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玉米晚播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玉米晚播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屬植物保護學領域。
背景技術:
:玉米大斑病又稱條斑病、煤紋病,病原有性態為子囊菌門毛球腔菌屬Setosphaeriaturcica(Luttr.)Leonard&Suggs,無性態為無性菌類突臍蠕孢屬Exserohilumturcicum(Pass.)Leonard&Suggs,是玉米生產上的主要病害。六十年代以后全國各地大面積種植的玉米多為感病雜交種,大斑病不斷在全國流行成災,具有流行周期短,發生頻率高,為害面積擴大等特點,對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影響極大。氣候條件是玉米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植株在抽穗乳熟期,溫度20281:,90%的高濕條件下病菌能迅速繁殖,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力傳播為害。目前生產上玉米一般是4月下旬至5月播種,9月中下旬收獲。云南省雨水主要集中在7月至8月,雨水多,氣溫高,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發生和流行,常年造成產量的嚴重損失。生產上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治主要采取種植抗病品種和化學農藥防治方法。但抗病品種數量有限,不能滿足生產需求,且長期大面積種植導致抗性喪失,而化學農藥防治不僅防治效果差,而且會造成農田污染,目前尚未見玉米晚播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
發明內容本發明克服了現有常規玉米播期利于玉米大斑病流行的方法,提供一種能夠控制玉米大斑病發生和流行的玉米晚播方法。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保持目前常規種植玉米的施肥及田間管理方法不變,不同的是玉米晚播,7月播種11月收獲;大小行種植,玉米種植規格為小行5060cm,每三個小行為一種植帶,種植帶即大行行距為100140cm。其中玉米的種植密度為每畝33003800株;玉米種植品種為生育期較短的品種,如耕源135,云豐88、會單4號、宣黃單4號、尋單7號、路單系列、佛單系列等;該方法可以適用于煙地、蔬菜地等中種植。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玉米晚播,將種植時間推后至7月,即能有效利用7月的雨水出苗,且7月至9月是玉米的旺長期,抗性強,不易發病,避開玉米常規種植抽穗乳熟期玉米大斑病最易感病期,從而降低玉米大斑病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減輕病害造成的損失。同時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量及其對農田生態環境污染的負面影響,為玉米大斑病的生態控制提供了新方法,有著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同田對比試驗玉米品種均為會單4號,對照是玉米按常規播種期4月30日播種,按常規種植規格小行行距50cm,每兩個小行為一種植帶,種植帶即大行行距為100cm;處理是將玉米播種時間推后到7月1日,種植規格小行行距50cm,每三個小行為一種植帶,種植帶即大行行距為100cm。田間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規方式進行。調查玉米大斑病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果,結果見表l。表1處理和對照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效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column></row><table>實施例2:同田對比試驗玉米品種均為路單8號,對照將玉米按常規5月10日播種,按常規種植規格小行行距50cm,每兩個小行為一種植帶,種植帶即大行行距為100cm;處理是將玉米播種時間推后到7月12日,種植規格小行行距60cm,每三個小行為一種植帶,種植帶即大行行距為120cm。田間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規方式進行。調查玉米大斑病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果,結果見表2。表2處理和對照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效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column></row><table>實施例3:同田對比試驗玉米品種均為宣黃單4號,對照將玉米按常規5月25日播種,按常規種植規格小行行距50cm,每兩個小行為一種植帶,種植帶即大行行距為100cm;處理是將玉米播種時間推后到7月25日,種植規格小行行距60cm,每三個小行為一種植帶,種植帶即大行行距為140cm。田間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規方式進行。調查玉米大斑病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斑病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果,結果見表3。表3處理和對照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效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實施例4: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1是單作玉米,玉米品種為路單5號,按常規播期5月8日播種,按常規種植規格小行行距50cm,每兩個小行為一種植帶,種植帶即大行行距為100cm,株距25cm;對照2是單作煙草,煙草品種為云煙85,按常規煙草種植方式種植,2月20日種植,單行種植,行距120cm,株距50cm。處理是玉米晚播,玉米品種為路單5號,煙草品種是云煙85,按常規煙草種植方式種植,2月20日種植,在煙葉采收剩頂部葉片5葉時,即7月1日播種玉米于煙地中。玉米行距50cm,株距25cm,玉米與煙草的小行行距為30cm,大行行距為100cm,田間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規方式進行。調查玉米大斑病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果、玉米和煙草的產量,結果見表4。表4處理和對照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效果及產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實施例5: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1是單作玉米,玉米品種為路單5號,按常規播期5月8日播種,按常規種植規格小行行距50cm,每兩個小行為一種植帶,種植帶即大行行距為100cm,株距25cm;對照2是單作煙草,煙草品種為云煙85,按常規煙草種植方式種植,2月20日種植,單行種植,行距120cm,株距50cm。