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紡織品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防鉆絨面料。
背景技術:
1、傳統輕薄羽絨面料,通常會把兩塊防絨面料經過壓膠或者衍縫,再填充羽絨,但壓膠會因為水洗多次而使膠失去粘性,從而會使羽絨服跑絨,而衍縫時的針孔也會導致漏絨,從而使防鉆絨效果不理想。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防鉆絨面料,通過組織交織形成布邊區與非布邊區,布邊區交織形成充絨管道與充絨口,非布邊區交織充絨區與壓縫,不通過壓膠或衍縫,通過布邊充絨管狀通道的充絨口將羽絨填充至面料中的每一個充絨區,交織形成的壓縫可以使羽絨不跑,且不會鉆絨,表面形成的空氣界面保護膜可以加強鎖絨。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3、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防鉆絨面料,包括布邊區與非布邊區,所述布邊區與所述非布邊區包括表層與里層,所述布邊區通過所述表層與所述里層邊緣交織連接形成充絨管道,所述非布邊區通過所述表層與所述里層兩層作相互交換連接形成第一方形充絨區、第二方形充絨區、第三方形充絨區和方形壓縫,所述布邊區與所述非布邊區通過所述布邊區的表層與靠近所述非布邊區的表層交織連接,所述布邊區的里層與所述非布邊區的里層交織連接。
4、進一步的,所述充絨管道包括等分的充絨口,所述第一方形充絨區沿四條邊向外延展交織有4個所述第二方形充絨區,所述第三方形充絨區位于4個所述第二方形充絨區包圍的中心,斜向相鄰兩個所述第一方形充絨區交界處交織有兩個所述方形壓縫,所述充絨口在緯向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形充絨區相通,經向方向上的2個所述第二方形充絨區與所述第一方形充絨區上下相通,緯向方向上的2個所述第二方形充絨區與所述第一方形充絨區左右相通,所述第三方形充絨區與所述第二方形充絨區四向相通。
5、進一步的,在一個完全組織循環中,72根經紗為一個循環,64根緯紗為一個循環,第1—72根經紗中單數經紗為第一經紗,第1—72根經紗中雙數經紗為第二經紗,第1—64根緯紗中單數緯紗為第一緯紗,第1—64根緯紗中雙數緯紗為第二緯紗。
6、進一步的,在一個完全組織循環中,第1—8根經紗與第1—64根緯紗交織形成所述充絨管道,第1—8根經紗與第1—8根緯紗交織形成所述充絨口,第9—72根經紗與第1—64緯紗交織形成所述第一方形充絨區、所述第二方形充絨區、所述第一方形充絨區和所述方形壓縫。
7、進一步的,所述布邊區與所述非布邊區中所述第一經紗與第二經紗紗線排列為1:1,所述第一緯紗與第二緯紗紗線排列為1:1。
8、進一步的,所述布邊區經緯紗線交織組織為平紋組織或2/2方平組織或2/2斜紋組織,所述非布邊區經緯紗線交織組織為平紋組織或2/2方平組織或2/2斜紋組織。
9、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經紗與所述第一緯紗采用15d—75d的腈綸纖維,所述第二經紗與第二緯紗采用20d—80d的聚酯纖維,面料經緯密度總和為250根/英寸—400根/英寸。
10、進一步的,所述面料門幅為144cm,所述布邊區第1—8經紗通過循環21次形成2cm的所述充絨管道,第9—72經紗通過循環210次形成142cm的所述非布邊區。
11、進一步的,所述面料表面覆有一層保護膜。
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經緯紗線通過組織交織,在布邊形成充絨通道,通過充絨管道的充絨口將羽絨填充至非布邊區的第一方形充絨區與第三方形充絨區中,且通過經緯紗線交織形成的方形壓縫代替傳統的縫線,使羽絨不會跑絨,無針孔使羽絨不會漏出來,且面料表面覆有一層空氣界面保護膜,從而使面料保持持續的充絨量且同時可以持續鎖絨,使用時可以持續保持熱量。
1.一種防鉆絨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布邊區(100)與非布邊區(200),所述布邊區(100)與所述非布邊區(200)包括表層(201)與里層(202),所述布邊區(100)通過所述表層(201)與所述里層(202)邊緣交織連接形成充絨管道(300),所述非布邊區(200)通過所述表層(201)與所述里層(202)兩層作相互交換連接形成第一方形充絨區(401)、第二方形充絨區(402)、第三方形充絨區(501)和方形壓縫(502),所述布邊區(100)與所述非布邊區(200)通過所述布邊區(100)的表層(201)與靠近所述非布邊區(200)的表層(201)交織連接,所述布邊區(100)的里層(202)與所述非布邊區(200)的里層(202)交織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防鉆絨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絨管道(300)包括等分的充絨口(600),所述第一方形充絨區(401)沿四條邊向外延展交織有4個所述第二方形充絨區(402),所述第三方形充絨區(501)位于4個所述第二方形充絨區(402)包圍的中心,斜向相鄰兩個所述第一方形充絨區(401)交界處交織有兩個所述方形壓縫(502),所述充絨口(600)在緯向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形充絨區(401)相通,經向方向上的2個所述第二方形充絨區(402)與所述第一方形充絨區(401)上下相通,緯向方向上的2個所述第二方形充絨區(402)與所述第一方形充絨區(401)左右相通,所述第三方形充絨區(501)與所述第二方形充絨區(402)四向相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防鉆絨面料,其特征在于,在一個完全組織循環中,72根經紗為一個循環,64根緯紗為一個循環,第1—72根經紗中單數經紗為第一經紗(110),第1—72根經紗中雙數經紗為第二經紗(120),第1—64根緯紗中單數緯紗為第一緯紗(130),第1—64根緯紗中雙數緯紗為第二緯紗(140)。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防鉆絨面料,其特征在于,在一個完全組織循環中,第1—8根經紗與第1—64根緯紗交織形成所述充絨管道(300),第1—8根經紗與第1—8根緯紗交織形成所述充絨口(600),第9—72根經紗與第1—64緯紗交織形成所述第一方形充絨區(401)、所述第二方形充絨區(402)、所述第三方形充絨區(501)和所述方形壓縫(502)。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一種防鉆絨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布邊區(100)與所述非布邊區(200)中所述第一經紗(110)與第二經紗(120)紗線排列為1:1,所述第一緯紗(130)與第二緯紗(140)紗線排列為1:1。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防鉆絨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布邊區(100)經緯紗線交織組織為平紋組織或2/2方平組織或2/2斜紋組織,所述非布邊區(200)經緯紗線交織組織為平紋組織或2/2方平組織或2/2斜紋組織。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一種防鉆絨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經紗(110)與所述第一緯紗(130)采用15d—75d的腈綸纖維,所述第二經紗(120)與第二緯紗(140)采用20d—80d的聚酯纖維,面料經緯密度總和為250根/英寸—400根/英寸。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防鉆絨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門幅為144cm,所述布邊區(100)第1—8經紗通過循環21次形成2cm的所述充絨管道(300),第9—72經紗通過循環210次形成142cm的所述非布邊區(200)。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防鉆絨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層(201)表面覆有一層保護膜(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