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小麥無公害高產栽培的方法

文檔序號:205293閱讀:43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小麥無公害高產栽培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生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小麥無公害高產栽培的方法。
背景技術
由于工業“三廢”及城鎮垃圾對麥田環境的影響以及農用化學品,特別是農藥、化肥在小麥生產中的不合理使用,對小麥生產造成了一定污染,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了一定威脅。為適應我國加入“WT0”后對農產品衛生質量標準的要求,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安全小麥產品的需要,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力,確保小麥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新形勢下農業生產的重點。但是目前生產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小麥品質不穩定、忽視無公害生產,導致專用小麥商品率低,對城鄉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不利影響,而且小麥的生產和管理缺乏依據,障礙了這項工作的正常運作和發展。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小麥無公害高產栽培的方法,旨在解決目前糧食生產中普遍存在小麥品質不穩定、忽視無公害生產,導致專用小麥商品率低,對城鄉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不利影響,而且小麥的生產和管理缺乏依據,障礙了這項工作的正常運作和發展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小麥無公害高產栽培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選擇具備適宜小麥生長的環境條件及生態條件的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選用優良的小麥種子,并在播種前對小麥種子進行處理;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土壤進行秸桿覆蓋免耕沃土處理;遵循預留行雙六尺規范種植小麥;選擇合適的播期、播量、播種方式,在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種植小麥;科學制定施肥原則及數量,因地制宜確定施肥方式;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小麥進行病蟲害防治及化學除草。進一步,所述在播種前對小麥種子進行處理的實現方法為對包衣的種子通過機械篩選方法進行精選;未包衣的種子在播種前曬種2-3天,播種時用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10克拌10公斤麥種,即拌即播。進一步,所述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土壤進行秸桿覆蓋免耕沃土處理的實現方法為水稻散籽為綠豆色時排干田水,以收稻時開裂不陷腳為好,水稻收割后及時開好背溝和主溝,對于難排水的田和溝槽田,應采取小廂開溝;擦地收割水稻,并隨及將脫粒后的水稻秸桿均勻鋪于田面,同時畝用瑞萊特腐熟 劑5克噴施草或堆慪;
免耕第一年的田塊,應增加10-20%的用肥量,增加追肥用量和次數;免耕小麥的播種時間一定要比常規栽培提早3-5天,撒播的用種量增加10%,撒施的肥料和撒播的種子要盡可能接觸到土面,播種遇旱時要注意保濕出苗。進一步,所述預留行雙六尺規范為海拔700米以上大春以糧食為主的地區,對無水源保障的動搖田、望天田及旱地的改制,實行麥一菜一玉一菜一苕或豆分帶輪作,在小春時,6尺小麥、6尺蔬菜或飼料;在大春時,秋菜收后種早玉米,小麥收后種紅苕或黃豆,早玉米收后種秋菜;
700米以下場鎮附近及大春以經濟作物為主的地區,實行麥一菜一花生一菜一苕或豆分帶輪作,在小春時6尺小麥,6尺蔬菜或飼料,在大春時秋菜收后種早花生或早玉米,小麥收后種黃豆或紅苕或花生,早玉米、早花生收后種秋菜。進一步,所述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播期為海拔700米以上地區10月20日-25日播種為宜,海拔700米以下的地區10月25日至10月30日播種為宜;所述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播量以培育健壯的個體和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為原則,最合適的基本苗為凈作小麥每畝15-18萬,畝用種10-12公斤;預留行小麥每畝10-13萬,畝播種6-7公斤;所述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播種方式為小麥播種前完成施底肥、深耕預留行、整地三個環節;播種時最好采用機播,行距6寸,窩距3寸,畝播3. 3萬窩,無條件的地區應采用精量均勻條播,畝基本苗達到15-18萬。