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8032386閱讀:34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固定結構,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
背景技術
在個人電腦或是服務器等電腦設備中,其內部電腦組件的種類相當地多,例 如主板、存儲器、硬盤、光驅、各類的介面卡以及電源供應器等等。 一般為了收容 光驅或可抽換式硬盤等電子模塊,電腦設備的機殼相對于這些電子模塊開設多個容 納空間,以方便安裝作業、設備更新或擴充作業的進行。
由于電子產品內部空間有限,所以電子模塊的安裝與拆卸的過程的便利性將
會影響工作的效率。 一般來說,圖6A為示意傳統的光驅與支架的立體圖。圖6B 為示意圖6A的光驅組裝至支架的立體圖。請參考圖6A與圖6B,當要安裝光驅IO 等電腦組件至機殼(未繪示)中時,通常要先把光驅10置放于機殼的支架20上。接 著,再將多個螺絲(未繪示)分別穿過支架20上的多個開口 22,而分別鎖固于光驅 10上的多個組裝孔12中。如此才能使得光驅10固定至機殼。相對地,當要卸下 光驅10進行更換時,也必須費時地將螺絲卸除后,才能將光驅10從支架20卸下。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無須藉助螺絲及鎖固工具之輔助, 即可將可抽換模塊固定至一機殼中。
本發明提出一種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適用于固定一可抽換模塊至一機殼 中。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包括一第一固定件以及一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固定 至可抽換模塊的一側,且具有一第一齒狀結構,其中第一齒狀結構包括一第一齒與 一第二齒,而第一齒的齒厚(tooth thickness)大于第二齒的齒厚。第二固定件固 定至機殼,且具有一第二齒狀結構。第二齒狀結構具有一第一凹陷區與一第二凹陷 區,第一凹陷區與第二凹陷區分別對應容納第一齒與第二齒。第二凹陷區的寬度對應第二齒的齒厚并小于第一齒的齒厚,以讓可抽換模塊通過第一齒狀結構與第二齒
狀結構的嚙合而固定至機殼。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可抽換模塊位于機殼的一模塊開口中,而第一固定件
與第二固定件自模塊開口往機殼的內部延伸。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第一凹陷區位于第二凹陷區相對遠離模塊開口的一側。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第二固定件還具有一彈性部,且第二固定件通過彈性
部樞接至機殼。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彈性部位于第二固定件靠近模塊開口的一端。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彈性部位于第二固定件相對第二齒狀結構的一側,并
自第二固定件的中央區域延伸固定至機殼。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第二固定件還具有一卸除部,位于第二固定件相對遠
離模塊開口的一端,而卸除部用以帶動彈性部彎折,以解除第一齒狀結構與第二齒
狀結構的嚙合關系。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固定結構還包括一第一止擋部。第一止擋部固接至機 殼,且位于模塊開口往機殼內部延伸的一深度方向上,用以限制可抽換模塊在深度 方向的移動距離。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固定結構還包括一第二止擋部,固接至機殼,且位于 機殼相對第二固定件的一側,其中可抽換模塊位于第二固定件與第二止擋部之間, 且第二固定件與第二止擋部定義出可抽換模塊橫向的移動范圍。
