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栽培白靈菇的培養料配方及白靈菇的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栽培白靈菇的培養料配方及白靈菇的栽培方法,屬于白靈菇栽培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白靈菇是原產新疆天山地區栽培的中低溫型食用菌品種,又稱白靈側耳、白阿魏蘑等,肉質細嫩,味美可口,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被譽為“草原上的牛肝菌”和側耳,頗受消費者的青睞。白靈菇營養豐富,據科學測定,其蛋白質含量占干菇的20%,含有17種氨基酸,還含有真菌多糖、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等生理活性物質及多種礦物質,有消積、殺蟲、鎮咳、消炎和防治婦科腫瘤等功效,能夠調節人體生理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白靈菇對營養的要求并不苛刻,但普通的培養料一般生物效率僅為40% 60%,容易出現出菇慢,第二潮菇很少,菇型也差,或菇長得雖大,但品質差等問題。低成本高產培養料配方一直是白靈菇生產實踐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近幾年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專利申請號為201010176702.7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栽培白靈菇的培養料配方”,該培養料配方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棉籽殼36 66 %,玉米芯20 40%,麥麩10 20%,石灰3%,石膏1%。但總體而言,在解決生物效率相對較低或培養周期長,菇型或品質難以保障、易防病等技術難點上仍有待不斷提聞。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 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生物效率相對較高或培養周期短,菇型或品質可以得到保障的栽培白靈菇的培養料配方及白靈菇的栽培方法。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栽培白靈菇的培養料配方,該培養料配方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
棉子殼30 50 %,玉米芯30 50%,麥麩10 15%,大蒜10%,石膏I 2%,石灰2%。—種白靈菇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配方
按照上述的培養料配方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進行配方;:制作菌筒
將培養料含水量65%左右,立即裝袋并進行滅菌,滅菌時間常壓達100°C保持12 14小時,高壓排凈冷氣后壓力達1.5kg,維持2.5小時后揭鍋,置于消毒的冷卻室冷卻;
+f接種培菌管理
接種前用氣霧消毒劑消毒30分鐘后接種,接種后,將菌袋立即移入經過消毒的發菌室,墻式堆疊,保持3 6層,排間應至少留有50cm以上的間隙,然后遮光培養,經常通風換氣,溫度控制在25°C左右;發菌10天左右菌絲便可封面,采用塑料絲扎口的,用消毒后的細針在袋口周圍刺3 4個小孔,當菌絲吃料距袋3 4cm時,抽掉封口扎線;
后熟培養
菌絲長滿袋后不能立即出菇,此時菌絲稀疏,菌袋松軟,在23 26°C、濕度70%左右的環境下再培養35 40天,達到菌絲濃白,菌袋堅實,菌袋表面及四周出現淡黃色菌皮;
