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及施用其的植物病害的防除方法

文檔序號:318376閱讀:51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及施用其的植物病害的防除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及施用該組合物的植物病害的防除方法,所述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的特征在于,含有通式(I)表示的至少I種喹啉化合物或其鹽(組a)及選自由組l(b-l) 28(b_28)(組b)組成的組中的I種以上的殺菌性化合物作為有效成分。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大量的化學藥物被用于植物病害防除。但是,由于具有類似骨架的同作用系的化學藥物為防除同種病害而被頻繁使用或過量給藥等,而導致植物病原菌對化學藥物的耐性化問題越來越顯著。另一方面,近來消費者對減農藥作物的需求及對減輕由化學農藥導致的環境負荷的社會需求越來越高。另外,在作為藥物使用場所的農園中,以罐混(tank mixing)法混用2種以上藥物進行處理時,對于相容性差的藥物之間的組合來說,多存在各藥物的效果降低的情況或使植物體發生藥害的危險性。在上述情況下,期待即使對于對現有藥物的耐性菌也有高效、有效成分量較低、且效果高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并且,為了預防植物病原菌的耐性化,也希望開發出由具有不同的基本骨架的、作用性不同的成分(化合物)形成的相容性好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及植物病害防除方法。已知通式(I)表示的喹啉化合物作為殺菌劑利用種子消毒、莖葉散布處理等施用方法對水稻的稻痕病(Pyricularia oryzae)以及番爺、黃瓜及菜豆的灰霉病(Botrytiscinerea)等顯示防除效果(專利文獻I 4)。但是,對于通式(I)表示的喹啉化合物與其他殺菌劑混合所產生的防除效果,尚屬未知。專利文獻I :國際公開(WO)第2005/070917號說明書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第2007-1944號公報專利文獻3 :國際公開(WO)第07/011022號說明書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第2007-217353號公報

發明內容
本發明人等對通式(I)表示的喹啉化合物與其他殺菌劑成分的組合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通過將通式(I)表示的喹啉化合物與特定的殺菌性化合物組合,對多種植物病原菌可得到無法由單獨成分預料的、優異的防除效果(協同效果),并且,即使對現有耐性菌也顯示穩定的預防效果,而且未發現藥害的發生,從而完成了本發明。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及施用該組合物的植物病害的防除方法,所述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對各種植物病原菌具有多種病害譜,即使對于對現有藥物的耐性菌也顯示高植物病害防除效果,即使對病原菌棲息環境給予的有效成分量低也顯示高活性,而且未發現對植物產生藥害。本發明涉及一種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a)通式(I)表示的至少I種喹啉化合物或其鹽(組a)及(b)選自由下述組(I) (28)組成的組(組b)中的I種
以上的殺菌性化合物作為有效成分,
權利要求
1.一種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的(a)及(b)作為有效成分, (a)通式(I)表示的至少I種喹啉化合物或其鹽(組a), (b)選自由下述組(I) (28)組成的組(組b)中的I種以上的殺菌性化合物,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 組a的喹啉化合物(I)中, R1及R2相同或不同,為可被相同或不同的I 3個鹵原子取代的C1 C6烷基或可被相同或不同的I 5個鹵原子取代的苯基。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 組a的喹啉化合物(I)中, R1及R2相同或不同,為甲基、乙基、丙基、三氟甲基、三氟乙基、苯基、氟苯基或氯苯基。
4.如權利要求I 3中任一項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 組a的喹啉化合物(I)中, R3及R4相同或不同,為氫原子、齒原子或C1 C4燒基。
5.如權利要求I 3中任一項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 組a的喹啉化合物(I)中, R3及R4相同或不同,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甲基或乙基。
