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海帶收獲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收割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結構合理、成本低、使用方便,能夠適應水上作業,快速進行藻類等作物的收割的海帶收獲裝置。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海帶是一種可食用的藻類,同時其含有大量的碘質,可以用來提制碘、鉀等。我國海帶自然分布僅限于遼東和山東兩個半島的肥沃海區,近年來隨著人工養殖技術的發展,海帶的人工養殖已經推廣到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沿海。海帶的人工養殖是指將通過采好的孢子培育而成的海帶苗在室內條件下培植至10-15cm時,對其進行夾苗,使海帶苗夾于I. 5-2m長的夾苗繩上,保持單棵夾苗苗棵距 2.5-3cm,然后將海帶苗移入養殖海域,苗繩的兩端通過細繩系縛在海上養殖區域上設置的筏子上進行培育。對海帶的收獲目前大多依靠人力,通過工人解開或者割斷用于固定苗繩的系縛在筏子上的細繩,并靠人力將該苗繩上的成熟的海帶拖到船上實現,這導致海帶收獲效率低,且人力成本高,給海帶養殖業的發展造成障礙。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提出一種結構合理、操作簡便,能夠顯著提高海帶收獲效率、降低養殖成本的海帶收獲裝置。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達到一種海帶收獲裝置,設有支架、固定在支架上的傳動機構、用于驅動傳動機構運轉的動力機構、與傳動機構相連接的用于拖拽苗繩的掛鉤,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設有兩個相互平行的支撐板組成,傳動機構由驅動輪、傳動輪和傳送帶組成,傳送帶上設有掛鉤,傳動機構中的驅動輪、傳動輪經轉軸固定在兩個支撐板之間,動力機構的輸出軸與傳動機構中的驅動輪相連接,兩個支撐板的前端外側分別設有一組用于割斷綁縛在苗繩兩端的小細繩的切割器。本實用新型可以在傳送帶上設置兩個以上的用于拖拽海帶的掛鉤,在使用時將掛滿海帶的苗繩拖起,多組掛鉤隨傳動機構運轉,進而實現連續不斷的收獲動作。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傳動機構中還設有張緊輪,張緊輪經軸與支撐板相連接,其中分別在兩個支撐板的內側設有一組經軸與支撐板相連接的張緊輪,張緊輪與傳送帶相接觸,從而使傳動機構中的傳送帶向上彎曲,完成從水中拖拽海帶同時向上提升并將其向后拖拽至船體內的傳送路徑。本實用新型可以在傳動機構上沿掛鉤分布的方向,在掛鉤前側或后側設有固定突起,固定突起與傳送帶的運動方向呈30°夾角,在拉拽海帶苗繩時,固定突起嵌入海帶苗繩,實現對海帶苗繩的固定,防止其在拖拽過程中滾動,對海帶造成損壞。本實用新型中傳送帶上的掛鉤沿傳送帶前進方向相反的一側設有固定突起,用于固定掛起的海帶苗繩。[0011]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切割器由框體、經杠桿機構與動力機構相連接的能夠在框體內做往復運動的刀片組成,其中框體前端為梳齒狀,使用時綁縛苗繩的細繩卡進梳齒之間的間隙內,并在刀片的往復切割下被切斷,切割器在使用時位于水面上,此時傳動機構上的掛鉤在動力機構的驅動下,向船上拖拽苗繩,完成海帶的收獲。本實用新型中還設有導開器,導開器由兩塊導開板呈60°相連接組成,兩塊導開板位于傳動機構的兩側且與支架中的支撐板的下側相連接,用于在使用時導開船體前進方向的海帶,防止其被卷進機械設備內。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安放在船體前端,導開器與支架下側相連接,并浸入海水中,在船體前行時,水中海帶沿導開器前端60°的夾角兩側被分開,傳動機構在動力機構的驅動下沿順時針方向運轉,傳動機構中的傳送帶上設有均勻分布的掛鉤,當其與水中的海帶苗繩相接觸,即可將海帶苗繩掛起,并向后拖拽,由于重力作用此時位于掛鉤前方的固定突起嵌入海帶苗繩內,同時海帶苗繩兩端的細繩被拉起,并嵌入位于支撐板兩側的切割器的框體前端,切割器框體內的刀片在杠桿機構的帶動下往復運動,將苗繩兩端的細繩切斷, 苗繩在傳動機構的傳送下,繼續向向船體內運動,當懸掛大量海帶的苗繩沿傳動機構進入船體內,在重力作用下即可從掛鉤和固定突起上脫落,落入船體,從而完成海帶的收獲。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有效提高海帶收獲的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和海帶養殖成本,具有結構合理、操作簡便等顯著的優點。
附圖I是海帶養殖過程中苗繩的固定方式示意圖。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傳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切割器的一種結構示意圖。附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傳動機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苗繩I、細繩2、海帶3、支撐板4、驅動輪5、傳動輪6、傳送帶7、掛鉤8、切割器9、張緊輪10、固定突起11、框體12、刀片13、導開器14。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如附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海帶收獲裝置,設有支架、固定在支架上的傳動機構、用于驅動傳動機構運轉的動力機構、與傳動機構相連接的用于拖拽苗繩I的掛鉤,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兩個相互平行的支撐板4組成,如附圖3所示,傳動機構由驅動輪5、傳動輪6和傳送帶7組成,傳送帶7上設有掛鉤8,傳動機構經轉軸固定在兩個支撐板4之間,動力機構的輸出軸與傳動機構中的驅動輪5相連接,兩個支撐板4的前端外側分別設有一組使用時位于水面上或與水面相接觸的用于割斷綁縛在苗繩I兩端的細繩2的切割器9,其中切割器9與水面相接觸是指切割器9的框體的梳齒部分與水面相接觸。