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褶皺臂尾輪蟲的培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海洋經濟動物苗種培育過程中一種優良生物餌料的培養方法,特別是一種褶皺臂尾輪蟲的培養方法,屬于水產養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褶皺臂尾輪蟲(Brachionus plicatilis)屬輪蟲綱、單巢目、游泳亞目、臂尾輪蟲科,它具有廣溫和廣鹽性、對環境適應能力強、生長繁殖速度快、大小適宜(IOOMffl 300Mffl) 及營養豐富等特點,已成為魚、蝦、蟹和海蜇等重要海洋經濟動物苗種培育的優良生物餌料。海產魚類的苗種孵出時一般較小,除少數種類外,它們的體長大約在2 7mm之間,而開口攝食時其口徑更小,因此,投喂營養豐富、大小適口的開口餌料,是魚類人工育苗成敗的關鍵。輪蟲應用于海產魚類苗種生產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學者首先在真鯛O^grus major)的苗種規模化生產中應用褶皺臂尾輪蟲獲得成功,之后輪蟲便成為所有海產魚類苗種生產的通用餌料生物,迄今為止,用輪蟲作為開口餌料成功地進行苗種生產的海產經濟魚類已達60余種。輪蟲食性廣泛,主要攝食水中的細小物質,單胞藻、細菌、酵母,甚至豆漿、發酵雞糞漿、草漿等有機碎屑均可作為其培育餌料。傳統的輪蟲培養,一般采用單胞藻、細菌或酵母作為其餌料。雖然小球藻、扁藻等單胞藻和光合細菌等細菌培育輪蟲營養全面,餌料效果好,但是,由于受單胞藻和光合細菌培育場地的限制,在進行大規模輪蟲培育時,單胞藻和光合細菌的量很難做到足量供給;其次,由于輪蟲食量大,用單胞藻和光合細菌培育輪蟲, 一般情況下輪蟲密度很難達到200個/mL以上。因此,實際生產中,要進行大規模的高密度輪蟲培育,常用酵母作為輪蟲培育的餌料,但用酵母培養的輪蟲缺乏魚類生長的不飽和脂肪酸,輪蟲投喂時須經短時間的單胞藻或烏賊肝油等脂類營養強化,而且在室內水泥池培養時投喂酵母水質難以控制,培養成本高。因此,采用設施簡陋、生產成本低的方法培養輪蟲,可以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褶皺臂尾輪蟲的培養方法,該方法操作簡單方便,可實現大規模的高密度褶皺臂尾輪蟲的培育,且生產成本低,經濟效益高。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褶皺臂尾輪蟲的培養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培養設施選擇淡水來源方便、面積667.7 1000m2、深1. 0 1. 2m的廢棄或老化的舊池塘作為培養池塘,在褶皺臂尾輪蟲培養前用120-150kg/畝的生石灰或44kg/畝的漂白精對培養池塘進行消毒、暴曬一個星期后,用100目的篩絹過濾進水至培養池塘中水深0. 8 1. 0m,在培養池塘對角安裝二臺功率為0. 75kv的水車式增氧機;
(2)基礎餌料以小雜魚為培養褶皺臂尾輪蟲的基礎餌料,小雜魚用量為180 200kg/ 畝,將小雜魚按15-20kg/袋,用80目的網袋盛裝,然后扎緊網袋袋口,將裝有小雜魚的網袋均勻地吊掛于培養池塘的水中;
(3)日常管理利用淡水調節培養池塘塘水比重,使培養池塘塘水比重維持在1. 010 1. 015之間;小雜魚在培養池塘塘水中8-12天開始腐爛發酵,此時每天上午8時、下午6時開動增氧機,每次開動0. 5-1. 5小時,培養13-18天;當褶皺臂尾輪蟲的密度達到250個/ mL時,開始用輪蟲收集袋收集褶皺臂尾輪蟲;收集至觀測得培養池塘中褶皺臂尾輪蟲的繁育速度下降、密度明顯降低時及時追加吊掛小雜魚,追加量為40 50kg/畝。所述步驟(3)中的輪蟲收集袋為用100目篩絹制作而成且兩端開口的圓形的100 目筒形袋和用250目的篩絹制作而成且兩端開口的圓形的250目筒形袋100目筒形袋長 5m、直徑30cm,用于過濾掉較大的物體;250目筒形袋長5. 