6.如權利要求I 3中任一項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 組a的喹啉化合物(I)中, R3及R4相同或不同,為氫原子、氟原子或甲基。
7.如權利要求I 6中任一項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 組a的喹啉化合物(I)中, X為齒原子;Ci C6燒基;C2 C6炔基;可被選自由齒原子、可被相同或不同的I 3個鹵原子取代的C1 C6烷基及C1 C6烷氧基組成的組中的相同或不同的I 6個取代基取代的芳基;可被選自由鹵原子、可被相同或不同的I 3個鹵原子取代的C1 C6烷基及C1 C6烷氧基組成的組中的相同或不同的I 6個取代基取代的雜芳基;氰基;或^羥基-C1 C6烷烴亞氨基,所述N-羥基-C1 C6烷烴亞氨基中的羥基的氫原子可被選自由C1 C6烷基及苯基組成的組中的取代基取代,n為O 2的整數。
8.如權利要求I 6中任一項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 組a的喹啉化合物(I)中,X為鹵原子A C4烷基;C2 C3炔基;可被選自由氟原子、氯原子、可被I 3個氟原子取代的C1 C2烷基及C1 C2烷氧基組成的組中的相同或不同的I 2個取代基取代的苯基;呋喃基、噻吩基、噁唑基或吡啶基,所述呋喃基、噻吩基、噁唑基或吡啶基可被選自由氟原子、氯原子、可被I 3個氟原子取代的C1 C2烷基及C1 C2烷氧基組成的組中的相同或不同的I 3個取代基取代;氰基;或N-羥基-C1 C2烷烴亞氨基,所述N-羥基-C1 C2烷烴亞氨基中的羥基的氫原子可被選自由C1 C2烷基及苯基組成的組中的取代基取代,n為O 2的整數。
9.如權利要求I 6中任一項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 組a的喹啉化合物(I)中, X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甲基、乙炔基、呋喃基、噻吩基、氰基、甲氧基乙烷亞氨基、 乙氧基乙烷亞氨基或苯氧基乙烷亞氨基,n為O或I。
10.如權利要求I 9中任一項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 組a的喹啉化合物(I)中, Y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C1 C3烷基,m為0 2。
11.如權利要求I 9中任一項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 組a的喹啉化合物(I)中, Y為氟原子、氯原子或甲基,m為0或I。
12.如權利要求I 9中任一項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 組a的喹啉化合物(I)中, Y為氟原子或甲基,m為0或I。
13.如權利要求I 9中任一項所述的殺菌劑組合物,其中, 組a的喹啉化合物(I)為 (a-1) 3-(5-氟-3,3- 二甲基-3,4- 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2) 3-(5-氯-3,3- 二甲基-3,4- 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3) 3-(5-溴-3,3- 二甲基-3,4- 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4)3-(5-乙炔基-3,3-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5) 3- (5,6- 二氟-3,3- 二甲基-3,4- 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6)3-(3-乙基-5-氟-3-丙基-3,4-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7)3-(5-氟-3-甲基-3-丙基-3,4-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8)3-(3-甲基-3-三氟甲基-3,4-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9)3-[3-甲基-3-(2,2,2-三氟乙基)-3,4-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10)3-(3-甲基-3-苯基-3,4-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ll)3-[3-甲基-3-(4-氟苯基)-3,4-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12)3-[3-甲基-3-(4-氯苯基)-3,4-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13) 