進一步,所述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施肥原則為以有機肥為主,減少化學肥料的用量;所使用農家肥及人畜糞便應腐熟達到無害化標準原則;所述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施肥數量為按畝產400公斤以上小麥的生產能力,確定施肥數量,畝施氮肥達到10個標準氮以上,磷、鉀各占氮肥的1/2 ;所述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施肥方式為畝施腐熟圈肥1000公斤、生物有機肥50公斤及配方肥35公斤作為底肥,養分總含量40%以上,含氮量不低于26% ;根據苗情長勢情況及促弱控旺的原則,對弱苗麥田畝施尿素3-5公斤作為分蘗肥;在拔節期施用穗肥,根據苗情,對脫肥麥田畝施含氮量高的復合肥5公斤;在齊穗期施用壯籽肥,畝用90%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45公斤噴霧進行根外追施。進一步,所述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小麥進行病蟲害防治的實現方法為畝用25%丙環唑乳油30-40毫升或7. 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_3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毫升兌水45公斤進行均勻、周到噴霧,防治苗期至孕穗期銹病及治白粉病;畝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毫升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克兌水45公斤進行均勻、周到噴霧防治,防治抽穗初期赤霉病;畝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克兌水45公斤進行均勻、周到噴霧,防治灌漿期蚜蟲;在小麥收獲前30天不得再施用農藥。
進一步,所述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小麥進行化學除草的實現方法為播前7-10天,畝用41%草甘膦水劑150-200毫升或播前1_3天畝用20%百草枯水劑150-200毫升兌水45公斤進行土表噴霧,防除免耕田中的田間雜草;在播后芽前,畝用25%綠麥隆可濕性粉劑250克兌水45_60公斤進行土表噴霧;在小麥2-5葉期、田間雜草2-4葉;畝用6. 9%精噁唑禾草靈乳油50_60亳升加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30克兌水45公斤進行噴霧,防除苗期田間的各種雜草。進一步,所述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收獲的小麥進行貯藏的實現方法為在三合土麥場上對小麥籽粒進行翻曬; 采用熱入倉密閉貯存和低溫、低氧、低劑量的綜合貯藏技術,對收獲的小麥進行貯藏。進一步,所述熱入倉密閉貯藏的條件為小麥籽粒的水分必須控制在12%以下;小麥的溫度曬至50-52°C,保持兩小時;入倉后高溫密閉的時間一般10-15天;隨時檢查糧溫,如糧溫由入庫的50_52°C降至40°C時,糧溫繼續趨于下降視為正常,如降至40°C的糧油又趨于回升,要解除封蓋物,詳細檢查糧情。本發明提供的用于小麥無公害高產栽培的方法,合理選擇具備適宜的環境條件和適宜的生態條件的生產基地;選用良種及通過機械篩選等方法精選種子和種子包衣;采用秸桿覆蓋免耕沃土技術,既能有效地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和減少農業投入,又能更好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使土壤結構良好,有機質含量高,養分充足,通氣性與保水性能增強;采取的雙六尺預留行種植模式既有利精耕細作、合理輪作,增強通風、透光性能,降低田間濕度,提高了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又有利于機械耕作,勞動力分散,減輕勞動強度,增強抗旱減災能力;選擇合適的播期、播量、播種方式;科學施肥;采用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適時收獲小麥,避免影響小麥品質;對收獲的小麥進行貯藏、運輸和加工,以保證小麥不受污染;該方法不僅可有效地提高小麥的衛生質量標準,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市場競爭力,而且對于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及無公害小麥生產的質量安全,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及消費者身體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具有較強的推廣與應用價值。


圖I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用于小麥無公害高產栽培的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發明。圖I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用于小麥無公害高產栽培的方法的流程。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步驟SlOl中,選擇具備適宜小麥生長的環境條件及生態條件的無公害小麥生
