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黑木耳的培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食用菌的栽培技術,特別是涉及到一種黑木耳的培植方法。技術背景目前市場上的黑木耳一少部分是采集野生的,而絕大部分人工栽培的。人工栽培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采伐1020年生闊葉樹來進行人工木段栽培,另一種是用袋裝栽培,這兩種方式均有其不足,木段栽培木耳嚴重破壞森林資源,而現有的袋裝栽培雖然節約了森林資源,但因黑木耳對溫度、濕度等到外界條件要求嚴格,使其木耳產量低。
發明內容本發明旨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研制了一種黑木耳的培植方法。本發明的一種黑木耳的培植方法,具體是由下列操作步驟完成的a、一級菌接種與培養將已制備完成的一級菌培養基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溫度為100~120°C、恒溫40分鐘,再降至常溫;一級菌接種,將提純的木耳母種置入培養基中,其控制溫度為24~26。C之間、生長15~20天,即完成一級菌的培養;b、二級菌接種與培養將已制備完成的二級級菌培養基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溫度為100~120°C、恒溫810小時,停止加熱自然降溫持續4小時,室內晾涼至常溫,將a步驟是制得的一級菌接入二級菌培養基中,在培養室中生長30~50天、濕度控制在4560%,室內需避光,其中前15-25天溫度保持在24-27。C,后15~25天溫度保持在2023。C,再經室溫1015。C、7~10天的休眠,二級菌培養完成;c、三級菌接種與培養將已制備完成的三級菌培養基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溫度為100~120°C、恒溫8~10小時,停止加熱自然降溫持續4小時,室內晾涼至常溫,將b步驟是制得的二級菌接入三級菌培養基中;養菌,是在避光、相對濕度為45~60%條件下進行,其溫度為前7~10天為26~28°C、10天后為23~26°C,待菌絲達半成長期,室溫降為2023。C,培養全程為30~40天時三級菌培養完成;g、催芽與生長長成的菌絲,在溫度保持10~20°C、濕度為75~85%、進行適度光照,經715天即在c步驟的培養基上長出耳芽,生長4565天即可收獲成耳;前述的一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馬鈴薯180220份、葡萄糖粉17-22份、瓊脂17~22份、水1400~1600份和維生素Bl為0.003~0.02份,其配制方法是將馬鈴薯切成碎塊加水煮沸,1020分鐘濾取汁液,再將汁液與配方中的其它配料混合拌均,再繼續加熱,將瓊脂熬化即可,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麥麩800~1200份、水800~1200份、瓊脂180~220份和葡萄糖粉180-220份,其配制方法是將水加熱至100。C后加入麥麩熬煮,半小時后濾取汁液,再將汁液與配方中的其它配料混合拌均,再繼續加熱,將瓊脂熬化即可;前述的二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闊葉木屑72~80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石灰0.30.7份、白糖0.30.7份、麥麩1722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闊葉木屑74~82份、麥麩17~22份、白糖0.5~2份、石膏0.52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稻草粉72~78份、麥麩17~22份、白糖0.5~2份、石膏0.52份、石灰0.52份、豆餅粉13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谷粒8594份、麥麩或糠813份、石膏0.5~2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谷粒64~72份、闊葉木屑17~22份、麥麩或槺8~13份、石膏13份、食鹽0.30.7份和水,上述各配方均需將干料混合,再按干料重量加入120~150%的水攪拌均勻制備而成;前述的三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闊葉木屑8290份、麥麩子或米糠813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石灰0.30.7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玉米芯粉25~35份、稻草粉40~60份、豆餅粉1.5~3份、石膏0.52份、石灰0.51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稻草粉6674份、麥麩子或米糠22~29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石灰0.5~1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玉米秸桿粉66~74份、米糠22~28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石灰0.3~0.7份和水,上述各配方均需將干料混合,再按干料重量加入120~150%的水攪拌均勻制備而成。本發明的黑木耳的培植方法適合任何黑木耳母種的培養,其母種可由黑龍江省應用微生物研究所購得、或其它商品化的母種、也可以根據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發行、陳士瑜的《茹菌生產技術全書》中144~146頁記載的方法自制母種。本發明的接菌有多種方法,如在接菌室,室內要徹底消毒,在室內接菌用離子風(也叫接菌器)室內有紫外線、酒精燈、鑷子、酒精,菌鉤等。