本發明的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因通過第一齒狀結構與第二齒狀結構的嚙 合,即可讓可抽換模塊固定于機殼之中。并且,在可抽換模塊移動的過程中,通過 第一齒的齒厚大于第二齒的齒厚的設計,第一齒狀結構與第二齒狀結構并不會有中 途卡住的情形。因此,可抽換模塊的安裝相當快速且便利性又高。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多個實施例,并配合 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為示意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抽換模塊組裝至機殼之前的俯視圖。
圖1B為示意圖1A的可抽換模塊組裝至機殼的俯視圖。圖2A為示意圖1A的第一固定件與可抽換模塊之組裝關系的仰視圖。
圖2B為示意圖2A的第一固定件組裝至可抽換模塊的仰視圖。
圖3A 圖3C繪示圖1A的可抽換模塊的組裝流程的俯視圖。
圖4為示意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可抽換模塊組裝至機殼之前的俯視圖。
圖5A 圖5C為示意圖1B的可抽換模塊的卸除流程的俯視圖。
圖6A為示意傳統的光驅與支架的立體圖。
圖6B為示意圖6A的光驅組裝至支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A為示意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抽換模塊組裝至機殼之前的俯視圖。圖 1B為示意圖1A的可抽換模塊組裝至機殼的俯視圖。在本實施例中,可抽換模 塊50例如是光驅或其他電子模塊,而可抽換模塊50可經由固定結構100安裝 在機殼60前面或側面的一收納空間中。機殼60例如為服務器專用的1U或2U 尺寸高度的機架式機殼,或是攜帶式電腦的薄形化機殼。為了凸顯本發明之固 定結構100,圖1A僅示意地繪出機殼60的底板62、模塊面板64以及第一、 一第二、第三止擋部(140、 150、 160),省略機殼內大部分的組件。至于這些 止擋部(140、 150、 160)的作用將在后續段落會有詳細的說明。
請參考圖1A,固定結構100包括一第一固定件110與一第二固定件120。 第一固定件110固定在可抽換模塊50的一側,大致上與可抽換模塊50的下平 面平行配置,并與第二固定件120位于相同的線性延伸方向(即深度方向)上。 第一固定件110例如是塑膠件,其具有排列于線性延伸方向上的第一齒狀結構 110a。此外,第二固定件120例如是具有彈性的塑膠件,其具有排列于線性延 伸方向上的第二齒狀結構120a。第二固定件120固定于機殼60的模塊開口(或 收納空間)中一預定位置,也就是第一固定件110通過模塊開口 66時向深度 方向延伸的一縱向位置。
有關第一固定件110通過多個第一鎖固件70固定于可抽換模塊50的方式 請參考圖2A及圖2B,其中這些第一鎖固件70分別穿過第一固定件110的多個 開孔116,并分別鎖固于可抽換模塊50的多個鎖固孔52之上。此外,第二固 定件120則通過第二鎖固件130鎖固于機殼60的底板62上。除了上述第一固
6定件110與第二固定件120的組裝方式之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依據實際 狀況選擇適當的組裝方式,像是熱融、鉚接等等。
請參考圖1A,第一齒狀結構110a包括一第一齒112與一第二齒114,而 第一齒112的齒厚Tl大于第二齒114的齒厚T2。第一齒112是第一順位齒, 也就是第一個通過模塊開口的齒,而第二齒114是第二順位齒,也就是第二個 通過模塊開口的齒,依此類推,第一齒狀結構110a可以更包括第三齒(未標示)、 第四齒(未標示)…等。第三齒與第四齒的齒厚相當于或略小于第二齒的齒厚。 第二固定件120固定至機殼60,且具有對應第一齒狀結構110a的一第二齒狀 結構120a。第二齒狀結構120a具有分別對應于第一齒112與第二齒114的一 第一凹陷區122與一第二凹陷區124。其中,第二凹陷區124的寬度W1對應齒 厚T2,而小于齒厚T1。
也就是說,第一凹陷區122的寬度足以容納第一齒112,而第二凹陷區124 的寬度足以容納第二齒114,但不足以容納第一齒112。同樣,第二齒狀結構 120a可以更包括第三凹陷區(未標示)、第四凹陷區(未標示)…等,用以容納第 三齒與第四齒。因此,當第一齒112經過排列于第一凹陷區122前方的第二、 第三、第四凹陷區時,不會中途卡住于第二、第三、第四凹陷區中。請參考圖 1B,當可抽換模塊50組裝至機殼60之后,可抽換模塊50位于模塊面板64所 形成的一模塊開口 66中。第一齒狀結構110a自模塊開口 66往機殼60的內部 延伸,且對應嵌合于第二齒狀結構120a。亦即,通過第一齒狀結構110a與第 二齒狀結構120a的嚙合,而能夠讓可抽換模塊50固定至機殼60。
