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差速回彈式有序拋秧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移栽機械,尤其是涉及一種差速回彈式有序拋秧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國內市場上出售的水稻機動拋秧機,分無序拋秧和有序拋秧。無序拋秧作業簡單,但秧苗在田間的均勻度難以保證,個別部分需要農民再用人工重新擺放,也給后期田間管理和收獲帶來很多不便,且由于通風等問題而引起病害。有序拋秧可以克服無序拋秧的弊病,但是實現比較困難,特別是要保證株距相等有很大困難;目前國內還沒有產品進入市場,國外產品過于復雜。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凸輪與三層滾筒的轉速比等于滾筒壁上一個圓周上的孔數的有序拋秧裝置,使秧苗的頂出具有一致性。既能保證行距相等,又能保證株距均勻,且結構簡單,工作可靠。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其外滾筒、中間滾筒和內滾筒通過左、右聯結法蘭固定為一體,支撐在左、右套杯上,左、右套杯與主軸間裝有滾動軸承;頂桿從徑向方向橫穿均布在外滾筒、中間滾筒和內滾筒孔中,三層滾筒上都均勻分布著若干同軸孔,在內滾筒和中間滾筒間的頂桿上裝有回位彈簧,回位彈簧的一端頂在頂桿一端與內滾筒接觸的軸肩上,回位彈簧的另一端頂在固定于中間滾筒的壓條上。主軸的一側裝有傳動齒輪經雙聯過渡齒輪與固定在一端法蘭內的內齒輪相連,使主軸上的凸輪與三層滾筒按一定速比反向轉動;N個凸輪按通過試驗計算確定的相位差沿軸向排列固定在主軸上,與每圈頂桿對應在內滾筒和凸輪中間與機構主軸平行的靜止支撐軸上套裝一排N個L形杠桿,L型杠桿的拐點為靜止支撐軸的支撐點,將L形杠桿分成長臂、短臂兩部分;凸輪凸起部分經豎導桿推動L形杠桿短臂繞其支撐軸擺動,使L形杠桿長臂端向靠近主軸的方向擺動,橫導桿和頂桿的彈簧均處于自然狀態,裝在支撐軸上的扭轉彈簧被擰緊;在凸輪的回程輪廓處,位置下降的豎導桿(使扭轉彈簧回位,L形杠桿長臂端繞支撐軸向靠近橫導桿的方向擺動,經橫導桿推動頂桿,將外滾筒孔內的拋秧盤缽碗內的水稻缽苗頂出。
所述的N個凸輪為16個,分為2組,沿軸向對稱固定在主軸上。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工作時,主軸的齒輪帶動凸輪轉動,同時經過渡齒輪與內齒輪相接傳動三層滾筒與凸輪反向轉動,凸輪與滾筒的轉速不同,轉速比等于滾筒壁上一個圓周上的孔數。凸輪上從最高點至最低點垂直回落的輪廓使豎導桿瞬間下降,與L形杠桿固定的受扭扭力回位彈簧回位,帶動具有長、短臂的L形杠桿繞其支撐軸擺動,使L形杠桿長臂端經橫導桿推動頂桿,將外滾筒孔內的拋秧盤缽碗內的水稻缽苗彈出,缽苗順著導苗管落入田中,完成有序拋秧作業。由于這種拋秧裝置利用凸輪與滾筒的差速傳動,及L形杠桿的放大作用,大大提高了頂桿頂出缽苗的速度和推程,保證了同一排缽苗被頂出的一致性和株距的均勻性。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裝配原理圖;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圖3是圖1的B-B剖視圖。
圖中1、主軸,2、傳動齒輪,3、過渡齒輪,4、內齒輪,5、聯結法蘭,6、靜止支盤,7、外滾筒,8、頂桿,9、回位彈簧,10、橫導桿,11、導桿彈簧,12、L形杠桿,13、支撐軸,14、扭力回位彈簧,15、豎導桿,16、支撐架,17、支撐架,18、凸輪,19、中間滾筒,20、內滾筒,21、壓條。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差速回彈式有序拋秧裝置,固定在主軸1上的傳動齒輪2帶動靜止支盤6上的過渡齒輪3、內齒輪4將運動傳遞到外滾筒7、中間滾筒19和內滾筒20通過左、右聯結法蘭5固定為一體的三層滾筒,裝于主軸1上的凸輪18按一定相位差沿軸向排開并隨著主軸1轉動。三層滾筒7的筒壁上在圓周和軸向都均勻分布著若干同軸孔,橫穿三層滾筒的頂桿8裝于這些孔中,在三層滾筒的內滾筒20和中間滾筒19間的頂桿8上裝有回位彈簧9,回位彈簧9的一端頂在頂桿8一端與內滾筒20接觸的軸肩上,另一端頂在固定于中間滾筒19的壓條21上。在凸輪18和內滾筒20間裝有一排固定套裝于一根支撐在左右兩靜止支盤6與主軸1平行的支撐軸13上的L形杠桿12,每只L形杠桿12都帶有一扭力回位彈簧14,L形杠桿12的短臂端與對應的凸輪18之間有一組豎導桿15,在L形杠桿的長臂端與對應每圈頂桿之間裝有導桿彈簧11的橫導桿10。豎導桿15和橫導桿10的支撐架16、17分別固定在左右兩靜止支盤6上,當凸輪18的凸起隨著主軸1的轉動脫離豎導桿15,受扭力回位彈簧14的回彈作用L形杠桿12繞支撐軸13轉動推動豎導桿15落到凸輪18的低點,同時經橫導桿10推動頂桿8將外滾筒壁圓錐孔內的拋秧盤缽碗內的水稻缽苗頂出,缽苗順著導苗管落入田中,完成有序拋秧作業。
