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準生態湖河堤岸斜坡的防護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準生態的湖河堤岸斜坡的防護方法,屬于生態堤防護坡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岸堤又稱護岸或河岸帶,最初定義為陸地上同水流發生作用的植被區域。岸坡主要由三 個部分組成,即坡頂、坡面和坡腳。其中,坡頂屬于陸地生態系統,坡腳常年沒在水下,屬 于河流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坡面則是水陸生態系統的過渡帶,即水陸交錯帶,它兼具水陸 生態系統的雙重特征和功能。
湖河堤岸斜坡是濱水區域中植物茂盛地,為河流兩棲類動物、昆蟲類和鳥類提供棲息場 所,也是陸生和水生動植物活動遷移的廊道,在生態系統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岸坡是岸 和水接觸的媒介,是其進行水體交換的通道;岸坡植物的附著作用可以促進氮磷等營養物質 的吸收和有機污染物的分解,達到保護和改善水質的目的。
傳統護岸主要考慮水體的行洪、排澇、蓄水、航運等基本功能,護岸型式都比較簡單且 坡面比較光滑、堅硬,常見的主要有漿砌石或干砌石護岸、現澆或預制混凝土塊體護岸及土 工模塊混凝土護岸等形式。傳統護岸人工痕跡明顯,生物幾乎無法在其上生存、繁衍,給生 態環境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影響。溝渠化河道改變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態,導致生境異質性 降低,生物多樣性隨之降低,最終可能引起整個河流生態系統退化,而且,傳統護岸阻止了 坡和水體的交換,不利于濕地的保護。
生態護岸是現代河流治理的發展趨勢。目前國內外常用的生態型護岸有①單純的生物 護岸通過在岸坡種植植被(喬木、灌木、草皮等),起到固土護岸的作用,該技術在抗水流、 風浪沖刷能力上十分有限,水流條件要求較高;②植被加筋技術通過土工網、生態砼現澆 網格、種植槽或使用預制件、土工織物或編制袋(纖維袋)填土等方式,對植被進行加筋, 增強岸坡抗侵蝕的能力,起到更好的防護功能,但是,該技術增加了投資,提高了護岸成本, 勞動強度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傳統護岸技術成本高、環境效益差的問題以及現有生態護岸技術的不足,提 供一種成本低、利于水體交換、兼具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準生態湖河堤岸斜坡的防護方法。 本發明的準生態湖河堤岸斜坡的防護方法是-
在堤岸斜坡的坡面上開挖溝渠,使溝渠縱橫相連呈網絡狀,溝渠的寬度為30cm--40cm, 深度為25cm--30cm,對于沙質土壤的堤岸斜坡,各條溝渠之間構成的框架內(即溝渠之間圍 成的空框地帶)的面積為3m2--4ra2,對于粘性土壤的堤岸斜坡,各條溝渠之間構成的框架內 的面積為5m2-6m2,在溝渠內種植濕生植物,濕生植物以移栽方式種植時,采用株距為2. 5 cm cm—3.0cra的高密度根系相互交錯定植方式種植,濕生植物以扦插方式種植時,采用株距為 1.5cm—2.0cm的高密度定植方式種植,在各條溝渠之間構成的框架內種植地被植物,在坡面 的下部種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溝渠相連可呈魚鱗狀、方形網格狀、菱形網格狀或其它任何形狀。
3地被植物可采用播種法。
本發明采用溝渠內種植濕生植物對堤岸斜坡加固,并采用高密度根系相互交錯定植的方 式,施工簡單,成本低,能起到防沖刷、保護土堤的作用,有利于保持水土,降低坡面被 沖刷的程度,為動植物及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環境,增加了濕生植物種類的多樣性,有利于消 除污染,使坡岸生態系統保持穩定,同時具有美化環境的作用,增加提圍觀賞性,并具有很 高的經濟價值。
圖1是采用本發明構筑的準生態湖河堤岸斜坡的第一個是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采用本發明構筑的準生態湖河堤岸斜坡的第二個是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高密度根系相互交錯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發明構筑的準生態湖河堤岸斜坡中,河堤采用堤路結合式,堤身為 均質土壩,護岸的構建位于河床鋪設層的上方。在坡面上開挖的溝渠呈網格狀,溝渠的寬度 為30cm--40cm,深度為25cm —30cm。對于沙質土壤的斜坡,各條溝渠之間構成的框架內的 面積為3nT4m2,對于粘性土壤的斜坡,該面積可適當增大至5 m2 6m2。如圖3所示,采用高 密度根系相互交錯定植的方式在各條溝渠內種植杞柳、檉柳等濕生植物,植物的種植采用移 栽的方式,取60cm —80cm的濕生植物,剪至50cm高,株距為2. 5cm—3. Ocm,根系相互交 錯后植入溝渠內,覆土,澆足水,次日再澆一次,水滲入土層后覆土作埂,埂高20cm--30cm。 