3-(3,3,4,4-四甲基-3,4-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14) 3-(5-氟-3,3,4,4-四甲基-3,4-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a-15) 3- (5-氟-3,3,4,4-四甲基-3,4- 二氫異喹啉-I-基)~6~氟喹啉、 (a-16) 3- (5-氟-3,3,4,4-四甲基-3,4- 二氫異喹啉-I-基)~8~氟喹啉、 (a-17) 3- (5-氟-3,3,4,4-四甲基-3,4- 二氫異喹啉-I-基)-8-甲基喹啉、(a-18) 3- (4,4- 二氟-3,3- 二甲基-3,4- 二氫異喹啉 _1_ 基)喹啉、(a-19) 3- (4,5- 二氟-3,3- 二甲基-3,4- 二氫異喹啉_1_基)喹啉或(a-20) 3- (4,4,5-三氟-3,3- 二甲基-3,4- 二氫異喹啉-I-基)喹啉。
14.如權利要求I 13中任一項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組b的殺菌性化合物選自下述組(I) (28)組(I)為選自下述(b-1-l) (b-1-9)中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化合物(b-1-l)腈嘧菌酯、(b-1-2)亞胺菌、(b-1-3)唑菌胺酯、(b-1-4)卩定氧菌酯、 (b-1-5)氟嘧菌酯、(b-1-6)醚菌胺、(b-1-7)肟醚菌胺、(b-1-8)叉氨苯酰胺、及(b-1-9)月虧菌酯;組⑵為選自下述(b-2-l) (b-2-25)中的三唑類化合物(b-2-l)硅氟唑、(b-2-2)戊唑醇、(b-2-3)腈苯唑、(b_2_4)己唑醇、(b-2-5)酰胺唑、(b-2-6)三唑酮、(b-2-7)氟醚唑、(b-2-8)丙硫菌唑、(b-2-9)戊叉唑菌、(b-2-10)氧唑菌、(b-2-ll)環戊唑醇、(b-2-12)環戊唑菌、(b-2-13)丙環唑、(b-2-14)環唑醇、(b-2-15)噁醚唑、(b-2-16)烯唑醇、(b-2-17)喹唑菌酮、(b-2-18)氟硅唑、(b-2-19)戊菌唑、(b-2-20)糠菌唑、(b-2-21)唑菌醇、(b-2-22)粉唑醇、(b-2-23)腈菌唑、(b-2-24)乙環唑、及 (b-2-25)雙苯三唑醇; 組(3)為選自下述(b-3-l) (b-3-7)中的咪唑類化合物 (b-3-l)噁咪唑富馬酸鹽、 (b-3-2)氟菌唑、 (b-3-3)烯菌靈、 (b-3-4)烯菌靈-S、 (b-3-5)咪鮮胺、 (b-3-6)稻痕酯、及 (b-3-7)唑菌嗪; 組(4)為選自下述(b-4-l) (b-4-31)中的甲酰胺類化合物 (b_4_l)卩比喔菌胺、 (b-4-2)氟酰胺、(b-4-3)呋吡唑靈、 (b-4-4)啶酰菌胺、 (b-4-5)環酰菌胺、 (b-4-6)環氟菌胺、 (b-4-7)葉枯酞、 (b-4-8)雙炔酰菌胺、(b-4-9)Bixafen、 (b-4-10)萎銹靈、 (b-4-ll)氧化萎銹靈、 (b-4-12)丙氧滅銹胺、 (b-4-13)硅噻菌胺、 (b-4-14)溴氟唑菌、 (b-4-15)氟聯苯菌、 (b-4-16)噻唑菌胺、 (b-4-17)苯酰菌胺、 (b-4-18)噻酰菌胺、 (b-4-19)異噻菌胺、 (b-4-20)雙氯氰菌胺、 (b-4-21)氰菌胺、 (b-4-22)氟卩比菌胺、 (b-4-23)氟卩比菌酰胺、 (b-4-24)氯環丙酰胺、 (b-4-25)唑蟲酰胺、 (b-4-26)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I,3-二甲基-IH-吡唑-4-甲酰胺、(b-4-27)N-{2-[l,r -雙(環丙基)-2-基]苯基}-3-( 二氟甲基)-1-甲基-IH-吡唑-4-甲酰胺、(b-4-28)3-( 二氟甲基)-N-(9-異丙基-1,2,3,4-四氫 _1,4_ 甲橋萘 _5_ 基)_1_ 甲基-IH-吡唑-4-甲酰胺、 03-4-29)3-(二氟甲基)4-[4’ -(3,3_ 二甲基丁炔-I-基)聯苯-2-基]-I-甲基-IH-吡唑-4-甲酰胺、 (13-4-30)3-(二氟甲基)4-[4’-(3-甲氧基-3-甲基丁炔-I-基)聯苯-2-基]-I-甲基-IH-吡唑-4-甲酰胺、及 (b-4-31) 3-( 二氟甲基)-1-甲基-N-[l,2,3,4-四氫-9-(1-甲基乙基)_1,4_ 甲橋萘-5-基]-IH-吡唑-4-甲酰胺; 組(5)為選自下述(b-5-l) (b-5-5)中的酰基丙氨酸類化合物 (b-5-l)甲霜靈、 (b-5-2)甲霜靈-M、 (b-5-3)苯霜靈、 (b-5-4)苯霜靈_M、及 (b-5-5)呋霜靈-M ; 組(6)為選自(b-6-l)苯噻菌胺及(b-6-2)異丙菌胺中的纈氨酰胺類化合物; 組(7)為選自下述(b-7-l) (b-7-3)中的磺酰胺類化合物 (b-7-l)氰霜唑、 (b-7-2)吲唑磺菌胺、及 (b-7-3)磺菌胺; 組(8)為選自(b-8-l)對甲抑菌靈及(b-8-2)抑菌靈中的亞磺酰胺類化合物; 組(9)為選自下述(b-9-l) (b-9-4)中的氨基甲酸酯類化合物 (b-9-l)百維靈、 (b-9-2)百維靈鹽酸鹽、 (b-9-3)乙霉威、及 (b-9-4)卩比D利苯卡布; 