產基地;
在步驟S102中,選用優良的小麥種子,并在播種前對小麥種子進行處理;在步驟S103中,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土壤進行秸桿覆蓋免耕沃土處理;在步驟S104中,遵循預留行雙六尺規范種植小麥;在步驟S105中,選擇合適的播期、播量、播種方式,在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種植小麥;在步驟S106中,科學制定施肥原則及數量,因地制宜確定施肥方式;在步驟S107中,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小麥進行病蟲害防治及化學除草;
在步驟S108中,選擇合適的時機收獲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的小麥;在步驟S109中,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收獲的小麥進行貯藏、運輸和加工。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在播種前對小麥種子進行處理的實現方法為對包衣的種子通過機械篩選方法進行精選;未包衣的種子在播種前曬種2-3天,播種時用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10克拌10公斤麥種,即拌即播。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土壤進行秸桿覆蓋免耕沃土處理的實現方法為水稻散籽為綠豆色時排干田水,以收稻時開裂不陷腳為好,水稻收割后及時開好背溝和主溝,對于難排水的田和溝槽田,應采取小廂開溝;擦地收割水稻,并隨及將脫粒后的水稻秸桿均勻鋪于田面,同時畝用瑞萊特腐熟劑5克噴施草或堆慪;免耕第一年的田塊,應增加10-20%的用肥量,增加追肥用量和次數;免耕小麥的播種時間一定要比常規栽培提早3-5天,撒播的用種量增加10%,撒施的肥料和撒播的種子要盡可能接觸到土面,播種遇旱時要注意保濕出苗。在本發明實施例中,預留行雙六尺規范為海拔700米以上大春以糧食為主的地區,對無水源保障的動搖田、望天田及旱地的改制,實行麥一菜一玉一菜一苕或豆分帶輪作,在小春時,6尺小麥、6尺蔬菜或飼料;在大春時,秋菜收后種早玉米,小麥收后種紅苕或黃豆,早玉米收后種秋菜;700米以下場鎮附近及大春以經濟作物為主的地區,實行麥一菜一花生一菜一苕或豆分帶輪作,在小春時6尺小麥,6尺蔬菜或飼料,在大春時秋菜收后種早花生或早玉米,小麥收后種黃豆或紅苕或花生,早玉米、早花生收后種秋菜。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播期為海拔700米以上地區10月20日-25日播種為宜,海拔700米以下的地區10月25日至10月30日播種為宜;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播量以培育健壯的個體和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為原則,最合適的基本苗為凈作小麥每畝15-18萬,畝用種10-12公斤;預留行小麥每畝10-13萬,畝播種6-7公斤;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播種方式為小麥播種前完成施底肥、深耕預留行、整地三個環節;播種時最好采用機播,行距6寸,窩距3寸,畝播3. 3萬窩,無條件的地區應采用精量均勻條播,畝基本苗達到15-18萬。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施肥原則為
以有機肥為主,減少化學肥料的用量;所使用農家肥及人畜糞便應腐熟達到無害化標準原則;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施肥數量為按畝產400公斤以上小麥的生產能力,確定施肥數量,畝施氮肥達到10個標準氮以上,磷、鉀各占氮肥的1/2 ;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施肥方式為畝施腐熟圈肥1000公斤、生物有機肥50公斤及配方肥35公斤作為底肥,養分總含量40%以上,含氮量不低于26% ; 根據苗情長勢情況及促弱控旺的原則,對弱苗麥田畝施尿素3-5公斤作為分蘗肥;在拔節期施用穗肥,根據苗情,對脫肥麥田畝施含氮量高的復合肥5公斤;在齊穗期施用壯籽肥,畝用90%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45公斤噴霧進行根外追施。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小麥進行病蟲害防治的實現方法為畝用25%丙環唑乳油30-40毫升或7. 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3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毫升兌水45公斤進行均勻、周到噴霧,防治苗期至孕穗期銹病及治白粉病;畝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毫升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克兌水45公斤進行均勻、周到噴霧防治,防治抽穗初期赤霉病;畝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克兌水45公斤進行均勻、周到噴霧,防治灌漿期蚜蟲;在小麥收獲前30天不得再施用農藥。