£燕棚及燕床準備
準備栽培菇床,菇床間距50cm,四周及床底要拍實,并提前消毒和殺蟲; f覆土
當平均氣溫在12°C左右時,將已達到生理成熟的菌袋進行脫袋,將脫袋后的菌筒豎直放人燕床中,袋口方向朝上,筒與筒之間相距5cm,中間用土粒填實,覆土厚度不超過Icm ;
Z'出菇管理
a、調水
覆土后2天,開始于早晚各噴水I次,連續3天,噴水要輕、慢,調水至土粒含水量達20%,調水期間,要經常通風換氣;
b、催蓄
連續10 12天的溫差刺激,白天保持16 18°C,晚上保持5 8°C,并結合90%相對濕度和5001x的光照,菌筒側面與土粒交連處就會出現米粒狀原基;
(3、出燕管理
原基出現后,通過草簾的增減使棚溫控制在12 16°C,空氣濕度維持在90%左右,光照度控制80 lOOOlx,待菇蕾長至蠶豆大小時,叢生品種要進行疏蓄,小袋I 2個菇蓄,大袋保留2 3個菇蓄,菇蓄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隙。;2采收與采后管理
出現原基15天后,菇體達7-8分熟,菇蓋邊緣尚未向外翻卷,菇體重225 300g采收,采完一潮菇后,因采菇未傷及菌絲,可立即補水和追肥,分早晚進行,在2 3天內完成,補水追肥后,培養菌絲10 15天,重復以上管理措施,即可出第二潮菇。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高產配方具有以下優點:
1、原料中使用了玉米芯,都是農業種植生產中的下腳料,節約了栽培原料的采購成本,降低了栽培白靈菇的成本風險。2、大蒜既提供了部分白靈菇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又提高了白靈菇的防病性能,有助于解決白靈菇易發病的實際性難題。3、在相同的栽培生產條件下生物學效率可達到90%以上,比傳統原料產量提高了 40 50%,
4、白靈菇菌蓋直徑大,菇型好。5、現蕾早,出菇整齊。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的栽培白靈菇的培養料配方及白靈菇的栽培方法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
r配方
棉子殼30 %,玉米芯42%,麥鉄15%,大蒜10%,石骨1%,石灰2%。S制作菌筒
將培養料調含水量65%左右,立即裝袋。袋規格為15cm X33cm X 0.04cm的折角袋,裝干料約300g,單頭接種,用塑料絲扎口。滅菌時間常壓達100°C保持12小時,高壓排凈冷氣后壓力達1.5kg,維持2.5小時后揭鍋,置于消毒的冷卻室冷卻。f接種培菌管理
接種前將軍中帶、原種等搬入接種箱(室)后用氣霧消毒劑消毒30分鐘后接種。接種后,將菌袋立即移入經過消毒的發菌室,墻式堆疊,保持4層左右,排間應至少留有50cm以上的間隙,然后遮光培養,經常通風換氣,溫度控制在25°C左右。發菌10天左右菌絲便可封面。采用塑料絲扎口的,用消毒后的細針在袋口周圍刺3個小孔,可加快菌絲生長。當菌絲吃料距袋表現3cm時,抽掉封口扎線(不要掀開袋口 )。I后熟培養
菌絲長滿袋后不能立即出菇,此時菌絲稀疏,菌袋松軟,在23°C、濕度70%左右的環境下再培養35天,達到菌絲濃白,菌袋堅實,菌袋表面及四周出現淡黃色菌皮,表明菌袋已趨生理成熟。!'菇棚及菇床準備 栽培場地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上會鎮一菜園,寬90 Cm、深30cm、長度2000cm的南北方向菇床,菇床間距50cm,四周及床底要拍實,并提前消毒和殺蟲。f 覆土
當日平均氣溫在12°C左右時,將已達到生理成熟的菌袋進行脫袋。將脫袋后的菌筒豎直放人菇床中(長袋菌筒從中間切斷后再放人),袋口方向朝上,筒與筒之間相距5cm,中間用土粒填實。覆土厚度不超過lcm。覆土后應立即把塑料膜覆蓋在棚架上,然后在棚頂上遮上草簾,棚架兩則保持透光,達到5001x的光照。:出菇管理7.1調水
