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高粱雜交種吉雜130的選育、制種和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粱雜交種的選育、制種和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高粱屬禾木科高粱屬,一年生草木。性喜溫暖,抗旱、耐澇,按性狀及用途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類。我國栽培較廣,以東北各地為最多,谷粒供食用、釀酒(高粱酒)或制怡糖。高粱過去一直是北方人民的主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的用途逐漸轉變為以釀酒為主。然而近年來由于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高粱米作為一種特有的粗糧又重新回到人們的飯桌上,高粱米自古就有“五谷之精”、“百谷之長”的美譽,不僅營 養價值高,制作各式食品,而且可以入藥,治療消化不良等多種病癥,高粱食品尤其對糖尿病病人特別有利。高粱耐旱、耐澇、耐貧瘠可以種植在遠離工業污染的土地上,從而生產出有機聞梁米。近幾年我國高粱而積相對穩定,山于旱災、水災發生較頻繁,尤其北方水資源短缺日漸突出,耕地減少,人口增加,人們對穩定糧食生產也將越來越重視。因此,高粱作為抗旱、抗澇的穩產作物有其存在的價值,高粱種植可能將繼續向干旱地區轉移。將減少種糧而積進一步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關鍵是要突出一個“優”字。所以高粱育種目標強調優質、高產與多抗。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生產條件一般,旱災、水災頻發及堿易澇區,應適當擴大高粱種植。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了提供一種高粱雜交種吉雜130的選育、制種和栽培新方法。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以自選不育系吉2055A為母本,以外引恢復系0-30為父本,母本吉2055A是以314B為母本,以871300B為父本,人工雜交,在后代中選矮桿早熟株,用核置換法轉育而成;父本0-30是引進,經多年種植,已適應當地生產條件,同時從后代中選拔優良株系而得。該恢復系對Al和A2型胞質均恢復,且配合力高。核置換法的具體方法是以314B為母本,以871300B為父本,在其后代中選擇不育株率高的單株事先套袋,分別用父本回交,形成同交株系,回交種子種下后再從中選擇不育株率高的株系,在中選株系中選不育度高和表現型似父的單株進行套袋,并繼續用原父本回交,經過4-5代,主要性狀的表現型也象父本了,這樣就成為一個新的不育系,連續回交的父本就相應的成為該不育系的保持系。該雜交種物候學性狀出苗至成熟121天左右,需彡10°C活動積溫2450_2550°C,屬中熟雜交種;植株性狀幼苗和芽鞘綠色,根系發達,株高178cm左右,19片葉,莖桿較粗壯;穗部性狀穗長25. 9cm,中緊穗、紡錘形,穗粒重87. 0g,著殼率5. 3% ;籽粒性狀籽粒橢圓形,紅殼橙紅粒,千粒重30. 6g ;品質性狀粗蛋白含量10. 06%,粗淀粉76. 14%,單寧O. 15%,賴氨酸O. 28%,角質率高% ;抗性表現該雜交種適應性廣,抗倒伏,抗蚜蟲、抗葉病。經國家高粱改良中心連續2年用絲黑穗病菌3號生理小種接種鑒定,2年平均發病率O. 85%。不育系繁殖時,同期播種,A和B比例4 I ;間苗時,先間A,后間B ;A保苗15株/ m2,B保苗20株/ m2,適時早收。制種時,父母本行比為I : 6-8,雙親分期播種,先播父本,待父本出苗二葉時播母本。父本保苗為12株/m2,母本保苗18-20株/ Hl2 ;在苗期、拔節期、初花期和收獲前及時去除B型株和其它雜株,適時早收,防粒霉病。該雜交種在一般肥力的土壤均可種植,早熟區播種時期為5月上旬至5月中旬。每畝施農家肥3000kg左右做底肥;二銨或復合肥20kg/畝作種肥;15-25kg/畝尿素作追肥,在拔節初期追施。播種深度2. 5-3. 0cm,種植密度11-12萬株/公頃,播后注意鎮壓、保墑, 在臘熟末期收獲。本發明采用的親本組合不育系吉2055A,以外引恢復系0-30以及314B,871300B均在非專利文獻已經公開,屬于常見的市售品系,本發明單位為保證公眾能夠正常得到實施,提供了免費向公眾的發放證明,屬于不需要保藏的情形。本發明的雜交方法已經栽培措施在現有技術并無公開,采用本發明的方法可以重復實施,篩選得到目的品種。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自選不育系吉2055A為母本,以外引恢復系0_30為父本,母本吉2055A是以314B為母本,以871300B為父本,人工雜交,在后代中選矮桿早熟株,用核置換法轉育而成;父本0-30是引進,經多年種植,已適應當地生產條件,同時從后代中選拔優良株系而得。該恢復系對Al和A2型胞質均恢復,且配合力高。該雜交種可以在吉林省的松原、白城、長春、四平地區西部,黑龍江省第I積溫帶,內蒙古的東部及河套地區等地種植。不育系繁殖時,同期播種,A和B比例4 I;間苗時,先間A,后間B ;A保苗15株/ m2,B保苗20株/ m2,適時早收。制種時,父母本行比為I : 6-8,雙親分期播種,先播父本,待父本出苗二葉時播母本。父本保苗為12株/m2,母本保苗18-20株/ Hl2 ;在苗期、拔節期、初花期和收獲前及時去除B型株和其它雜株,適時早收,防粒霉病。該雜交種種植時,早熟區播種時期為5月上旬至5月中旬。每畝施農家肥300kg左右做底肥;二銨或復合肥20kg/畝作種肥;15-25kg/畝尿素作追肥,在拔節初期追施。播種深度2. 5-3. Ocm,種植密度11-12萬株/公頃,播后注意鎮壓、保墑,在臘熟末期收獲,該雜交種和對照相比,產量有顯著的提高