在以下的段落中,將配合圖3A 圖3C來對可抽換模塊50組裝至機殼60的 流程進行說明。請先參考圖3A,可抽換模塊50受一作用力F1沿著一深度方向 Dl而從模塊開口 66進入機殼60中,使得第一齒狀結構110a接觸第二齒狀結 構120a。在本實施例中,深度方向Dl由模塊開口 66往機殼60內部延伸。另 外,第二固定件120還可具有一彈性部120b。彈性部120b位于第二固定件120 靠近模塊開口 66的一端,且第二固定件120通過彈性部120b樞接至機殼60。 彈性部120b可依第二固定件120材質的特性而具有彈性。亦即,彈性部120b 彎折后能夠對應產生恢復的力量。圖4為示意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可抽換模塊 組裝至機殼之前的俯視圖。請參考圖4,在另一實施例中,彈性部220b位于相對第二齒狀結構220a的一側,并由第二固定件220的中央區域延伸固定至機 殼60,相對于圖3B的彈性部120b,彈性部220b具有較大的曲率半徑以及較 大的彈性形變范圍。
接著請參考圖3B,可抽換模塊50繼續受作用力Fl而沿著深度方向Dl移 動。此時,第一齒狀結構110a的第一齒112與第二齒狀結構120a在結構上互 相干涉,使得可抽換模塊50所受的作用力Fl透過第一齒112而作用于第二齒 狀結構120a。接著,由于第二固定件120通過彈性部120b樞接至機殼60,所 以第二固定件120會以彈性部120b為支點彎曲形變。此外,在本實施例中, 可通過第三止擋部160的輔助,支撐一部分間接施予在彈性部120b的分力。 另外,由于第一齒112的齒厚T1(如圖1A)大于第二凹陷區124的寬度W1(如圖 1A),所以第一齒112不會嵌合于第二凹陷區124中。如此一來,在可抽換模 塊50移動的過程中,第一齒狀結構110a與第二齒狀結構120a并不會有中途 卡住的情形。因此,能夠避免第一齒狀結構110a與第二齒狀結構120a在結構 上不必要的干涉,而可讓可抽換模塊50順暢地移動。
再來請參考圖3C,在第一齒112越過了其他的凹陷區(如圖3B標示的128、 126、 124)之后,間接施予在第二齒狀結構120a上的作用力Fl消失,使得第 二固定件120能夠通過彈性部120b的彈性力量恢復至彎折前的狀態。如此一 來,第一齒狀結構110a便可與第二齒狀結構120a對應嵌合,而使得可抽換模 塊50固定至機殼60。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還可通過位于深度方向Dl上的第 一止擋部140來限制可抽換模塊50在深度方向Dl的移動距離。另外,可抽換 模塊50可位于第二固定件120與第二止擋部150 (或板件)之間,以讓第二固 定件120與第二止擋部150 (或板件)可定義出可抽換模塊50在橫向d2的移 動范圍。
在以下的段落中,將配合圖5A 圖5C來對可抽換模塊50自機殼60卸除的 流程進行說明。請先參考5A,第二固定件120還可具有一卸除部120c。卸除 部120c位于第二固定件120相對遠離模塊開口 66的一端。當卸除部120c受 一作用力F2時,卸除部120c帶動第二固定件120以彈性部120b為支點彎折。 在第二固定件120彎折之后,第二固定件120上的第二齒狀結構120a便會遠 離第一齒狀結構110a,使得第二齒狀結構120a與第一齒狀結構110a的嚙合關
8系解除。
接下來請參考圖5B,在第二齒狀結構120a與第一齒狀結構110a的嚙合關 系解除之后,便可沿一退出方向D2施予一作用力F3于可抽換模塊50,使得可 抽換模塊50朝機殼60外移動。其中,退出方向D2自機殼60內部往模塊開口 66延伸。
再來請參考圖5C,當施予卸除部120c的作用力F2(如圖5B)釋放之后,第 二固定件120便會通過彈性部120b的彈性恢復力而回復彎折前的狀態。接著, 持續施予作用力F3之后,可抽換模塊50即可自機殼60卸除。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通過第一齒狀結構與第二齒狀 結構的嚙合,即可讓可抽換模塊固定于機殼之中。并且,在可抽換模塊移動的 過程中,通過第一齒的齒厚大于第二齒的齒厚的設計,第一齒狀結構與第二齒 狀結構并不會有中途卡住的情形。因此,當使用者要安裝可抽換模塊時,使用 者僅需輕松地將可抽換模塊推入機殼之中即可安裝完成,相當快速且便利性又 高。此外,當使用者要拆卸可抽換模塊時,使用者只要施予一作用力于卸除部, 便可讓第一齒狀結構與第二齒狀結構的嚙合關系解除,而可毫無阻礙地將可抽 換模塊卸除,相當地方便又快速。