覆土后2天,開始于早晚各噴水I次,連續3天,噴水要輕、慢,調水至土粒含水量達20%(手捏扁土粒而不粘手)。調水期間,要經常通風換氣。7.2 催蓄
連續10天的溫差刺激,白天保持16°C,晚上保持5°C,并結合90%相對濕度和5001x的光照,菌筒側面與土粒交連處就會出現米粒狀原基。7.3出菇管理
原基出現后,通過草簾的增減使棚溫控制在12°C,空氣濕度維持在90%左右,光照度控制800 Ix0待菇蕾長至蠶豆大小時,叢生品種要進行疏蓄,小袋I個菇蓄,大袋保留2個菇蓄,菇蓄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隙。f采收與采后管理出現原基15天后,菇體達7-8分熟,菇蓋邊緣尚未向外翻卷,菇體重225g采收。采完一潮菇后,因采菇未傷及菌絲,可立即補水和追肥。追肥可選用1%葡萄糖加0.2%磷酸二氫鉀及0.2%尿素復合液,分早晚進行,在2天內完成,使表層土粒捏扁而不枯手。通過補水追肥,覆土層松軟潮濕,促進菌絲復壯,積累養分,莫定繼續長菇的基礎,補水追肥后,培養菌絲10天,重復以上催曹等管理措施,即可出第二潮菇。以上采收時,對所采收的鮮菇稱重,記錄產量,進行統計,并測量菌蓋直徑。結果:100斤干料總產量為90斤,生物學轉化率為90%,菌蓋平均直徑10.5.cm。實施例二
"I配方
棉子殼40 %,玉米芯32%,麥鉄10%,大蒜10%,石骨2%,石灰2%。f制作菌筒
將培養料調含水量65%左右,立即裝袋。袋規格為16cm X 45cm X 0.04cm的筒裝袋,裝干料約600g,采用兩頭接種,可在接種室(箱)內換用套環加牛皮紙或套環加棉塞的方法封口,以增加發菌時的透氣性。注意套環、牛皮紙或棉塞應同栽培袋一起滅菌。滅菌時間常壓達100°C保持14小時 ,高壓排凈冷氣后壓力達1.5kg,維持2.5小時后揭鍋,置于消毒的冷卻室冷卻。f接種培菌管理
接種前將軍中帶、原種等搬入接種箱(室)后用氣霧消毒劑消毒30分鐘后接種。接種后,將菌袋立即移入經過消毒的發菌室,墻式堆疊,保持5層左右,排間應至少留有50cm以上的間隙,然后遮光培養,經常通風換氣,溫度控制在25°C左右。發菌10天左右菌絲便可封面。采用塑料絲扎口的,用消毒后的細針在袋口周圍刺4個小孔,可加快菌絲生長。當菌絲吃料距袋表現4cm時,抽掉封口扎線。T后熟培養
菌絲長滿袋后不能立即出菇,此時菌絲稀疏,菌袋松軟,必須在26°C、濕度70%左右的環境下再培養40天,達到菌絲濃白,菌袋堅實,菌袋表面及四周出現淡黃色菌皮,表明菌袋已趨生理成熟。f菇棚及菇床準備
栽培場地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榮炳鎮一稻田,挖成寬100cm、深30cm、長度5000cm的南北方向菇床,菇床間距50cm,四周及床底要拍實,并提前消毒和殺蟲。I 覆土
當日平均氣溫在12°C左右時,將已達到生理成熟的菌袋進行脫袋。將脫袋后的菌筒豎直放人菇床中(長袋菌筒從中間切斷后再放人),袋口方向朝上,筒與筒之間相距5cm,中間用土粒填實。覆土厚度不超過Icm,達到6001x的光照。I出菇管理
7.1調水
覆土后2天,開始于早晚各噴水I次,連續3天,噴水要輕、慢,調水至土粒含水量達20%(手捏扁土粒而不粘手)。調水期間,要經常通風換氣。7.2 催蓄連續12天的溫差刺激,白天保持18°C,晚上保持8°C,并結合90%相對濕度和5001x的光照,菌筒側面與土粒交連處就會出現米粒狀原基。7.3出菇管理
原基出現后,通過草簾的增減使棚溫控制在16°C,空氣濕度維持在90%左右,光照度控制lOOOlx。待菇蕾長至蠶豆大小時,叢生品種要進行疏蓄,小袋2個菇蓄,大袋保留3個菇蓄,菇蓄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隙。.1采收與采后管理
