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大蒜收獲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農機部件,確切地說是一種大蒜收獲專用設備的收獲 機構。
背景技術:
經專利檢索,涉及大蒜收獲機構的專利文獻有不少,其中與本技術較為接
近的有200710013643.X和200710114327.1。 200710114327.1的收獲機構優點是 自動化程度高、省時省力,可一次性剪去蒜根和蒜桿,完成全部收蒜工序;缺 點是1、機構體積龐大,由于體積過大造成生產成本高、易損壞,難控制,2、 理順過程中有可能出現折斷、掛阻等現象,影響機構的正常運轉,3、工作流程 對機具的同步性要求較高,極大地增加了機具的維護、保養難度。 200710013643.X的收獲機構的優點是能一次性完成切割分離莖桿、挖掘大蒜、 收獲大蒜的全過程,自動化程度高,缺點是大蒜跟隨機具作高頻率大幅度回轉, 受損率高。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體積小巧、自動化程度高、損傷率低、維 護和保養方便的大蒜收獲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是大蒜收獲機構,它包括機架、 一對鏈條傳動機 構、若干機械手和剪切機構組成,其特征在于機架由一個三棱柱架、 一對橫 向行程塊和二個翻轉行程塊組成,三棱柱架橫向臥置,它的三個側面中的最大 側面面朝待收獲大蒜,并后傾與地面形成銳角, 一對橫向行程塊固定在三棱柱 架一側端面的后下方框架上,二個翻轉行程塊分別固定在三棱柱架另一側端面的后上方和后下方框架上; 一對鏈條傳動機構分別環繞設置在三棱柱架的兩端 面上;機械手呈長條狀,其兩端分別穿插在兩側傳動機構的鏈條中,若干機械 手環繞三棱柱架均勻穿插在鏈條傳動機構的鏈條中;每只機械手由若干彈簧夾、 一根往復桿、 一根"U"形套、 一只滾輪、 一個腰形塊和復位彈簧組成,"U" 形套的截面呈"U"形、兩端設置有通孔,若干彈簧夾均勻固定在"U"形套外 側,彈簧夾尾端的撥桿正對"U"形套的"U"形開口,往復桿安裝在"U"形 套內,往復桿的兩端分別穿過"U"形套兩端的通孔中,伸出"U"形套外,往 復桿與橫向行程塊接觸的一端設置有滾輪,往復桿的另一端穿過設置在"U"形 套端面上的套管,套管外固定有腰形塊,在腰形塊和"U"形套端面之間設置有 復位彈簧,安裝在"U"形套內的往復桿上均勻設置有與彈簧夾數量相等的撥齒, 每個撥齒均緊貼對應的彈簧夾撥桿;剪切機構至少包括一對雙曲柄機構和刀具, 一對雙曲柄機構分別固定在三棱柱架的兩端面后上方的框架上,刀具水平固定 在一對雙曲柄機構下方的兩個曲柄上。
所述彈簧夾的設置密度應確保彈簧夾打開后相鄰彈簧夾夾片的前端貼合。 所述腰形塊,其腰形的一側與設置在"U"套一端的套管固定,另一側上設 置有滾輪。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機械手跟隨鏈條傳動機構環繞三棱柱運動,由于一對 橫向行程塊和二個翻轉行程塊均設置在三棱柱端面框架上,因此機械手在運動 過程中會遇到行程塊。當滾輪滾上橫向行程塊時,行程塊將滾輪向外拉動,往 復桿上的撥齒撥動彈簧夾撥桿,使彈簧夾打開;當滾輪離開行程塊時,在彈簧 夾彈簧復位力的作用下,彈簧夾撥桿帶動撥齒使往復桿復位,彈簧夾閉合。當 腰形塊碰到翻轉行程塊時,腰形塊帶動機械手翻轉,當腰形塊離開翻轉行程塊 時,在復位彈簧的彈力作用下,機械手翻轉復位。由于一對橫向行程塊和一個翻轉行程塊分別固定在三棱柱架兩側端面的后下方框架上,因此當機械手運動 到此處時,機械手發生翻轉彈簧夾夾口向前,同時彈簧夾打開,讓大蒜桿進入 夾口;當機械手轉過三棱柱下方的那個棱角后,彈簧夾夾緊進入夾口的大蒜, 機械手隨傳動機構繼續向上運動時將大蒜拔起;當機械手轉過三棱柱上方的那 個棱角后,機械手遇到翻轉行程塊而發生翻轉,大蒜隨之莖葉向下根莖向上通 過相鄰安裝的剪切機構,剪切機構剪下大蒜頭;機械手隨傳動機構繼續向下運 動,再次遇到安裝在三棱柱架兩側端面的后下方框架上的一對橫向行程塊和一 個翻轉行程塊,大蒜莖葉被夾口放開掉下后機械手翻轉進入下一次收獲。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機械手體積小巧、結構簡單、維護和保養方便,收獲 機構自動化程度高,大蒜在收獲過程中損傷率低。
圖l為本實用新型左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右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下視方向的剖示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機械手的主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機械手的俯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機械手的剖示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機械手的腰形塊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剪切機構示意圖。
圖中1、鏈條傳動機構,2、三棱柱架,3、機械手,4、橫向行程塊,5、 后下方框架,6、剪切機構,7、后上方框架,8、 9、翻轉行程塊,10、滾輪, 11、往復桿,12、彈簧夾,13、 "U"形套,14、復位彈簧,15、腰形塊,16、 腰形塊滾輪,17、撥桿,18、撥齒,19、雙曲柄機構,20、刀具,21、大蒜限位板。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大蒜收獲機構,它包括機架、 一對鏈條傳動機構l、若干機械手3和剪切機