5m、直徑50cm,用于收集輪蟲。所述步驟(3)中用輪蟲收集袋收集褶皺臂尾輪蟲的方法如下收集時,將250目筒形袋套在100目筒形袋的外面,將兩個輪蟲收集袋的一端開口分別扎緊,另一端開口均綁在潛水泵的出水口處。所述潛水泵用木樁固定在離培養池塘底部高50cm處。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是根據褶皺臂尾輪蟲的生活、攝食及繁殖特性,利用廢棄或利用價值不大的舊池塘,以小雜魚為基礎餌料,同時還配套增氧設備,進行褶皺臂尾輪蟲的培養,本發明所述褶皺臂尾輪蟲培養方法,改進了輪蟲傳統培養中需經常投喂餌料的繁鎖,操作簡單方便,所培養的褶皺臂尾輪蟲密度大(250個/mL以上)、 營養全面,不需要用單胞藻或其他物質進行強化培養就可以直接投喂種苗,而且水中肥力長久,滿足輪蟲長時間生長、繁殖所需的營養物質,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經濟效益顯著提尚ο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這些實施例僅用來說明本發明,并不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實施例1采用本發明的褶皺臂尾輪蟲培養方法,按照下列步驟培養褶皺臂尾輪蟲
(1)培養設施選擇淡水來源方便、面積667.7m2、深1. 2m的廢棄舊池塘作為培養池塘, 在褶皺臂尾輪蟲培養前用150kg/畝的生石灰對培養池塘進行消毒、暴曬一個星期后,用 100目的篩絹過濾進水至培養池塘中水深0. 85m,在培養池塘對角安裝二臺功率為0. 75kv 的水車式增氧機;
(2)基礎餌料以小雜魚為培養褶皺臂尾輪蟲的基礎餌料,小雜魚用量為18 /畝,將小雜魚按Mkg/袋,用80目的網袋盛裝,然后扎緊網袋袋口,將裝有小雜魚的網袋均勻地吊掛于培養池塘的水中;
(3)日常管理利用淡水調節培養池塘塘水比重,使培養池塘塘水比重維持在1.010 ; 小雜魚在培養池塘塘水中8天開始腐爛發酵,此時每天上午8時、下午6時開動增氧機,每次開動0. 5小時,培養15天,當褶皺臂尾輪蟲的密度達到250個/mL時,開始輪蟲收集袋收集褶皺臂尾輪蟲;
(4)輪蟲收集
1)準備兩個輪蟲收集袋用100目篩絹制作而成長5m、直徑30cm且兩端開口的圓形的100目筒形袋和用250目的篩絹制作而成長5. 5m、直徑50cm的250目筒形袋;
2)輪蟲收集方法將250目筒形袋套在100目筒形袋的外面,將兩個輪蟲收集袋的一端開口分別扎緊,另一端開口均綁在用木樁固定在離培養池塘底部高50cm處的潛水泵的出水口 ;
3)收集至250目筒形袋中褶皺臂尾輪蟲的數量已較多,取下兩個輪蟲收集袋,從250目筒形袋中收取褶皺臂尾輪蟲;
4)收集至觀測到培養池塘中褶皺臂尾輪蟲的繁育速度下降、褶皺臂尾輪蟲密度已降低至100個/mL,表明池塘中的營養物質已滿足不了褶皺臂尾輪蟲生長的需要,因此追加小雜魚的吊掛,追加量為48kg/畝。實施例2采用本發明的褶皺臂尾輪蟲培養方法,按照下列步驟培養褶皺臂尾輪蟲
(1)培養設施選擇淡水來源方便、面積826m2、深1.Im的廢棄舊池塘作為培養池塘,在褶皺臂尾輪蟲培養前用^g/畝的漂白精對培養池塘進行消毒、暴曬一個星期后,用100目的篩絹過濾進水至培養池塘中水深1. 0m,在培養池塘對角安裝二臺功率為0. 75kv的水車式增氧機;
(2)基礎餌料以小雜魚為培養褶皺臂尾輪蟲的基礎餌料,小雜魚用量為200kg/畝,將小雜魚按17kg/袋,用80目的網袋盛裝,然后扎緊網袋袋口,將裝有小雜魚的網袋均勻地吊掛于培養池塘的水中;
(3)日常管理利用淡水調節培養池塘塘水比重,使培養池塘塘水比重維持在1.013 ; 小雜魚在培養池塘塘水中10天開始腐爛發酵,此時每天上午8時、下午6時開動增氧機,每次開動1. 2小時,培養13天,當褶皺臂尾輪蟲的密度達到250個/mL時,開始輪蟲收集袋收集褶皺臂尾輪蟲;
