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藤壺幼蟲培養的集成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藤壺幼蟲培養的集成控制裝置,特別是一種藤壺幼蟲有溫度、通氧和光照控制并可連續收集培養結果的裝置,屬于生物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海洋生物的附著會對船舶以及水下結構物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如會導致船體表面摩擦力明顯增加,進水管路堵塞,船舶航速降低,燃料消耗増大,以及促進腐蝕的發生,增加維護的費用等,從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船舶及水下結構物表面必須采取一定的防污措施防除海生物生長,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給船舶及水下結構物表面涂上涂料,對海洋防污涂料的研究,必須要建立生物檢測模型。目前在國際上所普遍采用的幾個天然防污產物生物檢測模型中,藤壺金星幼蟲附著抑制實驗是應用最久、最廣泛、最有效的生物檢測模 型。藤壺成體營固著生活,其幼蟲營浮游生活,分為無節幼蟲和金星幼蟲兩個階段。金星幼蟲利用第一觸角上的吸盤,以及開ロ于觸角末端腺所分泌的藤壺膠固著在巖石、木材以及較大的貝類等基質上,這種附著為永久性。從污損的角度來說,藤壺的危害始于其幼蟲附著變態之后,基于藤壺的生物學特征及其附著機制,金星幼蟲是開展海洋污損生物防除研究的理想實驗材料,而且也可應用于生物附著機理和海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研究工作。藤壺幼蟲培養過程エ序比較冗繁,絕大多數種類藤壺的無節幼蟲共有六齡,發育周期一般為2-3周,之后發育到金星幼蟲后變態附著,幼蟲培養過程中需要每天光照、通氧、添加餌料和換水,換水過程容易導致幼蟲活性降低,從而導致金星幼蟲收獲率降低。中國發明專利200910040284. 6公開了ー種培養網紋藤壺金星幼蟲的方法,采用傳統的人工生物培養技術,在燒杯中培養出了網紋藤壺幼蟲,該技術在培養過程中需要人工控制,在不同生長階段需進行人エ換水,溫度、光度及通氧不能集成控制,自動化程度較低。為了尋求ー種可以自動化控制培養條件,并且換水簡單的ー種集成化控制的培養裝置,業內人員已做了大量科研探討,以期使裝置可以實現藤壺幼蟲的連續收集培養,簡化繁雜的手工程序,提高藤壺幼蟲培養的自動化程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的藤壺幼蟲培養過程エ序冗繁、培養換水過程會影響幼蟲活力、幼蟲收集速度慢和幼蟲收獲率低的缺點,尋求設計和提供一種藤壺幼蟲培養的集成控制裝置,實現藤壺幼蟲的連續收集培養,簡化繁雜的手工程序,提高藤壺幼蟲培養的自動化程度。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主體結構包括幼蟲釋放室、幼蟲培養室、第一入料ロ、第一濾網、第一出水ロ、第一通氧管、控制面板、隔板、第二入料ロ、第二濾網、第二出水ロ、第二通氧管、第一護罩、第一光源、第二護罩、第二光源和開關控制旋鈕,用防腐材料加エ制備的方形盒箱結構的裝置主體中間制有抽拉式活動隔板,將裝置主體分為左側的幼蟲釋放室和右側的幼蟲培養室;幼蟲釋放室中間處豎向制有第一通氧管,便于向幼蟲釋放室中通加空氣或氧氣,幼蟲釋放室的頂側面上制有帶第一濾網的第一入料ロ,幼蟲釋放室的左側面體上固定制有第一護罩,第一護罩中固定制有第一光源,幼蟲釋放室的下側面上制有帶控制閥的第一出水ロ ;幼蟲培養室的內腔中間處豎向制有第二通氧管,幼蟲培養室的頂側面上制有帶第二濾網的第二入料ロ,幼蟲培養室的底側面上制有帶控制閥的第二出水ロ,幼蟲培養室的右側面上固定制有第二護罩,第二護罩中固定安裝有第二光源;幼蟲釋放室和幼蟲培養室的結構對稱,其兩者的正側面下部制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的中間部位分別順序制有開關控制旋鈕,分別實現對光照、溫度和通氣量進行電連通和管道連通式控制。