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雜色竹蓀子實體的栽培生產方法

文檔序號:369112閱讀:32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雜色竹蓀子實體的栽培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雜色竹蓀的生產方法,具體來說涉及一種雜色竹蓀(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 & Broome)子實體的栽培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雜色竹蓀(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 & Broome)又稱黃裙竹蓀,在分類上隸屬于真菌界(Fungi)、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傘菌綱(Agaricomycetes)、鬼筆亞綱 (Phallomycetidae)、鬼筆目(Phallales)、鬼筆科(Phallaceae),是一種夏季多在竹林、闊葉林地上散生的腐生菌,在江蘇、安徽、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云南等熱帶亞熱帶省份均有分布。雜色竹蓀有微毒,不宜采食,但可供藥用。據研究,將其子實體浸泡于濃度為70%的酒精中,作為外涂藥用,可治療腳癬、腳氣,增強免疫力,抑菌,抗衰老。但野生雜色竹蓀子實體的資源極其有限,且受季節氣候的制約,因此,雜色竹蓀子實體的人工栽培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開發出一種雜色竹蓀子實體的人工栽培生產方法。我們通過將野生的雜色竹蓀新鮮子實體經過母種制作,原種制作,栽培種制作,培菌,出菇,采收等步驟,得到了人工栽培的雜色竹蓀子實體,從而實現了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的雜色竹蓀子實體的栽培生產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的步驟(1)將野生的雜色竹蓀(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 & Broome)新鮮子實體進行組織分離,接入綜合PDA斜面培養基或松針浸汁培養基,10 32°C,濕度50% 90%,培養20 50天,菌絲長滿斜面即得到斜面母種,所述的綜合PDA斜面培養基pH 5. O 7. 0,其原料組成為每IOOOmL水中加入馬鈴薯150 250g,葡萄糖15 25g,磷酸二氫鉀1 2g, 硫酸鎂0. 3 0. Sg5VB1S 15mg和瓊脂17 20g,其制備方法是原料按所述組成分別稱重后,先將馬鈴薯洗凈去皮切碎,按上述量加水煮沸25 30min,紗布過濾,取濾汁再加入葡萄糖、磷酸二氫鉀、硫酸鎂、VB1和瓊脂,充分溶解后趁熱紗布過濾,分裝試管滅菌后取出試管擺斜面,冷卻貯存備用,所述的松針浸汁培養基pH 5. O 7. 0,其原料組成為每IOOOmL水中加入松針50 150g,馬鈴薯150 250g,蔗糖15 25g,瓊脂15 25g,其制備方法是原料按所述組成分別稱重后,將馬鈴薯洗凈去皮切碎,和松針一起按上述量加水煮沸25 30min,紗布過濾,取濾汁再加入蔗糖和瓊脂,充分溶解后趁熱紗布過濾,取濾汁分裝試管滅菌后取出試管擺斜面,冷卻貯存備用;(2)將步驟(1)得到的斜面母種按培養基質量2% 3%的接種量接入麥粒培養基,置10 32°C培養,濕度60% 70%,培養25 70d后,菌絲長滿麥粒培養基,選取菌絲呈白色、粗壯的菌種作為原種,所述的麥粒培養基pH 5. 0 7. 0,其原料組成按質量分數 100%計,由小麥75% 85%,棉子殼或竹枝丫粉或雜木屑或草粉10 % 20%,蔗糖 3 %,過磷酸鈣1 % 2 %,石膏粉0. 5 % 1. 5 %和石灰0. 3 % 0. 