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麥旋耕施肥播種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旋耕施肥播種機,尤其是一種可以節水保墑的小麥旋耕施肥播種機。
背景技術:
現在在我國的黃淮海夏播區的小麥播種普遍推行的是玉米秸桿粉碎還田后進行小麥旋耕播種。目前的旋耕施肥播種機的基本結構為由旋耕機和播種施肥機聯接構成,播種施肥機的機架上設有一組第一開溝器和一組第二開溝器,第一開溝器與旋耕機的旋耕刀相鄰且與播種機的種箱相接,第二開溝器與播種施肥機的鎮壓輪相鄰,第一開溝器、第二開溝器均為鑿式開溝器,或第一開溝器、第二開溝器均為圓盤式開溝器。該種旋耕施肥播種機中,兩組開溝器均為鑿式開溝器或均為圓盤式開溝器。經過近10年來的生產實踐發現采用 目前的小麥旋耕施肥播種機存在以下缺點I、由于旋耕土壤深度限制,土壤中玉米秸桿含量高,造成小麥出苗后下扎根處于秸桿與土壤的混合層內,過冬時由于混合層透氣性好,小麥根易被凍死造成死苗。2、化肥開溝施肥,不靠近化肥的秸桿腐爛慢,影響肥料作用。3、整機長度偏長,大約2. Im,拖拉機因懸掛無法吊起旋耕播種機,使得驅動用拖拉機必須在80馬力以上,而且為了適應拖拉機要求,本應加重的播種后鎮壓的鎮壓輪不敢加太重。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防止小麥根部凍死、且可實現節水保墑功能的小麥玉米旋耕施肥播種機。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小麥旋耕施肥播種機,其包括機架、旋耕刀、施肥機構、播種機構以及地輪鎮壓機構,所述施肥機構包括肥箱和排肥管,所述播種機構包括種箱、排種機構以及播種開溝器,其關鍵技術在于所述肥箱位于旋耕刀的正上方、且固定于機架上,所述排肥管設于旋耕刀的前方,所述播種開鉤器設于旋耕刀的后面,在所述播種開溝器的后面設有可調節的導土板、且所述導土板固定于機架上。所述播種開溝器包括固定為一體的用于開溝的分土板以及排種管,所述排種管的下部為呈燕尾型的排種口,在所述排種口處設有若干個導種板。所述分土板與排種管通過連接板焊接固定。所述地輪鎮壓機構設于播種開溝器的后面,形成施肥-旋耕-播種-覆土-鎮壓的順序結構。所述種箱和排種機構設于播種開溝器的上方。在所述旋耕刀的上方設有變速箱。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0014]I、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更加緊湊,通過對農藝的改進形成施肥-旋耕-播種-覆土-鎮壓的播種順序,整體長度可僅為I. 4 I. 5m ;工作時肥料先流道地面上,然后旋耕刀通過旋轉將輻照在土壤表面的玉米碎秸桿和土壤一起旋松軟并混合在一起,化肥與土壤進行均勻混合,可提高肥效,旋耕刀將碎秸桿和土壤的混合物(以下簡稱混合物)高速拋向后部,后拋的混合物遇到安裝在播種開溝器后面的導土板后,沿導土板導向回落至播種開溝器后部的地表面,將經過播種開溝器播到土壤中的小麥種子覆蓋,安裝在導土板部的地輪鎮壓機構將蓋在小麥種子表面的混合物壓實,可實現保墑和節水目的;2、本實用新型中旋耕刀高速后拋的混合物遇到導土板,并沿導土板導向落在小麥種子表面、并覆蓋,隨后壓實,可提高種子發芽所需環境和實現種子發芽后對根系的保護,實現根系防凍的目的;3、地輪鎮壓機構同時向安裝在種箱下部的排種機構提供排種所需動力,并且由于整體長度減小,可以適當加重地輪鎮壓機構的重量。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播種開溝器的示意圖;圖3是圖2的俯視圖;其中,I、旋耕刀軸;2、旋耕刀;3、排肥管;4、機架;5、變速箱;6、肥箱;7、種箱;8、排種機構;9、播種開溝器,9-1、分土板,9-2、種子導流板,9-3、排種口,9-4、連接板,9-5、排種管;10、導土板;11、地輪鎮壓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參見附圖1,本實用新型包括機架4、旋耕刀2、施肥機構、播種機構以及地輪鎮壓機構11,所述施肥機構包括肥箱6和排肥管3,所述播種機構包括種箱7、排種機構8以及播種開溝器9,其中所述肥箱6位于旋耕刀2的正上方,并固定于機架4上,所述排肥管3設于旋耕刀2的前面,所述播種開鉤器9設于旋耕刀2的后面,在所述播種開溝器9的后面設有可調節的導土板10,所述導土板10的上端連接于機架4上,其傾斜角度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節,以便使混合物很好的覆蓋播種后的種子。導土板10也可連接在播種開溝器9上,滿足使用要求即可。本實用新型中省去了原來在旋耕刀2和播種開溝器9之間設置的擋土板,而是在播種開溝器9的后方設置了上述導土板10。參見附圖2,所述播種開溝器9包括用于開溝的分土板9-1、排種管9-5以及連接板9-4,連接板9-4分別與分土板9-1和排種管9-5焊接,所述排種管9_5為中空管,其下部為呈燕尾型的排種口 9-3,在排種口 9-3處的管壁上固定有若干個種子導流板9-2,導流板9-2的個數可根據需要選擇設置。所述地輪鎮壓機構11設于播種開溝器9的后面,形成施肥-旋耕-播種-覆土-鎮壓的順序結構。