本發明涉及的藤壺幼蟲培養的集成控制裝置包括幼蟲釋放室、幼蟲培養室和控制面板三個部分;幼蟲釋放室包括第一光源、第一入料ロ、第一出水口和第一通氧管;幼蟲培養室包括第二光源、第二入料ロ、第二出水口和第二通氧管;控制面板上制有溫度調節、通氧調節和光源調節開關旋鈕;幼蟲釋放室與幼蟲培養室之間由ー個隔板隔開,幼蟲釋放收集后,幼蟲釋放室的功能與幼蟲培養室的功能相同;光源兩檔可調;第一和第二入料ロ處分別制有500目第一濾網和第二濾網,便于對餌料藻進行過濾;水溫可調;第一和第二通氧管為蜂窩狀,便于氧氣均勻分散在水體中,通氧量三檔可調節;第一和第二光源兩側的材料選用透明材料,外面制有第一護罩和第二護罩避光,材料選用不透光材料,便于幼蟲的發育成長;裝置同時還適用于其它甲殼綱生物幼蟲的培養。 本發明裝置實現藤壺幼蟲培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將陰干待釋放的藤壺成體放入加有新鮮滅菌海水的幼蟲釋放室中,藤壺開始釋放幼蟲,待藤壺充分釋放幼蟲后,取出隔板,打開幼蟲培養室的第二光源,收集藤壺幼蟲;(2)待幼蟲收集后,摘入隔板,幼蟲開始在培養室中培養,每天從弟_■入料ロ加入餌料藻,通氧,每天光照I小時防止餌料藻聚集底部;(3)每天換水一次,具體操作為在幼蟲釋放室中加入新鮮滅菌海水,將隔板取出,打開幼蟲釋放室的第一光源,收集幼蟲,一天后同樣方法幼蟲換水至培養室;(4)整個過程溫度恒溫控制,根據實際情況調節通氧量和光源強度。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克服了藤壺幼蟲培養過程エ序冗繁、培養換水過程影響幼蟲活力、幼蟲收集速度慢、幼蟲收獲率低的缺點,實現藤壺幼蟲的連續收集培養,簡化繁雜的手工程序,提高藤壺幼蟲培養的自動化程度;其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操作方便,培養控制容易,培養效果好,環境友好,應用效果佳。
圖I為本發明裝置的主體結構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ー步說明。實施例I :本實施例的主體結構包括幼蟲釋放室I、幼蟲培養室2、第一入料ロ 3、第一濾網4、第一出水ロ 5、第一通氧管6、控制面板7、隔板8、第二入料ロ 9、第二濾網10、、第二出水ロ
11、第二通氧管12、第一護罩13、第一光源14、第二護罩15、第二光源16和開關控制旋鈕17,用防腐材料加工制備的方形盒箱結構的裝置主體中間制有抽拉式活動隔板8,將裝置主體分為左側的幼蟲釋放室I和右側的幼蟲培養室2 ;幼蟲釋放室I中間處豎向制有第一通氧管6,便于向幼蟲釋放室I中通加空氣或氧氣,幼蟲釋放室I的頂側面上制有帶第一濾網4的第一入料ロ 3,幼蟲釋放室I的左側面體上固定制有第一護罩13,第一護罩13中固定制有第一光源14,幼蟲釋放室I的下側面上制有帶控制閥的第一出水ロ 5 ;幼蟲培養室2的內腔中間處豎向制有第二通氧管12,幼蟲培養室2的頂側面上制有帶第二濾網的第二入料ロ9,幼蟲培養室2的底側面上制有帶控制閥的第二出水ロ 11,幼蟲培養室2的右側面上固定制有第二護罩15,第二護罩15中固定安裝有第二光源16 ;幼蟲釋放室I和幼蟲培養室2的結構對稱,其兩者的正側面下部制有控制面板7,控制面板7的中間部位分別順序制有開關控制旋鈕17,分別實現對光照、溫度和通氣量進行電連通和管道連通式控制。
實施例2:本實施例將從海邊采集的藤壺成體用滅菌海水清洗干凈后陰干12h,陰干后的藤壺成體放入加有新鮮海水的幼蟲釋放室I中,打開控制面板7的各開關控制旋鈕17,調節溫度為25°C,O. 5小時后開始有幼蟲釋放,4個小時后在幼蟲培養室2中加入新鮮滅菌海水,將隔板8取出,打開幼蟲培養室2的第二光源16,開始收集幼蟲,由于剛釋放的幼蟲趨光性很強,O. 5小時后幼蟲便全部聚集到幼蟲培養室2中,將隔板8插入,把幼蟲釋放室I的藤壺成體取出,清洗幼蟲釋放室I,液體從第一出水ロ 5排出。實施例3:本實施例調節幼蟲培養室2的通氧量為5L/min,溫度控制在28°C,每天將第二光源16打開ー檔,光照強度15W,光照時間I小時,保證餌料藻均勻分散在水體中;每天從第ニ入料ロ 9中投放館料亞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投館量為3X 105個/ml ;第二天將幼蟲釋放室I中加入新鮮滅菌海水,將第一光源14打開兩檔,光照強度30W,將隔板8取出,由于藤壺幼蟲有趨光性,幼蟲便從幼蟲培養室2游入幼蟲釋放室14,2小時后將隔板8插入,清洗幼蟲培養室2,液體從第二出水ロ 11排出,2周后,取出幼蟲到顯微鏡下觀察,幼蟲全部發育到金星幼蟲階段。