(4)輪蟲收集
1)準備兩個輪蟲收集袋用100目篩絹制作而成長5m、直徑30cm且兩端開口的圓形的 100目筒形袋和用250目的篩絹制作而成長5. 5m、直徑50cm的250目筒形袋;
2)輪蟲收集方法將250目筒形袋套在100目筒形袋的外面,將兩個輪蟲收集袋的一端開口分別扎緊,另一端開口均綁在用木樁固定在離培養池塘底部高50cm處的潛水泵的出水口 ;
3)收集至250目筒形袋中褶皺臂尾輪蟲的數量已較多,取下兩個輪蟲收集袋,從250目筒形袋中收取褶皺臂尾輪蟲;
4)收集至觀測到培養池塘中褶皺臂尾輪蟲的繁育速度下降、褶皺臂尾輪蟲密度已降低至80個/mL,表明池塘中的營養物質已滿足不了褶皺臂尾輪蟲生長的需要,因此追加小雜魚的吊掛,追加量為50kg/畝。實施例3采用本發明的褶皺臂尾輪蟲培養方法,按照下列步驟培養褶皺臂尾輪蟲
(1)培養設施選擇淡水來源方便、面積1000m2、深1. Om的老化的舊池塘作為培養池塘,在褶皺臂尾輪蟲培養前用150kg/畝的生石灰對培養池塘進行消毒、暴曬一個星期后, 用100目的篩絹過濾進水至培養池塘中水深0. 9m,在培養池塘對角安裝二臺功率為0. 75kv 的水車式增氧機;(2)基礎餌料以小雜魚為培養褶皺臂尾輪蟲的基礎餌料,小雜魚用量為190kg/畝,將小雜魚按20kg/袋,用80目的網袋盛裝,然后扎緊網袋袋口,將裝有小雜魚的網袋均勻地吊掛于培養池塘的水中;
(3)日常管理利用淡水調節培養池塘塘水比重,使培養池塘塘水比重維持在1.015 ; 小雜魚在培養池塘塘水中10天開始腐爛發酵,此時每天上午8時、下午6時開動增氧機,每次開動1. 5小時,培養15天,當褶皺臂尾輪蟲的密度達到250個/mL時,開始輪蟲收集袋收集褶皺臂尾輪蟲;
(4)輪蟲收集
1)準備兩個輪蟲收集袋用100目篩絹制作而成長5m、直徑30cm且兩端開口的圓形的 100目筒形袋和用250目的篩絹制作而成長5. 5m、直徑50cm的250目筒形袋;
2)輪蟲收集方法將250目筒形袋套在100目筒形袋的外面,將兩個輪蟲收集袋的一端開口分別扎緊,另一端開口均綁在用木樁固定在離培養池塘底部高50cm處的潛水泵的出水口 ;
3)收集至250目筒形袋中褶皺臂尾輪蟲的數量已較多,取下兩個輪蟲收集袋,從250目筒形袋中收取褶皺臂尾輪蟲;
4)收集至觀測到培養池塘中褶皺臂尾輪蟲的繁育速度下降、褶皺臂尾輪蟲密度已降低至110個/mL,表明池塘中的營養物質已滿足不了褶皺臂尾輪蟲生長的需要,因此追加小雜魚的吊掛,追加量為45kg/畝。 實施例4采用本發明的褶皺臂尾輪蟲培養方法,按照下列步驟培養褶皺臂尾輪蟲
(1)培養設施選擇淡水來源方便、面積750m2、深1.05m的老化的舊池塘作為培養池塘,在褶皺臂尾輪蟲培養前用4kg/畝的漂白精對培養池塘進行消毒、暴曬一個星期后,用 100目的篩絹過濾進水至培養池塘中水深0. 8m,在培養池塘對角安裝二臺功率為0. 75kv的水車式增氧機;
(2)基礎餌料以小雜魚為培養褶皺臂尾輪蟲的基礎餌料,小雜魚用量為180kg/畝,將小雜魚按Mkg/袋,用80目的網袋盛裝,然后扎緊網袋袋口,將裝有小雜魚的網袋均勻地吊掛于培養池塘的水中;
(3)日常管理利用淡水調節培養池塘塘水比重,使培養池塘塘水比重維持在1.010 ; 小雜魚在培養池塘塘水中12天開始腐爛發酵,此時每天上午8時、下午6時開動增氧機,每次開動1. 0小時,培養18天,當褶皺臂尾輪蟲的密度達到250個/mL時,開始輪蟲收集袋收集褶皺臂尾輪蟲;
(4)輪蟲收集
1)準備兩個輪蟲收集袋用100目篩絹制作而成長5m、直徑30cm且兩端開口的圓形的 100目筒形袋和用250目的篩絹制作而成長5. 5m、直徑50cm的250目筒形袋;
2)輪蟲收集方法將250目筒形袋套在100目筒形袋的外面,將兩個輪蟲收集袋的一端開口分別扎緊,另一端開口均綁在用木樁固定在離培養池塘底部高50cm處的潛水泵的出水口 ;
