯示圖像,所述非顯示區域2用于連接控制電路,所述顯示區域1顯示圖像的表面為正面,與所述正面相對的表面為背面,所述非顯示區域2位于所述顯示區域1的背面一側并與所述顯示區域1重疊,以使所述顯示區域1的顯示面輪廓作為所述顯示組件的顯示輪廓。
本實施例中所述顯示區域1與所述非顯示區域2為一體結構,將非顯示區域2設置在顯示區域1的背面,使得整個顯示輪廓對應的均為顯示區域1,在使用該顯示組件的終端中減小屏幕周圍的為顯示區域1邊框寬度,能夠保證終端具有更大的屏占比。所述顯示屏為柔性OLED屏,所述非顯示區域2通過翻折設置在所述顯示區域1的背面。
在展開狀態下所述屏幕組件具有朝向使用者的第一表面以及背離使用者的第二表面,在折疊狀態下所述顯示區域1上的第二表面與所述非顯示區域2上的第一表面相互貼合。
所述翻折為將所述非顯示區域2與所述顯示區域1在所述顯示區域1的背面實現貼合,即所述非顯示區域2與所述顯示區域1的主體部分大部分相互平行。
實施例四:
如圖4至7所示,于本實施例中,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顯示組件,包括由顯示區域1以及非顯示區域2組成的顯示屏,所述顯示區域1用于顯示圖像,所述非顯示區域2用于連接控制電路,所述顯示區域1顯示圖像的表面為正面,與所述正面相對的表面為背面,所述非顯示區域2位于所述顯示區域1的背面一側并與所述顯示區域1重疊,以使所述顯示區域1的顯示面輪廓作為所述顯示組件的顯示輪廓。所述顯示屏為柔性OLED屏,所述非顯示區域2通過翻折設置在所述顯示區域1的背面。
具體的,本實施例中所述顯示區域1為矩形結構,相鄰的兩條邊之間形成有圓弧倒角。
顯示區域1的顯示面輪廓可根據使用該顯示組件的終端結構發生變化,當應用于矩形終端中時顯示區域1為矩形結構,當應用于圓形、三角形、五邊形或其他邊數的終端中時顯示區域1還可以為其他形狀。本實施例中以矩形終端為例,所述顯示區域1為矩形結構,同時為了配合終端的顯示面輪廓,本實施例中在矩形的四個頂點處設置圓弧倒角結構。
優選的,為了提高顯示組件在終端中安裝的可操作性,本實施例中所述非顯示區域2通過FPC3與所述控制電路連接。在所述FPC3上設置有集成電路4(IC)用以實現顯示組件特定的電器功能。
FPC3又稱柔性電路板,是以聚酰亞胺或聚酯薄膜為基材制成的一種具有高度可靠性,絕佳的可撓性印刷電路板。具有配線密度高、重量輕、厚度薄、彎折性好的特點。在顯示組件中采用FPC3連接顯示屏與控制電路可以提高顯示組件的顯示面輪廓可變形性能,使得安裝過程中可根據安裝空間的大小不同而控制FPC3變化,有效的利用安裝空間,減小終端的厚度以及體積。
實施例五:
如圖4至8所示,于本實施例中,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顯示組件,包括由呈一體結構的顯示區域1以及非顯示區域2組成的顯示屏,所述顯示區域1用于顯示圖像,所述非顯示區域2用于連接控制電路,所述顯示區域1顯示圖像的表面為正面,與所述正面相對的表面為背面,所述非顯示區域2位于所述顯示區域1的背面一側并與所述顯示區域1重疊,以使所述顯示區域1的顯示面輪廓作為所述顯示組件的顯示輪廓。具體的,所述顯示屏為柔性OLED屏,所述非顯示區域2通過翻折設置在所述顯示區域1的背面。
在展開狀態下所述屏幕組件具有朝向使用者的第一表面以及背離使用者的第二表面,在折疊狀態下所述顯示區域1上的第二表面與所述非顯示區域2上的第一表面相互貼合。所述翻折為將所述非顯示區域2與所述顯示區域1在所述顯示區域1的背面實現貼合,即所述非顯示區域2與所述顯示區域1的主體部分大部分相互平行。
本實施例中所述顯示區域1為矩形結構,相鄰的兩條邊之間形成有圓弧倒角。
顯示區域1的顯示面輪廓可根據使用該顯示組件的終端結構發生變化,當應用于矩形終端中時顯示區域1為矩形結構,當應用于圓形、三角形、五邊形或其他邊數的終端中時顯示區域1還可以為其他形狀。本實施例中以矩形終端為例,所述顯示區域1為矩形結構,同時為了配合終端的顯示面輪廓,本實施例中在矩形的四個頂點處設置圓弧倒角結構。
為了提高顯示組件在終端中安裝的可操作性,本實施例中所述非顯示區域2通過FPC3與所述控制電路連接,所述FPC3上設置有集成電路4,所述集成電路4與所述非顯示區域2共同翻折至所述顯示區域1的背面。在所述顯示區域1與所述非顯示區域2相連接的位置設置有顯示屏增強元件5。
通過設置增強元件5能夠防止在翻折的過程中所述顯示區域1由于翻折產生的應力造成不必要的變形,而影響后續的安裝以及顯示屏的顯示效果。
具體的,所述增強元件5為貼附于所述顯示屏上的補強條,所述補強條的長度方向沿所述顯示區域1與所述非顯示區域2之間的交界線方向布置。
本實施例中所述顯示屏增強元件5設置在所述顯示區域1中,并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顯示區域1具有第一側邊6、第二側邊7、第三側邊8以及第四側邊9,所述非顯示區域2具有顯示連接側邊10,所述第一側邊6與所述顯示連接側邊10連接,所述顯示屏增強元件5設置在所述第一側邊6上并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一側。
需要指出的是,本方案中所述顯示屏增強元件5的設置位置并不局限于本實施例所述的情況,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顯示屏增強元件5還可以設置在所述非顯示區域2中,并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
本實施例所述的顯示組件還包括蓋板玻璃11,所述蓋板玻璃11設置在所述顯示組件的正面并與所述顯示區域1緊密貼合,所述蓋板玻璃11的顯示面輪廓與所述顯示區域1的顯示面輪廓相對應。
實施例六:
如圖9、10所示,于本實施例中公開一種移動終端,其采用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的顯示屏組件,該移動終端具有顯示面輪廓與所述顯示區域1的顯示面輪廓對應的殼體12,所述顯示屏組件固定安裝在所述殼體12中,顯示區域1的周部與殼體12的內框相接處。采用該顯示組件的手機可以實現手機正面的全屏顯示,消滅傳統手機正面的黑邊,極大的提高屏占比,實現超窄邊框甚至無邊框,提升產品表現力。
以上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于這些具體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還可以對本發明做各種修改、等同替換、變化等等。但是,這些變換只要未背離本發明的精神,都應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另外,本申請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所使用的一些術語并不是限制,僅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此外,以上多處所述的“實施例一”、“實施例二”等表示不同的實施例,當然也可以將其全部或部分結合在一個實施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