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馬鈴薯提前播種控制晚疫病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馬鈴薯早播控制晚疫病的方法,屬于植物保護學領域。
背景技術:
:致病疫霉(尸力y的。力z^^a^/este/^deBary)引起的馬鈴薯晚疫病是馬鈴薯生產中的重要病害。馬鈴薯晚疫病在多雨、多霧、多露,氣溫在1023'C條件下容易流行成災。尤其在云南省的各個種植區,雨季集中在79月,降水量約占全年的70%以上,且月均溫度在1318。C之間,適宜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和流行。馬鈴薯的常規種植時間是5月播種9月收獲,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和流行與降雨量成正相關,我國西南地區降雨集中在7至8月,與常規種植馬鈴薯晚疫病易發病期相重疊,常年導致馬鈴薯晚疫病嚴重發生,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防治馬鈴薯晚疫病使用大量的農藥,但由于降雨過多,防治效果不明顯,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產生農殘污染。另外常見防治方法是種植抗病品種,但抗病品種數量有限,不能滿足生產需求,目前馬鈴薯晚疫病仍然是影響馬鈴薯生產上的主要難題,現尚未見馬鈴薯早播控制晚疫病的方法。
發明內容本發明克服了馬鈴薯常規種植生長季節與雨季重疊造成晚疫病嚴重發生的缺點,提供了一種通過馬鈴薯早播避開適宜晚疫病發生和流行的雨季,降低馬鈴薯晚疫病危害的方法。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保持目前常規種植馬鈴薯的施肥及田間管理方法不變,不同的是馬鈴薯早播,1月至2月播種;單行種植,行距80100cm;播種密度為26003500株/畝;馬鈴薯品種可以是米拉、合作88、威芋3號、費烏瑞它、會-2等;該方法也可用于甘蔗田、蔬菜地、桑果園等中種植。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馬鈴薯早播早收,從時間上錯開適宜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和流行的氣候條件,從而有效地控制晚疫病的危害,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危害及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常規種植的馬鈴薯晚疫病發生流行是在7月至9月的雨季。本方法根據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需水量較少,適宜冷涼的氣候環境的特點,馬鈴薯早播早收,生產過程在降雨量較少的l月至6月完成,避開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高峰期。單行種植,行間距大,利于通風透光,增加光照降低濕度,不利于晚疫病的發生。這種方法不僅解決了馬鈴薯晚疫病對馬鈴薯生產的產量損失,而且降低了農藥投入減少了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同時馬鈴薯在56月份就能收獲,可以彌補市場空缺,提高單位價格,增加農民收入。該方法還能用于甘蔗、桑樹、果園、蔬菜等經濟作物栽培地的種植,可以充分地利用光、溫、水、熱資源,大幅度的提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具體實施例方式同田對比試驗設2個處理,對照是按馬鈴薯常規播期播種,品種是會-2,5月5日播種,播種規格為單行播種,行距60cm,株距25cm。處理是早播,馬鈴薯品種為會-2,1月10日播種,單行種植,行距80cm,株距25cra;播種密度為3500株/畝,田間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規方式進行。調查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果,結果見表l。表1處理和對照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效果及產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實施例二同田對比試驗設2個處理,對照是按馬鈴薯常規播期播種,品種是米拉,5月15日播種,播種規格為單行播種,行距60cm,株距25cm;處理是早播,馬鈴薯品種為米拉,1月25日播種,單行種植,行距90cm,株距25cm;播種密度為3200株/畝,田間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規方式進行。調査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果,結果見表2。表2處理和對照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效果及產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實施例三:同田對比試驗設2個處理,對照是按馬鈴薯常規播期播種,品種是合作88,5月20日播種,播種規格為單行播種,行距60cm,株距25cm;處理是早播,馬鈴薯品種為合作88,2月23日播種,單行種植,行距100cm,株距25cm;播種密度為2600株/畝,田間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規方式進行。調查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情況和防治效果,結果見表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實施例四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1是凈種馬鈴薯,品種為威芋3號,按馬鈴薯常規播期播種,5月12日播種,播種規格為單行播種,行距60cm,株距25cm;對照2是凈種甘蔗,按甘蔗常規播期下種,l月5日下種,規格是行距100cm,株距10cm。處理是馬鈴薯早播,1月12日播種于甘蔗田,甘蔗與對照2常規栽種方式相同。馬鈴薯單行播種在甘蔗行間,馬鈴薯行距100cm,株距25cm,馬鈴薯與甘蔗行距50cm。馬鈴薯品種為威芋3號,甘蔗品種為新臺糖l號。調查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率和防治效果、馬鈴薯和甘蔗產量,結果見表4。<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實施例五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1是凈種馬鈴薯,品種為合作88,按馬鈴薯常規播期播種,5月8日播種,播種規格為單行播種,行距60cm,株距25cm;對照2是凈種甘蔗,按甘蔗常規播期下種,1月5日下種,規格是行距90cm,株距10cni。處理是馬鈴薯早播,1月25日播種于甘蔗田,甘蔗與對照2常規栽種方式相同。馬鈴薯單行播種在甘蔗行間,馬鈴薯行距90cm,株距25cm,馬鈴薯與甘蔗行距45cm。馬鈴薯品種為合作88,甘蔗品種為新臺糖l號。調査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率和防治效果、馬鈴薯和甘蔗產量,結果見表5。<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實施例六: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l是凈種馬鈴薯,品種為會-2,按馬鈴薯常規播期播種,4月31日播種,播種規格為單行播種,行距60cm,株距25cm;對照2是凈種甘蔗,按甘蔗常規播期下種,1月5日下種,規格是行距80cm,株距lOcm。