所述種箱7和排種機構8設于播種開溝器9的上方。在所述旋耕刀2的上方設有變速箱5。本實用新型中將肥箱6置于旋耕刀2上方的機架上,縮短了整機長度,而且將原來旋耕施肥播種機的旋耕后開溝施肥方式改為施肥后旋耕,這樣化肥與土壤進行均勻混合,提聞肥效。本實用新型小麥種子播種是這樣實現的小麥種子裝在種箱7內,當地輪鎮壓機構11旋轉時,驅動安裝在種箱7下部排種機構8轉動,將種子從種箱7中均勻、可控量排出,種子離開排種機構8后,進入播種開溝器9內沿空心管道流至底部的排種口 9-3,并經安裝在排種口 9-3內的種子導流板9-2沿燕尾型的排種口 9-3分布開流入土壤表面。旋耕刀2高速后拋的混合物遇到導土板10,并沿導土板10導向落在小麥種子表面,實現對播后種子的覆蓋,隨后被安裝在后部的地輪鎮壓機構11壓實,實現提高種子發芽所需環境和種子發芽后對根系的保護,實現節水保墑、根系防凍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是化肥裝在肥箱6內,化肥經排肥管3流到需要旋耕的土地表面,旋耕刀2圍繞旋耕刀軸I旋轉,拖拉機后輸出軸通過安裝在機架4上的變速箱5驅動旋耕刀軸I旋轉,旋耕刀2通過旋轉將輻照在土壤表面的玉米碎秸桿和土壤一起旋松軟并混合在一起,然后將碎秸桿和土壤的混合物高速拋向后部,后拋的混合物遇到安裝在播種開溝器上的導土板10后,沿導土板10導向回落至播種開溝器9后部的地表面,將經過播·種開溝器9播到土壤中的小麥種子覆蓋,安裝在導土板10后部的地輪鎮壓機構11將蓋在小麥種子表面的混合物壓實。地輪鎮壓機構11同時向安裝在種箱7下部的排種機構8提供排種所需動力。
權利要求1.一種小麥旋耕施肥播種機,其包括機架(4)、旋耕刀(2)、施肥機構、播種機構以及地輪鎮壓機構(11),所述施肥機構包括肥箱(6 )和排肥管(3 ),所述播種機構包括種箱(7 )、排種機構(8)以及播種開溝器(9),其特征在于所述肥箱(6)位于旋耕刀(2)的正上方、且固定于機架(4)上,所述排肥管(3)設于旋耕刀(2)的前方,所述播種開鉤器(9)設于旋耕刀(2)的后面,在所述播種開溝器(9)的后面設有可調節的導土板(10)、且所述導土板(10)連接于機架(4)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小麥旋耕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種開溝器(9)包括固定為一體的用于開溝的分土板(9-1)以及排種管(9-5),所述排種管(9-5)的下部為呈燕尾型的排種口(9-3),在所述排種口(9-3)處設有若干個種子導流板(9-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小麥旋耕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土板(9-1)與排種管(9-5)通過連接板(9-4)焊接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小麥旋耕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輪鎮壓機構(11)設于播種開溝器(9)的后面,形成施肥-旋耕-播種-覆土-鎮壓的順序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小麥旋耕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種箱(7)和排種機構(8)設于播種開溝器(9)的上方。
6.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小麥旋耕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耕刀(2)的上方設有變速箱(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小麥旋耕施肥播種機,其包括機架、旋耕刀、施肥機構、播種機構以及地輪鎮壓機構,施肥機構包括肥箱和排肥管,播種機構包括種箱、排種機構以及播種開溝器,肥箱位于旋耕刀的正上方、且固定于機架上,排肥管設于旋耕刀的前方,播種開鉤器設于旋耕刀的后面,在播種開溝器的后面設有可調節的導土板、且導土板固定于機架上。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更加緊湊,通過對農藝的改進形成施肥-旋耕-播種-覆土-鎮壓的播種順序,可將化肥與土壤均勻混合,提高肥效,旋耕刀將碎秸稈和土壤的混合物高速拋向后部,后拋的混合物遇到導土板后,沿導土板導向回落至地表面,將小麥種子覆蓋可實現保墑和節水目的。
文檔編號A01B49/06GK202663752SQ201220283458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6日
發明者籍俊杰, 頓運河, 賈秀領, 徐景愛, 李謙 申請人: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 河北金博士農業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