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小麥進行化學除草的實現方法為播前7-10天,畝用41%草甘膦水劑150-200毫升或播前1_3天畝用20%百草枯水劑150-200毫升兌水45公斤進行土表噴霧,防除免耕田中的田間雜草;在播后芽前,畝用25%綠麥隆可濕性粉劑250克兌水45_60公斤進行土表噴霧;在小麥2-5葉期、田間雜草2-4葉,畝用6. 9%精噁唑禾草靈乳油50-60毫升加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30克兌水45公斤進行噴霧,防除苗期田間的各種雜草。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收獲的小麥進行貯藏的實現方法為在三合土麥場上對小麥籽粒進行翻曬;采用熱入倉密閉貯存和低溫、低氧、低劑量的綜合貯藏技術,對收獲的小麥進行貯藏。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熱入倉密閉貯藏的條件為小麥籽粒的水分必須控制在12%以下;小麥的溫度曬至50-52°C,保持兩小時;入倉后高溫密閉的時間一般10-15天;隨時檢查糧溫,如糧溫由入庫的50_52°C降至40°C時,糧溫繼續趨于下降視為正常,如降至40°C的糧油又趨于回升,要解除封蓋物,詳細檢查糧情。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應用原理作進一步描述。產地環境條件選擇適宜的生產環境是獲得無公害小麥的重要前提條件,小麥在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過程中,與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作為構成作物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環境,其狀況好壞直接影響收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無公害小麥基地環境優化選擇的條件主要包括如下兩部分適宜的環境條件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應遠離主要交通干線,周邊2公里內沒有污染源(如工礦、醫院等污染源),大氣質量、農田灌溉水質、農田土壤質量均符合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標準要求;適宜的生態條件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應選擇在小麥的主產區,種植區土壤應具有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結構,具備獲得高產的基礎,主要包括耕作層深厚、有機質豐富、養分充足、通氣性與保水性能良好。根據小麥耐旱不耐濕的生長特性,無公害小麥生產在生態條件上應主要選擇在旱地種植。
選用良種及種子處理的具體步驟如下良種選用與合理運用良好的遺傳性,是充分利用自然與栽培條件的重要前提。優質無公害小麥生產中,良種不但應具備抗逆性強、高產穩產、優質的特點,而且還必須適應自然氣候、栽培條件以及耕作種植制度,主要選用抗條銹病、早熟、桿矮、大穗的高產品種;播前種子處理籽粒飽滿的大粒種子貯藏的養分豐富,麥苗生長健壯,根系發達,分蘗發生早,因此,可通過機械篩選等方法精選種子和種子包衣,未包衣的種子在播種前曬種2-3天,播種時用戊唑醇拌種,其方法是用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10克拌10公斤麥種,即拌即播。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土壤進行秸桿覆蓋免耕沃土處理秸桿覆蓋免耕沃土技術既能有效地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和減少農業投入,又能更好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使土壤結構良好,有機質含量高,養分充足,通氣性與保水性能增強。這一技術的運用為優質無公害小麥生產提供了良好生態條件;其技術要點一是開溝排水,水稻散籽為綠豆色時排干田水,以收稻時開裂不陷腳為好,水稻收割后及時開好背溝和主溝,難排水的田和溝槽田,應采取小廂開溝,確保田間排水良好,達到雨住田內無潰水;二是稻草還田,割稻時,稻樁要擦地割,留得越淺越好,水稻脫粒后,隨及將稻草均勻鋪于田面,同時畝用瑞萊特腐熟劑5克噴施草或堆慪,以加速稻草軟化和腐爛;三是施肥,免耕底肥只能施于土表,無法施入土壤深層,肥料易揮發損失且耕層易缺肥,因此,免耕第一年的田塊,應增加10-20%的用肥量,增加追肥用量和次數,以保證冬前麥苗生長健壯和生長后期不脫肥;四是播種,免耕小麥的播種時間一定要比常規栽培提早3-5天,撒播的用種量增加10%,以保證足夠的基本苗和密度,撒施的肥料和撒播的種子要盡可能接觸到土面,若播種時遇旱要注意保濕出苗。預留行雙六尺規范種植雙六尺預留行種植模式既有利精耕細作、合理輪作,增強通風、透光性能,降低田間濕度,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又有利于機械耕作,勞動力分散,減輕勞動強度,增強抗旱減災能力;海拔700米以上大春以糧食為主的地區,對無水源保障的動搖田、望天田及旱地的改制,實行麥一菜一玉一菜一苕(或豆)分帶輪作,即小春6尺小麥、6尺蔬菜或飼料;大春秋菜收后種早玉米,小麥收后種紅苕或黃豆,早玉米收后種秋菜。700米以下場鎮附近及大春以經濟作物為主的地區,實行麥一菜一花生一菜一苕(或豆)分帶輪作,即小春6尺小麥,6尺蔬菜或飼料;大春秋菜收后種早花生或早玉米,小麥收后種黃豆或紅苕或花生,早玉米、早花生收后種秋菜。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對種植小麥的播期、播量、播種方式的選擇
