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適用于兩種作物同行間作的排種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9872896閱讀:402來源:國知局
一種適用于兩種作物同行間作的排種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適用于兩種作物同行間作的排種機,屬于農業播種機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間作套種是指運用作物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在同一地塊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寬窄比例進行種植的農業生產模式,也稱為立體農業。對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長短稍有參差的作物進行合理搭配,可提高光能、土地以及地上空間的利用率,有助于提高間作套種效果,促進農業增產增收。一般把幾種作物同時期播種的叫間作,不同時期播種的叫套種。間作套種能夠合理配置作物群體,使作物高矮成層、相間成行,調整了田間結構,變單作頂部平面用光為分層、分時交替用光,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風、透光條件;同時,兩種作物間作套種還可產生互補作用,例如豆科與禾本科間作有利于補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
[0003]伴隨農業機械化播種技術的發展,考慮到后期機械化收獲的需要,當前針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機械化播種都是以“不同行間作”的方式進行的。例如,我國現有的玉米大豆間作播種主要有7+1模式(7行大豆間作I行玉米)、12+2模式(12行大豆間作2行玉米)、2+2模式(2行大豆間作2行玉米)等。而尚未見到針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進行機械化“同行間作”播種的報道,即在同一機械化播種行內交替進行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的播種。
[0004]新形勢下,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進行機械化“同行間作”播種仍有其研發必要與市場需求:(I)與“不同行間作”相比,“同行間作”更利于田間多個方向的通風與透光,作物的通風、透光條件更好,因而同等條件下更利于作物的生長;(2)“同行間作”對于通風、采光條件不好的設施農業大棚、溝谷地塊等尤其適用;(3)與“不同行間作”相比,“同行間作”在空間上使具有補益效果的作物離得更近,因而更利于發揮其補益效果;(4)“同行間作”并非完全不利于機械化收獲,對于生育季節不相近(高桿作物先熟、低桿作物后熟)的情況,可以通過適當調整收割高度、收割速度等收割參數來克服機械化收獲問題。

【發明內容】

[0005]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適用于兩種作物同行間作的排種機,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用于兩種作物同行間作的排種機,該排種機包括精量供種裝置、動力傳動裝置和種籽導流裝置。其中,精量供種裝置包括分隔為兩個底部設有開口的儲存空間的種籽儲存箱6,安裝在種籽儲存箱6儲存空間正下方的兩個種量調節箱9,17,具體安裝在中心線兩側的居中位置,并且正對種籽儲存箱底部的出種口,安裝在每個種量調節箱9,17下端的接種杯10,20以及安裝在接種杯10,20下端的導種管3,11。動力傳動裝置包括兩根排種軸21,22,位于排種軸21,22中部的外槽輪24,28,位于排種軸21,22—端的鏈輪7,15,25,27以及連接兩根排種軸21,22的鏈條26。其中,每根排種軸21,22貫穿一個種量調節箱9,17,外槽輪24,28設置于種量調節箱9,17的內部。種籽導流裝置包括中心軸31,滾筒12和鴨嘴體13,其中,滾筒12為圓柱形,具有一個或不具有側面,中心軸31穿過滾筒12的軸心,當滾筒12具有一個側面時,在側面中心設有軸承35和軸承圈35,滾筒12與外腔端蓋
1、內腔端蓋30、內腔外腔分隔圈39形成環形外腔,內腔端蓋30、內腔外腔分隔圈39與中心軸31形成內腔,鴨嘴體13穿過滾筒12側壁并沿滾筒12圓周方向均勻分布,鴨嘴體13分為長、短鴨嘴體,其中長鴨嘴體與內腔連通,短鴨嘴體與外腔連通;兩根導種管3,11的末端分別穿過外腔端蓋I與外腔連通,穿過外腔端蓋I和內腔端蓋30與內腔連接。
[0007]優選地,所述內外腔分隔圈39的半徑為滾筒12半徑的三分之二,并且內外圈分隔圈39的整體厚度低于滾筒12的整體厚度。
[0008]優選地,所述種量調節箱9,17,上部與種籽儲存箱6分割空間底部開孔(即出種口)對應位置設有播量調節插板8,18;所述外槽輪24,28為不完全式外槽輪,槽式為直槽式或螺旋槽式;在種量調節箱9,17的側面設有阻塞輪19,23;排種軸21,22的一端設有鏈輪7,15,25,27,另一端設有調節手柄4,5。
