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稻麥收割機后驅動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業裝備零部件,確切地說是一種用于稻麥收割機上的后驅動橋。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中的稻麥收割機后驅動橋為轉向支撐橋,該種結構動力較低,在水田以及惡劣地況等條件下,導致收割機工作異常,甚至無法正常工作。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便是針對現有稻麥收割機后驅動橋的結構缺陷,提供一種能增加整車動力的稻麥收割機后驅動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錐傳動支座固定于橋殼上,在錐傳動支座上設有油封、第一軸承、第二軸承以及連接盤,連接盤與小錐齒輪軸連接,小錐齒輪軸與大錐齒輪連接,大錐齒輪固定于差速器總成上,萬向傳動軸總成通過第三軸承、軸套與橋殼連接,轉向節殼通過主銷與橋殼連接,轉向節殼上通過第四軸承、第五軸承連接輪轂和齒圈支座,齒圈與齒圈支座連接,行星架與輪轂連接,行星架上裝有行星輪,太陽輪與差速器總成通過萬向傳動軸總成進行傳動連接。通過以上設置,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稻麥收割機在水田以及惡劣地況等條件下,因動力不足導致工作異常,甚至無法正常工作的缺陷。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左端延續結構示意圖。圖中:1、連接盤,2、油封,3、第一軸承,4、錐傳動支座,5、第二軸承,6、小錐齒輪軸,
7、大錐齒輪,8、差速器總成,9、萬向傳動軸總成,10、橋殼,11、軸套,12、第三軸承,13、主銷,14、轉向節殼,15、油封,16、輪轂,17、第四軸承,18、第五軸承,19、行星輪,20、太陽輪,21、行星架,22、齒圈支座,23、齒圈。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錐傳動支座4固定于橋殼10上,在錐傳動支座4上設有油封2、第一軸承3、第二軸承5以及連接盤1,連接盤I與小錐齒輪軸6連接,小錐齒輪軸6與大錐齒輪7連接,大錐齒輪7固定于差速器總成8上,萬向傳動軸總成9通過第三軸承12、軸套11與橋殼10連接,轉向節殼14通過主銷13與橋殼10連接,轉向節殼14上通過第四軸承17、第五軸承18連接輪轂16和齒圈支座22,齒圈23與齒圈支座22連接,行星架21與輪轂16連接,行星架21上裝有行星輪19,太陽輪20與差速器總成8通過萬向傳動軸總成9進行傳動連接。[0010]通過以上設置,本實用新型通過連接盤I及橋殼10中的中央搖擺連接托架與稻麥機進行連接,發動機輸出功率通過連接盤I輸入,連接盤I與小錐齒輪軸6通過花鍵連接進行傳動,小錐齒輪軸6與大錐齒輪7進行齒輪傳動,大錐齒輪7與差速器總成8固定連接,從而帶動差速器總成8進行轉動,萬向傳動軸總成9通過花鍵與差速器總成8中的行星齒輪進行連接轉動;以上整個傳動系通過連接盤1、油封2、第一軸承3、錐傳動支座4、第二軸承5、小錐齒輪軸6、大錐齒輪7、差速器總成8以及螺栓、調整螺母等組成主減速器總成,主要承擔將發動機輸入轉矩轉化作用。萬向傳動軸總成9接收差速器總成8轉換轉矩后,通過花鍵連接帶動太陽輪20轉動,太陽輪20帶動行星輪19,行星輪19帶動齒圈23,齒圈23通過花鍵與齒圈支座22連接,齒圈支座22通過花鍵與轉向節殼14連接,轉向節殼14、主銷13通過螺栓與前橋殼10連接,最終導致行星架21帶動輪轂16轉動,從而形成整個轉動體系。上述轉動系間通過第四軸承17、第五軸承 18和油封15等連接組成。
權利要求1.稻麥收割機后驅動橋,其特征在于:錐傳動支座固定于橋殼上,在錐傳動支座上設有油封、第一軸承、第二軸承以及連接盤,連接盤與小錐齒輪軸連接,小錐齒輪軸與大錐齒輪連接,大錐齒輪固定于差速器總成上,萬向傳動軸總成通過第三軸承、軸套與橋殼連接,轉向節殼通過主銷與橋殼連接,轉向節殼上通過第四軸承、第五軸承連接輪轂和齒圈支座,齒圈與齒圈支座連接,行星架與輪轂連接,行星架上裝有行星輪,太陽輪與差速器總成通過萬向傳動軸總成進行傳動·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稻麥收割機后驅動橋,其特征在于,錐傳動支座固定于橋殼上,連接盤與小錐齒輪軸連接,小錐齒輪軸與大錐齒輪連接,轉向節殼通過主銷與橋殼連接,轉向節殼上通過第四軸承、第五軸承連接輪轂和齒圈支座,行星架與輪轂連接,行星架上裝有行星輪,太陽輪與差速器總成通過萬向傳動軸總成進行傳動連接。通過以上設置,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稻麥收割機在水田以及惡劣地況等條件下,因動力不足導致工作異常,甚至無法正常工作的缺陷。
文檔編號A01D69/06GK203126390SQ2012207498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9日
發明者陳忠義, 徐金鑫, 孔德利 申請人:諸城市義和車橋有限公司