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丁硫克百威微乳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藥殺蟲劑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丁硫克百威微乳劑。
背景技術:
農藥微乳劑是80年代新開發的一種環境友好的綠色農藥制劑,它以水為介質,借助分散、乳化等作用對不溶于水的有效活性組分,通過勻化工藝,將其均勻分散在水中,形成水包油型的熱力學穩定體系。乳液中分散相經勻化后液滴直徑≤0.1um,所以產品外觀透明,物理、化學穩定性好,對植物和昆蟲組織細胞滲透性強,防效高。
微乳劑以水為主溶劑,不但節省了大量有機溶劑,而且藥劑施用后大為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對于維護農業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丁硫克百威(carbosulfan)是美國FMC公司1980年開發的一種高效廣譜殺蟲、殺螨、殺線蟲劑,為克百威的低毒化衍生物。它具有內吸、觸殺和胃毒作用,用于防治蚜蟲、金針蟲、螨、跳甲、馬鈴薯甲蟲、果樹卷葉蛾、稻癭蚊、蘋果蠹蛾、茶微葉蟬、梨小食心蟲、介殼蟲、銹螨、稻飛虱、菜青蟲等,它用作土壤處理劑時,可防治地下害蟲和葉面害蟲。
丁硫克百威劑型已有可濕性粉劑、乳油、顆粒劑等劑型。例如,US 4281014公開了含有丁硫克百威的各種穩定化制劑包括乳油、可濕性粉劑、粒劑等。但是由于這些傳統劑型對藥效發揮和環境保護都存在一定的影響,所以尋找一種有效、安全、對環境污染小的丁硫克百威劑新制劑乃是市場急需。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乳液性能好、透明溫度范圍寬、分解率低和對環境污染小的丁硫克百威微乳劑。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丁硫克百威微乳劑,含有丁硫克百威、磷酸酯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環氧化物和水,其特征在于,制劑中配入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防凍劑和助溶劑,各組份的重量配比為丁硫克百威5~25%;磷酸酯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3~20%;非離子表面活性劑3~20%;環氧化物1~10%;防凍劑1~10%;助溶劑5~20%;水補至100%。
所述的磷酸酯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選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類及其鹽或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類及其鹽。
所述的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選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類、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芐基酚聚氧乙烯醚類、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類、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類、蓖麻油環氧乙烷加成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芳基酚聚氧乙烯甲醛縮合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的一種或者兩種及以上的組合物。
所述的環氧化物為環氧大豆油或環氧氯丙烷或環氧亞麻油的一種。
所述的助溶劑為丁醇或異丁醇。
所述的防凍劑為尿素或C2-C4低級脂肪醇的一種或兩種的組合物。
丁硫克百威對酸、對熱、和對水不穩定,制備微乳劑的關鍵是降低丁硫克百威的水解和保持微乳狀液的穩定性。
在本發明中,采用磷酸酯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環氧化物的乳化-分散-穩定體系,可以配制出理化性能優異的丁硫克百威微乳劑,磷酸酯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可以考慮分子量大、吸附能力強、分散能力強和能生物降解的物質。可選例如烷基磷酸酯類、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磷酸酯類、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或烷基聚氧丙烯醚磷酸酯類、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類、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類。烷基磷酸酯類如烷基磷酸酯三乙醇胺;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磷酸酯類如亞油酸聚氧乙烯酯磷酸酯、亞麻酸聚氧乙烯酯磷酸酯、蓖麻油酸聚氧乙烯酯磷酸酯等;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類如異辛基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十八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油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等;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類如辛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十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和十六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類如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及其金屬鹽或胺鹽。
優選的磷酸酯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可以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類、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類及其鹽(堿金屬鹽或胺鹽)的一種,也可以是兩種及兩種以上的組合物。根據所選的磷酸酯的類型的不同,適合的磷酸酯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EO值一般為2-20,優選為4-16。
本發明中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可選用諸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類、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芐基酚聚氧化乙烯醚類、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類、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類、蓖麻油環氧乙烷加成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芳基酚聚氧乙烯甲醛縮合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等。配入的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可以是其中的一種,也可以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物。
