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中華鱘高效育苗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華鱘苗種培育工藝。
背景技術:
中華鱘(A w'/7e/7^'s Gray)屬鱘形目,鱘科、鱘屬,是一種江 海洄游性大型魚類,同時,也是一種古老的軟骨硬鱗魚類,至今約2 億多年,具有"活化石"之稱。作為白堊紀殘留下來的孑遺種類,分 布面窄,數量稀少,資源不斷衰退,現己處于瀕危狀態。中華鱘是一 種性成熟年齡晚的魚類,雌性需16-18,雄性需9-16才能達到性成 熟。每年7-8月,進入性成熟期的中華鱘親魚進入長江口,溯江而上, 于翌年10-11月到達長江上游金沙江段產卵繁殖。1981年,由于葛 洲壩水利工程的建筑阻斷了中華鱘的產卵洄游通道,迫使少部分的親 魚在葛洲壩下游7公里的江段產卵繁殖,部分親魚性腺退化不能繁 殖,產出的少量魚卵由于敵害魚類的大量吞食(只有不到10%魚卵能 夠孵化出膜),中華鱘野生種群資源量不斷下降,從1981年至1999 年的19年間,中華鱘的幼鱘補充群體和親鱘補充群體分別減少了 80% 和90%,資源處于嚴重的衰退之中,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1982年,經過科研的攻關,實現了葛洲壩下中華鱘的人工繁殖。通 過人工繁殖來提高中華鱘的孵化率和幼苗的成活率。然而,中華鱘幼 苗在培育過程中由于其種的特異性,深秋繁殖,冬季培育,苗種抗病力弱,在魚苗培育過程中出現大批量的死亡,幼苗的成活率僅為
10-30%,這已成為制約人工培育中華鱘的"瓶頸"因子。雖然對苗種
培育設施進行了改造,并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如調整放養苗種的密
度,控制培育池的水溫,保證充足的溶氧,保持良好的水質條件等,
在這些傳統的方法中,都只重視苗種培育環節的外在因子,沒有從根 本上了解其自然環境中內在行為習性,在苗種培育的不同階段提供適
合特定發育所需要的環境條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幼苗的培育關鍵問 題,使得幼苗的成活率極不穩定,這給中華鱘物種的保護,種質資源 量的增殖產生極大的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根據中華鱘早期的生活史和行
為特征,適時提供最佳的棲息環境,建立一套從o日齡開始到完成
食性轉化的培育工藝,提高苗種的成活率。
本發明培育工藝包括培育池、光照、流水、水深、隱蔽場所、
食性馴化,其特征是0- 7日齡提供1200-15001x光照強度,
I- 2cm/sec水流速度,水深60-80cm; 8-18日齡提供隱蔽場所或減 少光照度為全黑;19日齡后改變幼苗培育池的底色為淺色或白色;
II- 12日齡提供開口餌料;26-28日齡開始食性馴化,調整幼苗的 餌料和進行轉食馴化第1天,人工餌料占投喂總量的5%,以后每 增加1天,人工餌料的比例在原基礎上相應增加5%,第20天投喂 全人工餌料,—經過20天的馴化,轉食率達90%以上,這期間提高水 流速為15cm/sec。本發明所采用的工藝是依據中華鱘早期的生活史及早期的發育 行為習性、形態變化制定,符合中華鱘幼苗培育的要求,極大地提高
了幼苗規模化培育的成活率,苗種的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
具體實施例方式
脫膜后的中華鱘仔魚在0-7日齡有趨光、離底向上游泳和洄游等 典型的行為特征,在魚苗培育房增加適當的光照強度,幼苗池增加水 的水流,光照強度為1200-15001x,水的流速為l-2cm/sec,這時期的 仔魚喜棲息在水的中上層,這期間苗種培育池保持60-80cm稍淺的水 位,以減少對苗種的脅迫。