播期的選擇是小麥高產的基礎,根據地理位置實際,海拔700米以上地區10月20日-25日播種為宜,海拔700米以下的地區10月25日至10月30日播種為宜;適宜的播量應該以培育健壯的個體和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為原則,保證實現一定的基本苗數和冬前分蘗數。基本苗過高過低都會對小麥產量造成影響,最適的基本苗為凈作小麥每畝15-18萬,畝用種10-12公斤;預留行小麥每畝10-13萬,畝播種6-7公斤;播種方式為小麥播種前完成施底肥、深耕預留行、整地三個環節,播種規格播種時最好采用機播,行距6寸,窩距3寸,畝播3. 3萬窩,無條件的地區應采用精量均勻條播,保證畝基本苗達到15-18萬,以充分利用地力、光能,保證個體與群體的協調發展,達到 小麥產量構成因素完全協調的豐產格局,為優質高產奠定良好的基礎。科學施肥的具體實現步驟如下施肥原則以有機肥為主的原則,使用的優質有機肥種類有堆肥、廄肥、腐熟人畜糞便、沼氣肥、綠肥、腐殖類肥料、腐熟的作物秸桿和餅肥以及工廠化的有機肥等,積極推廣使用生物有機肥,以彌補無公害生產中自然有機肥的不足,生物有機肥中含有固氮菌、解磷菌、解鉀菌,通過它們在土壤中的生長繁殖,可轉化空氣中的氮素,分解土壤中的磷和鉀,供給作物有效養分,還可培肥地力,有效減少化學肥料的用量,使小麥生產用肥達到優質無公害標準;農家肥及人畜糞便應腐熟達到無害化標準原則,禁止使用未經處理的城市垃圾和污泥,以減少硝酸鹽的積累和污染,禁止使用未經國家或地方部門登記的化肥,禁止使用含重金屬的化肥和硝態氮肥;科學制定施肥數量按畝產400公斤以上小麥的生產能力,科學配方施肥,確定施肥數量,畝施氮肥達到10個標準氮以上,磷、鉀各占氮肥(純)的1/2 ;因地制宜確定施肥方式①底肥畝施腐熟圈肥1000公斤,生物有機肥50公斤,配方肥35公斤,養分總含量40%以上,含氮量不低于26% 分蘗肥根據苗情長勢情況,促弱控旺,弱苗麥田畝施尿素3-5公斤;③穗肥在拔節期施用,視其苗情脫肥麥田畝施含氮量高的復合肥5公斤壯籽肥齊穗期施用,畝用90%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45公斤噴霧進行根外追施。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的實現步驟如下病蟲害的防治小麥主要病蟲害有條銹病、白粉病、紋枯病、赤霉病和紅蜘蛛、蚜蟲等,其中小麥條銹病常年發病重、危害大;(I)苗期至孕穗期銹病防治畝用25%丙環唑乳油30-40毫升或7. 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3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毫升兌水45公斤均勻、周到噴霧防治,兼治白粉病;(2)抽穗初期赤霉病防治畝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毫升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克兌水45公斤均勻、周到噴霧防治;(3)灌漿期蚜蟲防治畝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克兌水45公斤均勻、周到噴霧防治;在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一要選用無公害農藥,二要做到用藥劑量準確,施藥時期恰當,收獲前30天不得再施用農藥;小麥生產期間,化學農藥的使用是導致小麥產品容易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保證小麥產品的無污染,化學藥劑的使用應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標準進行;化學除草針對不同田塊的不同草害,選擇安全、對路藥劑在播前、播后及苗期進行防控,做到麥田(地)整個生育時期無雜草危害,減少了養分損失;免耕田(地)播前7-10天,畝用41%草甘膦水劑150-200毫升或播前1-3天畝用20%百草枯水劑150-200毫升兌水45公斤土表噴霧,防除田間雜草;播后芽前畝用25%綠麥隆可濕性粉劑250克兌水45-60公斤土表噴霧;苗期除草在小麥2-5葉期(田間雜草2-4葉),畝用6. 9%精噁唑禾草靈乳油50-60毫升加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30克兌水45公斤噴霧,防除田間各種雜草。小麥臘熟期應及時收獲,因小麥與水稻茬口銜接緊密,應及時搶收、搶曬,以免造成小麥因打曬不及時而造成穗萌霉變,從而影響小麥品質。收獲小麥的貯藏、運輸和加工小麥的貯藏無公害小麥收獲后,籽粒應選用三合土麥場翻曬,禁止在柏油路上翻曬,以保證小麥不受污染,在貯藏技術上采用熱入倉密閉貯存和低溫、低氧、低劑量的綜合貯藏技術;熱入倉密閉貯存的優點是具有良好的殺蟲效果,避免使用藥劑所造成的污染,有 利保證產品無菌,熱入倉密閉貯藏應滿足以下條件①小麥籽粒的水分必須控制在12%以下;②小麥的溫度曬至50-52°C,保持兩小時入倉后高溫密閉的時間一般10-15天!④隨時檢查糧溫,如糧溫由入庫的50-52°C降至40°C時,糧溫繼續趨于下降視為正常,如降至400C的糧油又趨于回升,應要解除封蓋物,詳細檢查糧情。低溫、低氧、低劑量貯藏技術優點是能有效地控制糧食微生物的生理活動,較好地做到不發熱、不生蟲、不霉爛、不變質、少污染,既節約保管費用,又降低勞動強度;小麥的包裝、運輸與加工經抽檢認證為無公害小麥產品,要實行專用袋包裝。運輸工具必須無污染,做到專貨專運,嚴禁多貨混運,特別是不能與化肥、農藥工業品混運。加工廠房周圍沒有環境污染源,加工工序保持凈化生產。嚴禁使用化學合成劑,并經初檢、復檢、抽檢的嚴格把關,以確保無公害小麥的最終質量,無公害食品小麥的質量標準如下所示