8 %組成,所述的麥粒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先把小麥用水浸泡20 30h,再用自來水沖洗干凈,用鍋煮熟20 38min,過濾滴干備用,棉子殼或竹枝丫粉或雜木屑或草粉用熱水浸泡2 池后堆慪發酵 4 5d備用,將所有組份混合拌勻,此時含水量為50% 60%,用手握培養料放開后料不散,將培養料裝入培養瓶里滅菌冷卻后即可作接種用;(3)將步驟( 得到的原種按培養基質量3% 6%的接種量分層播種到生產用培養基里并覆土,于溫度10 32 °C,空氣相對濕度50% 90%,培養25 70d菌絲長出覆土表面,所述的生產用培養基pH 5. 0 7. 0,其干料組成按質量份數計為竹片8 12份,木片 20 30份,過磷酸鈣0. 2 0. 3份,石膏0. 2 0. 3份和竹葉0. 2 0. 3份,所述的生產用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將上述干料中的竹片、木片和竹葉切成碎片,再與過磷酸鈣和石膏混合堆積成堆,不斷用清水或0. 2%尿素液澆淋,使其充分吸水,每平方米的堆用干料15 20kg,以經過2% 3%的石灰水浸泡23 2 或煮沸15 25min后用流水沖洗的木屑或玉米稈粉作填充料,然后堆慪發酵4 5d至料面呈白色,得到生產用培養基;(4)將步驟(3)得到的菌絲于溫度10 32°C,空氣相對濕度70% 95%,光照強度在100 3001X,每天通氣1次,每次0. 5 lh,培養20 55d則形成大量菌索,至菌索末端膨大形成幼原基和菌蕾后以相對濕度70% 95%,IOC 32°C,光照強度在100 3001x,每天通氣1 2次,每次0. 5 lh,20 35d至菌裙達到最大開張度,即可采收雜色竹蓀子實體。步驟(1)所述的野生的雜色竹蓀新鮮子實體進行組織分離,接至綜合PDA斜面培養基或松針浸汁培養基最好是溫度23 ^°C,濕度60% 65%,培養25 35d ;最好的綜合PDA斜面培養基其原料組成為每IOOOmL水中加入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氫鉀1. 5g,硫酸鎂0. 5g,VB1IOmg和瓊脂17g 20g,最好的松針浸汁培養基其原料組成為每 IOOOmL水中加入松針100g,馬鈴薯200g,蔗糖20g,瓊脂20g ;步驟( 所述的斜面母種接種至麥粒培養基最好的培養溫度是23 ^TC,最好的培養時間是23 40d ;最好的麥粒培養基其原料組成按質量分數100%計,由小麥80%,棉子殼或竹枝丫粉或雜木屑或草粉15%,蔗糖2%,過磷酸鈣1. 5%,石膏粉和石灰0. 5% 組成;步驟C3)所述的生產用培養基的培養溫度最好是23 ^°C,濕度60% 80%, 培養時間30 45d ;所述最好的生產用培養基其干料組成按質量份數計為竹片10份,木片 25份,過磷酸鈣0. 25份,石膏0. 25份和竹葉0. 25份;所述的分層播種是先將三分之二的菌種均勻撒在料面上,抓料抖動,把撒上的菌種均勻地分布在三分之二的料層中,稍為平整料面,再把三分之一的菌種均勻混播在上面三分之一的料層里,不要讓菌種外露,然后覆土并用薄膜覆蓋調溫;步驟(4)所述的菌絲的培養溫度最好是22 27°C,培養時間35 55d,所述的形成幼原基和菌蕾后的培養溫度最好是20 ^TC,濕度75% 90%,雜色竹蓀子實體采收后立即去掉菌帽和菌托,以免污染潔白的菌裙,將菌裙在日光下曬干或炭火烤干或于40 60°C烘箱烘干,放置20min,使菌裙回潮變軟,方可包裝或于室溫保藏或用于研究等用途。本發明的栽培生產方法可以使雜色竹蓀子實體生物效率達到1. 5 2. 5kg/m2,即每平方米生產用培養料可得1. 5 2. 5kg新鮮的雜色竹蓀子實體,這些雜色竹蓀子實體可用作藥物原料或研究材料使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實施例是對本發明的進一步說明,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實施例1 綜合PDA斜面培養基原料組成為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氫鉀1.5g,硫酸鎂0. 