穩定劑選用環氧化合物,優選的是環氧氯丙烷、環氧大豆油、環氧亞麻油、環氧化蓖麻油。配入的穩定劑可以選用一種,也可以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物。
本發明的助溶劑選自丁醇或異丁醇。
本發明中,防凍劑選自尿素、C2-C4低級脂肪醇的一種或兩種的組合。C2-C4低級脂肪醇可以是乙醇、乙二醇、聚乙二醇、丙醇、異丙醇、丙二醇、丙三醇和叔丁醇,優選尿素、丙三醇或乙二醇作為防凍劑。
該微乳劑可用已知的方式制備,例如采用油相加入到水相的直接乳化法、轉相法(反相法)、可乳化油法、二次乳化法,參見《農藥劑型加工技術》(第二版),第406-407頁,劉步林,化學工業出版社,1998年10月。發明實施例采用轉相法制備,它將農藥與乳化劑、溶劑等充分混合成均勻透明的油相,在攪拌下慢慢加入蒸餾水或去離子水,形成油包水型乳狀液,再經攪拌加熱,使之迅速轉相成水包油型,冷卻至室溫使之達到平衡,然后經過濾,可制得穩定的O/W型微乳劑。
本發明同乳油、顆粒劑、粉劑等傳統劑型品種相比,丁硫克百威微乳劑有如下五個優點(1)閃點高,不燃不爆炸,生產、貯運和使用安全;(2)不用或少用有機溶劑,環境污染小,對生產者和使用者的毒害大為減輕,有利于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3)以水為基質,資源豐富價廉,產品成本低,包裝容易;(4)噴灑臭味較輕,對作物藥害及果樹落花落果現象明顯減少;(5)微乳劑乳狀液的粒子超微細,比通常的乳油粒子小,對植物和昆蟲細胞有良好滲透性,吸收率高,在低劑量能發生藥效。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5%丁硫克百威微乳劑組份 重量百分含量丁硫克百威5%環氧亞麻油1%丁醇 5%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5%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鈉鹽5%乙二醇5%水補至100%制備方法把上述配比的預先稱量好的丁硫克百威、環氧大豆油、丁醇、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鈉鹽分別投入勻質混合機中充分攪拌均勻,然后慢慢加入溶解有乙二醇的水相,強烈混合并勻化,即制得5%丁硫克百威微乳劑。
實施例210%丁硫克百威微乳劑組份 重量百分含量丁硫克百威 10%環氧大豆油 1%異丁醇 10%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7%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鉀鹽8%聚乙二醇(200) 4%水 補至100%配制方法同實施例1實施例315%丁硫克百威微乳劑組份 重量百分含量丁硫克百威15%環氧氯丙烷3%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胺鹽10%異丁醇15%尿素 5%水補至100%配制方法同實施例1實施例420%丁硫克百威微乳劑重量 百分含量丁硫克百威20%環氧氯丙烷5%蓖麻油環氧乙烷加成物 10%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胺鹽10%
丁醇 15%尿素 3%乙二醇3%水補至100%配制方法同實施例1。
本發明實施例配制的丁硫克百威微乳劑的理化性能為外觀淺棕色透明液體;乳液穩定性以任何比例水稀釋的乳液穩定;熱貯穩定性在54℃下貯存2周外觀保持透明均相,分解率≤5%;冷貯穩定性在0~-10℃冰箱中貯存24小時,放至室溫能恢復透明狀態。
透明溫度范圍0~60℃經時穩定性常溫下可穩定貯存兩年以上。
本發明制取的20%丁硫克百威微乳劑與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丁硫克百威;10%農乳4210;二甲苯補至100%)對苜蓿蚜的室內毒力測定數據如下表
從表中數據可知相同含量的丁硫克百威微乳劑與乳油制劑相比,對殺蟲活性比乳油制劑有更高的優勢。
權利要求
1.一種丁硫克百威微乳劑,含有丁硫克百威、磷酸酯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環氧化物和水,其特征在于制劑中配入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防凍劑和助溶劑,各組份的重量配比為丁硫克百威5~25%;磷酸酯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3~20%;非離子表面活性劑3~20%;環氧化物1~10%;防凍劑1~10%;助溶劑5~20%;水補至10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丁硫克百威微乳劑,其特征是磷酸酯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選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類或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類及其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丁硫克百威微乳劑,其特征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選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類、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芐基酚聚氧乙烯醚類、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類、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類、蓖麻油環氧乙烷加成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芳基酚聚氧乙烯甲醛縮合物、芳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的一種或者一種以上的組合物。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丁硫克百威微乳劑,其特征是環氧化物為環氧大豆油或環氧氯丙烷或環氧亞麻油的一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丁硫克百威微乳劑,其特征是助溶劑為丁醇或異丁醇。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丁硫克百威微乳劑,其特征是防凍劑為尿素或C2-C4低級脂肪醇的一種或兩種的組合。
全文摘要
一種丁硫克百威微乳劑,屬于農藥殺蟲劑制造技術領域。含有丁硫克百威、磷酸酯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環氧化物和水,其特征在于配入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防凍劑和助溶劑,各組份的重量配比為丁硫克百威5~25%;磷酸酯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3~20%;非離子表面活性劑3~20%;環氧化物1~10%;防凍劑1~10%;助溶劑5~20%;水補至100%。本發明以水為基質,產品成本低,包裝容易,生產、貯運和使用安全;環境污染小,有利于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
文檔編號A01N47/10GK1593134SQ20041002550
公開日2005年3月16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04年6月18日
發明者黃松其, 斯曉帆, 陳杰輝, 姜影屏 申請人: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