權利要求
1.一種藤壺幼蟲培養的集成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主體結構包括幼蟲釋放室、幼蟲培養室、第一入料ロ、第一濾網、第一出水ロ、第一通氧管、控制面板、隔板、第二入料ロ、第二濾網、第二出水ロ、第二通氧管、第一護罩、第一光源、第二護罩、第二光源和開關控制旋鈕,用防腐材料加工制備的方形盒箱結構的裝置主體中間制有抽拉式活動隔板,將裝置主體分為左側的幼蟲釋放室和右側的幼蟲培養室;幼蟲釋放室中間處豎向制有第一通氧管,便于向幼蟲釋放室中通加空氣或氧氣,幼蟲釋放室的頂側面上制有帶第一濾網的第一入料ロ,幼蟲釋放室的左側面體上固定制有第一護罩,第一護罩中固定制有第一光源,幼蟲釋放室的下側面上制有帶控制閥的第一出水ロ ;幼蟲培養室的內腔中間處豎向制有第二通氧管,幼蟲培養室的頂側面上制有帶第二濾網的第二入料ロ,幼蟲培養室的底側面上制有帶控制閥的第二出水ロ,幼蟲培養室的右側面上固定制有第二護罩,第二護罩中固定安裝有第二光源;幼蟲釋放室和幼蟲培養室的結構對稱,其兩者的正側面下部制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的中間部位分別順序制有開關控制旋鈕,分別實現對光照、溫度和通氣量進行電連通和管道連通式控制。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藤壺幼蟲培養的集成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實現藤壺幼蟲培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陰干待釋放的藤壺成體放入加有新鮮滅菌海水的幼蟲釋放室中,藤壺開始釋放幼蟲,待藤壺充分釋放幼蟲后,取出隔板,打開幼蟲培養室的第二光源,收集藤壺幼蟲; (2)待幼蟲收集后,插入隔板,幼蟲開始在培養室中培養,每天從第二入料ロ加入餌料藻,通氧,每天光照I小時防止餌料藻聚集底部; (3)每天換水一次,具體操作為在幼蟲釋放室中加入新鮮滅菌海水,將隔板取出,打開幼蟲釋放室的第一光源,收集幼蟲,一天后同樣方法幼蟲換水至培養室; (4)整個過程溫度恒溫控制,調節通氧量和光源強度。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藤壺幼蟲培養的集成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幼蟲釋放室、幼蟲培養室和控制面板三個部分;幼蟲釋放室與幼蟲培養室之間由一個隔板隔開,幼蟲釋放收集后,幼蟲釋放室的功能與幼蟲培養室的功能相同;第一和第二入料ロ處分別制有500目濾網,便于對餌料藻進行過濾;第一和第二通氧管為蜂窩狀,便于氧氣均勻分散在水體中,通氧量三檔可調節;第一和第二光源兩側的材料選用透明材料,外面制有第一護罩和第二護罩避光,材料選用不透光材料,便于幼蟲的發育成長;裝置或用于甲殼綱生物幼蟲的培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藤壺幼蟲培養的集成控制裝置,屬于生物設備技術領域,方形盒箱結構的裝置主體中間制有抽拉式活動隔板將主體分為幼蟲釋放室和幼蟲培養室;幼蟲釋放室中間處制有通氧管,頂側面上制有帶濾網的入料口,左側面體上固定制有護罩,護罩中固定制有光源,下側面上制有帶控制閥的出水口;幼蟲培養室的內腔中間處制有通氧管,頂側面上制有帶濾網的入料口,底側面上制有帶控制閥的出水口,右側面上固定制有護罩,護罩中固定安裝有光源;主體下部的控制面板中間部位分別順序制有開關控制旋鈕;其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操作方便,控制容易,培養效果好,環境友好,應用廣泛。
文檔編號A01K67/033GK102687708SQ20121020063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8日
發明者周娟, 藺存國, 高海平 申請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