在8-17日齡,中華鱘仔魚有藏匿的行為特征,這期間魚苗停止 了洄游,根據這一習性,減少流水的刺激。中華鱘仔魚隱蔽行為是發 育階段的關鍵時期,胚后的許多關鍵發育過程是在這一階段完成,提 供洞穴隱蔽場所非常必要。由于隱蔽的時間較長,在育苗池設置支架, 用黑布遮光,形成全黑的、寬敞的隱蔽場所,滿足早期的行為需求, 同時避免尋找隱蔽場所所造成的大量仔魚的堆積產生局部缺氧和擠 壓造成幼苗的死亡。中華鱘仔魚隱蔽從7日齡開始出現少量的15%隱 蔽行為,到8、 9、 10日齡全部隱蔽,11日齡仔魚有50%從隱蔽處出 來,12、 13、 14日齡有65%的仔魚從隱蔽處出來,隨后出來的仔魚逐 漸增多,18日齡,仔魚全部從隱蔽場所出來。在這個過程中,逐步 的把蓋在培育池上的黑布逐漸的掀開,給先出來的仔魚提供光照,這 是仔魚發育非常重要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提高幼苗的成活率非常重 要。11-12日齡,有50%中華鱘仔魚從隱蔽物中出來,并且仔魚都有喜 好白色棲息地的習性,這一習性與攝食有著直接的關系。這時期及時 投喂開口餌料,18日齡后,待仔魚全部從隱蔽場所出來后,培育池的 底色選擇淺色或白色,有利于仔魚發現食物,提高幼苗的攝食率,將 培育池的水加深至130-150ctn。根據仔魚的晝夜活動節律,開口攝食
后白天的活動頻率比夜晚強烈,增加白天的投喂量。
26-28日齡,進行幼苗食性馴化,第1天,人工餌料占投喂總量 的5%,以后每增加l天,人工餌料的比例在原基礎上相應增加5%, 第20天投喂全人工餌料。經過20天的馴化,轉食率達90%以上,這 期間提高水流速為15cm/sec。
權利要求
1、中華鱘高效育苗工藝,包括培育池、光照、流水、水深、隱蔽場所、食性馴化,其特征是0-7日齡提供1200-1500lx光照強度,1-2cm/sec水流速度,水深60-80cm;8-18日齡提供隱蔽場所或減少光照度為全黑;19日齡后改變幼苗培育池的底色為淺色或白色;11-12日齡提供開口餌料;26-28日齡開始食性馴化,調整幼苗的餌料和進行轉食馴化第1天,人工餌料占投喂總量的5%,以后每增加1天,人工餌料的比例在原基礎上相應增加5%,第20天投喂全人工餌料,經過20天的馴化,轉食率達90%以上,這期間提高水流速為15cm/sec。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華鱘高效育苗工藝,其特征是待仔 魚全部從隱蔽場所出來后,將培育池的水加深至130-150cm。
全文摘要
中華鱘高效育苗工藝,涉及中華鱘苗種培育,需要建立一套從0日齡開始到完成食性轉化的培育工藝,提高苗種的成活率。本發明包括培育池、光照、流水、水深、隱蔽場所、食性馴化,其特征是0-7日齡提供1200-1500lx光照強度,1-2cm/sec水流速度,水深60-80cm;8-18日齡提供隱蔽場所或減少光照度為全黑;19日齡后改變幼苗培育池的底色為淺色或白色;11-12日齡提供開口餌料;26-28日齡開始食性馴化,調整幼苗的餌料和進行轉食馴化第1天,人工餌料占投喂總量的5%,以后每增加1天,人工餌料的比例在原基礎上增加5%,第20天投喂全人工餌料,這期間提高水流速為15cm/sec。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1518213SQ20081003385
公開日2009年9月2日 申請日期2008年2月25日 優先權日2008年2月25日
發明者馮廣朋, 劉鑒毅, 平 莊, 濤 張, 章龍珍, 峰 趙, 黃曉榮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