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sim卡座及移動終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通信技術,尤其涉及一種雙SM卡座及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終端的功能也變得越來越多,因此,具有雙客戶識別模塊(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簡稱:SIM)卡的移動終端變得非常盛行。
[0003]SIM卡座是移動終端中用于插置SIM卡的部件,圖1為現有技術中雙SIM卡座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雙SIM卡座通常包括一頂蓋11和一底座12,頂蓋11和底座12連接,以形成兩個用于容納插入的SIM卡的插槽。另外,在底座12上還設置有接觸彈片13,當SIM卡完全插入的時候,這些接觸彈片13與SIM卡上的金屬芯片電連接。其中,接觸彈片13的一端固定在底座12上,另一端處于懸空狀態。
[0004]然而,在現有技術中,由于SIM卡座在安裝SIM卡后會存在配合間隙,或者當用戶只在一個SM卡座中安裝了 SM卡,而另外一個SM卡座空置時,在SM卡從SM卡座中退出時,會使接觸彈片損壞,從而縮短了雙SIM卡座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SM卡座及移動終端,用以提高雙SM卡座的使用壽命。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SM卡座,包括兩個SM卡座,當SM卡插入所述雙SM卡座中的任一個SM卡座時,所述SM卡在容置所述SM卡的SIM卡座的第一面上移動;包括:
[0007]底座,在所述底座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用于與插入的SM卡的金屬芯片電接觸的接觸彈片;所述接觸彈片包括第一固定端與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均與所述底座固定連接。
[0008]如上所述的雙SIM卡座,其中,在所述接觸彈片的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之間還設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最高點高于所述第一面。
[0009]如上所述的雙SM卡座,其中,所述雙SM卡座還包括:
[0010]頂蓋,所述頂蓋設置在所述底座上,并與所述底座連接形成用于安裝所述SIM卡的容置空間。
[0011]如上所述的雙SM卡座,其中,所述接觸彈片與所述底座一體成型。
[0012]如上所述的雙SM卡座,其中,所述接觸彈片呈兩排設置,且每排設置3個。
[0013]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包括上述的雙SM卡座。
[001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雙SM卡座及移動終端,通過在底座上設置至少一個用于與插入的SIM卡的金屬芯片電接觸的接觸彈片,該接觸彈片包括第一固定端與第二固定端,該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均與底座固定連接,使得SIM卡從雙SIM卡座中退出時,可以有效防止SIM卡座的接觸彈片的損壞,延長了雙SIM卡座的使用壽命,而且減少了雙SIM卡座的故障率。
【附圖說明】
[001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6]圖1為現有技術中雙SIM卡座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SIM卡座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圖2中的雙SIM卡座的俯視圖。
[0019]附圖標記:
[0020]11-頂蓋;12-底座;13-接觸彈片;
[0021]14-第一 SM 卡座;15-第二 SM 卡座;16-第一面;
[0022]17-第一固定端;18-第二固定端;19-凸起部;
[0023]20-頂蓋。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25]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SIM卡座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雙SIM卡座,其包括第一 SIM卡座14和第二 SIM卡座15,當SM卡插入雙SM卡座中的任一個SM卡座時,SIM卡在容置該SM卡的SM卡座的第一面16上移動。雙SIM卡座還包括一個底座12,在該底座12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用于與插入的SIM卡的金屬芯片電接觸的接觸彈片13 ;該接觸彈片13包括第一固定端17與第二固定端18 ;該第一固定端17和該第二固定端18均與底座12固定連接。
[0026]在本實施例中,通過膜內注塑工藝,將接觸彈片13的第一固定端17與第二固定端18均與底座12固定連接,使得接觸彈片13與底座12—體成型。這樣,當SIM卡安裝在雙SIM卡座中之后,即使兩者之間存在配合間隙,或者用戶只在一個SM卡座中安裝了 SIM卡,而另外一個SIM卡座處于空置時,在將SIM卡從SIM卡座中退出時,由于接觸彈片的兩端均與底座固定連接,因此,不會造成接觸彈片的損壞。
[002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SM卡座,通過在底座上設置至少一個用于與插入的SIM卡的金屬芯片電接觸的接觸彈片,該接觸彈片包括第一固定端與第二固定端,該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均與底座固定連接,使得SIM卡從雙SIM卡座中退出時,可以有效防止SIM卡座的接觸彈片的損壞,延長了雙SIM卡座的使用壽命,而且減少了雙SIM卡座的故障率。
[0028]進一步地,圖3為圖2中的雙SIM卡座的俯視圖,如圖2和圖3所示,在接觸彈片13的第一固定端17和第二固定端18之間還設置有凸起部19 ;該凸起部19可以通過折彎形成,其最高點高于第一面16。
[0029]進一步地,如圖2所示,雙SM卡座還包括頂蓋20,該頂蓋20設置在底座12上,并與該底座12連接形成用于安裝SIM卡的容置空間。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用其他形式的結構代替頂蓋20,以實現在雙SIM卡座中安裝SIM卡的效果,本實用新型對此不加以限制。
[0030]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雙SM卡座,其中,接觸彈片13與底座12 —體成型。將接觸彈片13通過模內注塑技術固定在底座12上,可使接觸彈片13與底座12之間的連接更加牢固,在SIM卡退出雙SIM卡座時,不會造成接觸彈片的損壞。
[0031]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雙SM卡座,其接觸彈片13可以按照圖3中所示呈兩排設置,且每排設置3個。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接觸彈片13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布置方式及數量,本實用新型對此不加以限制。
[003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SM卡座,通過在底座上設置至少一個用于與插入的SIM卡的金屬芯片電接觸的接觸彈片,該接觸彈片包括第一固定端與第二固定端,該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均與底座固定連接,使得SIM卡從雙SIM卡座中退出時,可以有效防止SIM卡座的接觸彈片的損壞,延長了雙SIM卡座的使用壽命,而且減少了雙SIM卡座的故障率。
[003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包括上述任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雙SIM卡座。移動終端中設置的雙SM卡座的結構與上述實施例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0034]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雙SM卡座,當SM卡插入所述雙SM卡座中的任一個SM卡座時,所述SM卡在容置所述SM卡的SM卡座的第一面上移動;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在所述底座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用于與插入的SIM卡的金屬芯片電接觸的接觸彈片;所述接觸彈片包括第一固定端與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均與所述底座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SIM卡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觸彈片的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之間還設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最高點高于所述第一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SIM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雙SM卡座還包括: 頂蓋,所述頂蓋設置在所述底座上,并與所述底座連接形成用于安裝所述SIM卡的容置空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SIM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彈片與所述底座一體成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SM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彈片呈兩排設置,且每排設置3個。
6.一種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雙SIM卡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SIM卡座及移動終端,該雙SIM卡座包括底座,在底座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用于與插入的SIM卡的金屬芯片電接觸的接觸彈片;接觸彈片包括第一固定端與第二固定端;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均與底座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雙SIM卡座及移動終端可以提高雙SIM卡座的使用壽命。
【IPC分類】H04M1-02
【公開號】CN204578589
【申請號】CN201520274407
【發明人】鄒夢若, 聶寶京, 梁冠前, 苗健
【申請人】上海銳鴻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8月19日
【申請日】201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