筆姊I容重不完善______水分霉變、色澤、
I g/L 粒% 旦其中 % I病粒氣味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用于小麥無公害高產栽培的方法,合理選擇具備適宜的環境條件和適宜的生態條件的生產基地;選用良種及通過機械篩選等方法精選種子和種子包衣;采用秸桿覆蓋免耕沃土技術,既能有效地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和減少農業投入,又能更好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使土壤結構良好,有機質含量高,養分充足,通氣性與保水性能增強;采取的雙六尺預留行種植模式既有利精耕細作、合理輪作,增強通風、透光性能,降低田間濕度,提高了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又有利于機械耕作,勞動力分散,減輕勞動強度,增強抗旱減災能力;選擇合適的播期、播量、播種方式;科學施肥;采用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適時收獲小麥,避免影響小麥品質;對收獲的小麥進行貯藏、運輸和加工,以保證小麥不受污染;該方法不僅可有效地提高小麥的衛生質量標準,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市場競爭力,而且對于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及無公害小麥生產的質量安全,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及消費者身體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具有較強的推廣與應用價
值。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小麥無公害高產栽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選擇具備適宜小麥生長的環境條件及生態條件的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 選用優良的小麥種子,并在播種前對小麥種子進行處理; 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土壤進行秸桿覆蓋免耕沃土處理; 遵循預留行雙六尺規范種植小麥; 選擇合適的播期、播量、播種方式,在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種植小麥; 科學制定施肥原則及數量,因地制宜確定施肥方式; 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小麥進行病蟲害防治及化學除草。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播種前對小麥種子進行處理的實現方法為 對包衣的種子通過機械篩選方法進行精選; 未包衣的種子在播種前曬種2-3天,播種時用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10克拌10公斤麥種,即拌即播。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土壤進行秸桿覆蓋免耕沃土處理的實現方法為 水稻散籽為綠豆色時排干田水,以收稻時開裂不陷腳為好,水稻收割后及時開好背溝和主溝,對于難排水的田和溝槽田,應采取小廂開溝; 擦地收割水稻,并隨及將脫粒后的水稻秸桿均勻鋪于田面,同時畝用瑞萊特腐熟劑5克噴施草或堆慪; 免耕第一年的田塊,應增加10-20%的用肥量,增加追肥用量和次數; 免耕小麥的播種時間一定要比常規栽培提早3-5天,撒播的用種量增加10%,撒施的肥料和撒播的種子要盡可能接觸到土面,播種遇旱時要注意保濕出苗。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預留行雙六尺規范為 海拔700米以上大春以糧食為主的地區,對無水源保障的動搖田、望天田及旱地的改制,實行麥一菜一玉一菜一苕或豆分帶輪作,在小春時,6尺小麥、6尺蔬菜或飼料;在大春時,秋菜收后種早玉米,小麥收后種紅苕或黃豆,早玉米收后種秋菜; 700米以下場鎮附近及大春以經濟作物為主的地區,實行麥一菜一花生一菜一苕或豆分帶輪作,在小春時6尺小麥,6尺蔬菜或飼料,在大春時秋菜收后種早花生或早玉米,小麥收后種黃豆或紅苕或花生,早玉米、早花生收后種秋菜。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播期為海拔700米以上地區10月20日-25日播種為宜,海拔700米以下的地區10月25日至10月30日播種為且; 所述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播量以培育健壯的個體和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為原則,最合適的基本苗為凈作小麥每畝15-18萬,畝用種10-12公斤;預留行小麥每畝10-13萬,畝播種6-7公斤; 所述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播種方式為小麥播種前完成施底肥、深耕預留行、整地三個環節; 播種時最好采用機播,行距6寸,窩距3寸,畝播3. 