組(10)為選自下述(b-10-l) (b-10-8)中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化合物 (b-10-l)代森錳鋅(代森錳鋅)、 (b-10-2)代森錳、 (b-10-3)甲基代森鋅、 (b-10-4)代森鋅、 (b-10-5)代森聯、 (b-10-6)福美鋅、 (b-10-7)福美聯、及 (b-10-8)福代鋒; 組(11)為選自下述(b-11-l) (b-11-6)中的二羧酰亞胺類化合物 (b-ll-l)異丙定、 (b-11-2)腐霉利、 (b-11-3)克菌丹、(b-11-4)烯菌酮、(b-11-5)乙菌利、及(b-11-6)滅菌丹;組(12)為選自下述(b-12-l) (b-12-4)中的胍類化合物(b-12-l)雙胍三辛烷基苯磺酸鹽、(b-12-2)雙狐羊胺乙酸鹽、(b-12-3)雙胍鹽、及(b-12-4)多果定;組(13)為選自下述(b-13-l) (b-13-9)中的嘧啶類化合物、(b-13-l)嘧菌胺、(b-13-2)異嘧菌醇、(b-13-3)嘧菌腙、(b-13-4)嘧菌環胺、(b-13-5) 二甲基嘧菌胺、(b-13-6)氟苯嘧啶醇、(b-13-7)甲菌定、(b-13-8)磺嘧菌靈、及(b-13-9)氟B密菌胺;組(14)為選自下述(b-14-l) (b-14-5)中的嗎啉類化合物(b-14-l)烯酰嗎啉、(b-14-2) 丁苯嗎啉、(b-14-3)十三嗎啉、(b-14-4)嗎菌靈、及(b-14-5)氣嗎琳;組(15)為選自下述(b-15-l) (b-15-6)中的苯并咪唑類化合物(b_15_l)托布津、(b-15-2)甲基托布津、(b-15-3)苯菌靈、(b-15-4)多菌靈、(b-15-5)涕必靈、及(b-15-6)麥穗寧;組(16)為選自下述(b-16-l) (b-16-3)中的吡咯類化合物(b-16-l)氟噁菌、(b-16-2)氟氯菌核利、及(b-16-3)拌種咯;組(17)為選自下述(b-17-l) (b-17-5)中的有機磷類化合物(b-17-l)藻菌磷、(b-17-2)克瘟散、(b-17-3)甲基立枯磷、(b-17-4)異稻痕凈、及(b-17-5)定菌磷; 組(18)為選自下述(b-18-l) (b-18-9)中的銅類化合物 (b-18-l)氫氧化銅、(b-18-2)銅、 (b-18-3)喊式氣化銅、 (b-18-4)喊式硫酸銅、 (b-18-5)喹啉銅、 (b-18-6)五水硫酸銅、 (b-18-7)無水硫酸銅、 (b-18-8)壬基苯酚磺酸銅、及 (b-18-9)十二烷基苯磺酸雙乙二胺銅絡鹽; 組(19)為選自下述(b-19-l) (b-19-8)中的抗生素 (b-19-l)春雷霉素、 (b-19-2)有效霉素、 (b-19-3)多氧菌素A N、 (b-19-4)滅瘟素S芐基氨基苯磺酸鹽、 (b-19-5)鏈霉素、 (b-19-6)游霉素、 (b-19-7)米多霉素、及 (b-19-8) 土霉素; 組(20)為選自下述(b-20-l) (b-20-3)中的有機氯類化合物 (b-20-l)百菌清、 (b-20-2)苯酞、及 (b-20-3)五氯硝基苯; 組(21)為選自下述(b-21-l) (b-21-5)中的三唑并嘧啶類化合物 (b-21-l)5-氯-7-(4-甲基哌啶-I-基)-6-(2,4,6_ 三氟苯基)[1,2,4]三唑并[I,5-a]嘧啶、 (b-21-2) 5-氣-N-[ (IS) -2,2,2- 二氣-I-甲基乙基]-6-(2,4,6- 二氣苯基)[I, 2,4]三唑并[l,5-a]嘧啶、 (b-21-3) 5-氯-N-[(IR)-I,2-二甲基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I,5-a]嘧啶、 (b-21-4)5-(甲氧基甲基)-6-辛基[1,2,4]三唑并[I, 5-a]嘧啶_7_胺、及 (b-21-5) 5-乙基-6-辛基[1,2,4]三唑并[I, 5-a]嘧啶 _7_ 胺; 組(22)為選自(b-22-l)表苯菌酮及(b-22-2)3-(2,3,4-三甲氧基-6-甲基苯甲酰基)-5-氯-2-甲氧基-4-甲基吡啶中的苯甲酰基化合物; 組(23)為選自下述(b-23-l) (b-23-9)中的乙二胺類化合物 (b-23-l)異丙基((IS) -2-甲基-I- {[ (4-甲基苯甲酰基) 氨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2)異丙基((IS)-2,2-二甲基-I-{[(4-甲基苯甲酰基)氨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3)異丙基((IS) -I- {[ (I-苯并呋喃-2-基擬基)氨基]甲基} -2-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4) 2, 2, 2-二氟乙基((IS)~2~甲基-1-{[ (4-甲基苯甲酸基)氨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5) 2,2,2- 二氣乙基((IS) -2, 2- 二甲基-I- {[ (4-甲基苯甲酸基)氛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6) 2,2,2- 二氟乙基((IS) -I- {[ (I-苯并呋喃-2-基擬基)氨基]甲基} -2-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7) 2,2,2- 二氣乙基{(IS) -I-甲基~2~[_ (4-甲基苯甲酰基)氛基]乙基}氛基甲酸酯、 (b-23-8)芐基((IS)-2-甲基-I-{[(4-甲基苯甲酰基)氨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及 (b-23-9)異丙基((IR) -2, 2, 2- 二氟_1_{ [ (4-甲基苯甲酰基)氨基]甲基}乙基)氨基甲酸酯; 組(24)為選自下述(b-24-l) (b-24-3)中的異噁唑烷類化合物 (b-24-l)3-[5-(4-氯苯基)_2,3- 二甲基異噁唑烷-3-基]吡啶、 (b-24-2)3-[2,3-二甲基-5-(4-甲基苯基)異噁唑烷_3_基]吡啶、及 (b-24-3) 3-[2-異丙基-3-甲基-5-(4-氯苯基)異噁唑烷_3_基]吡啶; 組(25)為選自下述(b-25-l) (b-25-3)中的喹啉類化合物 (b-25-l)喹氧靈、 (b-25-2) [6-(1,1- 二甲基乙基)-8-氟-2,3- 二甲基喹啉-4-基]乙酸酯、及 (b-25-3) [6-(l,l-二甲基乙基)-8-氟-2,3-二甲基喹啉-4-基]甲氧基乙酸酯; 組(26)為選自(b-26-1) (2Z)-{[2-氟-5-(三氟甲基)苯基]硫} [3-(2-甲氧基苯基)_1,3_喔唑燒_2_亞基]乙臆及(b_26_2) (2Z) -{[2-氣-5-(二氣甲基)苯基]硫}[3-(2-甲基苯基)-I,3-噻唑烷-2-亞基]乙腈中的噻唑烷類化合物; 組(27)為選自下述(b-27-l) (b-27-3)中的吡唑啉酮類化合物 (b-27-l) 1-[ (2-丙稀基硫基)擬基]-2-(1-甲基乙基)-4-(2-甲基苯基)-5-氛基-IH-吡唑-3-酮、 (b-27-2) I-[(乙基硫基)擬基]-2-(1-甲基乙基)~4~ (2-甲基苯基)-5-氣基-IH-批唑-3-酮、及 (b-27-3) I-[(乙基硫基)擬基]-2-(1-甲基乙基)~4~ (2,6- _■氣苯基)-5-氣基-IH-吡唑-3-酮;以及 組(28)為選自下述(b-28-l) (b-28-28)中的其他殺菌 殺霉劑 (b-28-l) 土菌消、 (b-28-2)氟啶胺、 (b-28-3)噠菌清、 (b-28-4)三環唑、 (b-28-5)清菌脲、(b-28-6)噁唑酮菌、(b-28-7)咪唑菌酮、(b-28-8)氯化苦、(b-28-9)噻二嗪、(b-28-10)丙氧喹啉、(b-28-ll)螺噁茂胺、(b-28-12)苯銹啶、(b-28-13) 二噻農、(b-28-14)戊菌隆、(b-28-15)稻痕靈、(b-28-16)噻菌靈、(b-28-17)白藜蘆醇、(b-28-18)嗪胺靈、(b-28-19)噻二唑素-S-甲基、(b-28-20)咯喹酮、(b-28-21)敵螨普、(b-28-22) 二甲氨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鎳、(b-28-23)氯唑靈、(b-28-24)卩惡霜靈、(b-28-25)代森銨、(b-28-26)啶斑肟、(b-28-27)喹菌酮、及(b-28-28)亞磷酸。
15.如權利要求I 13中任一項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組b的殺菌性化合物選自下述組(I) (28)組(I)為選自下述(b-1-l) (b-1-9)中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化合物(b-1-l)腈嘧菌酯、(b-1-2)亞胺菌、(b-1-3)唑菌胺酯、(b-1-4)卩定氧菌酯、(b-1-5)氟嘧菌酯、(b-1-6)醚菌胺、(b-1-7)肟醚菌胺、(b-1-8)叉氨苯酰胺、及 (b-1-9)月虧菌酯;組⑵為選自下述(b-2-l) (b-2-18)中的三唑類化合物(b-2-l)硅氟唑、(b-2-2)戊唑醇、(b-2-3)腈苯唑、(b_2_4)己唑醇、(b-2-5)酰胺唑、(b-2-6)三唑酮、(b-2-7)氟醚唑、(b-2-8)丙硫菌唑、(b-2-9)戊叉唑菌、(b-2-10)氧唑菌、(b-2-ll)環戊唑醇、(b-2-12)環戊唑菌、(b-2-13)丙環唑、(b-2-14)環唑醇、(b-2-15)噁醚唑、(b-2-16)烯唑醇、(b-2-17)喹唑菌酮、及(b-2-18)氟硅唑;組(3)為選自下述(b-3-l) (b-3-5)中的咪唑類化合物(b-3-l)噁咪唑富馬酸鹽、(b-3-2)氟菌唑、(b-3-3)烯菌靈、(b-3-4)烯菌靈-S、及(b-3-5)咪鮮胺;組(4)為選自下述(b-4-l) (b-4-30)中的甲酰胺類化合物(b_4_l)卩比喔菌胺、(b-4-2)氟酰胺、(b-4-3)呋吡唑靈、(b-4-4)啶酰菌胺、(b-4-5)環酰菌胺、(b-4-6)環氟菌胺、(b-4-7)葉枯酞、(b-4-8)雙炔酰菌胺、(b-4-9)Bixafen、(b-4-10)萎銹靈、(b-4-ll)氧化萎銹靈、(b-4-12)丙氧滅銹胺、(b-4-13)硅噻菌胺、(b-4-14)溴氟唑菌、(b-4-15)氟聯苯菌、 (b-4-16)噻唑菌胺、(b-4-17)苯酰菌胺、(b-4-18)噻酰菌胺、 (b-4-19)異噻菌胺、 (b-4-20)雙氯氰菌胺、 (b-4-21)氰菌胺、 (b-4-22)氟卩比菌胺、 (b-4-23)氟卩比菌酰胺、 (b-4-24)氯環丙酰胺、 (b-4-25)唑蟲酰胺、 (b-4-26)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I,3-二甲基-IH-吡唑-4-甲酰胺、(b-4-27)N-{2-[l,r -雙(環丙基)-2-基]苯基}-3-( 二氟甲基)-1-甲基-IH-吡唑-4-甲酰胺、 (b-4-28)3-( 二氟甲基)-N-(9-異丙基-1,2,3,4-四氫 _1,4_ 甲橋萘 _5_ 基)_1_ 甲基-IH-吡唑-4-甲酰胺、 .03-4-29)3-(二氟甲基)4-[4’ -(3,3_ 二甲基丁炔-I-基)聯苯-2-基]-I-甲基-IH-吡唑-4-甲酰胺、及 (13-4-30)3-(二氟甲基)4-[4’-(3-甲氧基-3-甲基丁炔-I-基)聯苯-2-基]-I-甲基-IH-吡唑-4-甲酰胺; 組(5)為選自下述(b-5-l) (b-5-4)中的酰基丙氨酸類化合物 (b-5-l)甲霜靈、 (b-5-2)甲霜靈-M、 (b-5-3)苯霜靈、及 (b-5-4)苯霜靈-M ; 組(6)為選自(b-6-l)苯噻菌胺及(b-6-2)異丙菌胺中的纈氨酰胺類化合物; 組(7)為選自下述(b-7-l) (b-7-3)中的的磺酰胺類化合物 (b-7-l)氰霜唑、 (b-7-2)吲唑磺菌胺、及 (b-7-3)磺菌胺; 組(8)為選自(b-8-l)對甲抑菌靈及(b-8-2)抑菌靈中的亞磺酰胺類化合物; 組(9)為選自下述(b-9-l) (b-9-4)中的的氨基甲酸酯類化合物 (b-9-l)百維靈、 (b-9-2)百維靈鹽酸鹽、 (b-9-3)乙霉威、及 (b-9-4)卩比D利苯卡布; 組(10)為選自下述(b-10-l) (b-10-8)中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化合物 (b-10-l)代森錳鋅(代森錳鋅)、 (b-10-2)代森錳、 (b-10-3)甲基代森鋅、 (b-10-4)代森鋅、 (b-10-5)代森聯、(b-10-6)福美鋅、(b-10-7)福美聯、及(b-10-8)福代鋒;組(11)為選自下述(b-11-l) (b-11-6)中的二羧酰亞胺類化合物(b-ll-l)異丙定、(b-11-2)腐霉利、(b-11-3)克菌丹、(b-11-4)烯菌酮、(b-11-5)乙菌利、及(b-11-6)滅菌丹;組(12)為選自下述(b-12-l) (b-12-4)中的胍類化合物(b-12-l)雙胍三辛烷基苯磺酸鹽、(b-12-2)雙狐羊胺乙酸鹽、(b-12-3)雙胍鹽、及(b-12-4)多果定;組(13)為選自下述(b-13-l) (b-13-5)中的嘧啶類化合物(b-13-l)嘧菌胺、(b-13-2)異嘧菌醇、(b-13-3)嘧菌腙、(b-13-4)嘧菌環胺、及(b-13-5) 二甲基嘧菌胺;組(14)為選自下述(b-14-l) (b-14-5)中的嗎啉類化合物(b-14-l)烯酰嗎啉、(b-14-2) 丁苯嗎啉、(b-14-3)十三嗎啉、(b-14-4)嗎菌靈、及(b-14-5)氣嗎琳;組(15)為選自下述(b-15-l) (b-15-6)中的苯并咪唑類化合物(b_15_l)托布津、(b-15-2)甲基托布津、(b-15-3)苯菌靈、(b-15-4)多菌靈、(b-15-5)涕必靈、及(b-15-6)麥穗寧;組(16)為選自下述(b-16-l) (b-16-3)中的吡咯類化合物(b-16-l)氟噁菌、(b-16-2)氟氯菌核利、及(b-16-3)拌種咯;組(17)為選自下述(b-17-l) (b-17-3)中的有機磷類化合物、(b-17-l)藻菌磷、 (b-17-2)克瘟散、及 (b-17-3)甲基立枯磷;組(18)為選自下述(b-18-l) (b-18-7)中的銅類化合物 (b-18-l)氫氧化銅、(b-18-2)銅、 (b-18-3)喊式氣化銅、 (b-18-4)喊式硫酸銅、 (b-18-5)喹啉銅、 (b-18-6)五水硫酸銅、及 (b-18-7)無水硫酸銅; 組(19)為選自下述(b-19-l) (b-19-5)中的抗生素 (b-19-l)春雷霉素、 (b-19-2)有效霉素、 (b-19-3)多氧菌素B及D、 (b-19-4)滅瘟素S芐基氨基苯磺酸鹽、及 (b-19-5)鏈霉素; 組(20)為選自下述(b-20-l) (b-20-3)中的有機氯類化合物 (b-20-l)百菌清、 (b-20-2)苯酞、及 (b-20-3)五氯硝基苯; 組(21)為選自下述(b-21-1) (b-21-5)中的三唑并嘧啶類化合物 (b-21-l)5-氯-7-(4-甲基哌啶-I-基)-6-(2,4,6_ 三氟苯基)[1,2,4]三唑并[I,5-a]嘧啶、 (b-21-2) 5-氣-N-[ (IS) -2,2,2- 二氣-I-甲基乙基]-6-(2,4,6- 二氣苯基)[I, 2,4]三唑并[l,5-a]嘧啶、 (b-21-3) 5-氯-N-[(IR)-I,2-二甲基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I,5-a]嘧啶、 (b-21-4)5-(甲氧基甲基)-6-辛基[1,2,4]三唑并[I, 5-a]嘧啶_7_胺、及 (b-21-5) 5-乙基-6-辛基[1,2,4]三唑并[I, 5-a]嘧啶 _7_ 胺; 