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利用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稻田害蟲防治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用放養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化學藥劑的使用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非常普遍;據統計,我國每年施用化學藥劑防治面積約48億畝次,可換回損失總價值550億元左右。不可否認,到目前為止,與其他方法措施比較,化學農藥用于防治有害生物仍然是最便捷、最集中、最有效、最省力、相對合理的一種社會資源配置,但因長期大量使用,其危害也日漸凸現。首先, 危及了人類健康及生命;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糧農組織(FAO)調查,從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半個世紀以來,致使癌癥發病率提高了 312倍。其次,害蟲抗藥性增強及破壞了生態平衡;使用化學農藥的危害還在于大量殺死了天敵及其他有益生物,打斷了食物鏈,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害蟲再猖獗。最后,影響到我國出口貿易;我國是一個農產品出口大國,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WTO)以后,農產品出口量迅速增加、經濟快速增長,然而化學農藥使用形成的“綠色壁壘”,嚴重影響到我國的貿易出口。近年來,政府高度重視農民的增收問題,雖然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農產品供給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 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農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仍然相對滯后,與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不相適應,難以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小康社會建設的要求。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諸多困難中,最為突出的依然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并且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因此,如何做到既能減少或避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對化學藥劑的依賴,又能促進農民的增產增收,是當前農業科技人員認真研究的又一重要課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上述現有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學藥劑帶來各種負面影響的問題,而提供一種利用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避免化學農藥對植物及農田的污染破壞,保護生態環境和人們身體健康,增加農民的收入。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種利用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是將一定面積的稻田用圍欄起來,在稻田內開排水溝,排水溝最終通入牛蛙棲息池,牛蛙棲息池上方搭起支架蛙棚,支架蛙棚上安裝高效誘蟲燈,在稻田內放養牛蛙;牛蛙屬肉食性動物,食物范圍廣, 吞食農作物害蟲的數量占82%,包括螟蛾、蝗蟲、螻蛄、水蚤、蠅蛆及各種昆蟲,有效控制害蟲,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一定面積的稻田用圍欄圍起來,稻田面積以200 — 300畝為最佳。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在稻田內開排水溝,各排水溝平行或垂直,平行之間的距離為10 — 20米,排水溝的某些部位將其加深15 - 20厘米,成為深排水溝。上述技術方案中,牛蛙棲息池為每8 — 10畝的稻田面積設置一個水池為牛蛙棲息池,牛蛙棲息池位于這塊稻田中央,若有現成的小池塘則可直接利用。上述技術方案中,牛蛙棲息池面積占水稻田總面積的1% - H上述技術方案中,在牛蛙棲息池的周圍種植1 一 3圈瓜、豆類作物。上述技術方案中,在稻田內放養牛蛙的時間為在早、中、晚稻移栽后的3 — 5天就可把牛蛙釋放在田間,早稻每畝放30 - 40只牛蛙,中稻放40 - 50只牛蛙,晚稻放50 — 60 只牛蛙。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圍欄為安裝尼龍網的圍欄。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蛙棚為蔬菜棚。本發明突出的實質性優點
第一,除蟲害,提高糧食品位、降低生產成本;由于牛蛙可吃掉危害水稻的絕大部分害蟲,配套赤眼蜂,可不必噴灑或者少噴農藥,生產的糧食是農藥殘留很低甚至沒有殘留的綠色健康食品。第二,保肥、施肥,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牛蛙所捕食掉的昆蟲,有的直接危害水稻, 有的不直接危害水稻,但是它們在生長過程中消耗掉各種肥料養分及氧氣,因而本發明在減少耗肥因子的同時就起到了保肥作用。牛蛙在生長過程中所排泄的糞便含有豐富的氮、 磷、鈣等營養成份,是稻田的優質肥料,對促進水稻增產提供了必要條件。據調查,放養牛蛙的稻田比不放養牛蛙的稻田,每季糧食產量凈增產5%以上;再加上每年收獲的牛蛙,其帶來的經濟效益相當可觀。第三,田間放養成本低、操作簡單;市場上,一只牛蛙蝌蚪的成本是0.01-0. 015 元,一只幼蛙的成本是0. 15-0. 2元,由于牛蛙的繁殖率高(一只母蛙一次能產一萬以上的卵),并且飼養成本低,若是自己繁殖牛蛙種,成本更低;再者,稻田中各種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蟲類和哺乳類都有可能成為牛蛙的食物,以及被高效誘蟲燈捕捉的害蟲也是牛蛙的食物,這大大節省了喂養牛蛙的飼料成本;而且,牛蛙從放養到收獲整個過程簡單易行,有利于這項技術的全面推廣。第四,增加田間作物的多樣性,促進農民增收。在牛蛙棲息池周圍種植絲瓜、扁豆等作物,既充分利用牛蛙棲息池周圍的田埂,彌補了其所帶來稻田面積的減少,還能為農民增加額外收入,且這些作物是蜘蛛、赤眼蜂等稻田害蟲天敵很好的繁殖場所。第五,據田間調查發現,放養牛蛙的稻田中蜘蛛、黑肩綠盲蝽等主要天敵比放養鴨的稻田多10%-20%,從這方面來說,該技術對田間的主要天敵起到了保護作用。因此,本發明的推廣應用,能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以及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全面發展。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2為本發明燈、棚、池配套結構示意圖。圖中