8月份的15-- 20日期間,輕剪使其距地面30cm--35cm;早春3月的10-- 15日或者秋冬之 交11月份15—30日,重剪使其距地面25cm—30cm,每隔7--8年削茬一次,即用斧頭將 杞柳或檉柳老茬齊地面削平,以恢復長勢和提高條子質量。在各條溝渠之間構成的框架 內采用播種法種植地被植物(如早熟禾、紫羊茅等)。在坡面的下部種植挺水植物(如蘆葦、 香蒲、三棱草和水枝棉等)以及沉水植物(如苦草、輪葉黑藻等)。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在坡面上開挖的溝渠呈魚鱗狀,溝渠內以扦插的方式種植杞柳、 檉柳等濕生植物,濕生植物的株距為1.5cm—2.0cm,插穗長30cm,入土 20 cm。扦插日期為 3月份的10日一20日,長江以南可適當提前(3月10日),長江以北可適當推遲(3月20日)。 將濕生植物高密度植入溝內,覆土,澆足水,次日再澆一次,水滲入土層后覆土作埂,埂高 20cm—30cm。第一年秋季剪一次,8月份的15-- 20日期間,輕剪使其距地面30 cm—35 cm。 第一年以后每年可剪兩次,早春3月份10—15日或者秋冬之交11月份15 —30日,重剪使 其距地面25cm—30 cm,每隔7—8年削茬一次,即用斧頭將杞柳和檉柳老茬齊地面削 平,以恢復長勢和提高條子質量。在開溝構成的框架內種植地被植物(如早熟未、紫羊茅 等),可采用播種法。在坡的下部種植挺水植物(如蘆葦、香蒲、三棱草和水枝棉等)以及沉
水植物(如苦草、輪葉黑藻等)。 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消除了漿砌石或干砌石護岸、現澆或預制混凝土塊體護岸及土工模塊混凝土護岸等護岸方式不利于水體交換的弊端,有利于濕地的保護。而且,建設成本低,結構簡單,施 工方便,節約成本。
2. 移栽采用高密度根系相互交錯定植的方式,植物根系密集地、縱橫交錯地穿插 在土體中,扦插則采用高密度種植的方式,防止了岸坡上重力侵蝕的發生,增加了河岸 的穩定性。植物采用高密度方式種植,但是行距大,從而不會影響植物生長。
3. 開溝呈魚鱗狀或網格狀或其他形狀使坡岸分成若干區域,種植有沉水性、挺水性 以及濕生等不同類型的植物,為河流兩棲類動物、昆蟲類和鳥類提供了生存環境,維持了 岸坡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美化環境,增加提圍觀賞性。
4. 河岸帶植物群落緩沖帶的構建,防止河岸沖刷侵蝕,確保河岸陸地生態系統和 水域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地被植物在過濾沉淀物、營養物質等方面起到顯著作用,能減少 來自農業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進入河道,達到保護和改善水質的目的。
5. 種植杞柳和檉柳, 一年割條兩次,用作編筐材料,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權利要求
1. 一種準生態湖河堤岸斜坡的防護方法,其特征是在堤岸斜坡的坡面上開挖溝渠,使溝渠縱橫相連呈網絡狀,溝渠的寬度為30cm--40cm,深度為25cm--30cm,對于沙質土壤的堤岸斜坡,各條溝渠之間構成的框架內的面積為3m2--4m2,對于粘性土壤的堤岸斜坡,各條溝渠之間構成的框架內的面積為5m2--6m2,在溝渠內種植濕生植物,濕生植物以移栽方式種植時,采用株距為2.5cm cm--3.0cm的高密度根系相互交錯定植方式種植,濕生植物以扦插方式種植時,采用株距為1.5cm—2.0cm的高密度定植方式種植,在各條溝渠之間構成的框架內種植地被植物,在坡面的下部種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準生態湖河堤岸斜坡的防護方法,該方法是在堤岸斜坡的坡面上開挖溝渠,使溝渠縱橫相連呈網絡狀,溝渠的寬度為30cm-40cm,深度為25cm-30cm,對于沙質土壤的堤岸斜坡,各條溝渠之間構成的框架內的面積為3m<sup>2</sup>-4m<sup>2</sup>,對于粘性土壤的堤岸斜坡,各條溝渠之間構成的框架內的面積為5m<sup>2</sup>-6m<sup>2</sup>,采用高密度定植的方式在溝渠內種植濕生植物,在各條溝渠之間構成的框架內種植地被植物,在坡面的下部種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本發明施工簡單,成本低,能起到防沖刷、保護土堤的作用,有利于保持水土,降低坡面被沖刷的程度,為動植物及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環境,使坡岸生態系統保持穩定,同時具有美化環境的作用。
文檔編號A01G9/00GK101498126SQ20091001450
公開日2009年8月5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27日 優先權日2009年2月27日
發明者劉菲菲, 磊 盧, 宋瑞紅, 張成祿, 王曙光, 石義靜, 黃理輝 申請人: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