組(22)為選自(b-22-l)表苯菌酮及(b-22-2)3-(2,3,4-三甲氧基-6-甲基苯甲酰基)-5-氯-2-甲氧基-4-甲基吡啶中的苯甲酰基化合物; 組(23)為選自下述(b-23-l) (b-23-9)中的乙二胺類化合物 (b-23-l)異丙基((IS) -2-甲基-I- {[ (4-甲基苯甲酰基)氨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2)異丙基((IS)-2,2-二甲基-I-{[(4-甲基苯甲酰基)氨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3)異丙基((IS) -I- {[ (I-苯并呋喃-2-基擬基)氨基]甲基} -2-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b-23-4) 2, 2, 2-二氟乙基((IS)~2~甲基-1-{[ (4-甲基苯甲酸基)氨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5) 2,2,2- 二氣乙基((IS) -2, 2- 二甲基-I- {[ (4-甲基苯甲酸基)氛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6) 2,2,2- 二氟乙基((IS) -I- {[ (I-苯并呋喃-2-基擬基)氨基]甲基} -2-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7) 2,2,2- 二氣乙基{(IS) -I-甲基~2~[_ (4-甲基苯甲酰基)氛基]乙基}氛基甲酸酯、 (b-23-8)芐基((IS)-2-甲基-I-{[(4-甲基苯甲酰基)氨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及 (b-23-9)異丙基((IR) -2, 2, 2- 二氟_1_{ [ (4-甲基苯甲酰基)氨基]甲基}乙基)氨基甲酸酯; 組(24)為異噁唑烷類化合物、即(b-24-l)3-[5-(4-氯苯基)-2,3_ 二甲基異噁唑烷-3-基]吡啶; 組(25)為選自(b-25-l)喹氧靈及(b-25-2) [6-(I,I-二甲基乙基)-8-氟-2,3-二甲基喹啉-4-基]乙酸酯中的喹 啉類化合物; 組(26)為噻唑烷類化合物、即(b-26-1) (2Z)-{[2-氟-5-(三氟甲基)苯基]硫}[3-(2-甲氧基苯基)-I,3-噻唑烷-2-亞基]乙腈; 組(27)為吡唑啉酮類化合物、即03-27-1)1-[(2-丙烯基硫基)羰基]-2-(1-甲基乙基)-4-(2-甲基苯基)-5-氨基-IH-吡唑-3-酮;以及 組(28)為選自下述(b-28-l) (b-28-28)中的其他殺菌 殺霉劑 (b-28-l) 土菌消、 (b-28-2)氟啶胺、 (b-28-3)噠菌清、 (b-28-4)三環唑、 (b-28-5)清菌脲、 (b-28-6)噁唑酮菌、 (b-28-7)咪唑菌酮、 (b-28-8)氯化苦、 (b-28-9)噻二嗪、 (b-28-10)丙氧喹啉、 (b-28-ll)螺噁茂胺、 (b-28-12)苯銹啶、(b-28-13) 二噻農、 (b-28-14)戊菌隆、 (b-28-15)稻痕靈、 (b-28-16)噻菌靈、 (b-28-17)白藜蘆醇、 (b-28-18)嗪胺靈、(b-28-19)噻二唑素-S-甲基、 (b-28-20)咯喹酮、 (b-28-21)敵螨普、 (b-28-27)喹菌酮、及 (b-28-28)亞磷酸。
16.如權利要求I 13中任-項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其中, 組b的殺菌性化合物選自下述組 組⑴為選自(b-1-l)腈嘧菌酯及(b-1-2)亞胺菌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化合物; 組(2)為選自下述(b-2-l) (b-2-6)中的三唑類化合物 (b-2-l)硅氟唑、 (b-2-2)戊唑醇、 (b-2-3)腈苯唑、 (b_2_4)己唑醇、 (b-2-5)酰胺唑、及 (b-2-6)三唑酮; 組(3)為選自(b-3-l)噁咪唑富馬酸鹽及(b-3-2)氟菌唑的咪唑類化合物; 組(4)為選自下述(b-4-l) (b-4-7)中的甲酰胺類化合物 (b_4_l)卩比喔菌胺、 (b-4-2)氟酰胺、 (b-4-3)呋吡唑靈、 (b-4-4)啶酰菌胺、 (b-4-5)環酰菌胺、 (b-4-6)環氟菌胺、及 (b-4-7)葉枯酞; 組(5)為選自下述(b-5-l) (b-5-4)中的酰基丙氨酸類化合物 (b-5-l)甲霜靈、 (b-5-2)甲霜靈-M、 (b-5-3)苯霜靈、及 (b-5-4)苯霜靈-M ; 組(6)為纈氨酰胺類化合物、即(b-6-l)苯噻菌胺; 組(7)為磺酰胺類化合物、即(b-7-l)氰霜唑; 組(9)為選自(b-9-l)百維靈鹽酸鹽及(b-9-2)乙霉威中的氨基甲酸酯類化合物; 組(10)為選自(b-10-l)代森錳鋅(代森錳鋅)及(b-10-2)代森錳中的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化合物; 組(11)為選自下述(b-11-l) (b-11-3)中的二羧酰亞胺類化合物 (b-ll-l)異丙定、 (b-11-2)腐霉利、及 (b-11-3)克菌丹; 