處理是玉米晚播,玉米品種為路單5號,煙草品種是云煙85,按常規煙草種植方式種植,2月20日種植,在煙葉采收剩頂部葉片5葉時,即7月15日播種玉米于煙地中。玉米行距55cm,株距25cm,玉米與煙草的小行行距為30cm,大行行距為120cm,田間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規方式進行。調查玉米大斑病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果、玉米和煙草的產量,結果見表5。表5處理和對照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效果及產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實施例6: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1是單作玉米,玉米品種為路單5號,按常規播期5月8日播種,按常規種植規格小行行距50cm,每兩個小行為一種植帶,種植帶即大行行距為100cm,株距25cm;對照2是單作煙草,煙草品種為云煙85,按常規煙草種植方式種植,2月20日種植,單行種植,行距120cm,株距50cm。處理是玉米晚播,玉米品種為路單5號,煙草品種是云煙85,按常規煙草種植方式種植,2月20日種植,在煙葉采收剩頂部葉片5葉時,即7月25日播種玉米于煙地中。玉米行距60cm,株距25cm,玉米與煙草的小行行距為40cm,大行行距為140cm,田間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規方式進行。調查玉米大斑病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果、玉米和煙草的產量,結果見表6。表6處理和對照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效果及產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實施例7: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1是單作玉米,玉米品種為耕源135,按常規播期5月10日播種,株距25cm;對照2是單作白菜,白菜品種為京豐99,按常規種植方式種植,5月28日種植,行距50cm,株距20cm。處理是玉米晚播,玉米品種為耕源135,白菜品種為京豐99,白菜收獲后,7月1日播種玉米于白菜地中。玉米行距50cm,株距25cm,大行行距為100cm。田間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規方式進行。調查玉米大斑病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果、玉米和白菜的產量,結果見表7。表7處理和對照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效果及產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實施例8: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1是單作玉米,玉米品種為耕源135,按常規播期5月10日播種,株距25cm;對照2是單作白菜,白菜品種為京豐99,按常規種植方式種植,5月28日種植,行距50cm,株距20cm。處理是玉米晚播,玉米品種為耕源135,白菜品種為京豐99,白菜收獲后,7月15日時播種玉米于白菜地中。玉米行距55cm,株距25cm,大行行距為120cm,田間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規方式進行。調查玉米大斑病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果、玉米和白菜的產量,結果見表8。表8處理和對照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效果及產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實施例9: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1是單作玉米,玉米品種為耕源135,按常規播期5月10日播種,株距25cm;對照2是單作白菜,白菜品種為京豐99,按常規種植方式種植,5月28日種植,行距50cm,株距20cm。處理是玉米晚播,玉米品種為耕源135,白菜品種為京豐99,白菜收獲后,7月25日時播種玉米于白菜地中。玉米行距60cm,株距25cm,大行行距為140cm。田間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規方式進行。調查玉米大斑病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果、玉米和白菜的產量,結果見表9。表9處理和對照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效果及產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權利要求一種玉米晚播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保持目前常規種植玉米的施肥及田間管理方法不變,其特征是玉米晚播,7月播種11月收獲;大小行種植,玉米種植規格為小行50~60cm,每三個小行為一種植帶,種植帶即大行行距為100~140cm。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玉米晚播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的種植密度為每畝33003800株。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玉米晚播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玉米種植品種為耕源135、會單4號、宣黃單4號、路單5號、路單8號。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玉米晚播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其特征是該方法可應用于煙地、蔬菜地中種植。全文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玉米晚播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屬植物保護學領域。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保持目前常規種植玉米的施肥及田間管理方法不變,不同的是玉米晚播,7月播種11月收獲;大小行種植,玉米種植規格為小行50~60cm,每三個小行為一種植帶,種植帶即大行行距為100~140cm。其中玉米的種植密度為每畝3300~3800株;玉米種植品種為生育期較短的品種;該方法可以適用于煙地、蔬菜地等中種植。本發明為玉米大斑病的生態控制提供了新方法,有著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文檔編號A01G1/00GK101720608SQ20081023350公開日2010年6月9日申請日期2008年10月29日優先權日2008年10月29日發明者何霞紅,劉林,孫雁,朱書生,朱有勇,李成云,李炎,楊靜,王海寧,紀韻祚,謝勇申請人:云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