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食用菌栽培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食用菌產品生產工藝技術領域,特別是陽臺上用食用菌栽培架的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食用菌營養價值高,經濟便宜,已成為當今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菜肴之一。然而很多食用菌都無法長時間保險,尤其是茶樹菇,超市、菜場內幾乎看到不新鮮茶樹菇,因此人們可以考慮在家里自己種植食用菌,即種即食,可以有效的保持食用菌的營養價值。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食用菌栽培架,用來栽培食用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出了一種操作方便且實用的食用菌栽培架。
[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食用菌栽培架,包括架體和栽培床;沿架體的水平方向設有若干組不同高度的導軌;所述導軌焊接在架體兩側的橫桿上,并將架體分割成多層放置栽培床的空間;所述導軌的上端設置有多個滑輪;所述栽培床放置在導軌上;所述栽培床的兩側設置有側耳;所述側耳可以在滑輪上滑動;所述每相鄰的兩個導軌之間的距離控制在25?30厘米。
[0005]優選的,所述架體兩側的頂端設有半圓形拉環。
[0006]優選的,所述導軌設置3?5組。
[0007]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0008]本實用新型的食用菌栽培架,結構簡單,體積小,適合人們在家里栽培食用菌,將食用菌棒放入栽培床后通過滑輪結構輕松的放置在架體上,需要灑水或者采收時可一層一層拉出來操作,方便實用,床架兩側半圓形拉環的設計方便搬放,以滿足食用菌的生長要求。
【附圖說明】
[000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
[0010]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栽培架的結構示意圖;
[0011]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栽培架的側視圖;
[0012]附圖3是附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0013]其中:1、架體;2、栽培床;3、導軌;4、橫桿;5、側耳;6、滑輪;7、拉環。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15]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食用菌栽培架,包括架體I和栽培床2;沿架體I的水平方向設有若干組不同高度的導軌3;所述導軌3焊接在架體I兩側的橫桿4上,并將架體I分割成多層放置栽培床2的空間;所述導軌3的上端設置有多個滑輪6;所述栽培床2放置在導軌3上;所述栽培床2的兩側設置有側耳5;所述側耳5可以在滑輪6上滑動;所述每相鄰的兩個導軌3之間的距離控制在25?30厘米。
[0016]進一步的說明,所述架體I兩側的頂端設有半圓形拉環7。由于食用菌的生長對溫度、濕度、光照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按照生長需求放置在室內角落或者放置在陽臺上,半圓形拉環的設計是為了方便搬放。
[0017]進一步的說明,所述導軌3設置3~5組,相應的栽培床2也有3~5組,整個栽培架的高度在1.6米以內,同樣是為了方便搬放。
[0018]本發明所述的食用菌栽培架,結構簡單,體積小,適合人們在家里栽培食用菌,將食用菌棒放入栽培床后通過滑輪結構輕松的放置在架體上,需要灑水或者采收時可一層一層拉出來操作,方便實用,床架兩側半圓形拉環的設計方便搬放,以滿足食用菌的生長要求。
[0019]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應用范例,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變換或者等效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權利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食用菌栽培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架體和栽培床;沿架體的水平方向設有若干組不同高度的導軌;所述導軌焊接在架體兩側的橫桿上,并將架體分割成多層放置栽培床的空間;所述導軌的上端設置有多個滑輪;所述栽培床放置在導軌上;所述栽培床的兩側設置有側耳;所述側耳可以在滑輪上滑動;所述每相鄰的兩個導軌之間的距離控制在25?30厘米。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栽培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體兩側的頂端設有半圓形拉環。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栽培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軌設置3~5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食用菌栽培架,包括架體和栽培床;沿架體的水平方向設有若干組不同高度的導軌;所述導軌焊接在架體兩側的橫桿上,并將架體分割成多層放置栽培床的空間;所述導軌的上端設置有多個滑輪;所述栽培床放置在導軌上;所述栽培床的兩側設置有側耳;所述側耳可以在滑輪上滑動;所述每相鄰的兩個導軌之間的距離控制在25~30厘米。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食用菌栽培架結構簡單,體積小,適合人們在家里栽培食用菌,將食用菌棒放入栽培床后通過滑輪結構輕松的放置在架體上,需要灑水或者采收時可一層一層拉出來操作,方便實用。
【IPC分類】A01G1/04
【公開號】CN205284285
【申請號】
【發明人】顧林男
【申請人】蘇州市經緯農產品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8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