I、院內產量比較試驗
2008年產量比較試驗,公頃產量10256 kg,比對照敖雜I號(8234. 6 kg /公頃)增產 24. 55%,比四雜 25 (9425. 3 kg / 公頃)增產 8. 81%。2、早熟組區試(見表I)
2010年全國平均畝產661. 9公斤,居第I位,比對照一敖雜I號增產19. 6%,比對照二四雜25增產8. 0% ;與對照一比,7個點全部增產,與對照二比,6個點增產,I個點減產。2009年全國平均畝產614. 8公斤,居第I位,比對照一敖雜I號增產21. 1%,比對照二四雜25增產10. 8% ;與對照一比,6個點全部增產,與對照二比,6個點全部增產。兩年區試平均畝產638. 4公斤,居第I位,比對照一敖雜I號增產20. 3%,比對照二四雜25號增產9. 4%ο3、早熟組生產試驗(見附表I)
2010年參加全國高粱春播早熟組生產試驗,全國平均畝產585. 6公斤,居第2位,比對照一敖雜I號增產19. 4%,比對照二四雜25增產4. 5% ;與對照一比,6個點全部增產,與對照二比,4個點增產,2個點減產。
權利要求
1.ー種高粱雜交種吉雜130的選育、制種和栽培方法,包括選育親本,配制雜優組合、制種和栽培,其特征在于以自選不育系吉2055A為母本,以外引恢復系0-30為父本,配制雜交種。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高粱雜交種吉雜130的選育、制種和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母本吉2055A是以314B為母本,以871300B為父本,人工雜交,在后代中選矮桿早熟株,用核置換法轉育而成,恢復系0-30,經多年種植,已適應當地生產條件,同時從后代中選拔優良株系而得對Al和A2型胞質均恢復,且配合力高。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高粱雜交種吉雜130的選育、制種和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核置換法的具體方法是以314B為母本,以871300B為父本,在其后代中選擇不育株率高的單株事先套袋,分別用父本回交,形成同交株系,回交種子種下后再從中選擇不育株率高的株系,在中選株系中選不育度高和表現型似父的單株進行套袋,并繼續用原父本回交,經過4-5代,主要性狀的表現型也象父本了,這樣就成為ー個新的不育系,連續回交的 父本就相應的成為該不育系的保持系。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高粱雜交種吉雜130的選育、制種和栽培方法,其特征在干不育系繁殖時,同期播種,A和B比例4 I;間苗時,先間A,后間B;A保苗15株/m2,B保苗20株/m2,適時早收。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高粱雜交種吉雜130的選育、制種和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制種時,父母本行比為I : 6-8,雙親分期播種,先播父本,待父本出苗ニ葉時播母本,父本保苗為12株/ m2,母本保苗18-20株/ Hl2 ;在苗期、拔節期、初花期和收獲前及時去除B型株和其它雜株,適時早收,防粒霉病。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高粱雜交種吉雜130的選育、制種和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該雜交種在一般肥力的土壌均可種植,早熟區播種時期為5月上旬至5月中旬,每畝施農家肥300-400kg做底肥;ニ銨或復合肥20-30kg/畝作種肥;15_25kg/畝尿素作追肥,在拔節初期追施,播種深度2. 5-3. Ocm,種植密度11-12萬株/公頃,播后注意鎮壓、保墑,在臘熟末期收獲。
7.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制得的高粱雜交種,其特征在于出苗至成熟121天左右,需> 10°C活動積溫2450-2550V,幼苗和芽鞘綠色,根系發達,株高178cm左右,19片葉,莖桿較粗壯;穗長25. 9cm,中緊穗、紡錘形,穗粒重87. 0g,著殼率5. 3% ;籽粒橢圓形,紅殼橙紅粒,千粒重30. 6g ;粗蛋白含量10. 06%,粗淀粉76. 14%,單寧O. 15%,賴氨酸O. 28%。
8.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制得的高粱雜交種,其特征在于該雜交種適應性廣,抗倒伏,抗蚜蟲、抗葉病,平均畝產585. 6 661. 9公斤。
全文摘要
一種高粱雜交種吉雜130的選育、制種和栽培方法,高粱品種選育是以自選不育系吉2055A為母本,以外引恢復系0-30為父本,所獲得雜交種逐代種植分別進行產量、單寧酸、品質性狀的選擇,獲得產量高、抗性強、適應性廣,而且品質優良,口感好,是食用兼釀造用的優良新品種。高粱栽培種植是通過土壤改良劑配制施用、底肥配制與施用、葉肥配制與施用及高粱果穗后熟處理完成。通過本發明的高粱品種選育及栽培方法獲得的高粱其單寧酸含量比對照低,蛋白質、淀粉及微量元素含量比對照高。加工成為高粱米后食用具有不澀、谷香味濃郁,食后無胃腸不適反應的特點。
文檔編號A01H1/02GK102835301SQ201210022188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日
發明者陳冰嬬, 李繼洪, 高士杰, 李淑杰, 王陽, 李偉, 胡喜連, 高鳴 申請人:吉林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