5g,VB1IOmg,瓊脂17g與IOOOmL水,pH 6. 0,制備方法是稱取馬鈴薯200g,洗凈去皮切碎,加水IOOOmL煮沸30min,紗布過濾,取濾汁再加葡萄糖20g、磷酸二氫鉀1. 5g、硫酸鎂 0. 5、VBJOmg、瓊脂17g,充分溶解后趁熱紗布過濾,取濾汁分裝試管,視試管大小而定每試管約8mL,15磅蒸氣121°C滅菌20分鐘左右后取出試管擺斜面,冷卻貯存備用;將野生的雜色竹蓀(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 & Broome)新鮮子實體進行組織分離,按約0. 5cmX0. 5cm大小的量接至綜合PDA斜面培養基J4°C,濕度50%,培養 30d,菌絲長滿斜面即得到斜面母種。稱取小麥80kg (用水浸泡20h,再用自來水沖洗干凈,用鍋煮熟20min,過濾滴干), 棉子殼15kg (用熱水浸泡池后堆慪發酵4天),蔗糖^g,過磷酸鈣1. 5kg,石膏粉Ikg和石灰0. 5kg混合拌勻,調整pH至6. 0,此時含水量為50% 60%,用手握培養料放開后料不散,將培養料裝入培養瓶里,塞上棉塞,包上油紙,于溫度126°C,蒸汽壓20磅,保持池滅菌冷卻后,得到麥粒培養基。將斜面母種按培養基質量的2%接種至麥粒培養基,置培養,濕度60%,培養 25d后,菌絲長滿麥粒培養基,選取菌絲呈白色、粗壯的菌種作為原種。取竹片10kg,木片25kg,過磷酸鈣0.25kg,石膏0.25kg和竹葉0.25kg堆積成堆, 其中竹片、木片和竹葉切成約20mmX300mm的碎片,不斷用清水澆淋堆,使其充分吸水,每平方米的堆用干料Mkg,用經過2%的石灰水浸泡24h后流水沖洗的木屑作填充料,然堆慪發酵4d,料面呈白色,就得到生產用培養基。原種按培養基質量3%的接種量并先將三分之二的均勻撒在生產用培養基上,抓料抖動,把撒上的菌種均勻的分布在三分之二的生產用培養基中,稍為平整料面,再把三分之一的菌種均勻混播在上面三分之一的生產用培養基里,不要讓菌種外露,然后覆土并用薄膜覆蓋調溫。在溫度26°C,空氣相對濕度60%的條件下,培養70d后菌絲長出覆土表面。將菌絲于溫度10 20°C,空氣相對濕度50% 70%,光照強度在3001x,每天通氣1次,每次0. 5h,培養55d則形成大量菌索,至菌索末端膨大形成幼原基和菌蕾后以相對濕度70%,10°C,光照強度在3001x,每天通氣1次,每次0. 5h,35d至菌裙達到最大開張度, 即可采收雜色竹蓀子實體。采收后立即去掉菌帽和菌托,將菌裙在日光下曬干,放置20min, 使菌裙回潮變軟,室溫保藏。此次栽培的雜色竹蓀子實體生物效率達到2. 5kg/m2,即每平方米生產用培養料可得2. 5Kg新鮮的雜色竹蓀子實體,這些雜色竹蓀子實體可用作藥物原料或研究材料使用。實施例2 將野生的雜色竹蓀(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 & Broome)新鮮子實體進行組織分離,按約0. 5cmX0. 5cm大小的量接至綜合PDA斜面培養基,10°C,濕度50%,培養 20d,菌絲長滿斜面即得到斜面母種,所述的綜合PDA斜面培養基pH 7.0,其原料組成為每 IOOOmL水中加入馬鈴薯150g,葡萄糖25g,磷酸二氫鉀2g,硫酸鎂0. SgJB1ISmgJl^g 20g,其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把75kg小麥(用水浸泡30h,再用自來水沖洗干凈,用鍋煮熟38min,過濾滴干), 竹枝丫粉20kg (用熱水浸泡3h后堆慪發酵5d),蔗糖1kg,過磷酸鈣^g,石膏粉1. ^g,石灰0. 5kg混合拌勻,pH為7. 0,此時含水量為50% 60%,用手握培養料放開后料不散,將培養料裝入培養瓶里,塞上棉塞,包上油紙,于溫度U6°C,蒸汽壓20磅,保持池滅菌冷卻后,得到麥粒培養基。將斜面母種按培養基質量3%的接種量接種至麥粒培養基,置10°C培養,濕度 60%,培養70d后,菌絲長滿麥粒培養基,選取菌絲呈白色、粗壯的菌種作為原種。取竹片^g,木片30kg,過磷酸鈣0. 2kg,石膏0. 2kg和竹葉0. 