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實施例涉及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移動終端追蹤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在過去幾年中,由于移動終端用戶不斷的增長以及移動通信市場不斷的膨脹,作為移動通信增值業務的一種,蜂窩測向技術亦呈現出誘人的市場前景。其主要應用有:公共緊急救助電話服務(例如美國的911、歐盟的112等)、商業求助電話服務、對殘疾人、高危人群、迷路者及兒童提供個人救助服務以及智能運輸系統等。無線測向系統的實現主要有兩種系統實施方案,即基于移動終端的測向系統和基于網絡的測量系統。基于移動終端的測向系統又稱移動臺自主測向系統,是在移動臺利用接收到的信號進行位置估算來進行測向,以GPS,GLONASS等為代表。而另一類基于網絡的無線測向系統是在網絡端測試移動臺發送的信號并進行相應的位置估算,可以利用現有的移動通信網絡來實現。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受限于以上兩種測向方法的靈活度和精確度,測向效果并不好。比如在一個人員密集或者樓層很多的大廈里,現有技術不能對需要追蹤的移動終端進行靈活的測向。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移動終端追蹤方法及裝置,以實現在人員密集或者樓層較多的區域對移動終端進行追蹤。
第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移動終端追蹤方法,包括:
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移動終端根據所述身份信息請求信號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
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身份信息,將所述身份信息與追蹤名單中的身份信息進行比對;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向所述移動終端發送下行信號強度請求信號;
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根據所述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
進一步的,還包括:
如果沒有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向所述移動終端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
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的強度,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
進一步的,在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之前,還包括:
預先與所在環境中的基站建立收發信號同步。
進一步的,還包括: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發送追蹤對象上線提示。
進一步的,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身份信息,將所述身份信息與追蹤名單中的身份信息進行比對具體包括: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與已上線追蹤對象的身份信息相匹配,則過濾掉所述身份信息。
進一步的,所述移動終端追蹤方法由長期演進車載設備執行。
第二方面,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移動終端追蹤裝置,該裝置包括:
第一信號接收模塊,用于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移動終端根據所述身份信息請求信號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
信息比對模塊,用于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身份信息,將所述身份信息與追蹤名單中的身份信息進行比對;
信號發送模塊,用于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向所述移動終端發送下行信號強度請求信號;
第一位置確定模塊,用于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根據所述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
進一步的,還包括:
第二信號接收模塊,用于如果沒有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向所述移動終端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
第二位置確定模塊,用于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的強度,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
進一步的,還包括:
信號同步建立模塊,用于在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之前,預先與所在環境中的基站建立收發信號同步。
進一步的,還包括:
提示發送模塊,用于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發送追蹤對象上線提示。
進一步的,信息比對模塊具體用于: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與已上線追蹤對象的身份信息相匹配,則過濾掉所述身份信息。
進一步的,所述移動終端追蹤裝置配置在長期演進車載設備中。
本發明通過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移動終端根據所述身份信息請求信號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身份信息,將所述身份信息與追蹤名單中的身份信息進行比對;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向所述移動終端發送下行信號強度請求信號;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根據所述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避免了基于移動終端的測向系統和基于網絡的測量系統測向效果不好的情況,能夠實現在人員密集或者樓層較多的區域對移動終端進行追蹤。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一中的一種移動終端追蹤方法的流程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二中的一種移動終端追蹤方法的流程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三中的一種移動終端追蹤方法的流程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四中的一種移動終端追蹤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發明,而非對本發明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本發明相關的部分而非全部結構。
實施例一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移動終端追蹤方法的流程圖,本實施例可適用于對移動終端進行追蹤的情況,該方法可以由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移動終端追蹤裝置來執行,該裝置可采用軟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實現,并一般可以配置于車載通信設備中,如圖1所示,該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S110,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移動終端根據所述身份信息請求信號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
其中,所述周圍環境是指測量設備能夠覆蓋的范圍。所述身份信息至少包括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Identification Number,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SI是區別移動用戶的標志,儲存在SIM卡中,可用于區別移動用戶的有效信息。其總長度不超過15位,同樣使用0~9的數字。IMSI是在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動通信系統)系統中對MS(Mobile Station,移動臺)的唯一識別,在全網和全球范圍內唯一。其中,所述移動終端為4G移動終端。
具體的,由于移動終端在空口環境進行無線通信時,使用的并非唯一標識的身份ID,如果只是被動的識別這個身份ID,無法達到后續識別追蹤對象的目的,因此需要主動的誘導移動終端接入到測量設備中,通過空口信令交互的方式,主動獲取移動用戶的IMSI碼,為后續識別追蹤對象提供比對基礎。