所用器械放入室內,在把冷卻的袋菌進行室內消毒,常用消毒劑有;菇保,菇力神等煙霧劑,需按說明使用。煙霧劑點燃就會出現煙霧,點燃后室門要封閉好,半小時后進人工作,工作人員將二級菌接到菌袋內封好上口,進行養菌。接菌還可用箱,把冷卻好的袋裝入箱內,器具(鑷子,酒精,菌鉤,火機,橡膠手套菌種)進行消毒,消毒劑要按說明使用,點燃后30分鐘才可以進行操作,工作人員要把雙手叉入箱內,先帶手套,用酒精棉擦洗手套,在將菌種放入袋內,上口用滅菌的棉花塞緊。接菌也可用鑷子夾菌種植入袋內,或用菌鉤也可,上口用棉花塞緊就可以,接完一箱后,打開箱把菌袋運到養菌室的養菌架上。山區的水與平原的水不同,山區雨水大,自然空氣濕度大,木耳澆點水就長的很快,山區風小,澆完水不會很快干,而且靠近泉水,河水澆灌。水是熱潮的,澆上后木耳很見長。可是平原不同,風大,氣候干燥,沒有山水。沒有河水。只要地下深水進行澆灌,可是地下水涼,只要5度,不具備木耳的生長條件,所以把水進行升溫處理。將地下水提到抗旱桶或坑里進行暴曬,水會自然升溫。澆灌的出水口要用爐灰渣和碎石塊過濾,過濾水中的紅水銹。用加溫水澆灌60-70天就可以采摘,晾曬,晾曬用紗窗,床,遮陽網。先曬耳片,在翻曬耳根。2-3天就可曬干。平原地區栽培黑木耳比山區有很多優勢,因為林區木耳的生長期短,自然氣候濕度大雨水太勤,催的木耳生長速度快,木耳耳片大、耳薄,易出現流耳,爛耳現象。如果山區遇到干旱,沒有水源澆灌,木耳的產量就會受到影響。而平原就不同了,平原風大雨少,氣候干燥,用地下井水,人工澆灌,增加濕度,生長慢,不忌流耳,爛耳現象,生長時間比山區長,長出的木耳片大、肉厚、營養豐富、口感好,木耳曬出的形狀好,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且原料易得、成本低、收效快、不占用耕地,城鄉可以利用各種條件進行栽培、它既適合工廠化管理、也可以一家一戶進行生產。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一種黑木耳的培植方法,是由下列具體操作步驟完成的a、一級菌接種與培養將已制備完成的一級菌培養基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溫度為100~120°C、恒溫40分鐘,再降至常溫;一級菌接種,將提純的木耳母種置入培養基中,其控制溫度為2426。C之間、生長1520天,即完成一級菌的培養;b、二級菌接種與培養將已制備完成的二級級菌培養基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溫度為100~120°C、恒溫810小時,停止加熱自然降溫持續4小時,室內晾涼至常溫,將a步驟是制得的一級菌接入二級菌培養基中,在培養室中生長30~50天、濕度控制在45~60%,室內需避光,其中前15~25天溫度保持在24~27°C,后15~25天溫度保持在2023。C,再經室溫1015。C、7~10天的休眠,二級菌培養完成;c、三級菌接種與培養將已制備完成的三級菌培養基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溫度為100~120°C、恒溫810小時,停止加熱自然降溫持續4小時,室內晾涼至常溫,將b步驟是制得的二級菌接入三級菌培養基中;養菌,是在避光、相對濕度為45~60%條件下進行,其溫度為前7IO天為26~28°C、IO天后為23~26°C,待菌絲達半成長期,室溫降為2023。C,培養全程為30~40天時三級菌培養完成;g、催芽與生長長成的菌絲,在溫度保持10~20°C、濕度為75~85%、進行適度光照,經715天即在c步驟的培養基上長出耳芽,生長4565天即可收獲成耳;前述的一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馬鈴薯180~220份、葡萄糖粉17-22份、瓊脂17~22份、水1400~1600份和維生素Bl為0.003~0.02份,其配制方法是將馬鈴薯切成碎塊加水煮沸,1020分鐘濾取汁液,再將汁液與配方中的其它配料混合拌均,再繼續加熱,將瓊脂熬化即可,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麥麩800~1200份、水800~1200份、瓊脂180~220份和葡萄糖粉1S0220份,其配制方法是將水加熱至100。C后加入麥麩熬煮,半小時后濾取汁液,再將汁液與配方中的其它配料混合拌均,再繼續加熱,將瓊脂熬化即可;前述的二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闊葉木屑72~80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石灰0.30.7份、白糖0.30.7份、麥麩1722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闊葉木屑74~82份、麥麩17~22份、白糖0.5~2份、石膏0.52份和7jc,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稻草粉72~78份、麥麩17~22份、白糖0.5~2份、石膏0.5~2份、石灰0.5~2份、豆餅4分1~3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谷粒8594份、麥麩或糠813份、石膏0.5-2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谷粒64~72份、闊葉木屑17~22份、麥麩或糠8~13份、石膏13份、食鹽0.30.7份和7jc,上述各配方均需將干料混合,再按干料重量加入120~150%的水攪拌均勻制備而成;前述的三級菌培養基制備方法是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闊葉木屑8290份、麥麩子或米糠813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石灰0.3~0.7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玉米芯粉25~35份、稻草粉40~60份、豆餅粉1.5~3份、石膏0.5-2份、石灰0.51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稻草粉6674份、麥麩子或米糠2229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石灰0.5~1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玉米秸桿粉66~74份、米糠22~28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石灰0.30.7份和水,上述各配方均需將干料混合,再按干料重量加入120~150%的水攪拌均勻制備而成實施例2一種黑木耳的培植方法,是由下列具體操作步驟完成的a、一級菌接種與培養將已制備完成的一級菌培養基置于試管內、放入高壓鍋內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溫度為100~120°C、恒溫40分鐘,再降至常溫;一級菌接種,將提純的木耳母種置入試管的培養基中,其控制溫度為24-26。