2kg堆積成堆,其中竹片、木片和竹葉切成約20mmX300mm的碎片,不斷用清水澆淋堆,使其充分吸水,每平方米的堆用干料20kg,用經過3%的石灰水煮沸20min后流水沖洗的玉米稈粉作填充料,然后堆慪發酵5d,料面呈白色,就得到生產用培養基,pH7. 0。原種按培養基質量6%的接種量并先將三分之二的原種均勻撒在生產用培養基上,抓料抖動,把撒上的菌種均勻的分布在三分之二的生產用培養基中,稍為平整料面,再把三分之一的菌種均勻混播在上面三分之一的生產用培養基里,不要讓菌種外露,然后覆土并用薄膜覆蓋調溫。在溫度32°C,空氣相對濕度90%的條件下,培養25d后菌絲長出覆土表面。將菌絲于溫度32°C,空氣相對濕度95%,光照強度在ΙΟΟΙχ,每天通氣1次,每次lh,培養20d則形成大量菌索,至菌索末端膨大形成幼原基和菌蕾后以相對濕度95 %, 320C,光照強度在2001x,每天通氣2次,每次lh,20d至菌裙達到最大開張度,即可采收雜色竹蓀子實體;采收后立即去掉菌帽和菌托,將菌裙用炭火烤干,放置20min,使菌裙回潮變軟,進行包裝。此次栽培的雜色竹蓀子實體生物效率達到1. 5kg/m2,即每平方米生產用培養料可得1. 5Kg新鮮的雜色竹蓀子實體,這些雜色竹蓀子實體可用作藥物原料或研究材料使用。實施例3 除綜合PDA斜面培養基原料組成為馬鈴薯250g,葡萄糖15g,磷酸二氫鉀lg,硫酸鎂0. 3g,VB1Smg,瓊脂17g與IOOOmL水,pH 5. 0,以及制備方法中馬鈴薯洗凈去皮切碎,加水煮沸25min外,其它步驟和條件同實施例1。此次栽培的雜色竹蓀子實體生物效率達到1. 8kg/m2,即每平方米生產用培養料可得1. SKg新鮮的雜色竹蓀子實體,這些雜色竹蓀子實體可用作藥物原料或研究材料使用。實施例4 將野生的雜色竹蓀(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 & Broome)新鮮子實體進行組織分離,按約0. 5cmX0. 5cm大小的量接至松針浸汁培養基,10°C,濕度50% 60%, 培養50d,菌絲長滿斜面即得到斜面母種,所述的松針浸汁培養基pH 5. 0,其原料組成為每IOOOmL水中加入松針50g,馬鈴薯250g,蔗糖15g,瓊脂25g,其制備方法是稱取馬鈴薯 250g,洗凈去皮切碎,和松針50g —起加水IOOOmL煮沸半個小時,紗布過濾,再稱取蔗糖、 瓊脂充分溶解于濾汁后趁熱紗布過濾,取濾汁分裝試管,視試管大小而定每試管約10mL,15 磅蒸氣121°C滅菌20分鐘左右后取出試管擺斜面,冷卻貯存備用;按照實施例1的方法制備麥粒培養基,其原料組成按質量分數100%計,由小麥85%,雜木屑10%,蔗糖3%,過磷酸鈣1%,石膏粉0.7%和石灰0.3%組成,pH 5.0。得到的斜面母種按培養基質量2%的接種量接種至麥粒培養基,置23°C培養,濕度60%,培養40d后,菌絲長滿麥粒培養基,選取菌絲呈白色、粗壯的菌種作為原種。按照實施例1的方法制備生產用培養基,其干料組成按質量份數計為竹片12份, 木片20份,過磷酸鈣0. 3份,石膏0. 3份和竹葉0. 3份。原種按培養基質量的3%的接種量并先將三分之二的原種均勻撒在生產用培養基上,抓料抖動,把撒上的菌種均勻的分布在三分之二的生產用培養基中,稍為平整料面,再把三分之一的菌種均勻混播在上面三分之一的生產用培養基里,不要讓菌種外露,然后覆土并用薄膜覆蓋調溫。在溫度23°C,空氣相對濕度60%的條件下,培養45d后菌絲長出覆土表面。將菌絲于溫度22°C,空氣相對濕度80%,光照強度在ΙΟΟΙχ,每天通氣1次,每次 0.證時,培養55d則形成大量菌索,至菌索末端膨大形成幼原基和菌蕾后以相對濕度75%, 200C,光照強度在200-3001x,每天通氣1次,每次0. 5h,35d至菌裙達到最大開張度,即可采收雜色竹蓀子實體。采收后立即去掉菌帽和菌托,將菌裙在40°C烘箱烘干,放置20min,使菌裙回潮變軟,室溫保藏。此次栽培的雜色竹蓀子實體生物效率達到^g/m2,即每平方米生產用培養料可得 2Kg新鮮的雜色竹蓀子實體,這些雜色竹蓀子實體可用作藥物原料或研究材料使用。實施例5 將野生的雜色竹蓀(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 & Broome)新鮮子實體進行組織分離,按約0. 5emX0. 