出現原基15天后,菇體達7-8分熟,菇蓋邊緣尚未向外翻卷,菇體重275g時采收。采完一潮菇后,因采菇未傷及菌絲,可立即補水和追肥。追肥可選用1%葡萄糖加0.2%磷酸二氫鉀及0.2%尿素復合液,分早晚進行,在3天內完成,使表層土粒捏扁而不枯手。通過補水追肥,覆土層松軟潮濕,促進菌絲復壯,積累養分,莫定繼續長菇的基礎,補水追肥后,培養菌絲15天,重復以上催曹等管理措施,即可出第二潮菇。以上采收時,對所采收的鮮菇稱重,記錄產量,進行統計,并測量菌蓋直徑。結果:100斤干料總產量為93斤,生物學轉化率為93%,菌蓋平均直徑11.7cm。實施例三 r配方
棉子殼40 %,玉米芯36%,麥鉄10%,大蒜10%,石骨2%,石灰2%。f制作菌筒
將培養料調含水量65% 左右,立即裝袋。袋規格選擇16cm X 45cm X 0.04cm的筒裝袋,裝干料約600g,采 用兩頭接種,用塑料絲扎口。滅菌時間常壓達100°C保持13小時,高壓排凈冷氣后壓力達1.5kg,維持2.5小時后揭鍋,置于消毒的冷卻室冷卻。I接種培菌管理
接種前將軍中帶、原種等搬入接種箱(室)后用氣霧消毒劑消毒30分鐘后接種。接種后,將菌袋立即移入經過消毒的發菌室,墻式堆疊,保持5層左右,排間應至少留有50cm以上的間隙,然后遮光培養,經常通風換氣,溫度控制在25°C左右。發菌10天左右菌絲便可封面。采用塑料絲扎口的,用消毒后的細針在袋口周圍刺4個小孔,可加快菌絲生長。當菌絲吃料距袋表現4cm時,抽掉封口扎線(不要掀開袋口 )。'£后熟培養
菌絲長滿袋后不能立即出菇,此時菌絲稀疏,菌袋松軟,必須在25°C、濕度70%左右的環境下再培養38天,達到菌絲濃白,菌袋堅實,菌袋表面及四周出現淡黃色菌皮,表明菌袋已趨生理成熟。5:菇棚及菇床準備
栽培場地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寶堰鎮一菜田,挖成寬95cm、深30cm、長度4000cm的南北方向菇床,菇床間距50cm,四周及床底要拍實,并提前消毒和殺蟲。f 覆土
當日平均氣溫在12°C左右時,將已達到生理成熟的菌袋進行脫袋。將脫袋后的菌筒豎直放人菇床中(長袋菌筒從中間切斷后再放人),袋口方向朝上,筒與筒之間相距5cm,中間用土粒填實。覆土厚度不超過lcm。覆土后應立即把塑料膜覆蓋在棚架上,然后在棚頂上遮上草簾,棚架兩則保持透光,達到5501x的光照。2出菇管理
7.1調水
覆土后2天,開始于早晚各噴水I次,連續3天,噴水要輕、慢,調水至土粒含水量達20%(手捏扁土粒而不粘手)。調水期間,要經常通風換氣。7.2 催蓄
連續11天的溫差刺激,白天保持17 V,晚上保持TC,并結合90%相對濕度和5001x的光照,菌筒側面與土粒交連處就會出現米粒狀原基。7.3出菇管理
原基出現后,通過草簾的增減使棚溫控制在15°C,空氣濕度維持在90%左右,光照度控制9001x。待菇蕾長至蠶豆大小時,叢生品種要進行疏蓄,小袋I個菇蓄,大袋保留2個菇蓄,菇蓄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隙。f采收與采后管理
出現原基15天后,菇體達7-8分熟,菇蓋邊緣尚未向外翻卷,菇體重300g時采收。采完一潮菇后,因采菇未傷及菌絲,可立即補水和追肥。追肥可選用1%葡萄糖加0.2%磷酸二氫鉀及0.2%尿素復合液,分早晚進行,在2天內完成,使表層土粒捏扁而不枯手。通過補水追肥,覆土層松軟潮濕,促進菌絲復壯,積累養分,莫定繼續長菇的基礎,補水追肥后,培養菌絲13天,重復以上催曹等管理措施,即可出第二潮菇。
以上采收時,對所采收的鮮菇稱重,記錄產量,進行統計,并測量菌蓋直徑。結果:100斤干料總產量為100g,生物學轉化率為100%,菌蓋平均直徑11.0cm0
權利要求
1.一種栽培白靈菇的培養料配方,其特征在于:該培養料配方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 棉子殼30 50 %,玉米芯30 50%,麥麩10 15%,大蒜10%,石膏I 2%,石灰2%。