C之間、生長1520天,即完成一級菌的培養;b、二級菌接種與培養將已制備完成的二級級菌培養基裝入菌袋或瓶中,置于常壓滅菌鍋中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溫度為100~120°C、恒溫810小時,停止加熱自然降溫持續4小時,室內晾涼至常溫,將a步驟是制得的一級菌接入二級菌培養基中,將菌袋或瓶置于培養室中生長3050天、濕度控制在45~60%,室內需避光,其中前15-25天溫度保持在24~27°C,后1525天溫度保持在2023。C,再經室溫1015。C、7~10天的休眠,二級菌培養完成;但存放時間不可過長,時間長了菌種會老化,菌絲表面會有黃色水珠,帶有粘性,菌絲就會枯干收縮,抗病能力弱,c、三級菌接種與培養將已制備完成的三級菌培養基裝入菌袋中、用菌棒把上口塞緊,也可用無棉菌環和蓋把上口封緊后,置于常壓滅菌鍋中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溫度為100~120°C、持續810小時,停止加熱4小時后,將菌袋從滅菌鍋中移至室內晾涼至常溫,將b步驟是制得的二級菌接入三級菌培養基中;養菌,養菌室要在前一天消毒,使室溫在2830。C,相對濕度70。/。,用煙霧劑,按說明加大一倍的藥量,消毒更徹底,將菌袋移入養菌室中,在避光、相對濕度為45~60%條件下進行養菌,其溫度為前7~10天為26~28°C、10天后為23~26°C,待菌絲達半成長期即菌絲長到半袋時,室溫降為20~23°C,;喜養全程為30~40天即完成的三級菌培養;g、催芽與生長菌袋長成的菌絲后,用V形刀開洞挖口,在溫度保持10~20°C、濕度為75~85%、進行適度光照,經7~15天即在菌袋的培養基上長出耳芽,生長45~65天即可收獲成耳;前述的一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馬鈴薯180~220份、葡萄糖粉17-22份、瓊脂17~22份、水1400~1600份和維生素Bl為0.003~0.02份,其配制方法是將馬鈴薯切成碎塊加水煮沸,10~20分鐘濾取汁液,再將汁液與配方中的其它配料混合拌均,再繼續加熱,將瓊脂熬化即可,前述的二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將重量份數的闊葉木屑72~80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石灰0.3~0.7份、白糖0.3~0.7份和麥麩17~22份混合配制成干料,再加入干料總量120~150%的水攪拌均勻制得;前述的三級菌培養基制備方法是是將重量份數的闊葉木屑82~90份、麥麩子或米糠8~13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和石灰0.3~0.7份混合配制成干料,再加入干料總量120~150%的水攪拌均勻制得。實施例3一種黑木耳的培植方法,其一級菌培養基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麥麩1000份、水1000份、瓊脂200份和葡萄糖粉200份,其配制方法是將水加熱至IO(TC后加入麥麩熬煮,半小時后濾取汁液,再將汁液與配方中的其它配料混合拌均,再繼續加熱,將瓊脂熬化即可;二級菌培養基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闊葉木屑78份、麥麩20份、白糖l份、石膏1份和水,其制備方法是上述各配方均需將干料混合,再按干料重量加入120%的水攪拌均勻制備而成;三級菌培養基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玉米芯粉30份、稻草粉碎50份、豆餅粉2份、石膏1份、石灰0.7份和水,其制備方法是上述各配方均需將干料混合,再按干料重量加入150%的水攪拌均勻制備而成。其它操作生產條件與實施例2相同。下面分別闡述不同培養基的組份、配方及制備方法(一)本發明制備一級菌培養基的配方及重量份數為表一表二<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其中表一中培養基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中一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相同:表二中培養基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3中一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相同(二)本發明制備二級菌培養基的干料配方及重量份數為表一二表二二表三:表五:123123闊葉木屑727680稻草粉727578豆餅粉123豆餅粉123石貧0.512石膏0.512石灰0.30.50.7石灰0.512白糖0.30.50.7白糖0.512麥麩172022麥麩172022表四:123闊葉木屑747882石膏0.512白糖0.512麥麩172022123谷粒64687,石膏123麥麩或糠81013闊葉木屑172022食鹽0.30.50.7i23谷粒858994石膏0.512麥麩或糠81013表一至表五中各組二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中二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相同。