構6組成。其中機架由一個三棱柱架2、 一對橫向行程塊4和二個翻轉行程塊8、 9組成,三棱柱架橫向臥置,它的三個側面中的最大側面面朝待收獲大蒜,并后 傾與地面形成銳角, 一對橫向行程塊4固定在三棱柱架2 —側端面的后下方框 架5上,翻轉行程8塊固定在三棱柱架2另一側端面的后下方框架5上,翻轉 行程9塊固定在三棱柱架2另一側端面的后上方框架7上。 一對鏈條傳動機構1 分別環繞設置在三棱柱架2的兩端面上。機械手3呈長條狀,其兩端分別穿插 在兩側傳動機構1的鏈條中,若干機械手3環繞三棱柱架均勻穿插在鏈條傳動 機構1的鏈條中。每只機械手3由若干彈簧夾12、 一根往復桿11、 一根"U" 形套13、 一只滾輪10、 一個腰形塊15和復位彈簧14組成,"U"形套13的截 面呈"U"形、兩端設置有通孔,若干彈簧夾12均勻固定在"U"形套13外側, 彈簧夾12的設置密度應確保彈簧夾12打開后相鄰彈簧夾夾片的前端貼合在一 起,彈簧夾12尾端的撥桿17正對"U"形套13的"U"形開口,往復桿11安 裝在"U"形套13內,往復桿11的兩端分別穿過"U"形套13兩端的通孔,并 伸出"U"形套13夕卜,往復桿11與橫向行程塊4接觸的一端設置有滾輪10, "U" 形套13與翻轉行程8、 9塊接觸的一端設置一段套管,套管的一端固定在腰形 塊15的一側上,腰形塊15的另一側上設置有腰形塊滾輪16,在腰形塊15和"U" 形套13端面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14,安裝在"U"形套13內的往復桿11上均 勻設置有與彈簧夾12數量相等的撥齒18,每個撥齒18均緊貼對應的彈簧夾撥 桿17。剪切機構由一對雙曲柄機構19、大蒜限位板21和刀具20組成, 一對雙曲柄機構19分別固定在三棱柱架2的兩端面后上方的框架7上,刀具20固定 在一對雙曲柄機構19下方的兩個曲柄上,鋸齒狀大蒜限位板21水平重疊設置 在刀具20上,并與后上方的框架7固定。
權利要求1、大蒜收獲機構,它包括機架、一對鏈條傳動機構、若干機械手和剪切機構組成,其特征在于機架由一個三棱柱架、一對橫向行程塊和二個翻轉行程塊組成,三棱柱架橫向臥置,它的三個側面中的最大側面面朝待收獲大蒜,并后傾與地面形成銳角,一對橫向行程塊固定在三棱柱架一側端面的后下方框架上,二個翻轉行程塊分別固定在三棱柱架另一側端面的后上方和后下方框架上;一對鏈條傳動機構分別環繞設置在三棱柱架的兩端面上;機械手呈長條狀,其兩端分別穿插在兩側傳動機構的鏈條中,若干機械手環繞三棱柱架均勻穿插在鏈條傳動機構的鏈條中;每只機械手由若干彈簧夾、一根往復桿、一根“U”形套、一只滾輪、一個腰形塊和復位彈簧組成,“U”形套的截面呈“U”形、兩端設置有通孔,若干彈簧夾均勻固定在“U”形套外側,彈簧夾尾端的撥桿正對“U”形套的“U”形開口,往復桿安裝在“U”形套內,往復桿的兩端分別穿過“U”形套兩端的通孔中,伸出“U”形套外,往復桿與橫向行程塊接觸的一端設置有滾輪,往復桿的另一端穿過設置在“U”形套端面上的套管,套管外固定有腰形塊,在腰形塊和“U”形套端面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安裝在“U”形套內的往復桿上均勻設置有與彈簧夾數量相等的撥齒,每個撥齒均緊貼對應的彈簧夾撥桿;剪切機構至少包括一對雙曲柄機構和刀具,一對雙曲柄機構分別固定在三棱柱架的兩端面后上方的框架上,刀具水平固定在一對雙曲柄機構下方的兩個曲柄上。
2、 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蒜收獲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形塊,其腰形 的一側與設置在"U"形套一端的套管固定,另一側上設置有滾輪。
3、 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蒜收獲機構,其特征在于剪切機構由一對雙曲 柄機構、大蒜限位板和刀具組成, 一對雙曲柄機構分別固定在三棱柱架的兩端面后上方的框架上,刀具固定在一對雙曲柄機構下方的兩個曲柄上,鋸齒狀大 蒜限位板水平重疊設置在刀具上,并與后上方的框架固定。
4、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大蒜收獲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夾的設置密 度應確保彈簧夾打開后相鄰彈簧夾夾片的前端貼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大蒜收獲機構屬于一種農機部件,確切地說是一種大蒜收獲專用設備的收獲機構。它包括機架、一對鏈條傳動機構、若干機械手和剪切機構組成;機架由一個三棱柱架、一對橫向行程塊和二個翻轉行程塊組成;一對鏈條傳動機構分別環繞設置在三棱柱架的兩端面上;機械手呈長條狀,其兩端分別穿插在兩側傳動機構的鏈條中,若干機械手環繞三棱柱架均勻穿插在鏈條傳動機構的鏈條中;剪切機構至少包括一對雙曲柄機構和刀具,一對雙曲柄機構分別固定在三棱柱架的兩端面后上方的框架上,刀具水平固定在一對雙曲柄機構下方的兩個曲柄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體積小巧、結構簡單、維護和保養方便,收獲機構自動化程度高,大蒜在收獲過程中損傷率低。
文檔編號A01D33/00GK201355927SQ20092003580
公開日2009年12月9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26日 優先權日2009年2月26日
發明者新 黃 申請人:新 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