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天山野生蘑菇人工栽培菌種及其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食用菌的新菌種及其栽培方法,該菌種的生物學分類屬真菌門,擔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蘑菇屬。
二、技術指導在我國新疆沿天山北坡帶的廣大森林和草原上,生長著一種野生蘑菇,它不但個大、肉厚,具有一種濃郁的獨特香味,味道十分鮮美,而且還富有多種維生素和營養成份,具有抗癌,降血壓,降血糖等醫療作用。但由于其產量極少,形不成商品,故長期以來,不為外界所知。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草場的退化、草原載畜量的增加以及人為的濫采亂挖,使得這一珍稀的資源瀕臨滅絕的邊緣。針對這一情況,哈密農業學校自2003年春組織教學和科研人員開展了天山野生蘑菇的人工馴化育種和栽培的研究,并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本項研究已申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并獲準立項。在申請立項時委托新疆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進行立項查新,查新結論為“在國內文獻中,未見具備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野生菌株分離,適合人工栽培的培養基配方篩選和蘑菇菌種選育等人工馴化技術要點的密切相關文獻報道,新疆亦未見同類研究的文獻報道。”三、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以天山野生蘑菇為標本,經人工培育,馴化而成的蘑菇菌種及其栽培方法。該菌種不但有天山野生蘑菇的香味和營養成份,而且抗逆性,抗雜菌性強,遺傳性能穩定,適宜于人工栽培。
本發明的天山野生蘑菇人工馴化栽培菌種是蘑菇種(Agaricus),蘑菇屬(Agaricus campestris)的一個新菌株,它的分類學命名為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天A1號,它是采集新疆天山北坡野生蘑菇標本,采用組織分離,經馴化,提純而成,其菌學特征為A、子實體單生或群生,形狀為傘狀,傘蓋為圓形,直徑一般5厘米-10厘米,最大可達25厘米,傘蓋表面為白色,光滑、肉厚。菌褶開傘后全黑,菌柄粗壯,呈圓柱形,子實體有濃郁的獨特香味。
B、在母種培養基上菌絲呈銀白色,粗壯有力且菌被少,在20℃-25℃溫度下培養25-30天長滿試管。
C、該菌種屬草腐菌,喜歡糞草培養基,菌絲一般適宜在偏堿性培養基上生長;PH值一般調至7.5-8。
D、菌絲存活溫度為-40℃-35℃,菌絲生長最佳溫度為22℃;子實體能在5℃-30℃的溫度下生長,其最佳生長溫度為16℃。
該菌種已于2004年12月22日保藏于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號為CCTCC NO M 204101。
為了得到抗逆性及抗雜菌性強且遺傳性狀較穩定的菌種,在對菌種馴化時應將其放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特別是放在惡劣的條件下做出菇試驗,以此作為母種篩選的依據。
為了提高母種菌絲萌發成活率,使菌絲萌發快,長勢旺,母種培養基采用常規PDA培養基中加入了作為母種標本子實體的擠壓浸出液。
為了提高原種和栽培種菌絲萌發成活率,使菌絲萌發快,長勢旺,原種和栽培種采用在常規糞草培養基中加入母種標本菌株根部土壤水煮液作培養基,且該根部土壤水煮液的PH值應同培養基的PH值相同。
栽培料主要由碳源、氮源和輔料組成,其中碳源主要包括麥草、稻草、玉米、葵花、棉花等農作物桔稈及棉籽殼;氮源主要包括牛、羊、馬、驢、豬、雞等動物的糞便等,各種碳源和氮源綜合搭配后碳源和氮源中所含的碳氮比應為30-33∶1。
在有麻黃草的地方,栽培料中的碳源可加入麻黃草(制藥廠提取完麻黃素后的秸桿下腳料),這樣種出的蘑菇味道格外鮮美,且抗雜菌能力強。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由于天山野生蘑菇人工栽培菌種的培養成功,使得瀕臨滅絕的天山野生蘑菇實現了人工栽培,其次由于在育種過程中采取了將菌種放在惡劣條件下做出菇試驗,測定菌種對各種環境因素的最大耐受力以各環境因素對菌種生長發育的影響,通過對比,篩選出抗逆性和抗雜菌能力強,遺傳性能較穩定的菌種作母種。由于抗逆性和抗雜菌能力強,所以該菌種不僅可在溫室大棚栽培,還可利用室外閑地、舊閑房屋、林帶、圍欄草場、牛羊圈、菜地、馬鈴薯溝套種,栽培方式可床架栽培,也可平地畦栽,這些栽培模式不爭水肥、不占或少占耕地,管理粗放,投入少,由于遺傳性能穩定,所以人工栽培出的蘑菇,能保持原野生蘑菇風味,營養等,這樣做還可大大減少新菌種的遺傳變異和退化,另外,由于在培養基中加入母種標本,子實體擠壓浸出液、母種標本根部土壤水煮液,以及碳氧比、PH值都能同原基保持一致,促進了菌絲的萌發和生長,增加了出菇率,提高了產量和品質。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和實施例子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天山野生蘑菇人工栽培菌種是蘑菇屬(Agaricus),蘑菇種(Agaricuscampestris)的一個新菌株,它是采集新疆天山北坡野生蘑菇作標本,采用組織分離法經馴化,提純而成。其菌學特征為A、子實體單生或群生,形狀為傘形,傘蓋為圓形,直徑一般5厘米-10厘米,最大可達25厘米,傘蓋表面為白色、光滑、肉厚、菌褶開傘后全變黑,菌柄粗壯,呈圓柱形,子實體具有濃郁的獨特香味。
B在母種培養基上菌絲呈銀白色,粗壯有力且菌被少,在20℃-25℃溫度下培養25-30天長滿試管。
C、該菌種屬草腐菌,喜歡糞草培養基,菌絲一般適宜在偏堿性培養基上生長。