5em大小的量接至松針浸汁培養基,26°C,濕度65%,培養25d,菌絲長滿斜面即得到斜面母種,所述的松針浸汁培養基PH 7. 0,其原料組成為每IOOOmL水中加入松針150g,馬鈴薯150g,蔗糖25g,瓊脂15g,其制備方法是同實例4 ;按照實施例2的方法制備麥粒培養基,其原料組成按質量分數100%計,由小麥 84%,草粉10%,蔗糖3%,過磷酸鈣1.7%,石膏粉0.5%和石灰0.8%組成。得到的斜面母種按培養基質量2%的接種量接種至麥粒培養基,置^TC培養,濕度70%,培養23d后,菌絲長滿麥粒培養基,選取菌絲呈白色、粗壯的菌種作為原種。按照實施例2的方法制備生產用培養基。原種按培養基質量5%的接種量并先將三分之二的原種均勻撒在生產用培養基上,抓料抖動,把撒上的菌種均勻的分布在三分之二的生產用培養基中,稍為平整料面,再把三分之一的菌種均勻混播在上面三分之一的生產用培養基里,不要讓菌種外露,然后覆土并用薄膜覆蓋調溫。在溫度^°C,空氣相對濕度80%的條件下,培養30d后菌絲長出覆土表面。將菌絲于溫度23 °C,空氣相對濕度70% 90%,光照強度在ΙΟΟΙχ,每天通氣1 次,每次lh,培養35d則形成大量菌索,至菌索末端膨大形成幼原基和菌蕾后以相對濕度 90%,26°C,光照強度在2001x,每天通氣2次,每次lh,20d至菌裙達到最大開張度,即可采收雜色竹蓀子實體。采收后立即去掉菌帽和菌托,將菌裙用60°C烘箱烘干,放置20min,使菌裙回潮變軟,進行包裝。此次栽培的雜色竹蓀子實體生物效率達到2. 3kg/m2,即每平方米生產用培養料可得2. 3Kg新鮮的雜色竹蓀子實體,這些雜色竹蓀子實體可用作藥物原料或研究材料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雜色竹蓀子實體的栽培生產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的步驟(1)將野生的雜色竹蓀Dictyophoramulticolor Berk. & Broome新鮮子實體進行組織分離,接至綜合PDA斜面培養基或松針浸汁培養基,溫度10 32 °C,濕度50 % 90 %,培養 20 50天,菌絲長滿斜面即得到斜面母種,所述的綜合PDA斜面培養基pH 5. O 7. 0,其原料組成為每IOOOmL水中加入馬鈴薯150 250g,葡萄糖15 25g,磷酸二氫鉀1 2g, 硫酸鎂0. 3 0. Sg5VB1S 15mg和瓊脂17 20g,其制備方法是原料按所述組成分別稱重后,先將馬鈴薯洗凈去皮切碎,按上述量加水煮沸25 30min,紗布過濾,取濾汁再加入葡萄糖、磷酸二氫鉀、硫酸鎂、VB1和瓊脂,充分溶解后趁熱紗布過濾,分裝試管滅菌后取出試管擺斜面,冷卻貯存備用,所述的松針浸汁培養基pH 5. 0 7. 0,其原料組成為每IOOOmL水中加入松針50 150g,馬鈴薯150 250g,蔗糖15 25g,瓊脂15 25g,其制備方法是原料按所述組成分別稱重后,將馬鈴薯洗凈去皮切碎,和松針一起按上述量加水煮沸25 30min,紗布過濾,取濾汁再加入蔗糖和瓊脂,充分溶解后趁熱紗布過濾,取濾汁分裝試管滅菌后取出試管擺斜面,冷卻貯存備用;(2)將步驟(1)得到的斜面母種按培養基質量2% 3%的接種量接入麥粒培養基,置溫度10 32°C,濕度60% 70%,培養25 70d后,菌絲長滿麥粒培養基,選取菌絲呈白色、粗壯的菌種作為原種,所述的麥粒培養基PH 5. 0 7. 0,其原料組成按質量分數100% 計,由小麥75% 85%,棉子殼或竹枝丫粉或雜木屑或草粉10 % 20%,蔗糖 3%, 過磷酸鈣 2%,石膏粉0. 5% 1. 5%和石灰0. 3% 0. 8%組成,所述的麥粒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先把小麥用水浸泡20 30h,再用自來水沖洗干凈,用鍋煮熟20 38min,過濾滴干備用,棉子殼或竹枝丫粉或雜木屑或草粉用熱水浸泡2 池后堆慪發酵4 5d備用,將所有組份混合拌勻,此時含水量為50% 60 %,用手握培養料放開后料不散,將培養料裝入培養瓶里滅菌冷卻后即可作接種用;(3)將步驟( 得到的原種按培養基質量3% 6%的接種量分層播種到生產用培養基里并覆土,于溫度10 32 °C,空氣相對濕度50% 90%,培養25 70d菌絲長出覆土表面,所述的生產用培養基PH 5. 