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提高葫蘆種子活力指數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提高種子活力指數的方法,特別是一種提高葫蘆種子活力指數的方法。
背景技術:
葫蘆學名瓠瓜學名Laq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是葫蘆科葫蘆屬一年生攀緣草本植物,栽培歷史悠久,各地城郊鄉鎮和廣大農村均有分布,為夏季主要蔬菜之一。近些年來,隨著西瓜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及枯萎病的危害,嫁接西瓜越來越受廣大瓜農的喜愛,栽培面積逐年增加,嫁接苗砧木不但可以預防枯萎病發生,同時根系吸收肥力較強,葫蘆嫁接苗施肥量可較自生根西瓜減少20%-30%,使作物穩產高產,尤其是嫁接可大大減少農藥的用量,有利于綠色農業的發展及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具有難以估量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在西瓜砧木選育方面,日本起步較早,已培育出相生、新土佐等10余個西瓜專用砧木,我國臺灣也育出了勇士等品種,而內地對西瓜砧木的選育研究較晚,目前生產上應用的砧木種類主要有葫蘆、南瓜、冬瓜和共砧的西瓜等。一些抗性強、長勢旺、耐高溫的葫蘆品種是西瓜常用的砧木品種。
目前,人們為了提高葫蘆種子的發芽率,首先用70~75℃的熱水,浸燙已經過充分干燥的葫蘆籽3~4分鐘,或用沸水燙種0.5~1分鐘,然后迅速把水溫降到55℃,保持7~8分鐘,浸燙期間要充分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和充分。經熱水燙種處理后的葫蘆種子可放在20~25℃的溫水中浸種24小時。浸種時要經常搓洗種子和換水。浸過種的種子,要用清水充分漂洗,然后按照常規方式進行催芽。
該方法不但操作繁瑣,而且還使種子催芽非常困難,導致發芽率不高,種子的發芽勢、發芽指數和活力指數整體表現較弱,這樣就會提高育苗成本而且費時費力。隨著嫁接西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人們對嫁接砧木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不斷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提高葫蘆種子的發芽率還有發芽勢、發芽指數和活力指數。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有效提高葫蘆種子活力指數的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提高葫蘆種子活力指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葫蘆種子于攪拌狀態下在55~60℃的水中浸種10~15分鐘; 2)、先將步驟1)所得的葫蘆種子在25~27℃的恒溫水中浸種6~10小時,然后晾干種子;再重復一次上述恒溫浸種和晾干; 3)、將步驟2)所得的葫蘆種子在25~27℃的恒溫水中浸種6~8小時,然后置于30~32℃恒溫箱中進行常規的催芽; 上述步驟2)和步驟3)中的浸種無需攪拌。
作為本發明的提高葫蘆種子活力指數方法的改進,步驟2)中的晾干為所得晾干后種子是葫蘆種子原重的104%~106%。
作為本發明的提高葫蘆種子活力指數方法的進一步改進步驟2)中的浸種時間為8小時。
在本發明所提供的方法中,浸種時間和干濕交替處理種子的方法對葫蘆種子的發芽至關重要。發明人通過研究發現,對種子進行浸種的時間掌握得好則種子的發芽率和各項指標都很強。
在發明過程中,發明人先將種子在55~60℃的水溫下進行溫湯浸種10~15分鐘,然后進行25~27℃恒溫浸種,25~27℃恒溫浸種的時間分別設定為2小時、4小時、6小時、8小時、10小時和12小時,目的是將結果進行比較來確定最佳的浸種時間。結果表明浸種6小時和8小時的處理,種子在發芽率、發芽勢、發芽指數和活力指數等各方面表現較好,其中8小時處理時種子表現最好。因此較佳的25~27℃恒溫浸種的時間為6~8小時。
在發明過程中,發明人還同時對種子進行了干濕交替處理,即第一次25~27℃恒溫浸種完以后將種子在自然條件下晾干,然后再次在25~27℃恒溫浸種后在自然條件下晾干,最后再次于25~27℃恒溫浸種后(目的是使種子浸潤)在30~31℃恒溫箱中進行催芽,每天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并及時記錄實驗數據。
在選擇實驗材料時去除那些干癟的種子,而且實驗之前要首先稱量種子的重量,以后每次晾干種子后都要稱重量,和未處理之前種子的重量進行比較,來衡量種子的晾干程度,一般情況下浸種前后種子的含水量相差在5%左右為晾干,即每次晾干至種子的重量為原始種子(步驟1所選用的種子)重量的105%左右(104%~106%)。
本發明步驟3)所述的催芽為常規的催芽方式,具體為將種子平鋪在兩層紗布上,然后將上述帶有兩層紗布的種子一起濕透后放入培養皿中,用薄膜將培養皿封好并用皮筋固定之后,在薄膜上開正方形的四個洞以保證種子的正常呼吸,催芽是在30~31℃恒溫條件下催芽,催芽過程中種子不能過干要及時添水以免影響種子的發芽率和活力指數。
本發明的提高葫蘆種子活力指數的方法具有如下優點 1、通過不同浸種時間的處理來確定種子的最佳浸種時間,從而保證種子的發芽率達到最高水平。