1 一圍欄,2—排水溝,3—牛蛙棲息池,4一田埂,5—深排水溝, 6—高效誘蟲燈,
7—娃棚,8—燈、棚、池配套結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實施的領域主要是水稻田,在田間設置牛蛙棲息池、蛙棚、排水溝、田埂以及圍欄,其中牛蛙棲息池的大小和排水溝的多少要根據水稻田面積的大小而定,一般情況下,牛蛙棲息池面積占水稻田總面積的1%-296,排水溝之間的距離為10-20米。牛蛙防治田間害蟲的基本原理牛蛙屬于肉食性動物,食物范圍很廣,吞食農作物害蟲的數量占82%, 包括螟蛾、蝗蟲、螻蛄、水蚤、蠅蛆及各種昆蟲等,由于牛蛙取食范圍廣、食量大、耐饑餓等特征,因此在田間放養牛蛙可以有效控制蟲害,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參照附圖本發明實施的領域主要由圍欄1、排水溝2、牛蛙棲息池3、田埂4、深排水溝5、高效誘蟲燈6、蛙棚7,其中各排水溝5平行或垂直,平行之間的距離為10-20米,且各條排水溝5最終通入牛蛙棲息池3 ;深排水溝5位于排水溝2里面,即在排水溝2的某些部位將其加深15-20厘米,在田間不蓄水的時候作為牛蛙暫時的棲息地;在技術實施的稻田中,8-10畝的稻田面積設置一個水池即牛蛙棲息池3,該池3則位于這塊稻田的中央,若有現成的小池塘則可以直接利用,圍著牛蛙棲息池3種植1-3圈其它作物,如絲瓜、扁豆等, 然后在牛蛙棲息池3上面搭起一個支架即蛙棚7,便于其它作物的藤和須附著于蛙棚7上, 同時為牛蛙提供了一處蔭涼的棲息地;高效誘蟲燈6位于蛙棚7上面,主要用于引誘稻田中的害蟲,且這些害蟲一般都是牛蛙的食物;圍欄1主要是把該技術實施的稻田用尼龍網圍起來,圍起來的稻田面積為200-300畝最佳,防止牛蛙跳出該區域。燈、棚、池配套結構該配套結構主要由高效誘蟲燈、牛蛙棲息池、蛙棚構成,是牛蛙棲息的主要場所,該配套結構模型見圖2。牛蛙田間釋放方法在早中晚稻移栽后的3-5天就可以把牛蛙釋放到田間,早稻每畝田放30-40只牛蛙,中稻則放40-50只,晚稻放50-60只,以大片放養牛蛙的方式為主將牛蛙釋放到田間,便于牛蛙均勻地分布在稻田中。牛蛙田間管理技術牛蛙雖然是兩棲動物,如果田間缺水必然會影響其生長發育甚至生命,故要時常注意保持田間適當的水量,水稻一生有2次曬田,一次是水稻分蘗末期需曬田7-10天,另一次是水稻成熟期也需曬田7-10天,在這兩次曬田時稻田中嚴重缺水, 導致只有牛蛙棲息池3和深排水溝5中有水,因此在這兩次曬田時要特別注意牛蛙的生活情況;至水稻收獲時,牛蛙可以從田間回收,一部分牛蛙做種蛙,另一部分牛蛙作為商品蛙。如此循環,不但有效控制了稻田中害蟲的數量,同時也減少了化學藥劑的使用,保護了生態環境;更主要的是為農民的增產增收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一定面積的稻田用圍欄起來, 在稻田內開排水溝,排水溝最終通入牛蛙棲息池,牛蛙棲息池上方搭起支架蛙棚,支架蛙棚上安裝高效誘蟲燈,在稻田內放養牛蛙;牛蛙屬肉食性動物,食物范圍廣,吞食農作物害蟲的數量占82%,包括螟蛾、蝗蟲、螻蛄、水蚤、蠅蛆及各種昆蟲,有效控制害蟲,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定面積的稻田用圍欄圍起來,稻田面積以200 - 300畝為最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稻田內開排水溝,各排水溝平行或垂直,平行之間的距離為10 - 20米,排水溝的某些部位將其加深15 - 20厘米,成為深排水溝。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牛蛙棲息池為每8 — 10畝的稻田面積設置一個水池為牛蛙棲息池,牛蛙棲息池位于這塊稻田中央,若有現成的小池塘則可直接利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牛蛙棲息池的周圍種植1 一 3圈瓜、豆類作物。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稻田內放養牛蛙的時間為在早、中、晚稻移栽后的3 — 5天就可把牛蛙釋放在田間,早稻每畝放30 -40只牛蛙,中稻放40 - 50只牛蛙,晚稻放50 - 60只牛蛙。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圍欄為安裝尼龍龍網的圍欄。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牛蛙棲息池面積占水稻田總面積的1% - H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蛙棚為蔬菜棚。
全文摘要
一種利用牛蛙防治稻田害蟲的方法,將一定面積的稻田用圍欄起來,在稻田內開排水溝,排水溝最終通入牛蛙棲息池,牛蛙棲息池占稻田總面積的1-2%,牛蛙棲息池上方搭起支架蛙棚,支架蛙棚上安裝高效誘蟲燈,在稻田內放養;牛蛙屬肉食性動物,食物范圍廣,吞食農作物害蟲的數量占82%,包括螟蛾、蝗蟲、螻蛄、水蚤、蠅蛆及各種昆蟲,有效控制害蟲,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本發明避免了化學農藥對植物及農田的污染破壞,保護了生態環境和人們身體健康,有利于水稻的增產增收,牛蛙還可從田間回收成為商品,增加農民了的收入,促進了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全面發展。
文檔編號A01G13/00GK102550341SQ20101059636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0日
發明者張玉燭 申請人:張玉燭,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