[0009]優選地,每根排種軸21,22上設有兩個鏈輪7,15,25,27,其中一個位于排種軸21,22的端點處,另一個設在靠近端點處,每根排種軸21,22上的鏈輪7,15,25,27位置等同,且鏈條26通過靠近端點處的鏈輪連接兩個排種軸21,22。
[0010]優選地,所述長鴨嘴體和短鴨嘴體間隔設置。
[0011]更優選地,所述長鴨嘴體和短鴨嘴體各3個,間隔設置,相鄰長鴨嘴體或短鴨嘴體夾角為120度,相鄰長鴨嘴體和短鴨嘴體的角度為60度。
[0012]優選地,所述導種管3,11位于滾筒12的同一側面或不同側面。
[0013]優選地,所述內腔,內腔端蓋30安裝固定在內外腔分隔圈39上,在中心軸31上固定有掃種扇葉34,將內腔分割為不同空間;所述外腔,在滾筒12中設有固定安裝在滾筒12側壁上的種籽擋環29,外腔端蓋I安裝在種籽擋環29的滑道中,在滾筒12內壁和內外腔分隔圈39外壁間插裝固定有擋種板33,具體安裝在接通外腔鴨嘴體13的鴨嘴管口前方少許距離處,從而將外腔分隔為不同空間,即若干小區域,以有利于種籽進入鴨嘴體13。
[0014]優選地,所述中心軸31采用階梯軸,在中心軸31兩端的最外側設有處于中心軸31階梯位置處的定位擋環14,16,定位擋環14,16的內側依次設有與中心軸31間隙配合的滾筒12,外腔端蓋I,內腔端蓋30和掃種扇葉34。
[0015]優選地,所述內外腔分隔圈39的寬度不大于滾筒12的寬度。
[0016]優選地,所述種籽導流裝置還包括安裝在中心軸31兩端的固定架2,采用螺紋螺母固定連接,以實現整個機組的固定。
[0017]更優選地,動力傳動裝置包括鏈輪I 7、鏈輪II 27、鏈輪III 25、鏈輪IV 15、鏈條26、排種軸I 22、排種軸II 21,排種軸I 21與安裝有調節手柄相對的一端安裝有鏈輪I 7、鏈輪II 27,鏈輪I 7處于排種軸I 22的端處,以傳入動力,使排種軸I帶動外槽輪I 28轉動以實現排種,鏈輪II 27安裝在種籽存儲箱離鏈輪I 7較近的側面與鏈輪I 7中間的排種軸I22上,鏈輪III 25安裝在排種軸II 21上與鏈輪II 27等同位置,鏈輪III 25與鏈輪II 27通過鏈條聯接傳動,用于向排種軸II 21上的外槽輪II 24輸送排種動力,鏈輪IV 15固定安裝在排種軸II 21上與鏈輪I 7的等同位置處,鏈輪IV 15可以與外部的肥箱或者其他部件相適應,以增強本發明播種的適應性。
[0018]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1)本發明設計的用于兩種作物同行間作的排種器,彌補了“同行間作”自動化機械播種的空白,充分利用了作物的生長特性,進行合理搭配以提高光能、土地以及地上空間的利用率,有助于提高間作套種效果,促進農業增產增收;(2)本發明設計的同行間作的排種器,使不同生長特性的作物高矮成層、相間成行,調整了田間結構,更好的利用通風條件,利于生長;(3)本發明采用的雙型面排種裝置設計,使“同行間作”變為可能,讓作物在空間上離得更近,使具有補益效果的作物因而更利于發揮其補益效果,減少化肥的濫用。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整機的軸測圖。
[0020]圖2為圖1所示實施例另一視角整機的軸測圖。
[0021]圖3為圖1所示實施例精量供種裝置拆去種量儲存箱的示意圖。
[0022]圖4為圖3所示實施例拆去種量調節箱、播量調節插板的另一視角示意圖。
[0023]圖5為圖1所示實施例種籽導流裝置拆去外腔端蓋、固定架的配合示意圖。
[0024]圖6為圖5所示實施例種籽導流裝置拆去種籽擋環、內腔端蓋配合示意圖。
[0025]圖7為圖5所示實施例的種籽導流裝置中的滾筒結構示意圖。
[0026]圖8為圖5所示實施例的種籽導流裝置中的內腔端蓋結構示意圖。
[0027]圖9為圖8內腔端蓋另一側面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10為圖5所示實施例的種籽導流裝置中的中心軸及定位擋環配合示意圖。
[0029]圖11為是圖10所示實施例的種籽導流裝置中的定位擋環結構示意圖。
[°03°]圖中:1、外腔端蓋2、固定架3、導種管II 4、調節手柄I 5、調節手柄II 6、種籽儲存箱7、鏈輪I 8、播量調節插板I 9、種量調節箱I 10、接種杯I 11、導種管I12、滾筒13、鴨嘴體14、定位擋環II 15、鏈輪IV 16、定位擋環I 17、種量調節箱II18、播量調節插板II 19、阻塞輪II 20、接種杯II 21、排種軸II 22、排種軸I 23、阻塞輪I 24、外槽輪II 25、鏈輪III 26、鏈條27、鏈輪II 28、外槽輪I 29、種籽擋環30、內腔端蓋31、中心軸32、緊固螺栓I 33、擋種板34、掃種扇葉35、軸承36、軸承圈37、滾筒定位圈38、緊固螺栓II 39、內外腔分隔圈40、內腔端蓋定位圈41、定位擋環內圈。
【具體實施方式】
[0031]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不受實施例的限制。
[0032]參照圖1?圖11所示的實施例中,種籽儲存箱6安裝在整個機體的正上方,種量調節箱19、種量調節箱II 17分別處于種籽儲存箱6的正下方位置,安裝在中心線兩側的居中位置,并且正對種籽儲存箱6底部的出種口,排種軸I 22在靠近導種管的一側安裝有調節手柄14,排種軸I 22與安裝有調節手柄I 4相對的一端安裝有鏈輪I 7、鏈輪II 27,鏈輪I 7處于排種軸I 22的端處,以傳入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