2、浸種之前對種子進行溫湯(55~60℃)浸種,起到殺菌的作用,這樣可以保證待試種子的健康狀況,減少葫蘆作為砧木時的土傳病害的發生和種子帶菌的情況。
3、對種子進行干濕交替處理是本發明的重點,這不僅可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而且還可以提高發芽勢、發芽指數和活力指數等各項指標。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述的利用干濕交替處理的方法可以明顯提高葫蘆種子活力指數和發芽指數,大大改善了葫蘆種子發芽率低、發芽勢、發芽指數和活力指數弱的問題,對生產實際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不同浸種時間對葫蘆種子發芽效果的比較 實驗方法 1、實驗材料 選用西瓜常用砧木種子改良葫蘆砧一號為實驗材料 2、試驗方法 依次進行以下步驟 1)、將葫蘆種子于攪拌狀態下在55℃的水中浸種12分鐘; 2)、先將步驟1)所得的葫蘆種子在26℃的恒溫水中浸種,然后晾干種子;浸種時間分別設為2小時、4小時、6小時、8小時、10小時、12小時這六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是50粒種子。
然后將此六個處理再對應的重復一次上述恒溫浸種和晾干(即第二次恒溫水浸種的時間=首次恒溫水浸種的時間); 每次晾干至種子的重量為原始種子(步驟1所選用的種子)重量的105%(即增重5%)。
3)、將步驟2)所得的葫蘆種子在26℃的恒溫水中浸種7小時,以保證葫蘆種子恢復濕潤,然后置于31℃恒溫箱中進行常規催芽; 催芽步驟的內容具體為將上述處理好的種子平鋪在兩層紗布上,然后將上述帶有兩層紗布的種子放入26℃的恒溫水中浸泡直至紗布濕透后放入培養皿的底部,每個培養皿中放置50粒種子為宜(對每個培養皿進行標簽),將培養皿多余的水(由紗布帶入至培養皿中)倒掉,然后用薄膜將培養皿封好并用皮筋固定之后,在薄膜上開正方形的四個洞以保證種子的正常呼吸,最后將培養皿連同種子放置在31℃左右的恒溫箱內催芽,以后每天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并且保持種子一定的含水量(一般情況下以不積水為宜)。當種子發芽后每天觀察記錄一次種子的發芽數,計算種子的發芽率、發耐芽勢、發芽指數、活力指數、胚根的長度。
參照《國際種子檢測規程》(1985)《種苗評定與種子活力測定方法手冊》(1979)等作為評定種子是否發芽的指標,以長出1mm胚根為發芽。
本發明的發芽率是指種子在催芽第4天的種子的發芽數占供試種子的百分率。
測定方法具體如下 ①發芽勢測定 催芽處理第2天以胚根突破種皮0.1cm為準統計發芽數,計算種子的發芽勢。
發芽勢(%)=規定天數內發芽種子數/供試種子數*100%; ②胚根長度測定催芽處理后第3天量胚根的長度,取3次重復平均值。
③發芽率測定 催芽處理后第4天測定發芽種子的百分數。
發芽率(%)=發芽種子數/供試種子數*100%。
④發芽指數、活力指數測定 種子發芽第3天測量發芽指數和活力指數。發芽指數是反映種子活力的指標,發芽指數越大,種子發芽速度越快;活力指數大,表明發芽快而且好。
發芽指數(GI)=∑(Gt/Dt) 活力指數(VI)=∑(Gt/Dt)xS=GIxS 式中Gt為t日的發芽數,Dt為相應的發芽日數,S為平均胚根長。
3、結果分析 結果如下表1~表6所示。
表1、發芽勢的差異性(催芽第3天)
注表格中相同小寫字母表示沒有差異,具有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5%水平上表現出顯著差異。具有不同的大寫字母表示在1%水平上有差異。
從上述表1可以看出,催芽第3天測定種子發芽勢,整體而言發芽勢都較高,其中8小時處理的發芽勢最高達到94%,但是與其他幾組處理的差距不大,12小時處理的發芽勢最低且與8小時、6小時、10小時處理相比達到差異顯著水平、并且與8小時處理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表2、發芽率的差異性(催芽第4天)
注表格中相同小寫字母表示沒有差異,具有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5%水平上表現出顯著差異。具有不同的大寫字母表示在1%水平上有差異。
從上述表2可以看出,整體而言這幾組處理的發芽率都比較高均達到88%以上,其中6小時和8小時處理的發芽率最高,10小時處理發芽率也達到95%以上,這三組處理之間發芽率差異性不大但與其他幾組相比達到差異顯著性水平,6小時和8小時處理的發芽率與12小時處理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表3、發芽指數的差異性
注表格中相同小寫字母表示沒有差異,具有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5%水平上表現出顯著差異。具有不同的大寫字母表示在1%水平上有差異。
從上述表3可以看出,這幾組處理的發芽指數差異性較大,其中6小時和8小時處理與其他幾組處理的發芽指數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10小時處理和12小時處理的差異性也達到了極顯著水平。這組中8小時處理的發芽指數最高,其次是6小時處理,最低的是12小時處理組,這說明8小時處理組的發芽速度最快,6小時處理組次之,最慢的是12小時處理組。