處理是馬鈴薯早播,2月25日播種于甘蔗田,甘蔗與對照2常規栽種方式相同。馬鈴薯單行播種在甘蔗行間,馬鈴薯行距80cm,株距25cm,馬鈴薯與甘蔗行距40cm。馬鈴薯種為會-2,甘蔗品種為新臺糖l號。調查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率和防治效果、馬鈴薯和甘蔗產量,結果見表6。表6處理和對照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效果及產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實施例七: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l是凈種馬鈴薯,馬鈴薯品種為米拉,按馬鈴薯常規播期播種,5月12日播種,播種規格為單行播種,行距60cm,株距25cm;對照2是凈種大白菜,大白菜品種為京春99,按大白菜常規播期播種,播種規格是行距50cm,株距20cm。處理是馬鈴薯早播,馬鈴薯品種是米拉,l月15日播種于大白菜田中。單行播種在大白菜行間,馬鈴薯行距100cm,株距25cm,大白菜與對照2常規栽種方式相同。調査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率及防治效果,馬鈴薯和白菜產量,結果見表7。表7處理和對照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效果及產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實施例八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1是凈種馬鈴薯,馬鈴薯品種為合作88,按馬鈴薯常規播期播種,5月16日播種,播種規格為單行播種,行距60cm,株距25cm;對照2是凈種大白菜,大白菜品種為京春99,按大白菜常規播期播種,播種規格是行距40cm,株距20cm。處理是馬鈴薯早播,馬鈴薯品種是合作88,1月30日播種于大白菜田中。單行播種在大白菜行間,馬鈴薯行距80cm,株距25cm,大白菜與對照2常規栽種方式相同。調查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率及防治效果,馬鈴薯和白菜產量,結果見表8。<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實施例九: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l是凈種馬鈴薯,馬鈴薯品種為會-2,按馬鈴薯常規播期播種,5月7日播種,播種規格為單行播種,行距60cm,株距25cm;對照2是凈種大白菜,大白菜品種為京春99,按大白菜常規播期播種,播種規格是行距45cm,株距20cm。處理是馬鈴薯早播,馬鈴薯品種是會-2,2月28日播種于大白菜田中。單行播種在大白菜行間,馬鈴薯行距90cm,株距25cm,大白菜與對照2常規栽種方式相同。調査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率及防治效果,馬鈴薯和白菜產量,結果見表9。<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實施例十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1是凈種馬鈴薯,馬鈴薯品種為費烏瑞它,按馬鈴薯常規播期播種,5月1日播種,播種規格為單行播種,行距60cm,株距25cm;對照2是凈種桑樹,按桑樹常規種植,播植規格是行距100cm,株距30cm。處理是早播,1月5日播種于甘蔗田。處理為單行播種在桑樹行間,馬鈴薯行距100cm,株距25cm,馬鈴薯與桑樹行距50cm,桑樹與對照2常規栽種方式相同。馬鈴薯品種為費烏瑞它,桑樹品種為湖桑32。調查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率及防治效果,馬鈴薯和桑樹產量,結果見表IO。<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實施例十一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1是凈種馬鈴薯,馬鈴薯品種為米拉,按馬鈴薯常規播期播種,5月16日播種,播種規格為單行播種,行距60cm,株距25cm;對照2是凈種桑樹,按桑樹常規種植,播植規格是行距90cm,株距30cm。處理是早播,1月25日播種于甘蔗田。處理為單行播種在桑樹行間,馬鈴薯行距90cm,株距25cm,馬鈴薯與桑樹行距45cm,桑樹與對照2常規栽種方式相同。馬鈴薯品種為米拉,桑樹品種為湖桑32。調査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率及防治效果,馬鈴薯和桑樹產量,結果見表ll。表11處理和對照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效果及產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實施例十二同田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其中2個對照,對照1是凈種馬鈴薯,馬鈴薯品種為合作88,按馬鈴薯常規播期播種,5月18日播種,播種規格為單行播種,行距60cm,株距25cm;對照2是凈種桑樹,按桑樹常規種植,播植規格是行距80cm,株距30cm。處理是早播,2月23日播種于甘蔗田。處理為單行播種在桑樹行間,馬鈴薯行距80cm,株距25cm,馬鈴薯與桑樹行距40cm,桑樹與對照2常規栽種方式相同。馬鈴薯品種為合作88,桑樹品種為湖桑32。調査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率及防治效果,馬鈴薯和桑樹產量,結果見表12。表12處理和對照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效果及產量<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權利要求1、一種馬鈴薯提前播種控制晚疫病的方法,保持目前常規種植馬鈴薯的施肥及田間管理方法不變,其特征是馬鈴薯早播,1月至2月播種;單行種植,行距80~100cm。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提前播種控制晚疫病的方法,其特征是播種密度為26003500株/畝。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提前播種控制晚疫病的方法,其特征是馬鈴薯品種是米拉、合作88、威芋3號、費烏瑞它、會_2。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馬鈴薯提前播種控制晚疫病的方法,其特征是該方法可用于甘蔗田、蔬菜地、桑果園中種植。全文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馬鈴薯提前播種控制晚疫病的方法,屬于植物保護學領域。該方法保持目前常規種植馬鈴薯的施肥及田間管理方法不變,馬鈴薯早播,1月至2月播種;單行種植,行距80~100cm;播種密度為2600~3500株/畝;馬鈴薯品種可以是米拉、合作88、威芋3號、費烏瑞它、會-2等;該方法也可用于甘蔗田、蔬菜地、桑果園等中種植。本發明可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增加農民的收益、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科學內涵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文檔編號A01G1/00GK101433155SQ20081023350公開日2009年5月20日申請日期2008年10月29日優先權日2008年10月29日發明者何霞紅,林劉,雁孫,朱書生,朱有勇,炎李,李成云,靜楊,王海寧,勇謝申請人:云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