具體的,按照一定的周期向周圍環境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移動終端接收到測量設備發送的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將自身的身份信息上報給測量設備,測量設備接收移動終端上報的身份信息。
S120,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身份信息,將所述身份信息與追蹤名單中的身份信息進行比對。
其中,所述追蹤名單中的身份信息至少包括一個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
具體的,追蹤名單中包含需要追蹤的移動終端使用過的所有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客戶識別模塊)卡中存儲的IMSI,例如可以是,需要追蹤的移動終端使用過2個SIM卡,那么追蹤名單中的身份信息則包括所述2個SIM卡存儲的IMSI。
S130,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向所述移動終端發送下行信號強度請求信號。
其中,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說明所述身份信息對應的移動終端為需要追蹤的移動終端。所述下行信號強度為移動終端測量的下行信號強度。
具體的,如果獲取的第一移動終端的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說明所述第一移動終端為需要追蹤的移動終端,測量設備向第一移動終端發送下行信號強度測量指令,誘使第一移動終端進行下行信號強度測量操作,進而通過第一移動終端獲取下行信號的強度。
S140,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根據所述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
其中,根據所述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為若下行信號強度較低,則說明距離需要追蹤的移動終端較遠,周期性向移動終端發送下行信號強度請求信號,通過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確定移動終端的位置。
具體的,如果測量設備能夠接受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指令,測量設備則可以根據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的高低確定距離移動終端的遠近,進而通過周期性的發送下行信號強度請求以及接收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逐步確定移動終端的位置,最終達到追蹤到移動終端的目的。
具體的,測量設備下發身份請求信令,觸發移動終端上報身份響應信令,所述身份響應信令中攜帶有IMSI碼,利用獲取的IMSI碼和本地追蹤名單內IMSI碼進行比對,確定移動終端是否為需要追蹤的移動終端,若確定為需要追蹤的移動終端后,獲取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將量化后的下行信號強度上報給后臺顯示。
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通過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移動終端根據所述身份信息請求信號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身份信息,將所述身份信息與追蹤名單中的身份信息進行比對;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向所述移動終端發送下行信號強度請求信號;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根據所述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避免了基于移動終端的測向系統和基于網絡的測量系統測向效果不好的情況,能夠實現在人員密集或者樓層較多的區域對移動終端進行追蹤。
實施例二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二中的一種移動終端追蹤方法的流程示意圖,本實施例以上述實施例為基礎進行優化,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如果沒有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向所述移動終端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的強度,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S210,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移動終端根據所述身份信息請求信號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
S220,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身份信息,將所述身份信息與追蹤名單中的身份信息進行比對。
S230,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向所述移動終端發送下行信號強度請求信號。
S240,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根據所述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
S250,如果沒有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向所述移動終端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
具體的,如果沒有接收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說明所述移動終端為不支持在非安全模式下上報的移動終端,也就是說,是由于在測量設備向移動終端發送下行信號強度請求信號之后,移動終端接收到測量設備發送的請求,對測量設備的請求進行安全檢測,發現有安全問題,因此移動終端不會向測量設備上報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在這種情況下,則需要向移動終端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移動終端向測量設備上報移動終端的身份信息,對于不支持在非安全模式下上報的移動終端不會對身份信息請求信號進行安全檢查,因此,移動終端可以向測量設備上報身份信息響應信號,測量設備接收移動終端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
S260,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的強度,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
具體的,測量設備接收移動終端向測量設備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也就是上行信號,測量設備根據上行信號的強度確定測量設備與移動終端的距離,并最終確定移動終端的位置,進而追蹤到移動終端。
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通過如果沒有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向所述移動終端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的強度,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能夠在不論測量設備能否接收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的情況下,都能夠實現移動終端的追蹤。
實施例三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三中的一種移動終端追蹤方法的流程示意圖,本實施例以上述實施例為基礎進行優化,在本實施例中,在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之前,還包括:預先與所在環境中的基站建立收發信號同步。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S310,預先與所在環境中的基站建立收發信號同步。
具體的,所述預先與所在環境中的基站建立收發信號同步是為了實現通過誘導移動終端通過隨機接入過程接入測量設備。
S320,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移動終端根據所述身份信息請求信號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
S330,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身份信息,將所述身份信息與追蹤名單中的身份信息進行比對。