表4、活力指數的差異性
注表格中相同小寫字母表示沒有差異,具有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5%水平上表現出顯著差異。具有不同的大寫字母表示在1%水平上有差異。
從上述表4可以看出活力指數最高的是8小時處理組,與其他幾組處理的活力指數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其次是6小時處理組,與其他各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并且6小時和8小時處理和其余各組處理之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這說明8小時處理的發芽最快而且最好,其次是6小時處理。
表5、胚根長(cm)的差異性
注表格中相同小寫字母表示沒有差異,具有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5%水平上表現出顯著差異。具有不同的大寫字母表示在1%水平上有差異。
表6、發芽勢的差異性(催芽第2天)
注表格中相同小寫字母表示沒有差異,具有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5%水平上表現出顯著差異。具有不同的大寫字母表示在1%水平上有差異。
從上述表6可以看出,催芽第2天8小時處理的發芽勢最高,與其他各組處理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其次是6小時處理發芽率與其他各組也呈現出顯著差異,并且6小時和8小時處理與其余各組處理之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對比實驗1 采用目前現有的處理方法首先用70~75℃的熱水,浸燙已經過充分干燥的葫蘆籽3~4分鐘,然后迅速把水溫降到55℃,保持7~8分鐘,浸燙期間要充分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和充分。經熱水燙種處理后的葫蘆種子可放在20~25℃的溫水中浸種24小時。浸種時要經常搓洗種子和換水。浸過種的種子,要用清水充分漂洗,然后按照常規方式進行催芽。檢測和統計方法同上,結果如下 1、催芽第3天的發芽勢為56.2%; 2、催芽第4天的發芽率為0.88; 3、發芽指數為22.2; 4、活力指數為13.1; 5、胚根長0.57cm; 6、催芽第2天的發芽勢11%。
最后,還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舉的僅是本發明的若干個具體實施例。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以上實施例,還可以有許多變形。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本發明公開的內容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所有變形,均應認為是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提高葫蘆種子活力指數的方法,其特征是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1)、將葫蘆種子于攪拌狀態下在55~60℃的水中浸種10~15分鐘;
2)、先將步驟1)所得的葫蘆種子在25~27℃的恒溫水中浸種6~10小時,然后晾干種子;再重復一次上述恒溫浸種和晾干;
3)、將步驟2)所得的葫蘆種子在25~27℃的恒溫水中浸種6~8小時,然后置于30~32℃恒溫箱中催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葫蘆種子活力指數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驟2)中的晾干為所得晾干后種子是葫蘆種子原重的104%~106%。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高葫蘆種子活力指數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驟2)中的浸種時間為8小時。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提高葫蘆種子活力指數的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驟1)將葫蘆種子于攪拌狀態下在55~60℃的水中浸種10~15分鐘;2)先將步驟1)所得的葫蘆種子在25~27℃的恒溫水中浸種6~10小時,然后晾干種子;再重復一次上述恒溫浸種和晾干;3)將步驟2)所得的葫蘆種子在25~27℃的恒溫水中浸種6~8小時,然后置于30~32℃恒溫箱中催芽。采用本發明的方法能有效提高葫蘆種子的活力指數。
文檔編號A01C1/00GK101816228SQ20101014765
公開日2010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15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15日
發明者張明方, 楊景華, 劉菊 申請人: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