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立井井筒吊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乘人設備,具體地說是一種立井井筒吊桶。主要用于礦井建 設井筒裝備安裝施工期間人員上下井和小型構件垂直運輸用。
背景技術:
目前立井井筒裝備安裝施工期間,要利用吊桶進行上下人員、小型物料的垂直運 輸工作。傳統的吊桶是立井井筒開鑿期間,提升矸石,升降人員和材料的主要容器,存在如 下弊端1、對于直徑D = IOOOmm的吊桶,吊桶底部至桶口高H = 1150mm,人員上下吊桶比
較費力。2、在往吊桶內裝卸小型構件時費力費時,容易碰傷構件,且費力。3、危險性大,主提鉤頭如下落過快,容易發生傾斜甚至歪倒,使吊桶內人員或物料 構件倒出,發生安全事故。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立井井筒吊桶,可以進 行升降人員和材料,既省力又安全。且施工方便、省力、并且安全性能高。本實用新型是以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立井井筒吊桶,包括吊桶筒體,吊桶筒 體由下框架、上框架、固定在下框架上的底板和兩端固定在下框架和上框架上的桶身組成; 在吊桶筒體的外周對稱分布安裝有4根框架槽鋼,框架槽鋼的上端有吊掛孔用于吊掛用; 在桶身上開有一個門,門上固定有可以開啟的門簾。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決了傳統的吊桶上下人員和物料費力費時易出事故 的缺陷,使用時既快又省力,安全有保證。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3是上、下框架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俯視圖圖5是保護罩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5的俯視圖;圖7是框架槽鋼結構示意圖;圖8是門簾結構示意圖。圖1中1、下框架,2、桶身,3、門簾,31、滑道,32、橫擔,33、吊鏈,34、套筒,35、掛 鉤,4、上框架,5、保護罩,6、框架槽鋼,61、吊掛孔,7、底板,8、觀察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一種立井井筒吊桶包括吊桶筒體,吊桶筒體由下框架1、上框架 4、固定在下框架1上的底板7和兩端固定在下框架1和上框架4上的桶身2組成;在吊桶 筒體的外周對稱分布安裝有4根框架槽鋼6,框架槽鋼6的上端有吊掛孔61 ;在桶身2上開 有一個門,門上固定有可以開啟的門簾3。為提高安全性,在吊桶筒體的頂部還安裝有弧形 保護罩5。如圖3、圖4所示,下框架1和上框架4為圓形,采用槽鋼14b經彎曲機加工成外 徑D = IOOOm的圓形,接縫處焊接,框架內槽鋼在框架圓形加工成形后,與之焊接。底板采 用6mm鋼板加工成D = IOOOm的圓形,并與下框架1焊接。保護罩加工成圖5和圖6所示 的圓弧形,焊接在上框架4上。桶身2用6mm鋼板加工,采用卷板機加工成內徑d =IOOOm的圓筒形,接縫處焊接, 并割出門孔洞和觀察孔8。下框架1和上框架4與桶身2是采用斷續焊接連接組裝成一體。如圖7所示框架槽鋼6上端向內彎曲,其上有吊掛孔61。框架槽鋼6與桶身及上、 下框架焊接。吊掛孔61用于穿鋼絲繩,通過鋼絲繩與主提升鉤頭連接。如圖8所示,門簾3由固定在門兩側的滑道31、安裝在滑道上可以沿滑道31上下 滑動的若干橫擔32及將若干橫擔32連接起來的至少兩條吊鏈33組成。橫擔32為金屬硬 質桿,其兩端固定有內徑大于滑道31外徑的套筒34,套筒34套裝在滑道31上。在門簾3 的上面還裝有用于掛門簾的掛鉤35。
權利要求一種立井井筒吊桶,其特征是包括吊桶筒體,吊桶筒體由下框架(1)、上框架(4)、固定在下框架(1)上的底板(7)和兩端固定在下框架(1)和上框架(4)上的桶身(2)組成;在吊桶筒體的外周對稱分布安裝有4根框架槽鋼(6),框架槽鋼(6)的上端有吊掛孔(61);在桶身(2)上開有一個門,門上固定有可以開啟的門簾(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立井井筒吊桶,其特征是在吊桶筒體的頂部還安裝有 弧形保護罩(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立井井筒吊桶,其特征是所述的門簾(3)由固定在門 兩側的滑道(31)、安裝在滑道上可以沿滑道(31)上下滑動的若干橫擔(32)及將若干橫擔 (32)連接起來的至少兩條吊鏈(33)組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立井井筒吊桶,其特征是所述橫擔(32)為硬質桿,其 兩端固定有內徑大于滑道(31)外徑的套筒(34),套筒(34)套裝在滑道(31)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立井井筒吊桶,其特征是在門簾(3)的上面還裝有用 于掛門簾的掛鉤(35)。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立井井筒吊桶,其特征是在桶身上還設有觀察孔(8)。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立井井筒吊桶,在立井井筒裝備安裝施工期間,進行上下人員、小型物料及小構件的垂直運輸。包括吊桶筒體,吊桶筒體由下框架、上框架、固定在下框架上的底板和兩端固定在下框架和上框架上的桶身組成;在吊桶筒體的外周對稱分布安裝有4根框架槽鋼,框架槽鋼的上端有吊掛孔用于吊掛用;在桶身上開有一個門,門上固定有可以開啟的門簾。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決了傳統的吊桶上下人員和物料費力費時易出事故的缺陷,使用時既快又省力,安全有保證。
文檔編號B66B17/10GK201694721SQ20102024270
公開日2011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30日
發明者史俊青, 曹友臣, 楊益明, 王家星, 鄭國青, 鐘習九, 錢喬國, 馬智民, 黃家貧 申請人:中煤第五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