0 7. 0,其干料組成按質量份數計為竹片8 12份,木片 20 30份,過磷酸鈣0. 2 0. 3份,石膏0. 2 0. 3份和竹葉0. 2 0. 3份,所述的生產用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將上述干料中的竹片、木片和竹葉切成碎片,再與過磷酸鈣和石膏混合堆積成堆,不斷用清水或0. 2%尿素液澆淋,使其充分吸水,每平方米的堆用干料15 20kg,以經過2% 3%的石灰水浸泡23 2 或煮沸15 25min后用流水沖洗的木屑或玉米稈粉作填充料,然后堆慪發酵4 5d至料面呈白色,得到生產用培養基;(4)將步驟(3)得到的菌絲于溫度10 32°C,空氣相對濕度70% 95%,光照強度在 100 3001x,每天通氣1次,每次0. 5 lh,培養20 55d則形成大量菌索,至菌索末端膨大形成幼原基和菌蕾后以相對濕度70% 95%,IOC 32°C,光照強度在100 3001x,每天通氣1 2次,每次0. 5 lh,培養20 35d至菌裙達到最大開張度,即可采收雜色竹蓀子實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雜色竹蓀子實體的栽培生產方法,其特征是步驟(1)所述的野生的雜色竹蓀新鮮子實體進行組織分離,接至綜合PDA斜面培養基或松針浸汁培養基,溫度23 ^°C,濕度60% 65%,培養25 35d,所述的綜合PDA斜面培養基的原料組成為每1OOOmL水中加入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氫鉀1. 5g,硫酸鎂0. SgjVB11Omg和瓊脂17g 20g,所述的松針浸汁培養基的原料組成為每IOOOmL水中加入松針100g,馬鈴薯200g,蔗糖20g,瓊脂20g ;步驟( 所述溫度23 ^°C,培養23 40d,所述的麥粒培養基其原料組成按質量分數100 %計,由小麥80 %,棉子殼或竹枝丫粉或雜木屑或草粉 15 %,蔗糖2 %,過磷酸鈣1. 5 %,石膏粉1 %和石灰0. 5 %組成,步驟(3)所述的生產用培養基其干料組成按質量份數計為竹片10份,木片25份,過磷酸鈣0. 25份,石膏0. 25份和竹葉0. 25份,所述的溫度23 ,所述的濕度60 % 80 %,培養30 45d,所述的分層播種是先將三分之二的菌種均勻撒在料面上,抓料抖動,把撒上的菌種均勻的分布在三分之二的料層中,稍為平整料面,再把三分之一的菌種均勻混播在上面三分之一的料層里,不要讓菌種外露,步驟(4)所述的菌絲的培養溫度22 27°C,培養35 55d,所述的形成幼原基和菌蕾后的培養溫度20 ^°C,濕度75% 90%。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雜色竹蓀(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 Broome(1882))子實體的栽培生產方法,其特征是先將野生的雜色竹蓀新鮮子實體進行組織分離,接至綜合PDA斜面培養基或松針浸汁培養基培養至菌絲長滿斜面得到斜面母種,把斜面母種接種至麥粒培養基培養至菌絲長滿培養基,選取菌絲呈白色、粗壯的菌種作為原種,將原種分層播種到生產用培養基里并覆土,培養至菌絲長出覆土表面,然后使菌絲形成大量菌索,菌索末端膨大形成幼原基和菌蕾,繼續培養至菌裙達到最大開張度,便可采收雜色竹蓀新鮮子實體。本發明的栽培生產方法可以使雜色竹蓀子實體生物效率達到1.5~2.5kg/m2,這些雜色竹蓀子實體可用作藥物原料或研究材料使用。
文檔編號A01G1/04GK102172173SQ20111005184
公開日2011年9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4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4日
發明者吳興亮, 宋斌, 李泰輝, 鄒方倫 申請人: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