本實用新型中可以在傳動機構上設置兩個以上的用于拖拽海帶的掛鉤8,用于在使用時將掛滿海帶的苗繩拖起,多組掛鉤8隨傳動機構運轉,進而實現連續不斷的收獲動作。本實用新型傳動機構中還設有張緊輪10,張緊輪10經軸與支撐板4相連接,從而使傳動機構中的傳送帶7向上彎曲,完成從水中拖拽海帶同時向上提升并將其向后拖拽至船體內的傳送路徑。本實用新型中可以在傳動機構上沿掛鉤8分布的方向,在掛鉤8前側或后側設有固定突起11,固定突起11與傳動機構中傳送帶7的運動方向呈30°夾角,在拉拽海帶苗繩I時,固定突起11嵌入海帶苗繩1,實現對海帶苗繩I的固定,防止其在拖拽過程中滾動,對海帶造成損壞。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切割器9由框體12、經杠桿機構與動力機構相連接的能夠在框體12內做往復運動的刀片13組成,其中框體12前端為梳齒狀,使用時綁縛苗繩I的細繩2卡進梳齒之間的間隙內,并在刀片13的往復切割下被切斷,切割器9在使用時位于水面上方或與水面接觸,此時傳動機構上的掛鉤8在動力機構的驅動下,向船上拖拽苗繩I,完成海帶的收獲。 本實用新型中還設有導開器14,導開器14的前端由兩塊導開板呈60°相連接組成,兩塊導開板位于傳動機構的兩側且與支架中的支撐板4的下側相連接,用于在使用時導開船體前進方向的海帶3,防止其被卷進機械設備內。如附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中傳送帶上的掛鉤沿傳送帶前進方向相反的一側設有固定突起,用于固定掛起的海帶苗繩。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安放在船體前端,導開器14與支架下側相連接,并浸入海水中,在船體前行時,水中海帶沿導開器14前端60°的夾角兩側被分開,傳動機構在動力機構的驅動下沿順時針方向運轉,傳動機構中的傳送帶7上設有均勻分布的掛鉤8,當其與水中的海帶苗繩I相接觸,即可將海帶苗繩I掛起,并向后拖拽,由于重力作用此時位于掛鉤8前方的固定突起嵌入海帶苗繩I內,同時海帶苗繩I兩端的細繩2被拉起,并嵌入位于支撐板4兩側的切割器9的框體前端,切割器9的框體內的刀片在杠桿機構的帶動下往復運動,將苗繩I兩端的細繩2切斷,苗繩I在傳動機構的傳送下,繼續向船體內運動,當懸掛大量海帶的苗繩I沿傳動機構進入船體內,在重力作用下即可從掛鉤8和固定突起11上脫落,落入船體,從而完成海帶的收獲。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有效提高海帶收獲的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和海帶養殖成本,具有結構合理、操作簡便等顯著的優點。
權利要求1.一種海帶收獲裝置,設有支架、固定在支架上的傳動機構、用于驅動傳動機構運轉的動力機構、與傳動機構相連接的用于拖拽苗繩的掛鉤,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兩個相互平行的支撐板組成,傳動機構由驅動輪、傳動輪和傳送帶組成,傳送帶上設有掛鉤,傳動機構經轉軸固定在兩個支撐板之間,動力機構的輸出軸與傳動機構中的驅動輪相連接,兩個支撐板的前端外側分別設有一組用于割斷綁縛在苗繩兩端的小細繩的切割器。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海帶收獲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傳動機構上設置兩個以上的用于拖拽海帶的掛鉤。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海帶收獲裝置,其特征在于傳動機構中還設有張緊輪,張緊輪經軸與支撐板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海帶收獲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傳動機構中的傳送帶上,沿掛鉤分布的方向,在掛鉤前側或后側設有固定突起,固定突起與傳動機構中傳送帶的運動方向呈30°夾角。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海帶收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器由框體、經杠桿機構與動力機構相連接的能夠在框體內做往復運動的刀片組成,其中框體前端為梳齒狀。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海帶收獲裝置,其特征在于還設有導開器,導開器由兩塊導開板呈60°相連接組成,兩塊導開板位于傳動機構的兩側且與支架中的支撐板的下側相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海帶收獲裝置,其特征在于傳送帶上的掛鉤沿傳送帶前進方向相反的一側設有固定突起。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收割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結構合理、成本低,能夠適應水上作業,快速進行藻類等作物的收割的海帶收獲裝置,設有支架、固定在支架上的傳動機構、用于驅動傳動機構運轉的動力機構、與傳動機構相連接的用于拖拽苗繩的掛鉤,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兩個相互平行的支撐板組成,傳動機構由驅動輪、傳動輪和傳送帶組成,傳送帶上設有掛鉤,傳動機構經轉軸固定在兩個支撐板之間,動力機構的輸出軸與傳動機構中的驅動輪相連接,兩個支撐板的前端外側分別設有一組用于割斷綁縛在苗繩兩端的小細繩的切割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有效提高海帶收獲的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和海帶養殖成本,具有結構合理、操作簡便等顯著的優點。
文檔編號A01D44/00GK202722041SQ201220462829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2日
發明者楊建陽 申請人:楊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