S340,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向所述移動終端發送下行信號強度請求信號。
S350,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根據所述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
可選的,還包括: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發送追蹤對象上線提示。
可選的,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身份信息,將所述身份信息與追蹤名單中的身份信息進行比對具體包括: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與已上線追蹤對象的身份信息相匹配,則過濾掉所述身份信息。
具體的,根據移動終端上報的IMSI碼以及追蹤名單中的IMSI碼,將兩者進行比對,如果動終端上報的IMSI碼在追蹤名單中的IMSI碼中,說明追蹤對象上線,否則追蹤對象處于離線;由于測量設備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廣播信號,廣播信號中攜帶的跟蹤區域信息發生周期性改變,可能產生移動終端反復接入測量設備的情況,因此,在測量設備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移動終端上報身份信息響應信號時,測量設備接收移動終端上報的IMSI碼可能會與之前上報的IMSI碼出現重復的情況,當移動終端上報的IMSI碼被認定為在追蹤名單中的IMSI碼中之后,后續移動終端上報此IMSI碼,需要過濾掉,不再重復顯示追蹤對象上線。
追蹤對象上線后,觸發追蹤對象進行周期性測量上報,追蹤對象在收到下行信號強度請求信令后,根據測量控制參數,完成下行信號強度的測量,然后按照周期進行上報,解析追蹤對象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令,獲取下行信號強度的測量值。對于某些追蹤對象不支持在非安全模式下的測量上報時,測量設備無法獲取追蹤對象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令,需要先主動釋放掉鏈路,然后等待追蹤對象再次上線,去掉原有追蹤對象測量上報下行信號強度的信令,新增一些信令用于維持鏈路,同時也方便進行上行信道功率測量,最后將測量得到的信道功率值作為上行信號強度測量值。另外本發明實施例的追蹤方法還可以支持多個追蹤對象的追蹤,不同的追蹤對象上線后,可以自行選擇需要追蹤的追蹤對象進行追蹤,也可以隨時取消追蹤,更換新的追蹤對象進行追蹤。啟動追蹤后,將獲取的上行信號或者下行信號的信號強度測量值進行本地量化后,上報給后臺軟件進行顯示。
可選的,所述移動終端追蹤方法由長期演進車載設備執行。
具體的,所述測量設備為長期演進車載設備。上述移動終端追蹤方法可以由長期演進車載設備來執行。
具體的,實現追蹤的關鍵在于獲取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通過測量得到的下行信號強度大小來衡量距離移動終端的距離,但前提條件是,需要移動終端的發射功率恒定,距離的變化才能在接收功率中得以體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信令交互抬升追蹤對象發射功率,以保證追蹤對象的發射功率達到最大發射功率;另外對于某些只支持3GPP協議Rel10以下(不含)版本的追蹤對象,可以通過信令觸發測量上報的方式,來獲取到追蹤對象的測量功率值,但是對于支持3GPP協議Rel10以上版本的追蹤對象,無法通過信令的方式直接獲取測量功率值,可以采用測量上行信道功率值的方式來替代追蹤對象上報的測量值。
本發明測量設備的應用場景同時兼顧不同類型的追蹤對象,對于不支持3GPP協議Rel10版本的追蹤對象,下行信號強度測量值由移動終端自行測量完成,并通過信令方式傳送給測量設備,測量設備只需解析出移動終端測量上報信令中相關的下行信號強度即可。對于支持3GPP協議Rel10版本的追蹤對象,需要測量設備完成對承載移動終端信令的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進行測量,輸出信號測量功率值,實現對PUSCH信道的測量,主要包括上行信號強度,噪聲功率以及信噪比的測量,其中為了獲取較為準確的上行信號強度,需要首先根據PUSCH信道的數據解調參考信號進行信道估計,然后再進行測量。具體的信道估計過程可以為,根據已知的PUSCH信道資源配置,接收對應資源位置上數據解調參考信號,然后通過基于DFT變換域方法對接收的數據解調參考信號進行處理,得到信道沖擊響應,獲取信噪比,從而獲取信道的質量情況。
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通過預先與所在環境中的基站建立收發信號同步,能夠實現在人員密集或者樓層較多的區域對移動終端進行追蹤。
實施例四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四的一種移動終端追蹤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可適用于移動終端追蹤的情況,該裝置可采用軟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實現,該裝置可集成在任何提供移動終端追蹤的設備中,如圖4所示,所述移動終端追蹤裝置具體包括:第一信號接收模塊410、信息比對模塊420、信號發送模塊430和第一位置確定模塊440。
其中,第一信號接收模塊,用于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移動終端根據所述身份信息請求信號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
信息比對模塊,用于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身份信息,將所述身份信息與追蹤名單中的身份信息進行比對;
信號發送模塊,用于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向所述移動終端發送下行信號強度請求信號;
第一位置確定模塊,用于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根據所述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
可選的,還包括:
第二信號接收模塊,用于如果沒有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向所述移動終端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
第二位置確定模塊,用于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的強度,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
可選的,還包括:
信號同步建立模塊,用于在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之前,預先與所在環境中的基站建立收發信號同步。
可選的,還包括:
提示發送模塊,用于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發送追蹤對象上線提示。
可選的,信息比對模塊具體用于:
如果所述身份信息與已上線追蹤對象的身份信息相匹配,則過濾掉所述身份信息。
可選的,所述移動終端追蹤裝置配置在長期演進車載設備中。
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通過向周圍環境周期性發送身份信息請求信號,并接收移動終端根據所述身份信息請求信號上報的身份信息響應信號;根據所述身份信息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身份信息,將所述身份信息與追蹤名單中的身份信息進行比對;如果所述身份信息在所述追蹤名單中,則向所述移動終端發送下行信號強度請求信號;如果接收到所述移動終端上報的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則根據所述下行信號強度響應信號確定所述移動終端的位置。避免了基于移動終端的測向系統和基于網絡的測量系統測向效果不好的情況,能夠實現在人員密集或者樓層較多的區域對移動終端進行追蹤。
上述產品可執行本發明任意實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具備執行方法相應的功能模塊和有益效果。
注意,上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及所運用技術原理。本領域技術人員會理解,本發明不限于這里所述的特定實施例,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能夠進行各種明顯的變化、重新調整和替代而不會脫離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雖然通過以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但是本發明不僅僅限于以上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情況下,還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實施例,而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范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