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稻的高產栽培技術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屬農業種植【技術領域】。在水稻平衡配方施肥技術的基礎上,配以使用本田分廂開溝、適密移植、水氣平衡管理等高產栽培配套技術,以解決傳統水稻栽培技術中水稻苗情大起大落、造成成穗率低、產量難以提高等難題,從而實現水稻栽培高產穩產、節本高效、提高水稻抗逆性,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生產持續發展。
【專利說明】一種水稻的高產栽培技術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農業種植領域,涉及一種水稻的高產栽培技術,具體包括水稻平衡配方施肥及本田分廂開溝、適密移植、水氣平衡管理等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背景技術】
[0002]水稻是南方主要糧食作物,常年雙季稻種植面積400萬畝以上,占糧食種植面積90%左右,稻谷總產180萬噸,占糧食總量的92%以上。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力推廣雜交水稻使單產提高到450公斤以后,雖然水稻科研育種不斷推出產量潛力達550公斤、650公斤、700公斤以上的高產優質品種,生產上也不斷更新換代,在小面積偶爾也出現650公斤以上的高產,但到了大面積推廣時,平均單產也只有450公斤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目前水稻栽培上農民習慣采用“前重、中空、后補”的施肥技術,加上應用密播小苗移植,板田淹灌栽培,致使水稻生長肥水氣失衡,苗情大起大落,通透性差,病蟲頻發,導致水稻產量徘徊難增,種稻效£fL難以提聞。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就針對上述傳統水稻栽培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研究提供一種水稻栽培新技術。該技術貫穿于水稻生長期的全過程,主要通過實施平衡配方施肥,并配合使用分廂開溝、水氣平衡管理等水稻栽培配套技術,以達到水稻栽培節能減排、高產穩產、提高抗逆性的目的。
[0004]本發明是由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具體如下:
[0005]1、選用良種:選擇顆粒飽滿、優質、高產、抗性好的種子育秧。
[0006]2、培育壯秧:適密播種培育壯秧。密度標準為:種子千粒重為25克,畝播種子1.5公斤,發芽率為96%。用434孔塑盤60個,每盤播種25克左右,芽苗960苗左右,每穴1_2芽苗。
[0007]3、本田分廂開溝:采用廂溝調灌栽培,稻田廂寬3-4米左右,開溝寬0.35-0.5米,深 0.1-0.2 米。 [0008]4、適密移植:栽培早熟品種,由于葉齡少,移栽后有效分蘗葉位少,在采用多芽苗移栽的同時,也要有適宜的移栽密度,按其產量潛力畝施11公斤純氮水平肥料,以畝移栽1.8-2.0萬蔸左右為宜。對種植生育期較長產量潛力大的中遲熟品種,移栽后有效分蘗葉位較多,宜采用每蔸(穴)1-2芽苗移植,易獲得足夠的有效分蘗,適當減少移栽密度,有利于控制苗情,提高群體生產質量,促進大穗增加產量,按畝施15公斤純氮水平,以畝移栽1.7_1.9萬葡為且。
[0009]5、水稻平衡配方施肥:根據水稻生產的吸氮需求,施肥上采用施氮總量的60%作基蘗肥,30%作幼穗分化肥,10%作粒肥,大量磷作基肥,總量鉀40%作蘗肥、50%作穗肥、10%作粒肥。
[0010]6、水氣平衡管理:在抓好水稻移植促根、分蘗生長、幼穗分化和穎花分化四個重要生長發育時期的養分平衡供給的同時,也必須與灌溉緊密配合,實行間歇灌溉,以水供肥,肥水氣平衡協調,提高水稻生長質量,增加有效穗,發揮最佳肥效。
[0011](I)淺水移植:保持淺水栽插至分蘗。
[0012](2)夠苗擱田:在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或稍前,只要總莖蘗數達到預期穗數苗的80-90%,應立即排水擱田。
[0013](3)孕穗保濕:當水稻生長中期葉色轉淡綠時,采用施氮總量的30%左右在幼穗分化前5-7天,土壤保持濕潤無水層施用,使肥料緩慢溶解供給水稻生殖生長發育的需要,保證強勢莖蘗的養分需要,獲得較多的有效穗數。
[0014](4)淺水抽穗:當水稻進入孕穗中后期和抽穗揚花期時,保持淺水,不能深水灌溉。