3)收集至250目筒形袋中褶皺臂尾輪蟲的數量已較多,取下兩個輪蟲收集袋,從250目筒形袋中收取褶皺臂尾輪蟲;4)收集至觀測到培養池塘中褶皺臂尾輪蟲的繁育速度下降、褶皺臂尾輪蟲密度已降低至90個/mL,表明池塘中的營養物質已滿足不了褶皺臂尾輪蟲生長的需要,因此追加小雜魚的吊掛,追加量為40kg/畝。
權利要求
1.一種褶皺臂尾輪蟲的培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培養設施選擇淡水來源方便、面積667.7 1000m2、深1. 0 1. 2m的廢棄或老化的舊池塘作為培養池塘,在褶皺臂尾輪蟲培養前用120-150kg/畝的生石灰或44kg/畝的漂白精對培養池塘進行消毒、暴曬一個星期后,用100目的篩絹過濾進水至培養池塘中水深0. 8 1. 0m,在培養池塘對角安裝二臺功率為0. 75kv的水車式增氧機;(2)基礎餌料以小雜魚為培養褶皺臂尾輪蟲的基礎餌料,小雜魚用量為180 200kg/ 畝,將小雜魚按15-20kg/袋,用80目的網袋盛裝,然后扎緊網袋袋口,將裝有小雜魚的網袋均勻地吊掛于培養池塘的水中;(3)日常管理利用淡水調節培養池塘塘水比重,使培養池塘塘水比重維持在1.010 1. 015之間;小雜魚在培養池塘塘水中8-12天開始腐爛發酵,此時每天上午8時、下午6時開動增氧機,每次開動0. 5-1. 5小時,培養13-18天;當褶皺臂尾輪蟲的密度達到250個/ mL時,開始用輪蟲收集袋收集褶皺臂尾輪蟲;收集至觀測得培養池塘中褶皺臂尾輪蟲的繁育速度下降、密度明顯降低時及時追加吊掛小雜魚,追加量為40 50kg/畝。
2.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褶皺臂尾輪蟲的培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中的輪蟲收集袋為用100目篩絹制作而成且兩端開口的圓形的100目筒形袋和用250目的篩絹制作而成且兩端開口的圓形的250目筒形袋100目筒形袋長5m、直徑30cm,用于過濾掉較大的物體;250目筒形袋長5. 5m、直徑50cm,用于收集輪蟲。
3.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褶皺臂尾輪蟲的培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中用輪蟲收集袋收集褶皺臂尾輪蟲的方法如下收集時,將250目筒形袋套在100目筒形袋的外面, 將兩個輪蟲收集袋的一端開口分別扎緊,另一端開口均綁在潛水泵的出水口處。
4.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輪蟲收集袋收集褶皺臂尾輪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潛水泵用木樁固定在離培養池塘底部高50cm處。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褶皺臂尾輪蟲的培養方法,屬于水產養殖技術領域。本發明褶皺臂尾輪蟲的培養方法是利用廢棄或老化的舊池塘作為培養池塘,以小雜魚作為基礎餌料對皺臂尾輪蟲進行培養,具體步驟是將培養池塘經消毒、暴曬處理后進水,安裝增氧設備,然后將基礎餌料按一定量以網袋盛裝吊掛與培養池塘水中,在日常管理中結合增氧設備培養13-18天,當輪蟲密度達到250個/mL,開始用褶皺臂尾輪蟲收集袋收集,并根據褶皺臂尾輪蟲的繁育速度和密度追加小雜魚的吊掛量。本發明褶皺臂尾輪蟲的培養方法簡單方便,培養的輪蟲密度大、營養全面,而且水中肥力長久,不用頻繁投餌,可以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511432SQ20121001046
公開日2012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3日
發明者劉楚吾, 曹伏君, 杜濤, 羅杰 申請人:廣東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