D、菌絲存活溫度-40℃-35℃,菌絲生長最佳溫度為22℃;子實體能在8℃-30℃溫度下生長,其最佳生長溫度為16℃。
在育種馴化過程中,將菌種放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特別是放在較惡劣的環境(例如在各種接近極限的溫度、濕度、酸堿度、光照、通風、雜菌等)下做出菇試驗,測定出菌種對各種環境因素的最大耐受力以及各環境因素對菌種生長發育的影響,從而選育出抗逆性和抗雜菌能力強,遺傳性能較穩定的菌株作母種。
實施例一母種培養基的配制取馬鈴薯2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18克,水1000充,將它們按常規方法配制成PDA培養基,再將被采集作母種的野生蘑菇子實體的擠壓浸出液15-20克加入配制好的PDA培養基,PH值調至7.5-7.8即可得到母種配養基。
實施例二原種、栽培種培養基的配制棉籽殼60公斤,干牛糞30公斤,石膏粉3公斤,麩皮8公斤,碳酸鈣1.5公斤,先將牛糞搗碎和棉籽殼、石膏、麩皮、碳酸鈣混合后加水攪拌均勻,再將母種標本菌株根部土壤用水煮沸后,將水煮液加入混合料中,總含水量調整至55%-60%,PH值調至7.5-8,(PH值應和母種培養基一致),經發酵后即可。
實施例三栽培料配方1(按100平方米栽種面積計算)(以下同)干牛糞1000公斤,馬糞500公斤,干麥草1000公斤(以上碳氮比為33∶1),過磷酸鈣25公斤,尿素10公斤,石膏25公斤,石灰20公斤,含水量55-60%。
先將糞草粉碎,用水浸濕,加蓋塑料育堆,翻堆五次,翻堆時將其它輔料加入,再經高溫發酵,調整水份至55-60%,PH值7.5-8即可。
實施例四栽培料配方2干牛糞1200公斤,雞糞300公斤,干麥草800公斤,棉籽100公斤,麻黃草藥渣100公斤(以上碳氮比為30∶1),尿素10公斤,石膏25公斤,石灰2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配制方法同實施例3。
實施例五栽培料配方3干牛糞1000公斤,豬糞500公斤,棉籽殼500公斤,干麥草500公斤,(以上碳氮比為32∶1),尿素10公斤,石膏25公斤,石灰2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配制方法同實施例3。
除了上述實施方式外,其它技術如各級菌種的繁育、栽培料的制備,發酵滅菌、播種、管理,出菇等均同于現有公知技術,此處不再贅述。
權利要求
1.天山野生蘑菇人工栽培菌種,它是蘑菇屬(Agricus)蘑菇種(Aagricus compestris)的一個新菌株,其特征在于它是采集新疆天山北坡野生蘑菇作標本,采用組織分離法,經馴化、提純而成,其菌學特性為A、子實體單生或群生,形狀為傘狀,傘蓋為圓形,直徑一般5厘米-10厘米,最大25厘米,傘蓋表面為白色,光滑、肉厚,菌褶開傘后全黑;菌柄粗狀,呈圓柱形,子實體具有濃郁的獨特香味;B、在母種培養基上菌絲呈銀白色,粗壯有力且菌被少,在20℃-25℃溫度下培養25-30天長滿試管;C、該菌種屬草腐菌,很喜歡糞草培養基,菌絲適宜在偏堿性培養基上生長;PH值一般調至7.5-8。D、菌絲存活溫度為-40℃-35℃,菌絲生長最佳溫度為22℃,子實體能在8℃-30℃的溫度下生長,其最佳生長溫度為16℃;該菌種已寄存于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簡稱CCTCC),保藏號為CCTCC M 20410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說的天山野生蘑菇人工栽培菌種,其特征在于所說的馴化是將菌種放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特別是放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做出菇試驗,以試驗結果作為母種選育的依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說的天山野生蘑菇人工栽培菌種,其特征在于母種培養基是在常規PDA培養基中加入了作為母種標本菌株的子實體的擠壓浸出液。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說的天山野生蘑菇人工栽培菌種,其特征在于原種和栽培種培養基是在常規糞草培養基中加入了母種標本菌株根部土壤水煮液。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說的天山野生蘑菇人工栽培菌種,其特征在于所說的母種標本菌株根部土壤水煮液的PH值應當和培養基保持一致。
6.天山野生蘑菇人工栽培菌種的栽培方法,它是將培育好的栽培種播種到配制好的栽培料上,再經過發菌、出菇管理直到摘菇;其特征在于所說的栽配料中碳元素和氮元素之比為30-33∶1。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說的天山野生蘑菇人工栽培菌種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說的栽培料中包括有制藥廠麻黃草下腳料。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適于人工栽培的蘑菇菌種及其栽培方法,它是采集新疆天山北坡野生蘑菇作標本,采用組織分離法,經馴化,提純而成。馴化時將菌種放在各種惡劣條件下做出菇試驗,測定出菌種對各種環境因素的最大耐受力以及各種環境因素對菌種生長發育的影響,從而使該菌種具有抗逆性強,遺傳性能較穩定的優點。因此該菌種既保持了野生蘑菇特有的風味,又能在室外閑地、林帶、草場、牛羊圈、菜地套種。栽培方法主要提供適宜本菌種的培養基和栽培料的配方,該配方顯著地促進菌絲的生長和發育,提高出菇率。使投入少,產出高,是農民致富的新途徑。
文檔編號A01G1/04GK1799316SQ200510053238
公開日2006年7月12日 申請日期2005年2月17日 優先權日2005年2月17日
發明者劉延安, 姚忠明, 劉曉芳 申請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