(三)本發明制備三級菌培養基的干料配方及重量份數為表一二表二二<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表三表四<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表一至表四中各組三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中三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相同。權利要求1、一種黑木耳的培植方法,是由下列具體操作步驟完成的a、一級菌接種與培養將已制備完成的一級菌培養基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溫度為100~120℃、恒溫40分鐘,再降至常溫;一級菌接種,將提純的木耳母種置入培養基中,其控制溫度為24~26℃之間、生長15~20天,即完成一級菌的培養;b、二級菌接種與培養將已制備完成的二級級菌培養基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溫度為100~120℃、恒溫8~10小時,停止加熱自然降溫持續4小時,室內晾涼至常溫,將a步驟是制得的一級菌接入二級菌培養基中,在培養室中生長30~50天、濕度控制在45~60%,室內需避光,其中前15~25天溫度保持在24~27℃,后15~25天溫度保持在20~23℃,再經室溫10~15℃、7~10天的休眠,二級菌培養完成;c、三級菌接種與培養將已制備完成的三級菌培養基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溫度為100~120℃、恒溫8~10小時,停止加熱自然降溫持續4小時,室內晾涼至常溫,將b步驟是制得的二級菌接入三級菌培養基中;養菌,是在避光、相對濕度為45~60%條件下進行,其溫度為前7~10天為26~28℃、10天后為23~26℃,待菌絲達半成長期,室溫降為20~23℃,培養全程為30~40天時三級菌培養完成;g、催芽與生長長成的菌絲,在溫度保持10~20℃、濕度為75~85%、進行適度光照,經7~15天即在c步驟的培養基上長出耳芽,生長45~65天即可收獲成耳;前述的一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馬鈴薯180~220份、葡萄糖粉17~22份、瓊脂17~22份、水1400~1600份和維生素B1為0.003~0.02份,其配制方法是將馬鈴薯切成碎塊加水煮沸,10~20分鐘濾取汁液,再將汁液與配方中的其它配料混合拌均,再繼續加熱,將瓊脂熬化即可,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麥麩800~1200份、水800~1200份、瓊脂180~220份和葡萄糖粉180~220份,其配制方法是將水加熱至100℃后加入麥麩熬煮,半小時后濾取汁液,再將汁液與配方中的其它配料混合拌均,再繼續加熱,將瓊脂熬化即可;前述的二級菌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闊葉木屑72~80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石灰0.3~0.7份、白糖0.3~0.7份、麥麩17~22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闊葉木屑74~82份、麥麩17~22份、白糖0.5~2份、石膏0.5~2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稻草粉72~78份、麥麩17~22份、白糖0.5~2份、石膏0.5~2份、石灰0.5~2份、豆餅粉1~3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谷粒85~94份、麥麩或糠8~13份、石膏0.5~2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谷粒64~72份、闊葉木屑17~22份、麥麩或糠8~13份、石膏1~3份、食鹽0.3~0.7份和水,上述各配方均需將干料混合,再按干料重量加入120~150%的水攪拌均勻制備而成;前述的三級菌培養基制備方法是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闊葉木屑82~90份、麥麩子或米糠8~13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石灰0.3~0.7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玉米芯粉25~35份、稻草粉40~60份、豆餅粉1.5~3份、石膏0.5~2份、石灰0.5~1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稻草粉66~74份、麥麩子或米糠22~29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石灰0.5~1份和水,或按其重量份數配料包括玉米秸桿粉66~74份、米糠22~28份、豆餅粉1~3份、石膏0.5~2份、石灰0.3~0.7份和水,上述各配方均需將干料混合,再按干料重量加入120~150%的水攪拌均勻制備而成。全文摘要本發明的一種黑木耳的培植方法屬于食用菌的栽培技術,是分別經一級菌接種與培養、二級菌接種與培養和三級菌接種與培養,再經催芽與生長至成耳。其菌種的培養基是采用闊葉木屑、豆粉、石膏、稻草粉、麥麩、白糖、石膏、石灰和食物谷粒等制成,用此方法培養出的木耳片大、肉厚、營養豐富、口感好,木耳曬出的形狀好,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且原料易得、成本低、收效快、不占用耕地,城鄉可以利用各種條件進行栽培、它既適合工廠化管理、也可以一家一戶進行生產。文檔編號C05G3/00GK101228829SQ20071015935公開日2008年7月30日申請日期2007年12月30日優先權日2007年12月30日發明者顧英梅申請人:顧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