雖然本發明己以多個實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 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 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以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9
權利要求
1. 一種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適用于固定一可抽換模塊至一機殼中,包括一第一固定件,固定至該可抽換模塊的一側,且具有一第一齒狀結構,其中該第一齒狀結構包括一第一齒與一第二齒,而該第一齒的齒厚大于該第二齒的齒厚;以及一第二固定件,固定至該機殼,且具有一第二齒狀結構,其中該第二齒狀結構具有一第一凹陷區與一第二凹陷區,該第一凹陷區與該第二凹陷區分別對應容納該第一齒與該第二齒,且該第二凹陷區的寬度對應該第二齒的齒厚并小于該第一齒的齒厚,以讓該可抽換模塊通過該第一齒狀結構與該第二齒狀結構的嚙合而固定至該機殼。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可抽換模塊 位于該機殼的一模塊開口中,而該第一固定件與該第二固定件自該模塊開口往該機 殼的內部延伸。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凹陷區 位于該第二凹陷區相對遠離該模塊開口的一側。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固定件 還具有一彈性部,且該第二固定件通過該彈性部樞接至該機殼。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彈性部位于 該第二固定件靠近該模塊開口的一端。
6.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彈性部位于 相對該第二齒狀結構的一側,并自該第二固定件的中央區域延伸固定至該機殼。
7.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固定件 還具有一卸除部,位于該第二固定件相對遠離該模塊開口的一端,而該卸除部用以 帶動該彈性部彎折,以解除該第一齒狀結構與該第二齒狀結構的嚙合關系。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一第一止擋部,固接至該機殼,且位于該模塊開口往機殼內部延伸的一深度方向上,用以限制該可抽換模塊在該深度方向的移動距離。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第二止擋部,固接至該機殼,且位于該機殼相對該第二固定件的一側,其 中該可抽換模塊位于該第二固定件與該第二止擋部之間,且該第二固定件與該第二 止擋部定義出該可抽換模塊橫向的移動范圍。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固定件 與該第二固定件的材質為塑膠。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適用于固定一可抽換模塊至一機殼中。可抽換模塊的固定結構包括一第一固定件以及一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固定至可抽換模塊的一側,且具有一第一齒狀結構。第一齒狀結構包括一第一齒與一第二齒,而第一齒的齒厚大于第二齒的齒厚。第二固定件固定至機殼,且具有一第二齒狀結構。第二齒狀結構具有分別對應容納第一齒與第二齒的一第一凹陷區與一第二凹陷區,以讓可抽換模塊通過第一齒狀結構與第二齒狀結構的嚙合而固定至機殼。
文檔編號H05K7/14GK101466218SQ200710162130
公開日2009年6月24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18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18日
發明者李承育 申請人: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