作業時,缽盤上的秧苗從切線方向送入外滾筒7的孔中,外滾筒7的孔為圓錐形孔或圓柱形孔,主軸分別帶動外滾筒7、中間滾筒19和內滾筒20組成的三層滾筒和凸輪18勻速轉動,頂桿8隨三層滾筒一起轉動,凸輪18與滾筒轉速比等于滾筒上每圈的孔數,本實施例中為52。當三層滾筒轉過同一圈相鄰兩個頂桿的夾角,凸輪正好轉過一圈,主軸1上按一定相位差沿軸向與頂桿8對齊排列的8個凸輪18經橫導桿10依次推動與其對應的同一排的頂桿8將裝于外滾筒圓錐孔內的拋秧盤上同一排的缽碗內的水稻缽苗頂出。
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用來解釋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是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對本實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變,都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差速回彈式有序拋秧裝置,其外滾筒(7)、中間滾筒(19)和內滾筒(20)通過左、右聯結法蘭固定為一體,支撐在左、右套杯上,左、右套杯與主軸(1)間裝有滾動軸承;頂桿(8)從徑向方向橫穿均布在外滾筒(7)、中間滾筒(19)、內滾筒(20)孔中,三層滾筒上都均勻分布著若干同軸孔,在內滾筒(20)和中間滾筒(19)間的頂桿(8)上裝有回位彈簧(9),回位彈簧(9)的一端頂在頂桿(8)一端與內滾筒(20)接觸的軸肩上,回位彈簧(9)的另一端頂在固定于中間滾筒(19)的壓條(21)上;其特征在于主軸(1)的一側裝有傳動齒輪(2)經雙聯過渡齒輪(3)與固定在一端法蘭內的內齒輪(4)相連,使主軸(1)上的凸輪(18)與三層滾筒按一定速比反向轉動;N個凸輪(18)按相位差沿軸向排列固定在主軸(1)上,與每圈頂桿(8)對應在內滾筒(20)和凸輪(18)中間與機構主軸(1)平行的靜止支撐軸(13)上套裝一排N個L形杠桿(12),L型杠桿(12)的拐點為靜止支撐軸(13)的支撐點,將L形杠桿(12)分成長臂、短臂兩部分;凸輪(18)凸起部分經豎導桿(15)推動L形杠桿(12)短臂繞其支撐軸(13)擺動,使L形杠桿(12)長臂端向靠近主軸(1)的方向擺動,橫導桿(10)和頂桿(8)的彈簧均處于自然狀態,裝在支撐軸(13)上的扭轉彈簧(14)被擰緊;在凸輪(18)的回程輪廓處,位置下降的豎導桿(15)使扭轉彈簧(14)回位,L形杠桿(12)長臂端繞支撐軸(13)向靠近橫導桿(10)的方向擺動,經橫導桿(10)推動頂桿(8),將外滾筒(7)孔內的拋秧盤缽碗內的水稻缽苗頂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差速回彈式有序拋秧裝置,其特征在于N個凸輪(18)為16個,分為2組,沿軸向對稱固定在主軸(1)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差速回彈式有序拋秧裝置。外、中間和內滾筒通過法蘭固定為一體,滾筒上均布有若干同軸孔,頂桿貫穿在滾筒孔中,頂桿上裝有回位彈簧;在主軸上與每圈頂桿對應固定一排按相位依次排開的凸輪,在凸輪和內滾筒間的一根固定支撐在左右兩靜止支盤與主軸平行的支撐軸上活套著一排與凸輪對應的、都帶裝有一扭力回位彈簧L形杠桿,杠桿的短臂端通過一固定在靜止支架上的豎導桿與凸輪接觸,杠桿的長臂端通過裝有回位彈簧的橫導桿與頂桿接觸。主軸上的凸輪與滾筒按一定速比轉動,凸輪輪廓最底點時,杠桿受扭力回位彈簧的作用繞支撐軸擺動,長臂端通過橫導桿推動頂桿將外滾筒內的拋秧盤缽的缽苗頂出順著導苗管落入田中,完成有序拋秧作業。
文檔編號A01C11/02GK2882217SQ200620100209
公開日2007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06年1月9日 優先權日2006年1月9日
發明者徐一成, 趙勻, 張國鳳, 李革 申請人: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