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果樹主干皮切剝給藥促果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農業技術領域,是通過對果樹主干皮切剝給藥,促使不結果或結果少的果樹大量結果,并能使正常結果的果樹大幅度增產的方法。
目前公知的果樹促果法,除加強果園的水、肥、病蟲害防治、適當修剪等措施外,還有枝條環剝,擰枝等辦法。在這些措施中,前者是基礎,后者屬技術性措施。而這些技術措施的目的都是調節和改善果樹的營養分配和生長素的分布,使之有利于開花結果。然而這些技術措施都存在著工作量大、效果不顯著、不持久的問題,原因是一株成年果樹有數十甚至數百的枝條,不能都作環剝,也不能在主干上環剝,因為那樣會使根部得不到營養而造成果樹枯死,而枝條上的環剝、擰枝就存在著選擇和工作量大的問題,前者需要豐富的經驗,后者需要大量的工時。另外,果樹不開花結果或者結果少,還與果樹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有關。根據營養元素相互間的拮抗和促進關系,氮、鉀和鈣都會抑制硼的吸收,而磷、鈣、鋅、銅、錳又都會抑制鐵的吸收,而硼在果樹的開花結果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而鐵是促進光合作用最重要的微量元素,所以對于不結果或結果少的果樹,其中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和某些微量元素施用過量而造成硼、鐵的缺乏,往往是一個重要而常見的因素。對微量元素的施用,通常是采用葉面噴施的辦法,但是果樹一旦缺鐵,不論是根部灌施還是葉面噴施鐵劑,都很難糾正其缺鐵癥狀,同時,成年果樹樹冠大,噴施用藥多、勞動量大,而且受天氣的影響也大,以上問題都需要更好的辦法加以解決。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果樹主干皮切剝給藥促果法,以極為簡單的方法,同時解決前述的幾個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對于不結果,或結果少的成年果樹,在排除水肥不足及病蟲害因素后,于7-9月期間在其主干第一分杈以下的部分,橫向平行切割兩刀,深達木質部,兩刀口間寬度為5-10毫米,刀口長度為切口處主干周長的1/2-2/3,然后剝掉兩刀口間的樹皮,露出木質部,用直徑2-3厘米的脫脂棉條浸入由四硼酸鈉∶硫酸亞鐵∶水=1∶2∶3000的藥液中,撈出后貼敷在傷口部位,外周用塑料薄膜包裹并扎住兩端,20天后去掉薄膜和棉條使傷口暴露。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可集環剝、葉面噴施等技術措施的優點于一體,而且其操作十分簡便,它可減少實施這些措施的工作量90%以上,省去微量元素藥用量90%以上,而效果卻遠比前者好,還消除了環剝法的副作用,其原因在于
(1)由于只對果樹主干皮切剝,可免去對大量枝條的環剝,因而可節省大量的操作時間,另外由于切剝的位置在主干下部,可使操作十分方便,從而免去搭架或爬樹之勞;(2)通過對主干皮的切剝,可調整和改善整株果樹的營養分配和生長素分布,而不僅僅是部分枝條;(3)由于只切剝主干周長的1/2-2/3,既能收到環剝的良好效果,又保留了營養向基輸送的必要通道,而且有利于以后傷口的愈合;(4)有些果樹品種在環剝之后被環剝的枝條會逐漸枯黃、生長停止,嚴重的甚至枯死,這是因為環剝后的枝條不再為母體作貢獻,因而母體對這些枝條則表現出一種“廢用性淘汰”特性,如果采用本法,則可避免上述問題;(5)與噴施法相比,采用在切剝的傷口中貼敷這兩種微量元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因在于這種給藥法類似人體靜脈輸液,先讓藥液通過皮質下行至根部,使根部營養狀態得到改善,然后通過根尖的轉換再將藥液通過木質部上輸至樹冠的各部分,從而使樹的整體營養狀況都得到改善,然而其藥用量卻不到葉面噴施的5%;(6)采用本法,既能讓不結果或結果少的果樹在次年收到碩果滿枝的效果,又能使結果正常的果樹提高產量20%-30%。
權利要求
1.一種果樹主干皮切剝給藥促果法,包括主干樹皮的切割、剝離、藥液配制、敷貼、包扎、去縛等工序,其特征是在七一九月期間,于果樹主干第一分杈以下部位,橫向平行切兩刀,深達木質部,兩刀口間距為5-10毫米,切口長度為切口處主干周長的1/2-2/3,剝去兩刀口間的樹皮,露出木質部,用直徑2-3厘米粗的脫脂棉條,浸入含有四硼酸鈉和硫酸亞鐵的水溶液中,撈出后敷貼在樹干的切口上,外周裹以塑料薄膜,并將薄膜上下兩端扎緊,20天后去掉薄膜和棉條,露出切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果樹主干皮切剝給藥促果法,其特征是藥液的組成及配制比例是四硼酸鈉∶硫酸亞鐵∶水=1∶2∶3000。
全文摘要
一種果樹主干皮切剝給藥促果法,通過對果樹主干皮切剝給藥,促使不結果或結果少的果樹大量結果,并能使正常結果的果樹大幅度增產。本發明集環剝、葉面噴施等技術措施的優點于一體,而且其操作十分簡便,它可減少實施這些措施的工作量90%以上,省去微量元素藥用量90%以上,而效果卻遠比前者好,還消除了環剝法的副作用。
文檔編號A01N59/16GK1409954SQ0213405
公開日2003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02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02年11月14日
發明者梁德富 申請人: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