2.一種白靈菇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X配方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培養料配方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進行配方;:2制作菌筒 將培養料含水量65%左右,立即裝袋并進行滅菌,滅菌時間常壓達100°C保持12 14小時,高壓排凈冷氣后壓力達1.5kg,維持2.5小時后揭鍋,置于消毒的冷卻室冷卻; I接種培菌管理 接種前用氣霧消毒劑消毒30分鐘后接種,接種后,將菌袋立即移入經過消毒的發菌室,墻式堆疊,保持3 6層,排間應至少留有50cm以上的間隙,然后遮光培養,經常通風換氣,溫度控制在25°C左右;發菌10天左右菌絲便可封面,采用塑料絲扎口的,用消毒后的細針在袋口周圍刺3 4個小孔,當菌絲吃料距袋3 4cm時,抽掉封口扎線;i后熟培養 菌絲長滿袋后不能立即出菇,此時菌絲稀疏,菌袋松軟,在23 26°C、濕度70%左右的環境下再培養35 40天,達到菌絲濃白,菌袋堅實,菌袋表面及四周出現淡黃色菌皮; S菇棚及菇床準備 準備栽培菇床,菇床間距50cm,四周及床底要拍實,并提前消毒和殺蟲; 5覆土當平均氣溫在12°C左右時,將已達到生理成熟的菌袋進行脫袋,將脫袋后的菌筒豎直放人燕床中,袋口方向朝上,筒與筒之間相距5cm,中間用土粒填實,覆土厚度不超過Icm ; Z出菇管理 a、調水 覆土后2天,開始于早晚各噴水I次,連續3天,噴水要輕、慢,調水至土粒含水量達20%,調水期間,要經常通風換氣; b、催蓄 連續10 12天的溫差刺激,白天保持16 18°C,晚上保持5 8°C,并結合90%相對濕度和5001x的光照,菌筒側面與土粒交連處就會出現米粒狀原基; (3、出燕管理 原基出現后,通過草簾的增減使棚溫控制在12 16°C,空氣濕度維持在90%左右,光照度控制80 lOOOlx,待菇蕾長至蠶豆大小時,叢生品種要進行疏蓄,小袋I 2個菇蓄,大袋保留2 3個菇蓄,菇蓄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隙;.5采收與采后管理 出現原基15天后,菇體達7-8分熟,菇蓋邊緣尚未向外翻卷,菇體重225 300g采收,采完一潮菇后,因采菇未傷及菌絲,可立即補水和追肥,分早晚進行,在2 3天內完成,補水追肥后,培養菌絲10 15天,重復以上管理措施,即可出第二潮菇。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栽培白靈菇的培養料配方及白靈菇的栽培方法。該培養料配方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殼30~50%,玉米芯30~50%,麥麩10~15%,大蒜10%,石膏1~2%,石灰2%。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高產配方具有以下優點1、原料中使用了玉米芯,都是農業種植生產中的下腳料,節約了栽培原料的采購成本,降低了栽培白靈菇的成本風險。2、大蒜既提供了部分白靈菇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又提高了白靈菇的防病性能,有助于解決白靈菇易發病的實際性難題。3、在相同的栽培生產條件下生物學效率可達到90%以上,比傳統原料產量提高了40~50%,4、白靈菇菌蓋直徑大,菇型好。5、現蕾早,出菇整齊。
文檔編號A01G1/04GK103113146SQ20121052932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1日
發明者金波昌, 王廣建, 張志永, 李傳龍, 程興華, 李中園, 胡旭, 吳姍姍, 裴樂樂, 張留恩 申請人:鎮江山水灣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