3萬窩,無條件的地區應采用精量均勻條播,畝基本苗達到15-18萬。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施肥原則為 以有機肥為主,減少化學肥料的用量; 所使用農家肥及人畜糞便應腐熟達到無害化標準原則; 所述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施肥數量為按畝產400公斤以上小麥的生產能力,確定施肥數量,畝施氮肥達到10個標準氮以上,磷、鉀各占氮肥的1/2 ; 所述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小麥的施肥方式為 畝施腐熟圈肥1000公斤、生物有機肥50公斤及配方肥35公斤作為底肥,養分總含量40%以上,含氮量不低于26% ; 根據苗情長勢情況及促弱控旺的原則,對弱苗麥田畝施尿素3-5公斤作為分蘗肥;在拔節期施用穗肥,根據苗情,對脫肥麥田畝施含氮量高的復合肥5公斤;在齊穗期施用壯籽肥,畝用90%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45公斤噴霧進行根外追施。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小麥進行病蟲害防治的實現方法為 畝用25%丙環唑乳油30-40毫升或7. 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3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毫升兌水45公斤進行均勻、周到噴霧,防治苗期至孕穗期銹病及治白粉病; 畝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毫升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克兌水45公斤進行均勻、周到噴霧防治,防治抽穗初期赤霉病; 畝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克兌水45公斤進行均勻、周到噴霧,防治灌漿期蚜蟲; 在小麥收獲前30天不得再施用農藥。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的小麥進行化學除草的實現方法為 播前7-10天,畝用41%草甘膦水劑150-200毫升或播前1-3天畝用20%百草枯水劑150-200毫升兌水45公斤進行土表噴霧,防除免耕田中的田間雜草; 在播后芽前,畝用25%綠麥隆可濕性粉劑250克兌水45-60公斤進行土表噴霧;在小麥2-5葉期、田間雜草2-4葉,畝用6. 9%精噁唑禾草靈乳油50-60毫升加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30克兌水45公斤進行噴霧,防除苗期田間的各種雜草。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對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中收獲的小麥進行貯藏的實現方法為 在三合土麥場上對小麥籽粒進行翻曬; 采用熱入倉密閉貯存和低溫、低氧、低劑量的綜合貯藏技術,對收獲的小麥進行貯藏。
10.如權利要求I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熱入倉密閉貯藏的條件為 小麥籽粒的水分必須控制在12%以下; 小麥的溫度曬至50-52°C,保持兩小時; 入倉后高溫密閉的時間一般10-15天; 隨時檢查糧溫,如糧溫由入庫的50-52°C降至40°C時,糧溫繼續趨于下降視為正常,如降至40°C的糧油又趨于回升,要解除封蓋物,詳細檢查糧情。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農業生產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用于小麥無公害高產栽培的方法,合理選擇具備適宜的環境條件和適宜的生態條件的生產基地;選用良種及通過機械篩選等方法精選種子和種子包衣;采用秸稈覆蓋免耕沃土技術培肥地力,改良土壤;采取的雙六尺預留行種植模式提高了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選擇合適的播期、播量、播種方式;科學施肥;采用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適時收獲小麥,對收獲的小麥進行貯藏、運輸和加工;該方法不僅可有效地提高小麥的衛生質量標準,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市場競爭力,而且對于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及無公害小麥生產的質量安全,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及消費者身體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具有較強的推廣與應用價值。
文檔編號A01C1/06GK102668857SQ20121017957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4日
發明者何錦霞, 劉逢春, 孫達義, 楊佐珍, 黃勇 申請人:四川省蒼溪縣農業技術推廣站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