[0015](5)后期干濕交替:當水稻進入灌漿結實期進行干濕交替間歇灌溉,收割前6-7天斷水。
[0016]7、病蟲防治:采取以病蟲檢測為基準,預防為主,統防相結合的方法。根據病蟲測報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防治。
[0017]8、成熟收割。
[0018]本發明在平衡配方施肥的基礎上,配合使用品種選擇、播種密度、秧苗素質、適密移植、基本苗量、分廂開溝、水分管理、病蟲防治等整套水稻栽培配套技術,實現水稻栽培技術更新,優化生長環境,促根控蘗壯苗,促穗增粒增產,抗病抗蟲抗倒。它的示范推廣應用,對提高水稻單產和總產、提 高種稻效益,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促進糧食生產安全、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實施例1:2010年早稻,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玉州區茂林鎮泉東村進行水稻平衡配方施肥栽培技術對水稻抗逆性的影響研究,選擇優良品種Y兩優I號,按
【發明內容】
中的具體方法進行操作,應用田間生產定五垌點調查。結果表明:(1)實施平衡配方施肥栽培技術的水稻紋枯病發生較輕,孕穗期、始穗期和乳熟期病情指數分別為11.2、12.3和17.3,與采用傳統施肥栽培技術的對照相比,分別減少6.1、9.3和8.7 ;(2)稻飛虱危害較輕,孕穗期、始穗期和乳熟期平均每百叢蟲量分別為64.3頭、516.3頭和741.3頭,與采用傳統施肥栽培技術的對照相比,分別減少59頭、928.4頭和679.7頭。(3)采用平衡配方施肥栽培技術的水稻在成熟期5點均無倒伏現象,而采用傳統施肥栽培技術的對照五點有2點倒伏,倒伏率達40%。
[0020]證明采用平衡配方施肥栽培技術對提高水稻個體和群體健壯生長,提高抗蟲抗病能力和增強抗倒伏性能有著重要作用。
[0021]實施例2:2009年早稻至2010年晚稻,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林北流市民樂鎮羅政村、玉林市福綿區新橋鎮新橋村、玉林市陸川縣溫泉鎮官田村、玉林北流市新榮鎮扶中村、玉林市興業縣城隍鎮湖村、玉林市玉州區茂林鎮泉東村和玉林市興業縣大平山鎮龍泉村等建立了 9個100畝以上的示范樣板,選擇優良品種Y兩優I號,按
【發明內容】
中的具體方法進行操作,平均畝產在528.6公斤-688.1公斤,畝增產34.0公斤-186.1公斤,增產率在6.9% -37.16%之間。[0022]證明水稻平衡配方施肥及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可以優化水稻生長環境,實現水稻栽培節能減排、`高產穩產,節本高效,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發展。
【權利要求】
1.水稻平衡配方施肥及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包括:①選用良種②培育壯秧③本田分廂開溝④適密移植⑤水稻平衡配方施肥⑥水氣平衡管理⑦病蟲防治⑧成熟收割,該栽培新技術貫穿于水稻生長期的全過程。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應用本田分廂開溝高產配套技術,采用廂溝調灌栽培,稻田廂寬3-4米,開溝寬0.35-0.5米,深0.1-0.2米。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應用水氣平衡管理高產配套技術,實行淺水移植,夠苗擱田,孕穗保濕,淺水抽穗,后期干濕交替間歇灌溉,以水供肥,肥水氣平衡協調,提高水稻生長質量,增加有效穗,發揮最佳肥效。
4.按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水稻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水稻平衡配方施肥,即施肥上采用施氮總量的60%作基蘗肥,30%作幼穗分化肥,10%作粒肥,大量磷作基肥,總量鉀.40 %作蘗肥、50 %作穗肥、10 %作粒肥。
【文檔編號】A01G16/00GK103704080SQ201210369669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9日
【發明者】容林熙 申請人: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