組(12)為胍類化合物、即(b-12-l)雙胍三辛烷基苯磺酸鹽;組(13)為選自下述(b-13-l) (b-13-3)中的嘧啶類化合物 (b-13-l)嘧菌胺、 (b-13-2)異嘧菌醇、及 (b-13-3)嘧菌腙; 組(14)為嗎啉類化合物、即(b-14-l)烯酰嗎啉; 組(15)為苯并咪唑類化合物、即(b-15-l)甲基托布津; 組(16)為吡咯類化合物、即(b-16-l)氟噁菌; 組(18)為銅類化合物、即(b-18-l)氫氧化銅; 組(19)為選自下述(b-19-l) (b-19-3)中的抗生素 (b-19-l)春雷霉素、 (b-19-2)有效霉素、及 (b-19-3)多氧菌素B及D ; 組(20)為選自(b-20-l)百菌清及(b-20-2)苯酞中的有機氯類化合物; 組(23)為選自下述(b-23-l) (b-23-9)中的乙二胺類化合物 (b-23-l)異丙基((IS) -2-甲基-I- {[ (4-甲基苯甲酰基)氨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2)異丙基((IS)-2,2-二甲基-I-{[(4-甲基苯甲酰基)氨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3)異丙基((IS) -I- {[ (I-苯并呋喃-2-基擬基)氨基]甲基} -2-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4) 2, 2, 2-二氟乙基((IS)~2~甲基-1-{[ (4-甲基苯甲酸基)氨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5) 2,2,2- 二氣乙基((IS) -2, 2- 二甲基-I- {[ (4-甲基苯甲酸基)氛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6) 2,2,2- 二氟乙基((IS) -I- {[ (I-苯并呋喃-2-基擬基)氨基]甲基} -2-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 (b-23-7) 2,2,2- 二氣乙基{(IS) -I-甲基~2~[_ (4-甲基苯甲酰基)氛基]乙基}氛基甲酸酯、 (b-23-8)芐基((IS)-2-甲基-I-{[(4-甲基苯甲酰基)氨基]甲基}丙基)氨基甲酸酯、及 (b-23-9)異丙基((IR) -2, 2, 2- 二氟_1_{ [ (4-甲基苯甲酰基)氨基]甲基}乙基)氨基甲酸酯;以及 組(28)為選自下述(b-28-2) (b-28-6)中的其他殺菌 殺霉劑 (b-28-2)氟啶胺、 (b-28-3)噠菌清、 (b-28-4)三環唑、 (b-28-5)清菌脲、及 (b-28-6)噁唑酮菌。
17.—種防除植物病害的防除方法,施用權利要求I 16中任一項所述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
18.一種用于防除植物病害的方法,同時施用含有權利要求I 13中任一項所述的組a的喹啉化合物(I)作為有效成分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及含有權利要求I及14 16中任一項所述的組b的殺菌性化合物作為有效成分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或者在施用含有權利要求I 13中任一項所述的組a的化合物作為有效成分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或含有權利要求I及14 16中任一項所述的組b的殺菌性化合物作為有效成分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中的任一方后,施用另一方的所述組合物。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所述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對多種植物病原菌具有多種病害譜,表現出無法由單獨成分預料的優異的防除效果(協同的防除效果)。本發明的植物病害防除組合物的特征在于,含有通式(I)表示的至少一種喹啉化合物或其鹽(組a)、及選自由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化合物、三唑類化合物等組成的組中的一種以上的殺菌性化合物作為有效成分。所述式(I)中,R1、R2為可被取代的烷基、可被取代的芳基等;R3、R4為H、可被取代的烷基等;X為鹵原子、可被取代的烷基等;Y為鹵原子、烷基等;n為0~4;m為0~6。
文檔編號A01N43/84GK102665414SQ20098016314
公開日2012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22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22日
發明者小原敏明, 玉川靖, 田中治一, 石本洋, 高木麻由美 申請人:三井化學Agro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